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吧
关注: 58,861 贴子: 1,734,549

这里有胡同上空的鸽哨声

  • 目录:
  • 人文学科
  • 2
    北京稻香村哪个店正宗 网上说居民区的 但是搜不到 本人在西城区
  • 15
    今儿看见一个新闻,结合抖音小红书,最近好像很多人又🐏了。不知道吧里老几位都还安康? 我是五月底阳了好像,不发烧,不过嗓子疼咳嗽两个礼拜,半夜咳醒那种。而且把家里人都传染了。
  • 22
    网红店,螺狮粉,我咸菜放多了,太咸了,还美吃饱,又加了一份。
  • 68
    老北京的冬天
    elu2000 8-17
  • 0
    来自眉县的猕猴桃,如同甜蜜的魔法果实。富含丰富的营养,为您的生活注入活力与健康,是您每日不可或缺的美味佳选。
    846907170 8-17
  • 21
    与总是熙来攘往的故宫相比。 咱北京人更愿意逛的是北海,虽然不大,但也是正经的皇家园林。 我父母那辈搞对象,最爱去的公园也是北海。 以白塔为背景,我敢说每个北京人家里都能找出在一个位置拍的照片,而且是父一辈,子一辈。 从爷爷一直拍到孙子,哪怕照片早以泛黄,对光阴的记忆,恒古不变。 夏日赏荷,三季可以划船。当然“让我们荡起双桨”只是电影里的摆拍演绎。 咱北京人生来内敛,小孩子也没那么“奔放”,不会忽然“唱将起
  • 8
    刷小红书刷到北京土著征婚贴,底下有个评论,50万土著和500万外地人,选哪个。
  • 16
    小时候吃桃的机会很多。 因为家属院边上就是当地生产队的桃园。 可以吃“不花钱”的........ 品种嘛,后来才知道叫什么“大久保” 日本人上世纪20年代发现的品种,什么时候进入中国已经无从考证。 个人喜欢吃软桃,但附近桃园的农民基本都是刚刚成熟,趁着硬的时候就全摘了。 那时候桃子的价格记不清了,反正花几毛,一块就能买一大网兜。 但个子都不大,也不知道是品种退化,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改开之后,外国商品进入,在高级超市,看
  • 72
    各位兄弟姐妹:   大家好!   我正在北京,请各位亲给点旅游建议···   无论您是地道的北京人,还是可敬的北漂们,或是旅历丰富的旅游达人,
  • 19
    炒肝还凑合 但是包子太差劲了
  • 21
    05年的mv,有人说是四惠附近,但是开了全景地图没有找到这样的房子。不知道有没有大神知道这是北京哪里
  • 46
    说是云南菜还挺好吃。
  • 19
    香山一般都是秋天去。 自然是为了看红叶,近些年,除了咱北京人,很多外地人也蜂拥而至。 甚至见过从天津开车过来的。 问:“你们天津卫没有吗?” 答曰:有是有,但没有你们这个名气大。 无言以对,遂不再去凑那个热闹。 笔者有时候深冬去香山,那时候非但没有外地人,本地人都少见。 头班车过去,蜿蜒而上,煤市后街很多住户都刚刚起来,空气中一一股子清爽的味道。 公园里自然也没什么人,虽然有萧瑟之感,但胜在清静异常,整个山
  • 19
    小时候夏天虽然没现在这么热 但是也有几天难捱的日子 但那是是一种闷热,干热。 而且通常焖上个半天,就会焖来一场大雨,让大家舒服上半天一宿的。 那时候一天最好的时光,是早晨四五点,所谓“鬼呲牙”的时候,气温可以降到二十来度, 如果再有点风,极其舒适。睡觉最好。可惜过不了一会儿,就改上班上学了。 近二十年,出现了所谓“桑拿天”,很多时候,其实温度并不太高。但全身湿热难捱 所谓“空气里可以拧出水来” 空调也经被广
  • 11
    前儿,和同学一块约好了在延庆一个民宿里耍了一天。 昨儿中午回来就大中午的了。就又去亚运村的局气一块吃了午饭才散场。 局气这北京菜,先不论菜量,只说味道,那家伙,每一样吃着味儿正的。 要了,灌肠儿,羊油麻豆腐,杏仁豆腐,芥末堆儿,干炸丸子,卤煮火烧, 芥末鸭掌,还有俩素菜。一桌子小吃,没要鸭子。 灌肠儿和干炸丸子和麻豆腐算及格水平吧。 芥末堆儿,没芥末味儿,酸口 杏仁豆腐,做个小寿桃的样子,娃吃了,我没要。
    bluefacecn 8-14
  • 0
    分享视频
    香遇阁 8-13
  • 0
    北京回代县的,8月15日回去的联系#北京拼车回代县的#
  • 7
