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吧
关注: 58,775 贴子: 1,730,270

这里有胡同上空的鸽哨声

  • 目录:
  • 人文学科
  • 9
    一入新年,小孩儿拜年。跪下磕头,起来要钱。要钱没有,转脸就走。
  • 3
    网上看外地很冷清,开门的饭馆也就一二桌而已。
  • 4
    小时候过春节,除了大鱼大肉之外,最惦记的就是额外供应的花生瓜子。 瓜子就是向日葵的种子,当年以粮为纲,土地主要安排种植主粮,这种休闲食品产量有限。 去农村也几乎看不到一片片的向日葵。 至于花生是油料作物,更加珍贵。 但不知道为什么,小酒铺总有拌花生米供应。 做法就是简单炒制一下,除了原味,最多有个“五香” 这二项属于打发时间的闲食,不为解饱。 小时候吃完年饭,撤去残席,一壶茉莉,花生瓜子就可以上桌了。 大家
    灰原哀 2-10
  • 30
    我先来,吃了您得~
    Atari736 2-10
  • 8
    哎呀……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商标复原记忆中的内个年代。
  • 24
    罐头--罐装食品的简称,几乎所有食品都可以做成罐头。 特点是易于储藏,运输和长期保存。 现在都讲究新鲜,轻易没人吃罐头了。但当年这可是好东西。 一般生病或者特殊情况才能吃到。 所有的罐头中有几种特别受老北京人的欢迎 午餐肉 虽然叫肉,但实际上是由最便宜的肉头,加上淀粉,盐等调料压缩制造的肉糜。当年一般做为小冷荤,或者切片 和蔬菜豆腐炒着吃。 虽然一直都有生产,但已经逐渐式微。直到近年有人把它当成火锅配料涮着吃
  • 8
    清炖羊肋扇儿好介。先泡泡血水儿,任嘛儿佐料儿不搁咕嘟俩钟头起锅儿蘸着碟儿青盐调味儿齐活!
  • 27
    南方二广人过年喜欢买年花。 咱北京人虽然花卉品种没有南方那么丰富,也讲究摆盆腊梅水仙。 水仙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源自中国,也有指源自番邦。 老百姓没那么讲究,好看就完了。 老年间北京有二个著名的花市,护国寺、隆福寺。 这二处市场,秋冬销量最大的花卉就是腊梅与水仙。 《顺天府志》中记载:"水仙,草桥圃人每逢(冬日)庙市,肩担成集。 这东西跟其他南方娇贵花卉相比,价格低廉,一般老百姓也玩
  • 5
    国安吧怎么了?怎么被封了?
  • 6
  • 18
    就是现在名声不好的预制菜 其实80年代就出现了,电影「邻居」里面反映过。 特点就是方便,想吃个炒蒜苗,--蒜苗,肉,甚至炝锅的葱姜丝都给你切好了。 回家坐锅,加油,下锅扒拉一下,加盐就可以装盘上桌。 但这东西没流行开,原因除了那时候冰箱还不普及,买回来盘菜不好存放之外。 主要原因就是贵,毕竟当年夏天买把蒜苗,再买二毛钱肉,总共也没多少钱, 盘菜虽然方便,但一洗一切,就要好几块了。 其实这东西,如果可以保证卫生,
  • 10
    白米斜街 后海
    kokett 2-5
  • 14
    这个词是否合折押韵并有吉祥寓意之意?大家分析指教。 因为对于合家团圆吃饺子时只有男性亲戚们的饺子酒就越喝越有…个人感觉有些单调忽略了女性亲戚们,那么如果同时再为不喝酒的女性亲戚们祝上一句“饺子蘸醋越吃越酷”是否能更加烘托节日亲朋相聚的美好吉祥氛围气氛
  • 40
    前阵子去了趟前门大栅栏,99%的商家店铺都认不出来了。尽管有些字号是老的,但房子是新的,拾不回旧日印象。唯有这两家儿,还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样子,一点儿没变…
  • 38
    偶尔进城,走到小时候呆过的地方,难免会找寻昔日影踪。但大都已面目全非,甚至无迹可寻了…… 下图1:师大附中,印象里校门不是这样的。这个应该是后来恢复的历史老校门。 下图2:师大附小。这个是老建筑,一直在这儿。但师大附小好像已经不在这儿了。 下图3:我小时候这里是和平门中学。早先是师范大学旧址。对原来的老围墙留有印象:灰墙,上部有欧式装饰柱……不知哪年给拆了。
  • 1
    你们清蒸虾仁时有这个问题吗?
