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吧
关注: 2,122 贴子: 74,695

敬爱神仙缅怀大师

  • 目录:
  • 明星
  • 1
    京剧道场 京剧的主要腔调, 〔二黄〕、〔西皮〕、〔四平调〕、〔高拨子〕等, 都属于“板腔体”的唱腔。所谓“板腔体”的唱腔, 就是在一种腔调的基础上(就一种腔调形式来讲) ,根据不同曲词内容以及表演上的需要, 再从板式、曲调以及唱法、伴奏等各方面做多样发展而产生出来的唱腔。
  • 1
    翁偶虹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大众节日,集饮食游乐之大成。旧社会的北京,一般劳动人民平日迫于生计,奔走衣食,很少涉足剧场,看一看他们喜欢的京剧。盼到春节,思餍夙望,剧场营业,自然兴旺异常。
  • 2
    魏子云   皮黄戏的形成,到今天算来,不过二百来年。被称为“京剧”,也不过百来年。但在这百来年之间,却产生了所谓“派”之一说。好像这一“汪派”、“杨派”以及“梅派”、“马派”之说,乃始于皮黄,非始于昆弋。我不知在早年的昆弋腔以及秦腔梆子,有无某派之说。这一问题,留待戏剧史家去说吧!对于皮黄来说,今已谓之“流派”。    所谓“流派”,固乃师承之事,而实际上,则决定于个人的创造。譬如四大名旦:
  • 1
    《半月戏剧》1940年第2卷第10期 《沙桥饯别》本是一出多年不演的王帽戏,而剧中饰唐三藏的又系以老旦反串,况且这出戏只以唐太宗与三藏为主,除了几段唱工外,做工毫无,剧情太嫌简略,所以现在就没有人唱了。
  • 2
    王叔养  著名女伶孟小冬,生于1907年,殁于1977年。她原名若兰,字令辉,祖籍山东,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她伯祖父孟六,是清朝同治年间有名的武净演员。祖父孟七,也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的文武老生演员。伯父孟鸿茂是南方颇负盛誉的小花脸演员。父亲孟鸿群也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她还有三个叔父,大叔父孟鸿寿是南方名丑,二叔父孟鸿荣和三叔父孟鸿芳都是唱老生的。她的堂兄孟小帆,也唱文武老生。  
  • 1
    杜近芳   我们剧院决定排演《白毛女》,要我担任喜儿。这使我很高兴,可是也很担心。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怎样体会喜儿的思想感情呢?我该如何去塑造这个被压迫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呢?……一串疑问摆在我这个京剧演员的面前。
  • 3
    赵士良  先父赵贯一青年时代就酷爱“余派”艺术,每逢余叔岩先生有演出时,必定设法跟踪观摩。后来经常与余先生之老友、名票李适可先生和“余派”老生演员陈少霖以及“谭派”名宿夏山楼主(韩慎先先生)一起研究切磋。
  • 1
    原创 生活与光都爱上我 阳颂歌于文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幼斌去世,是因为突发心梗医治无效死亡走的很匆忙,他生前获得很多荣誉,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表演协会“终生成就奖”的获得者,享年86岁。
  • 2
    倪秋萍    为好玩而学胡琴,为拉胡琴而成为票友。这是意外的收获,也是当然的结果(我自已并不知道我自已已经成了票友,人家往往叫我琴票,有时还恩赐“名琴票”的头衔。)票友这个名目很动听,也有意思。谁知道我这票友,也不知怎么那么不幸,没有一件得意的事情碰得着,谁教我生在上海的呢?他们说别的地方不是如此,这也许有一些相当的理由,也未可知。
