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朔吧
关注: 11,500 贴子: 5,311

耗尽生命追寻真理

  • 目录:
  • 个人贴吧
  • 2
    世界真的只是,心灵投射出的,诸种“境界”而已。 一切物质形态,都是由微观物质能量,层层叠叠宇宙粒子组合而成。 而任何微观能量粒子的形成,都基于宇宙基本“弦”的震动呈现。 犹如琵琶、吉他、小提琴,弦乐可以演奏出各种各样的美妙音乐。 可是弹奏出不同音律的,弦乐本身的弦,却只有那一个。 夸克、中微子、质子、电子、中子、原子、分子…… 就好像乐器上演奏出来的乐曲。 而宇宙弦,就是乐器上那根弓弦。 这根弓弦,就是心灵
  • 0
    放弃自我保护的心,自我感知就不会蒙蔽了,认知深处的灵觉。 中阴身状态中,灵觉从自我感知、自我体验中苏醒。 哪怕你遭遇的是,地狱恶鬼道中刀山血海,只要灵觉展现,犹如深谷幽暗中太阳升起。 地狱刀山阴霾火海瞬间变幻成,无限壮美灵透苍穹宇宙。 你的身体化为无尽琉璃光明,呈现无边霓虹世界。 假如你,内心自我感知,遭遇到的是珍宝美女豪华宴席,贪婪渴求的欲望,封闭了自我感知。 自我感知被境界封闭后,就一定会被往昔的业力
  • 2
    沧海横流,光阴荏苒,历史上无量无际的修行人,为何少有人能够解脱?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真的很难相信,“我自己”并非是,“自己”原本的样貌。 我们真的很难接受,自我人生命运感受,仅是生命在轮回中,转瞬即逝展现的一个片段。 也就是说,你并不相信,原始的你是一切佛;你错误地认为,要让现有的这个我,成佛作祖。 这犹如想要将,海面上浮现的气泡,通过努力塑造成太空一样不可能。 这是修行人,堕落轮回的唯一原因,是根本的
    Lzysoy 6-1
  • 0
    念佛能去极乐世界吗? 答:虽然这个回答,可能会得罪很多人,但还是要说出来。 因为真实的答案,才能够拯救灵魂。 念佛能否去极乐世界?回答是——能! 但是,能去极乐世界的人,是真懂得念佛之人,而并非口念弥陀之人。 何为世界? 心识分别,名世;觉受体验,为界。 宇宙中一切世界,皆是众生心灵妄想,聚合习气体验,因缘聚合所现“幻境”。 没有脱离心,而独立存在的“世界”。 若行者不能明心见性,即便去了佛土世界,也并非永恒
  • 0
    201609无染觉性一 法师:老师,扎西德勒。 老师:哎,我见过您吧?在你没出家之前我见过您,好像是。 法师:没有见过。我在接老师法之前,在磕一部大藏经,叫做《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并且我还发了愿,要诵够一万部,大概诵了两千多部了。按时间算起来应该是要十年的时间。我又接了老师的法,所以我觉得有点困惑,看怎么个调整这个时间,请师父开示一下。 老师:你前世是个男身,你自己知道吗?我为什么一见你就这么高兴,
  • 0
    对人生的体验,如蛆附骨。 对世界的认知,如毒浸髓。 对活着的熟知,沉梦混沌。 对自我之珍爱,刺伤本心。 心,若不能在身语意中醒来。 生生世世的轮回,在生生世世的沉沦中,将无法避免。 可是,即便你了解了。 人生命运是因果的构成,物质世界是因缘所幻现。 你的内心,依旧没有离开现实世界的力量。 因为,心灵已经被,你所熟知的一切,所牢牢的压制在,你的体验感受之中。 你无法在体验中,看清体验的积习。 你无法在感受中,觉察
  • 1
    什么是念佛?《弥陀经》中所言念佛要一心不乱。什么又是一心不乱? 口中一句弥陀,心中想的是财源广进; 口中两句弥陀,心中祈求万事顺遂; 口中三句弥陀,心中琢磨着是非人我。 口中千万句弥陀,心中妄想已过万重山。 如是念佛,念破喉咙,念他个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若能生西,三世诸佛所教岂不成了戏论妄语?! 什么是一心不乱?经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
  • 0
    《何为意识?》 有一些灵修导师,可以帮助人们提升意识层次,可以学习吗? 答:你这就好像问,能否用冰块雕琢的杯子,去接热水喝。一切以“意识”作为核心,作为主体,作为目标,进行净化提升的课题,都是伪命题! 意识,本身根本就没有主体。 意识不过是心灵认知,投射在肉体六根中,通过肉身大脑,所折射出来的错觉而已。 就好像你用手中的镜子,折射太阳光,投射在墙壁上的光斑一样。你能因为墙壁上有光斑,就认定光斑是实有的吗
