静心吧
关注: 6,388 贴子: 20,543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 目录:
  • 人文学科
  • 0
    一个人的涵养,不在心平气和时,而在心浮气燥时;一个人的理性,不在风平浪静时,而在众声喧哗时;一个人的慈悲,不在居高临下时,而在人微言轻时;同事间的尊重,不在闲情逸致时,而在观点相左时;朋友间的情谊,不在事业蓬勃时,而在失魂落魄时;夫妻间的恩爱,不在花前月下时,而在大难临头时。
  • 0
    懂因果的人,不会占便宜 懂因果的人不会贪图占别人的便宜,因为他知道将来会因为眼前所占的便宜,重重地付出更可怕的代价。 懂信因果的人通常愿意自己吃眼前亏,而把好处让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学习吃亏对自己的将来大有益处,学吃亏不但可以使别人欢喜,更可以藉此机会砥砺自己的坚忍和仁慈的品德。吃亏就是占便宜。眼前所吃的亏将来必定能得到更大的报偿。 把因果参透了,才真正晓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占便宜的人?没有;有没有吃亏
  • 0
    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 0
    “坏”情绪在传递什么信息 6、你这段时间的压力过大,需要放松、减压。 情绪是生存状态的一项检验指标。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很多时候都是焦虑的、紧张的、易怒的,对情绪发来的信号又对不上以上几条,那么你就检查检查是不是近来的生活或工作压力过大,你的承受力已经超载。 不是坏事、急事才会形成压力,很好喜事、好事,比如升迁、结婚同样会形成压力,或是一些事情比较集中的发生也会形成压力的累加。 当情绪敲你的门,你需要自检
  • 0
    出离心与菩提心 有三种不同因果的人:一种是平凡的人,只想要得到现世利乐或来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则必须要有增上生心,力行十善业;另一种是中等的人,想要获得自己的解脱,不再轮回,则必须要有出离心;最後一种是殊胜的人,为了利他而希求全然证悟,发愿成佛,则须具备有菩提心。
  • 0
    春天来了!祝大家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 0
    “坏”情绪在传递什么信息 5、你与失去的关系还有未完结的情感纠葛,解决了内在的纠葛,才能真正放下。 亲人离世、失恋后始终难以走出来,被困在持久的悲伤、抑郁、愤怒中,无法面对新的生活。情绪在告诉你,虽然那个人已经不在了或是离开你了。但是,你与他的关系中还有未尽的心愿、未完成的事宜。 不去主动打开内在的心结,情绪就会总来提醒你:与其回避,不如面对,不然,还得麻烦我总来找你。
  • 0
    4、你对自己太过严苛,朝向别人的指责、愤怒可能指向的是自己。 经常对周围的人或事感到不满,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能振振有词的说出很多大道理,甚至有时表现的愤世嫉俗,有时还会迁怒于人。 每逢此时,你攻击着外在的人或事,但或许你在通过这样的表现宣泄着对自己的不满。攻击是要有对象感的,这样愤怒才能得以释放。 然而,看到自己的不好而攻击自己是让人痛苦的,于是,就抓住了外面的。当你觉察到因为愤怒的发泄而有隐隐的
  • 0
    不要把佛陀的佛法看得那么廉价,不要再侮辱佛法了,动不动就恭奉这个是大菩萨,那个是大圣德,去读一读经书,读《佛说佛地经》、《佛说十地经》,看看大菩萨摩诃萨应该具有何等惊人的证量,且不说摩诃萨,初地菩萨就可以将一个身体化身为一百个,“能动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就百有情,能住寿百劫,于前后际各能入百劫,于百法门能正思择,示现百身”,这还只是初地菩萨,可想而知大菩萨摩诃萨乃至无上佛陀会有怎样无
  • 0
    3、你感到被侵犯、被控制,你需要人格上的独立。 无论是夫妻、亲子、朋友,还是上下级,当你感到很愤怒时,有可能是对方侵犯了你的边界,你的地盘被对方占领或是扰乱。有时被侵犯和被控制是非常隐性的,甚至你都没有识别和觉察出来。 但是,你就是感到愤怒。此刻,如果你能够细细的聆听这个的愤怒,你也许会听到一个强烈的声音:我不想做出牺牲,我想做我自己。【图片】
  • 0
    2、如果在人际关系中,你感到特别没有安全感、很难建立深入的亲密关系;非常自卑、敏感或是对一些特定的情境极度回避。你会经常感到愤怒、恐惧、抑郁、很容易有被伤害感或被抛弃感、甚至有时候会焦虑发作,体验到濒死感。 那么,或许是来自曾经的创伤在通过情绪向你呼喊:你的伤口还在化脓发痛,你需要仔细的关照自己。
  • 0
    常见己过 过去有两户人家,是隔壁邻居。张家的人,大家和乐相处,天天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刚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可以说是弄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來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為什麼不吵闹,能够和睦相处呢?」 张家的人就对他说:「因為我们一家人都认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所以能够互相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都自以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争论不休,大打出手。」