  • 3
    郑星垣  先师对我还是有点偏爱,练完功后赶上下午总要留我在家吃饭。饭很简单,有时吃烙饼,有时吃面条,他喝一点酒。这时,他常常跟我说一点老前辈演戏的情况、老前辈的专长,还有他本人演戏的体会。虽然是闲聊,可对我这后辈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 2
    钱穆  明陶宗仪《辍耕录》有“妻贤致贵”一则,载南宋兴元路张万户家,有俘虏多人,赏一女俘给男俘程鹏举为妻。  结婚三日,女告其夫,看你才貌非凡,赶快逃离此地,否则常为人奴,岂不可惜。程鹏举疑心她为张万户作试探,把她说的话告诉张万户,她受了一顿毒打。
  • 2
    卫明  京剧《四郎探母》的流传,应该说是相当广泛的了,谁不会哼哼“杨延辉,坐宫院……”呢?以前刘鸿声有所谓“三斩一探”,“谭派”老生有所谓“三打一探”,“探”即《四郎探母》,都把它列为看家戏。这说明观众喜欢看,演员也喜欢演。  当然,不能单从观众的多少和演员的爱好来评定一出戏的好坏。主要还得看它的内容。《四郎探母》的内容是不是有问题呢?  我想是有问题的。它描写的是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之下,一个俘虏的
  • 2
    唯唯   章遏云、杨宝森去后,毛世来、沙世鑫、高盛麟等,继章、杨后出演海上。三人之艺术如何?论之如后:
  • 2
    孔在齐  中华戏剧专科学校,于1930年创立于北平。它不像以前的科班那样只注重学戏,而是同时让学生受适当的教育,又革除了部分科班的旧习气,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颇有水准,而且在旦角这个行当中不但出了一个宋德珠,还造就了四个出类拔萃的女性旦角侯玉兰、白玉薇、李玉芝和李玉茹,号称“四块玉”。  先说侯玉兰,她学的是程派青衣,在戏校已经居于旦角中的首席地位,后来正式拜程砚秋为师,毕业后曾为许多著名老生挂二牌。记
  • 1
    正仁  李少春之可贵处,即在于文武全才。初来北京以《击鼓骂曹》、《两将军》作为见面礼,文武俱备,由此显姓扬名。据余所知,少春在外时于一场演文武双出,不仅《骂曹》、《马超》而已,如《夜奔》加《碰碑》、《武文华》加《捉放曹》、《奇冤报》加《白水滩》等,武在前,文在后。在一番起打之后,而又卖唱,此点过难。 练武者难得好嗓,既娴于武,嗓必发横,尤以方下时为最甚。独少春如此,确是得天独厚。少春武戏如《恶虎村》
  • 5
    寻找李少春 近日,沈阳。男子宋学学在社交平台持身份证实名述称:35岁的妻子(事业单位沈阳京剧院的国家二级演员孙某静),与单位男同事某博多次偷情,某次亲密时妻子竟让年幼的女儿同在一床。宋某某晒出的聊天记录显示,双方言语亲昵暴露,并互传隐私图片视频,上班打完卡也去开房。“我露脸实名出镜,是希望他们单位尽快出调查结论”。
  • 1
    齐如山  戏路子太窄,意思是能演的戏太少。戏界所谓路子,以生脚为最宽,旦脚为最窄,生脚之中又以老生为宽,武生次之,小生又次之。因为老生在北平不分文武,种类最多,例如红生戏,如《龙虎斗》的赵匡胤、《采石矾》的徐达、 《攻潼关》的姜子牙、《双包案》的夜行师(猫神)、《青石山》的关公、 《五花洞》的张天师等等,都是此种。正生戏,又名王帽戏,如《金水桥》、《让成都》、《斩皇袍》等等,都是文生戏。这种种类最多,
  • 5
    马明捷 一  拙作《听顾颉刚先生谈京剧》在《中国戏剧》1996年5月号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反响,特别是顾颉刚老先生关于“学谭鑫培最好的是麒麟童”的论断,被好几位专家引用到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并加以深入阐析,这是我不曾料到的。