  • 0
    问:“放下,放下” 在俗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该怎么践行呢?不管自己的孩子?不尽职去上班?忽略自己的职责,专心抄法? 答:得闲时抽出一分钟,静心净意,就是精进。 问:老师对教育孩子的观点? 答:对孩子的培养,基于两个基本点。 第一是自律,教会他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别人的感受考虑; 第二是宽恕,能够心存善良,温暖的内心中,将培育出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促使意识形成的思维,也遵循正确健康的标准。 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
  • 0
    [cp]在你专注听法的时候,神性自文字中流入心灵。 清洗身心头脑的业障,滋养着心灵背后的纯灵。 这一刻,你的内在,是在人间的神。 当你投入寂静禅定中,安宁脱离了意识,纯洁净化着体验。 那无限的安宁中,孕育着广袤的清澈。 清澈透明升华了安宁,深沉安宁稳固着觉醒。 于是, 安宁成为了极耀大乐,透明成为了圆明普照。 这一刻,你确实是,临在人间的神。 这是你,作为人类躯体的一生中,最骄傲,最神圣,最殊胜,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 1
    2017年10月26日 10:59 黑暗中,光明是指引方向的希望。 禅修中,觉了是熄心灭幻的正定。 2017年10月28日 13:48 禅定中,内心投入柔软松快。 清醒的了知自己在禅定。 除了,了知禅定的,这个清醒觉照。 一切意识活动,思维记忆,情绪感受,身心体验,彻底遗忘。 彻底遗忘身心,脱落自我记忆,失去体验取舍。 当内心轻柔的了知,脱落了自我感知的枷锁。 纯澈觉知,将在身心体验中,呈现纯明法性。 纯然的安详;透明的极乐;周遍的自由。 相对的寂
  • 19
    2018年6月11日 03:59 老师新微博 自称导师,自诩上师之人,如恒河沙数。 而觉悟者,稀少罕见。 检验一位修行人,是否具备上师的资格。 需要一生漫长的时间。 他是否证量圆满,是否品行高洁,是否清净离欲,是否智慧通达,是否淳厚宽容。 单有知识是不够的,头脑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抵御,死亡来临前习气妄想的军队。 除非你视自己的灵魂未来如儿戏,否则不要轻易寄托自己的信仰于某人。 经历时间严苛的洗礼,经历红尘欲望的检验。 真正的觉悟
  • 0
    你在梦里,吃了一个面包,香甜可口,到底是面包香呐?还是对面包香甜的体验记忆香?如果是面包香,梦中实无面包啊?如果是体验香,体验失去面包的实体对境,何来香甜?原来,香甜的面包,与体验香甜的觉受,本身都是梦境疑虑;是心灵能体验的觉性,被所体验的记忆牵引,而有吃面包的你,以及所吃的面包。 我们体验的生活,认识中的时空世界,犹如梦中吃到的面包,并不是面包名相是香甜滋味,而是心识储存习气妄念,投射出香甜面包
  • 0
    对于修行进入中层,意识归入心灵认知的修行者,就不建议你去大量学习知识理论。 因为,当“意”,融于心中“认知”时,头脑记忆的“识”,就会如链条断裂般,思维思想停顿。 连思想思维,都无法再进行逻辑思索,你用什么去学习,去理解文字知识哪? 修行者此刻需要的,是绝对专注而纯洁的心。 这就需要,你对自己修行的法门,有着绝对的信任与信心。 对处在这个阶段的修行者,我就建议你,不要再去杂乱无章的学习理论知识。 而是要一
  • 0
    如何鉴定修行者? 答:只看一条,自我占据心灵的程度。 我们认定的“自我”,并非是头脑意识,而是心灵认知。 头脑意识,只是心灵体验中,认知的延展延伸。 自我意愿,自我感知,其核心是心灵“认知”。 也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了知自己在干什么的内心“清醒”。 这个时刻清醒的“了知”,了知自己在思考,自己在走路,自己在欢喜,自己在活着的“了知”, 就是自我存在感中,真正的核心。 了知并非是意识,
  • 0