    海洋中可食用藻类的统称,并不但指一种藻类。 除了食用之外,中医认为还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的功效。 还有预防“大脖子”病的效果(缺碘) 营养丰富。和虾皮是笔者小时候唯二,稳定供应的“海鲜” 现在小孩子主要作为零食吃,已经不是当年的纯紫菜,添加了其他物质。 当年紫菜主要是做配菜。 吃馄饨的时候,除了香菜,虾米皮,冬菜,必须再加上二片紫菜才正宗。 其次就是做汤,但紫菜汤不能熬煮,只能“砸” 紫菜,加虾
  • 12
    花生也叫--落花生 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洲。 油料作物,含油率可以达到达到果实的一半。 收这东西得刨,当年北平近郊就有种植。不过都吃猪油 连同葵花籽,花生只是一种作为一种零食栽培 当时到了天擦黑儿,就有串胡同卖“半空儿”的。吆喝-半空儿多给 花不了几个大子,就可以买上好些,因为真是“半空儿”,甚至全空儿 得边挑边剥。 吃完了花生壳子也不浪费,往炉子一扔当燃料了。 作为除了炒制,还有煮,最受欢迎的方法是炸,本来就
  • 7
    第一次听“小芳”是1993年7月末的一个清晨,骑着辆杂技团空中飞人儿退役的,当时国内唯一电启动单缸双排气管儿铃木125扑奔新街口儿那儿嗬儿。内天周末天亮前刚落过雨整条街没什么人儿,把车停丁字路口儿岗楼子后头等待一位故人,忽闻一股子悠扬的旋律恍恍惚惚低吟浅唱,走过七是家儿音像店开着音响卸板儿呢放的就是新出的专辑里内首小芳,记得还跟老板开玩笑说这么早折腾不怕街坊大妈砸你店来呀……这一晃儿已然过去好几十年。以后的
  • 8
    番茄今年产品偏低,但正经西红柿味,最重要的一滴农业化肥都没有。
    灰原哀 8-11
  • 3
    在北京的电梯里发现了这个#按摩##北京##上门按摩##放松##同城#
  • 8
    咱北京人不大吃鳝鱼 除了其状如蛇之外,民间传说,鳝鱼有一种奇毒无比。叫做“拜月鳝” 笔记小说中记载很多 比如明代冯梦龙《明察》就记载了这种拜月鳝喜欢吃动物的腐肉,阴气很重。甚至在靠近水边的坟地里出现。 而且喜欢在月圆之夜,从水里或者泥地里探出头来,对着月亮做朝拜的样子,吸收月亮的精气。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过,在镇江一农夫因为误食拜月鳝,毒发身亡的奇案。 近代研究发现,其他鱼类都可以吃冰鲜的,唯独
  • 4
  • 29
    前段时间在北京旅游,打算送朋友稻香村,买了八九盒,这样组装,也不知道吃起来怎么样。吃了那个枣泥,好吃的,还有那个牛舌饼。#稻香村#
  • 7
    今天2024-8-9,手机上、网上又充满了这个预警那个预警的,又是暴雨又是大风的,现在下午1点了,只下了一小会小雨,又没了。现在天气预报越来越没参考价值了,还都是听风就是雨、捕风捉影那种,小P孩子们也大惊小对的发布的各类预警,反正也没有人管,其实这也是算是在散布谣言。 下大雨搞得这么紧张,小时候下大雨不觉什么,当时西三环(还不算环路),马路两边都有大沟,一下雨像小河一样,我们打着散,趟着水去上学、放学,很开心,
    灰原哀 8-9
  • 9
    北京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去送人
  • 7
    所谓红白喜事中的红事,老年间有钱人家的老人做寿,要扎棚子,摆流水席,还要请戏班来唱戏。 年轻人和小孩子,虽然没那么铺张,但全家也是要热闹一下。 笔者小时候自然没这待遇,还不兴吃奶油蛋糕,但起码除了面条之外,还有一锅炖肉,最不济,也有二个煮鸡蛋。 那时候对过生日还是盼望的。 出社会之后,对这码事的却越来越没兴趣,因为贫民百姓,每过这一天,除了证明自己又老了一岁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益处” 非要说过生日有什么
  • 14
    7号立秋啦,朋友们都准备吃点儿啥?喝什么酒?在下身板儿弱只能弄点儿黄酒了。
  • 1
    纯个人闲置,中介勿扰,等一个有缘靠谱的人互相成就
  • 15
    如题,楼主的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南味点心的描述,有读者留言老北京人忌讳称呼“点心”,建议更改。翻阅咯下百度内容,好像只有某相声演员的相声段落里有提及,解释为凌迟第一刀为“点心”,故而犯忌讳。可要如此,“点心匣子”、“废物点心”这些词汇应该也不会出现在北京话里吧。真诚求教,谢谢!