  • 0
    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农历正月初九:第九道答案) 「上金刚三杵」即是1、「地杵」,2、「天杵」,3、「法杵」,上这三杵是建立内密坛场必须用的程序,除非能直接「送菩萨一表」,「上金刚三杵」也是为了验证一个上师是否具内证量,身体是否衰竭,是否具有健康体力和内力,是否是嘘吹的道行,对一个真正的男性大活佛,年龄在30岁左右(左右即是指四入五舍,就是以30岁为中线,25-34岁纳入30岁,35-44岁都归40岁),体重在200磅左右(也按四入五舍
  • 0
    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些信息呢?我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 1、你的情感需要未被满足,你渴望被关注、被尊重、被理解。 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符合我们的需要时,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反之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 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当你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很愤怒,但随后又出现委屈或悲伤的时候,可能就中了这一条。 此时,你最好放下指责、抱怨和攻击,觉察自己的内在需要。 当这些需要被自己看到时,你的情绪和后续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了。【图
  • 0
    活得自在  学佛的人要学习活得自在,自在不容易,因为它要有自信做基础。     为什麽有自信呢?因为自己老实修行,自己对人没有不好的念头、想法,自己问心无愧,而且努力向善、向上,所以诸佛菩萨明监必然加持於我,护法圣神亦会护持於我。     众生皆未成就,故必有烦恼及业障,当烦恼现起时,会表现出来,我们何须在意於他呢?况且世间本来变化无常,他人今日对我不友善,不代表以後对我亦不友善,今日对我友好,亦不代
  • 0
    我们要明白,“坏”情绪从来不是为了而出现的, 它们用自己的存在、暴发和呐喊,在提示、保护、唤醒着我们,他们用富有特定含义(各种情绪体验)的方式在向我们通风报信、传递信息。 情绪不是敌人,它们是盟友,而且是最忠实的盟友。之所以说是最忠实的,是因为情绪从不会说谎。他们会把我们最真实、最底层、甚至被我们压抑的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感表达出来。 所以,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是一条通往真实自我的通道。它引导我们去抵达真实的
  • 0
    钓鱼,残忍的雅致 佛子们,尽量劝别人不要钓鱼。曾几何时,钓鱼,一直被当成修心养性有益健康的活动。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鱼,被加进了许多的其他元素,使得这一活动好像有了一点诗意,有了一点雅致的感觉。甚至有了一点超凡脱俗。 于是平民钓鱼,也许纯粹为了改善生活。 达官贵人爱好钓鱼,为了享受悠闲。 文人雅士也来钓鱼,据说是陶冶情操。 我小时候也喜欢钓鱼,喜欢那一分宁静,喜欢鱼上
  • 0
    它延伸自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在玛格丽特看来,六个月前的婴儿,和母亲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是正常的。但很多小孩超过六个月后,甚至到了二、三十岁,依然和父母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这在中国式家庭里尤其常见。 例如,你想吃巧克力被禁止了,偶尔这样一次无关紧要。但如果考大学选专业时,或选择和谁结婚时的动力都被消灭了,而变成遵从父母的意志,这就构成了严重的绞杀。 长此以往,最终你整个
  • 0
    人生有许多事值得等待 林清玄曾说过:“人生有许多事是值得等待的。有时是一首歌,有时候是一场电影,有时是一树的樱花,有时是一段旅程,有时是用一生等待一个人……” 但世间最美好的是期待,最难熬的是等待。一个时机如果太轻易得到,就不太容易珍惜,有时反而会擦肩而过。因此学会在等待中成长,在成长中展翅翱翔。 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有一个传奇人物——吉尔·佩雷兹,他在佳士得当了35年门童,迎来送往,并把这个工作
  • 0
    这种迷信行为很常见,却常被误认为是信佛,您怎么看? 每逢佛诞日、初一十五,信众们三五成群,相约去寺庙或者XX殿烧香、礼佛、吃斋,除了自个享用斋饭外,还打包成大袋小袋,满载而归,并奉劝家人一同分享,吃了就能保平安。 试问,若坏人吃了它,也能逢凶化吉、永保平安,那还要修行干什么? 岂不只要多吃几碗就可,这样的话,因果何在呢?