    灰原哀 2-2
  • 22
    不得不承认,跟善于煲汤的南人相比,北京人在喝汤上是寒酸的,甚至是对付的。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齐家算是小康人家,喝的“高汤”也不过就是酱油,掺合一点虾皮,用开水一冲而已 即便是能上大席面的「乌鱼蛋汤」也只是一道敬菜,商家并不以此获利。 坊间更有厨子忙鸡蛋汤的说法。 其本质其实就是刷锅水,甩点蛋花而已。 但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冬瓜丸子汤了。 讲究用新鲜冬瓜,去皮切块,加真正高汤或者清水,汆肉丸子做成。
  • 130
    作为一名德胜门这边儿长大的孩子,每次休假回家路过箭楼都能想起来以前小时候经历的很多事儿。 那会儿老间儿都说穷德胜门烂果子市,这地方确实除了总政大院和石油煤炭子弟以外也没啥本地有钱人。绝大多数人住这儿都是为了贩烟,卖小商品,为了艰难的生活给自己和家人谋一口饭吃。 以前的护城河没有现在这么干净,曾经亲眼见过有人在河里大号,还有一堆草鱼鲤鱼争前恐后地抢夺,然后很多老大爷就喜欢钓河里的鱼回家吃。从那以后基本
    洋BEYOND 1-31
  • 9
    说起来,网兜的作用和塑料袋差不多,既可以作为存放物品的容器挂于某处,又可以在逛菜市场的时候容万物于己身 如今网兜不常见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网兜和提篮一样,是大街上满目皆是的携物工具。最初的网兜是用粗的棉线和棉绳组成,网眼有大有小。大的网兜可以提两三个篮球,小的一般是大爷大妈提着去菜市场买菜。青年人骑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的架子上或者前面的兜兜里放着网兜,再在网兜里放篮球,风一般从街道上冲过去
  • 3
    上世纪七十年代库存500伏铝芯儿玻璃纤维外皮儿电线、陶瓷电木扳把儿开关、陶瓷压线卡唔的一水几十年前老玩意儿很老派落伍但莫名其妙的就是喜欢。当一个人总是感慨和怀旧时……
  • 12
    现在很多年轻人一双旅游鞋就过了冬了。 老年间到了这个月份,就要把棉鞋找出来了。 那时候冬天奇冷,北京人更加注重保暖。特别是腿和脚 年轻人冬天也不敢露着,因为轻则冻伤,一旦落下“老寒腿”,数岁大了,您就受罪去吧。 棉鞋除了内联升之类的大铺子的出品之外,基本都是民间自制,优点是真暖和,缺点是今天看起来样子老土。 笔者小时候,已经有正规厂家大批量生产棉鞋了,塑料的鞋底。 一色儿黑色,男女几乎没区别,只是尺码的不
  • 7
    老北京的传统饽饽儿,最受欢迎的除了萨其马之外,蜜制的就要数糖耳朵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 谁发明的已经不可考证,以南来顺和西四牌楼的年糕张做的最有名。 发好面之外,加碱面。分成两块,分别擀成薄片状,把备好的红糖面夾在两个薄片中间,中间为红糖面,上下为发面,切成长条,再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从小面块中间划一刀口,然后撑开刀口,将一面往里翻过去,就成耳朵形坯子。 待火上油锅中的烧到五六成热,分别将坯子入油炸,炸到
  • 20
    据说现在军大衣卖火了,不知多少钱一件。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商场卖过一批部队“价拨”的军官式黑胶木扣子的军大衣(士兵的大衣不带后腰袢),24元+十几尺布票,左侧里襟上方还印有豆腐块大的方章,有姓名、血型、番号等项目。在羽绒服不那么普及的年代里军大衣特别实用保暖性好
  • 12
    蛋糕其实是最普通的点心,过去是,现在也是,不过现在的蛋糕特别是满街蛋糕房的蛋糕,多少都会含些奶油,好的是动物的,差点的是植物奶油,过去的蛋糕里没有这些,大约就是鸡蛋、面粉和白糖。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长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儿时的记忆多于吃有关。那时特盼望过春节,因为只有春节,家里食品丰富些;父母也会花钱买点便宜的点心如:蛋糕、桃酥类。那时没什么品牌意识,点心就是在当时所谓的“合作社”买,问就是刚来