    何为魔?无明是魔 问:忉利天到夜摩天上去,兜率天再上两层到第六天,天魔是生活这层天,这是三界之内的魔。三界,是不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三界之外还有魔吗?什么魔?生活在哪里? 答:何为魔?无明是魔,魔是我们迷失本性的心灵妄想,三界是贪嗔痴,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 无明为世界,知觉乃众生,是我们的心灵迷失了本来的面目,迷失自性如来的实相,被错觉带入迷茫的寻找,在无明迷失心中,寻找本来面目的错觉,
  • 0
    这就是为何人类可以修行成佛,归真成神,或为造物主的原因。 你我的身心深处,都存留着苍穹诸神的原始纯洁,以及宇宙灵觉的无限智慧。 你只需要,避开头脑意识,用心灵专注力的纯净,去觉察身心。 觉察的专注,直接透彻你的心灵愿望产生时的瞬间。 在愿望形成认知的刹那之间,在心灵觉受相续之间的,间隙中。 那个不被愿望所带动的清醒,那个不被感受所蒙蔽的纯洁。 那就是宇宙的原始意识,赤裸裸不加修饰的,无限广袤灵动觉知。 明
  • 2
    请教师兄,我每天晚上都忏悔自己白天心随烦恼而动所造下的恶业,每天十分钟内就忏完了,自觉还算诚恳,也有清净自心的效果,师兄怎么能忏到那么久的呢?很惊讶师兄每天早上还要忏一个小时,怎么忏的能忏到那么久? 答:师兄,在修行的初期,我们根本就不是习气和业力的对手,我们根本没有和习气博弈的本钱,除了忏悔,我们还有第二条路吗?发现错误就要当下忏悔,当下忏悔还不够,还要法中忏悔,法中忏悔仍然不够,还要专门忏悔,
  • 9
    答:你对修行的渴望,是获得,我所修行的的目的,是出离;获得心中有轮回,出离心中是解脱;我是我
  • 0
    2018年6月21日 09:15 老师新微博 老师,我自觉业障很大,头脑处于昏沉身心陷入眯盹,很难精进修行? 答:去抄法!去听法!去背诵法! 释迦牟尼佛说:末法时期我与诸佛,居住在佛教经典文字之中。 抄法就是与神对话,文字背后蕴含的法义,就是诸佛真身。 与神对话,佛义智慧照破身心无明,心法两忘寂静圆明。 抄法是心与诸佛的交流,是灵魂投入如来心光之中。 抄法中,你会经历身心重生的过程。 会有疾病,苦恼,怀疑,抵触,愤恨,煎熬,
  • 5
    意识到欲望是痛苦时,心开始朝向修行了。 体验到欲望即痛苦时,心灵逐渐解脱了。 心灵在痛苦中无取
  • 0
    谢谢师兄们! 各位师兄,谁有谢老师的qq学习群,把我加一下。我想学习大乘佛法。我的qq号是242359380,谢谢师兄们。
  • 3
    问:如何寻找觉性? 答:你看不到自己的后背,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确有后背存在。 你如何知道的? 是你内心的感知,通过意识分别知道的。 好,现在切断意识对记忆概念的取舍,让意识处在清醒,但是不分别的停顿中。 如何切断?让内心愿望的觉知,停留在意识的清醒中。 停顿的意,脱离了记忆概念相续的识,意,将会看到心灵深处的感知。 感知以感受呈现,你内心的情绪体验,就是感知在相续。 深观感受的意,感受在意的专注凝视中,逐
    jiaxintian 1-28
  • 1
    [cp]@谢安朔: 中医预防方案有二: 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一号方: 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黄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 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二号方: 生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10g,贯众6g,金银花10g,佩兰10g,陈皮6g(煎服,每日一付,分二次,7-10天)。[/cp]
  • 2
    平凡,宠辱不变,安宁的内心中,觉照世界的缘起。 普通,波澜不惊,清淡的心灵中,体察自然的奥妙。 安静,柔和接纳,心灵失去了,自我索取之特色。 心中没有一个,与世界对立的自己。 你是宇宙万物,自然是你在表达。 空,是现象的性质。 觉悟这一点,性质就熄灭了。
    不动觉心 11-22
  • 4