  • 0
    不争,是一种智慧,亦是我人生修行的一种方式。人生苦短,也许经历过几场生离死别,看过几度春秋冬夏,一生就仓促过去了。能让的我们不妨让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正如林清玄所说:“让我们在不安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不争不抢,不悲不喜,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0
    如果父母已经过世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透过什么练习来疗愈自己与过世父母之间的关系呢? 如果你的父母已经过世,你只需跪在父母的照片前,为曾经伤害他们的所有作为说抱歉,并为了所有他们对你做的好事表达你的感谢。 尽管父母过世了,这些都会传达给他们。你对他们说的话必须发自内心深处,而当你这么做时,一次就足够了。
  • 0
    这世上, 最痛心的词,叫失去; 最安心的事,叫珍惜! 只有珍惜,才能减少遗憾, 只有抓住,才能一直幸福! 珍惜手中的拥有, 珍惜身边的幸福, 珍惜感情的在乎, 珍惜生活的赐予, 珍惜当下的一切!
  • 0
    对于你与父母的关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处理自己,因为你没有接纳自己,也没有爱自己。 抱怨父母是没有用的,你必须致力于处理自己。人们习惯处理他人,但这样会一事无成。你无法改变他人,你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最奇妙的是,你若改变了,只须再等待一段时间,他人就会自动改变。
  • 0
    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古人说:“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 心静,是在世事喧嚣中,能够压下心头的躁动。 是遇到小事不草率,面对大事不慌张的沉稳。 也是热闹时,冷眼旁观,保持清醒;独处时,持心自守,安于寂寞。 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福气,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心静是一种境界 宋代苏洵讲: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猛虎逼与后而心不惊。” 强大的内心,都来自心如止水,只有静水流深,才不会轻易激起波澜。 人生在世,总会
  • 0
    心静,便是菩提 人在什么时候,离自己的心最近? 是心静下来的时候。当你听见林间鸟叫、听见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当你听见溪流淙淙,听见蜻蜓点水、鱼儿嬉戏... 当你听见夏雨嘀嗒敲打窗户、听见冬雪簌簌落下;当你听见风铃在响,听见心底里思念故人的声音... 值得庆幸,因为此时的你,正是心最清静的时候。 心清静了,你才会听得见万物低语、声声吟唱,就像有人在耳边轻轻呢喃。 心静则万物静。 世间万物,因静而变得神秘和更有吸引力
  • 0
    天天疑病 导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结果真除了毛病
    1123好 1-17
  • 0
    佛法就是佛的微妙解脱之道,能用之使我们解行超脱的一种方法。修学佛法,使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切,清清朗朗,明明白白,过一个自在的人生,最终成就智慧神 通无碍的圣者,这就是佛教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每个人所盼望的吗?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佛,人人都必须学佛,只有学佛才有幸福可言,可以得到福寿康乐,远离痛苦,而且是长恒永远的大乐之福。
  • 0
    爱语沟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希望与别人相处和睦,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彼此沟通意见,互信互助。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是通常所谓的人缘好。人缘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事业成功的要件。佛法认为善缘是助道的工具,是实现圆满人生的机会,也是与别人互相影响,提昇人性的桥梁。因此,学佛修行的人应该重视如何与众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般若经》云:「十方世界如恒河沙等国土中,诸菩萨摩诃萨以四事摄取
  • 0
    小故事大道理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两人的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后来王安石获胜掌握了实权,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这时,皇帝询问王安石他对司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
  • 0
    话说从前,有一个妇人死了丈夫以后,只要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於是天天做了很多美馔佳肴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   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点醒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   妇人对牧童说:「你的牛已经死了,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里痛哭有什麽用呢?真是个傻孩子!」  牧童回答:「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