  • 12
    喜欢这样的老戏骨可现在几乎绝了!
  • 189
    九二年至九五年在北京市第四十六中读书,就是在铁狮子坟儿那块儿,每天从丰台区海沪屯出发,坐2路到终点,再转47路或22路,中学毕业后就回浙江了,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很怀念当时的人和事,常常会想起,这里,有当时的同学吗?
  • 15
    北京人最早接触手机 还是所谓的“大哥大”,摩托罗拉的T8000 ,99左右进入中国,卖多少钱?-20000,黑市甚至炒到更高。 别看当年普通每月只能挣到几百块。据说那时候还有因为买不到的人在电报局门口哭的。 由于这东西东西实在太贵。 所以当时从日本引进了PHS(Personal Handy-Phong System)技术 起了名字叫“小灵通” 最大的特点是便宜,而且在覆盖范围内,信号也不错。 缺点是通讯范围窄,基本出了城就废了。 但很多兜里不富裕,又想有个“大哥大
  • 3
    我指的是全部退休金(老年补贴不算在内),不细算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等等。 我预计我的退休金是3700,正盘算着每年能涨多少呢。
  • 15
    改开之后,恢复了很多卖半成品的小摊 比如老年间有所谓“切面铺”,后来就有很多专门卖各种面食半成品的小摊。 通常都跻身在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里。 十几年前,家附近的菜场里有一二家。 除了长短粗细各色面条,一根长的“寿面” 挂面等等,还有猫耳朵,拨鱼儿和疙瘩 其他的面食基本都是家常吃食,不上席面的东西,老年间也真的没有什么“炸酱面馆“ 唯独炒疙瘩,民国期间,啥是爆火了一阵儿。 故事大家都清楚,小吃店广福馆,后改名
  • 39
    曾经医院开证明才能订一磅半磅的,见天儿提喽着小蓝子里头搁着空瓶儿按点扑奔奶站取定量牛奶。
  • 10
    在北京,如今香蕉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水果,量大也不贵,而且一年四季都有,价格基本也属于比较便宜的档次。但直到2000年左右,在北方地区,香蕉都是高档水果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在 北京的商店里,是不常看到香蕉的,有也是很贵,一般都在一元钱以上一斤,按当时普通水果都是一毛,甚至不到一毛一斤的价格对比,绝对是天价了。记得小学时,班里有个女孩是独生子女,那时可以有5元每月的独生子女补贴,一次看见她和她妈妈一起逛商店
  • 9
    天棚鱼缸石榴树 足见咱北京人玩鱼是有传统的,不过早年品种比较单一,似乎只有金鱼一种。 当年有一段,兴起来养热带鱼,我舅舅家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是个挺大的鱼缸,也没有什么品牌,老头自己买的专用玻璃,花钱请人给粘的,据说粘好的之后, 单试水(测漏不漏)就花了好几天的时候,然后还要”开缸“用高锰酸钾消毒,晒水一系列繁琐的手续。最麻烦的 是换水的时候,还得拿个胶皮管子,用嘴把缸里的水吸出来........ 等到我玩鱼的时候
    灰原哀 8-7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老北京

目录: 人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