    问:何为有为法?何为无为法?答:于轮回中寻求涅槃,离幻求真,是名有为;勘破轮回即涅槃,离幻即觉,是名无为;有为与无为,在佛法究竟义中,呈现真伪;心出离自我,事事无挂,心心利他,虽身处红尘,无私念维护者是无为;心爱自我,念念贪求,虽剃度出家,心着我人众生寿者相,以福报当解脱者,是有为。2016年2月7日 00:37 心意紧密相续,是轮回生死之潮涌,心是容易倦怠的,因为心对心的维护而成生与死的海洋,意识是常常迷茫的,
    不动觉心 11-19
  • 6
    将心真正的转向佛法吧,在究竟圆满佛法的照耀中,我们就能一步步,一步步,看到心灵原始的样子,当
  • 0
    老师好,很惭愧,我有点紧张,因为非常惭愧,有很多的疑惑啊,迷茫,还有很多的问题,我的疑心很多,然后就没有太多的信心,整一年了,一直没间断听您的讲法录音,但是抄写的时候比较少,我感觉我内心的出离心和精进心不太够,请您多多指导,因为我觉得我顺缘比较多,法缘也很殊胜,所以给自己造就的自以为是的心也挺强,而且也不太珍惜佛法,所以就不太精进,所以我今天想请您开示一下,我今后的修行方向和道路,能够严格地去指导
    2023 1 8 10-31
  • 2
    在生活中,众生的心态决定了命运的境界。 作为修行者,无论我们遭遇的因缘,是欢喜的顺境,或是痛苦的逆缘。 在因缘业境现前时,我们不能跟随内心世俗的得失利益走。 我们唯一能够选择的,是真理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清醒。 觉受你身心中,不被情绪与利益带动的清醒。 清醒的觉受中,有脱离分别的觉照。 那无法言说,无法描述,身心自我无法触及的觉照。 觉照中,有脱离觉照困倦的——明性。 明性未曾生灭,生灭脱落
    2023 1 8 10-30
  • 1
    何为中道? 答:观烦恼是中道! 心生分别,分别是法,法即生灭,生灭成生死,生死即烦恼。 心不自心,因色而心,色不自色,因心而色,色性本空,心性自寂。 心法两幻,幻不可得即空。故,不可执空相。 法心皆妄,不执妄则心脱。故,不可执有相。 自省身心,反观内照。 心离欲则清净,清净心生觉察,觉察心显清醒,清醒中是明晰。 明晰离惑,无所得即解脱;明性离暗,不可得是圆满;觉性离幻,本无生即庄严。 烦恼即菩提,何以故?烦恼
  • 1
    2017年11月30日 12:53 觉知的特质是什么? 是无语。 不仅脱离了意识思维,而且脱落了体验感知。 是超越身心的明晰,是感受欲望中的不挂。 觉知,是身心体验中,不拒绝体验的开放。 觉知,是习气思虑中,无取舍沾染的自由。 无法形容祂,祂在一切思虑形容言语之中,看你的笑话。 无法触及祂,祂在触及与被触及的生灭中,悠然自得,快乐自在。 祂,是空间的根本;祂对自身的认知,是时间。 因此,在万物生灭来去中,祂既不拒绝死,也不贪恋生
  • 1
    修行,是减法,是为心灵减负的过程。 当心灵从所有的贪欲中,减去了对贪欲的执迷;在一切情感情绪中,减去了对体验的爱染。 在所有的意识思维中,减去了对分别的疑惑;在一切身心肉体感受中,减去了觉受的迷恋。 减到最后,减无可减,离无所离,舍无可舍,那能减,能离,能舍之人,就成为执幻最终的错觉。 宇宙世界,生死轮回,众生诸神,生灭诸法,皆由此幻立根本。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
  • 7
    何为佛法、何为觉悟 何为佛法?答:当你认识了自己的心,那么世间一切现象都是 佛法,因为所有显现都源于心,心迷失本来面目,在迷茫中寻找自己, 迷茫即流浪生死的众生;若心信守正见,内观清醒即觉悟,脱离体 验与觉知的束缚,身心脱落,则诸相原清净,世界本寂静,生死即 涅槃,众生界即佛界,缘起自真如,生灭名究竟佛法。
  • 6
    财富皆是别人的,只有苦难属于自己,经常这样思考人生,心灵才会趋入佛道;当身心无我之时,四大就
  • 2
    真正的觉受、觉悟不是无念,真正的觉悟是念起不留,念灭不随。就是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个念头,念
  • 0
    [cp]当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内心泛起波澜。 请宽恕他。 当曾经的仇恨涌上心头,计较之心突起。 请宽恕他。 当委屈愤懑的感受席卷,内心愤愤不平。 请宽恕他。 被羞辱恐惧的记忆笼罩,心灵在焦躁中窒息。 请宽恕他。 当被现实的痛苦所压迫,看到的只有绝望时。 请宽恕他。 被信任与托付的人背叛,震惊愤怒的失望时。 请宽恕他。 这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 你宽恕的,仅仅是“自己”留在心中的记忆。 去宽恕内心的阴暗