  • 0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执
  • 1
    知足常乐 民间有这麽一则传说: 有一天,仙人吕洞宾突然动了凡心,要来人间渡化众生。他下凡以後,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蹲在路旁哭泣,觉得很奇怪,於是就向前询问原因。 小孩对吕洞宾说,因为家境贫困,老母生病无钱就医,所以伤心忧愁。 吕洞宾一听,心中很欢喜,原来人间竟然有这麽大的改善,连小孩子都知道要孝顺父母,欣慰之下便想帮助小孩一臂之力,让他能够完成心愿。 吕洞宾心里想着:「要怎麽帮他呢?」 这时,吕洞宾正好看到
  • 0
    【记者超男/特别报导】藏传佛教一般让人感觉是遥远的文化,充满各种神密的面纱,尤其是各教派祖师有著许多神奇的事迹与神通示现,更让人对密法充满好奇。根据喇嘛们的描述,在西藏,对修学佛法的行者有各种考试的制度,对佛学的考验有各种大小不同的经辩能通过数千场经辩的第一名称为那仁巴格西,第二名及第三名称为格西,通过万场经辩的格西,这才进入密宗院修学密法。喇嘛们说,密法重视证境,在密宗院通常是用玛尼石来考验行者
  • 0
    善良就是人心中的打火石, 即使很小,也可以点亮一盏灯。 这盏灯会温暖你整个人生,温暖这个世界,会让你看到别人的伤口,然后懂得抚慰。让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 0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这副对联,当时并不理解,只是觉得很有深度。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明白了对联的含义:“若”的撇笔如果不撇出去就成了“苦”,“各”的捺笔收住才是“名”。 学佛后,对这副对联有了更深的认知。从字面上看,说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它蕴含修行的道理。那就是功成名就也好,辛苦劳累也罢,做人就要提得起也放得下。很多人常常是自己在“一手遮天”而不知,提手遮住自
  • 0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信不足则多言
  • 0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当遇到生死,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请把所有的不快给昨天,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人生不易,失去后什么都成虚幻,珍惜了今天,你才有能力拥有明天。
  • 0
    静心🙏🙏
  • 0
    无欲自在   佛经上说:「做人如果能够远离贪欲,就可以得到三业自在。」 自在,就是自由。世间众生无论在那一方面,都受到种种的牵制,不能随心所欲而自由自在,主要的原因即在於众生的贪欲心太重。凡是对於自己的所有,包括钱财、衣物、房舍、田园、地位等强烈地执着,或贪得无厌;或觊觎他人之物,起贪得之念,意欲据为己有;或对他人产生思慕之情,爱欲由生,这些都是贪欲。贪欲心太重,见到这个想要这个,就被这个所缚,见到那
  • 1
    草木荣枯自有时,万物从容皆自得。现在的我,很相信顺其自然。别说我不在意,就算在意了又能怎样,我只不过是把一切看得更开了。一切不过是因缘会际,流转轮回,所以尽人事,听天命,随缘,随喜,随遇,随安。
  • 13
    🙏🙏🙏🙏
  • 1
    修行就是修心,修一个平静的心。我们的心态不安静的时候,外在的东西,营养、卫生搞得再好,对身体也有伤害。我的心态平静了,心情好了,身体自然而然就好。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内心里没有那么多邪知邪见,也没有那么多妄想执着。
  • 0
    弟子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弟子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 到了那个地方,他便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这个人
  • 0
    常怀感恩之情,必有福泽相守! 白云守端禅师的师父是茶陵郁山主,一日骑驴过桥,忽逢一裂缝,师父摔下驴背,却毫无恼意,吟了一首诗歌,便扬长而去。 白云守端禅师去参访杨岐方会禅师时,杨岐问:“听说你师父一首诗使得自己开悟,你可记得?” 白云守端本就十分喜爱这首诗,自然脱口而出:“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 谁知他话音刚落,杨岐便大笑起来,随后便转身离去。 白云不解其意:是不在自
    乐明无念 12-31
  • 0
    幸福是一个谜,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有钱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说: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说:幸福是衣食无忧;有人说:幸福是每天都过得自由自在的;有人说:幸福是一辈子健健康康……有钱人不一定就觉得很幸福,穷人不一定就过得不幸福。幸福不是富有,而在于心态的感觉,是一种内心的知足。其实幸福很简单,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懂得知足,心态好自然一切都好,这就是幸福。
    乐明无念 12-30
  • 0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谁都不想再取悦了,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取悦别人远不如快乐自己。宁可孤独,也不违心。宁可抱憾,也不将就。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往事浓淡,色如清,已轻。经年悲喜,净如镜,已静。
    乐明无念 12-26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心如止水

目录: 人文学科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