    woadmm 1-29
  • 80
    参照数张清代京师城舆图,使用电脑矢量软件,历时十天绘制完成,并参考相关古籍修订了十多处旧图中的错误名称。贴吧不能上传太大的图,故将大图分割成九张小图置入,希望了解胡同历史的朋友能指出图中的缪误,以便完善。 ↓上左 ↓上中 ↓上右 ↓中左 ↓中中 ↓中右 ↓下左 ↓下中 ↓下右
    郎官石柱 12-20
  • 37
    这种东西既不像现在的西式蛋糕 也不像老辈子的槽子糕 介乎二者之间。 被烤制成深红色。按斤卖。 味道嘛,当年无疑是好东西,不是逢年过节或者特殊情况,没人轻易买。 但松软度,奶香味,显然赶不上今天的西式蛋糕。 价钱记不得了 副食店食品部卖点心的柜台,装在专用的木头盒子里。 和桃酥,江米条之类的算是看家品种,随时都有。 单买秤个半斤一斤,装点心匣子,三二块也卖。 放久了会变硬,可以用热水,牛奶,麦乳精之类的泡软来吃
  • 58
    北京义利食品公司始建于一九零六年,由英国商人詹妈斯·尼尔在上海创办义利洋行;一九五一年,义利由上海迁至北京,当时京城百姓的早餐就是烧饼、火烧、馒头等,面包只有东郊民巷使馆区餐厅的洋人问津。义利进京,确实为京城普及面包开了先河。当时义利的面包有果子面包、黄油面包和维生素面包等;其中维生素面包最实惠,这种面包因为添加了维生素,显得更黄一些。在那个年代,普通人家的闲钱有限,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会买个义利
  • 188
    九二年至九五年在北京市第四十六中读书,就是在铁狮子坟儿那块儿,每天从丰台区海沪屯出发,坐2路到终点,再转47路或22路,中学毕业后就回浙江了,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很怀念当时的人和事,常常会想起,这里,有当时的同学吗?
  • 43
    时代的步伐是很快的,倒退20年,如果说北京有什么值得买的特产:果脯应该是最先被提及的,但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对果脯的认可程度已基本接近于零。记得我小时候,物资匮乏,能偶尔吃上口果脯,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当时北京最著名的“义利”还有一款著名的“果料面包”,应该是所有面包种最贵的,就是在面包中加入一些果脯,如今这面包还在卖,但受欢迎度,不提了。孩子是容易满足的,几块水果硬糖在上世纪7/80年代就能让他兴奋
  • 8
    当年番菜(西餐)进入北平之后,尽管很多有钱人去附庸风雅,但真心接受的其实不多。 特别是那烤得半生不熟的所谓“牛扒”。 很多人觉得不如咱们自己的酱肉或者炖着吃。 除了“披萨”是个例外。 这东西据说是当年马可波罗传到西方的,只是没学到家,鼻祖就是俺们的--馅饼 尽管有人说,馅饼其实就是按扁了的包子,但却是馅活中独立的存在。 北京人的馅饼分为肉饼和加了蔬菜的。 前者最用纯肉和辛香料制作,解馋,但成本也最高。 加蔬菜
  • 5
    有人拍了视频放在网上 感觉肉蛋菜卖的并不便宜多少,也没有太稀罕的东西。 唯独小吃还值得推荐。 卤煮小碗25,大碗30 给得也挺多 吊炉烧饼也不错。 关键还都是传统做法。比如炭烤的羊肉串,五环以内,应该看不到了。 其他也是柴锅大灶,烧得是煤炭。 想找寻老味道的可以去尝尝,有洁癖的就算了。
  • 32
    小时候放寒假早点差不多天天自己炸着吃
  • 17
    今年是龙年,北京有很多带龙的地名比如二龙路、北海的九龙壁、陶然亭的龙泉胡同、龙爪槐胡同,还有回龙观、龙潭湖...大家一起来说说带龙的地名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老北京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