    2023 1 8 7-21
  • 1
    问:我们的意识和宇宙是一体两面还是宇宙由意识的粒子态组合而成呢? 答:宇宙由相和性两面构成。 相,指的是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物质宇宙,众生自然的运动现象,这些物质现象的本质,即是能量的相续。而能量最原始的微粒即是意识的波动体现,是想阴的虚影波动,呈现出人类所认识到的,宇宙时空,山川大地。这一切物质现象,有相而无体,本质性空; 性,即是能量内部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宇宙的性质,非空,非有,非物质,超越物质生灭
  • 3
    [cp]我崇拜神灵。 但并不是崇拜神灵的能力,而是崇拜神灵之纯洁。 或者说,若有人心灵纯洁而宽容,此人就是我崇拜的神灵。 我迷信神灵。 但并非是迷信神灵的保佑,而是迷信心灵的无私。 或者说,若有人心灵无私而高尚,此人就是我敬仰的对象。 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揭示了人间的真相。 轮回是黑暗的,充满了挫折与绝望。 生命是苦难的,充斥着不幸与死亡。 无明中世世代代的人,庸庸碌碌不知所以的,浪费着宝贵的人身。 因果牵动着
  • 5
    意识,只有分辨的功能,却没有体验的能力,所以意识不会感受疼痛,无法感受幸福与悲伤。 体验悲伤或
    2023 1 8 6-11
  • 4
    何为佛法?法由分别生,亦由分别灭。 法是生灭,于生灭法中,熄灭生灭之分别,即是佛法。 何为佛经?
    2023 1 8 5-29
  • 2
    攒钱不如攒福德。 一场重大疾病,或者天灾人祸,就可以令你倾家荡产,一生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 而
  • 3
    问:何为自净其意? 答:要破生死流,首先要找到生死业流的根本。 如何寻找?在我们的心灵攀缘、我执
  • 5
    你烟瘾很大,每天两包烟吞云吐雾自得其乐。 心灵觉受被烟瘾牵引,推动你的意识,对于外界香烟的名相
  • 6
    问:修佛如果不从我们内心着手,不向心内求法,能成吗?有这样的法门吗? 答:没有,万法归一,一归
  • 5
    自性清净,不承载欲望贪婪,因此在清淡安静的生活中,你能洞照祂的自由。 自性具足,无须修饰装扮,
  • 0
    窗外大雪纷飞,狂风肆虐,世界银装素裹,天寒地冻。 你住在坚固的别墅里,透过玻璃窗欣赏窗外壮丽的雪景。 客厅壁炉中,熊熊篝火温暖着整个房间,跳跃的火光照亮房中每一个角落。 躺在柔软的沙发上,你喝着热巧克力,悠闲舒适地享受着当下的安详。 在寒冬腊月,狂风肆虐的风雪夜中,你在房子里能享受到安宁的愉悦,前提是你关闭了别墅的门窗。 否则狂风暴雪从窗户中倒灌进来,室内外温度就都是零下二十几度了,你无法安详地躺在沙发
  • 0
    皈依 禅定中,意识是毫无用处的。 就好像,试图给虚空装上把手,用来扭动虚空。 禅定中,感知是毫无价值的。 就好像,试图给清澈渲染色彩,以此塑造光明。 静默舒缓,全然安详的舒适。 是脱落意识分别的。 就好像酒足饭饱的人,不会拿着筷子到处游逛。 头脑就是那根筷子。 不再焦灼的灵魂,失去了贪婪的追逐。 失去贪婪的分析,心灵就失去了恐惧。 于是,舒适静默中,安宁的心灵深处,心脏背后脊椎之中。 那不被心灵所分别的舒适,灵妙
  • 0
    2017年9月25日 11:23 一直有人问我,渴望修行佛法,只是碍于佛教义理的深奥,无法令佛义深入心灵,指导日常的修行。 不能理解艰涩的佛义,就无法将佛法的智慧,运用在生活之中,所以根本不知道修行从何处下手。 学佛者在人世间的行为标准,心灵状态,以及表现形式, 那就是,时刻保持一颗宽容、柔软的心,在尘世中做一个最普通的人。 对任何人,都能够以平等的心,去理解,去体谅,去原谅。 不以他人身份的高低贵贱,而左右自己淡泊宽容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