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中海中医医院吧
关注: 211 贴子: 4,139

为全人类攻克肿瘤疾病而奋斗终身

  • 目录:
  • 疾病治疗
  • 1
    “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
  • 2
    炎热夏季容易出现虚火,虚火没有降下去的话会对五脏六腑带来损伤,患者身体消弱、失眠做梦、肤色比较差、容易便秘或者溃疡,身体容易疲劳等。
  • 5
    《黄帝内经》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里,开宗明义就谈到人怎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天年,即天赋的自然寿命,《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的天然寿命应该有100岁。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开篇就是要回答:上古之人为什么能活一百多岁?黄帝观察到,上古的人都能度过100岁而形体运动一点都不衰退,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现在的人却到50岁的时候,动作就开始衰退了,而且很难活到100岁。这是什么原因呢?
  • 3
    关于荔枝核功效的发现,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传,一天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
  • 2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古代为了避讳帝王的一些忌讳,就连一些中药也难逃“改名换姓”的结局。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改名换性。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到了唐代,因“蓣”与“豫”同音,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因“薯”与“曙”同音,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改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 1
    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自古以来民众对从医者道德的期待都要超出其他行业。唐代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有一篇论述医德的《大医精诚》,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大医精诚》重点阐述了为医者术要精、德要诚,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无论在哪个朝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反对医者向患者正常收取诊费与药费,
    小亲威 5-25
  • 4
     虎杖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见于《尔雅》,作“蒤”,邢昺疏注解曰:“一名虎杖。注云,似红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虎杖入药首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本草纲目》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   《本草图经》中记载虎杖:“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虎杖根状茎粗壮,茎直立,
    vjm3979 5-25
  • 1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传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 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书中采用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岐伯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重要的医学理论。因此又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青囊 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为曹操医头风,被曹操误解“此人欲乘机害我”而
  • 5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自幼体弱多病,却有幸找到当时的名医孙思邈为其治病,并拜孙思邈为师,演绎了一段由医患而成师徒的传奇。   因病拜名师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卢照邻是一个神童,10岁时就以博学能文名满天下,年纪稍长,就任邓王府典签(负责处理文书的官员),被邓王称为“此即寡人相如(司马相如)也。”后拜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但卢照邻的噩运却接踵而至,不久“因
  • 5
    1908年,梁启超作《王荆公》(后名《王安石传》),提到王安石新法中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情况说:“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以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学生常以春试,取三百人为额。有方脉科、针科、疡科,考察升补,略如诸学之法……此荆公教育行政之大概也……观其有律学、医学等科,与经学并重,则是分科大学之制,实滥觞于是,其起原视英之阿士弗大学为尤古矣。”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