  • 3
    拙翁   1.奚啸伯随梅兰芳在南京公演,经溥西园竭力一捧,因致声名大噪。梅兰芳剧团之正梁老生向为王凤卿,继为谭富英,今一个行将就木,一个不甘居右,而王少楼、杨宝森辈,又不自振作,短中取长,啸伯乃独得博士提携,其实渠艺尚不及王文源、安舒元辈,真幸运儿也。  2.王少楼乃武生毓楼之子,梅畹华之内侄。幼从余叔岩及李洪春游,搭斌庆社献艺,后经程玉霜提携,历演申汉诸埠,颇获好评。学余得其圆活,尚未及其紧峭。唯年事正
  • 1
    赓金群   早在四十年代末,李少春就与袁世海合作排演过《野猪林》,当时“山神庙”这场戏,原处理为:林冲上唱四句〔吹腔〕,以武打为中心,主要表现陆谦火烧草料场,加害林冲,林冲杀死陆谦,逼上梁山的过程。1962年拍摄电影《野猪林》时,这场戏经少春改编,加进了大段〔反二黄〕唱腔。当时我任该戏的音乐设计和部分场次的司鼓。
  • 2
    老舍  《将相和》的成功是两方面的:改编的成功,和营业的成功。改编成功,因为它尽到了将古比今的教育责任——爱国必要团结。营业成功,因为它有叫座的能力——谭富英和李少春领导的两个剧团,无论在北京、天津、上海,还是沈阳,每一贴出此剧,必卖满儿;而且能在一地连演十场,二十场,上座不懈。   有这两方面的成功,才是真成功。只顾教育性,而不能卖座,艺人们的生活便受影响;反之,只顾营业,而缺乏教育性,又何必多此
  • 1
    齐如山  “跟包的”这个名词,早就有。不过据戏界老辈人云,现在与从前的情形,大不一样,明清两朝戏班,都是穿公众的行头,用不着跟包人。咸丰以前,还是如此。因为彼时没有自制行头的人,有的人自己带一个网子,因为公众的网子,有时与自己头形不合,用着不合式,所以往往有人自制。再者,就是武脚自己带一双靴子。
  • 1
    四戒堂主人  前在某处听戏,台上正唱《祥梅寺》,和尚大磕其头,十分无聊。隔座有两老人大谈戏掌故,由钱金福、王长林之《祥梅寺》如何精彩说起,滔滔不绝。其中最有趣之一段谈话略谓:钱、王与郝寿臣合唱《阳平关》,郝饰曹操,钱饰张郃,而王栓子则饰探子。当探子报告夏侯渊被黄忠刀劈马下时,曹操气椅,张郃抬腿一踢,探子来一个倒毛,舌头一吐,用一手指伸在嘴上,再回头一望,表示惊异之状。三人动作同时,与锣鼓衬托,真有
  • 2
    齐如山  西哲云,欲了解一国之事,必先了解其历史,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不但一国如此,一个民族,一件事情,无不如此。国剧当然也不能例外,要想明了国剧之规矩、组织,也必须要知道它的来源、原则。  现在人们不知它的原则,只是知道了一点洋戏的皮毛,便要把国剧照西洋戏的办法改动,例如添制布景等等,尤其预备给外国人看的戏,更想加添布景,这种思想就是不知国剧历史的关系。
  • 1
    文鹤荪 红净戏冠称菊坛将重游故地 与李洪春在汉对峙成为佳话   沪上名伶林树森有来京之讯,京市戏迷闻之,颇为兴奋。按树森久离故都二十余年,者番北上,不啻衣锦还乡也,兹特志其梗概,聊作介绍耳。
  • 1
    张古愚  “伶人为何要吸鸦片烟?”拿这句话来问我的读者,可以说太多了,我知道早年伶人之所以皆吸鸦片烟,实在有种种的关系,因为此物可定心、解脱火、既便求工,又利练气。年轻的人,燥急居多,一好动,就难免出不规行为。吸上鸦片烟以后,一灯近身,万念俱灰,再也不想醇酒妇人了。
  • 1
    翁偶虹  《野猪林》的故事,最早演于昆曲的《宝剑记》和《灵宝刀》,京剧第一个排出《野猪林》的是李少春之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演于第二本《水泊梁山》中(第一本《水泊梁山》是《九纹龙》)。李桂春自饰林冲,赵如泉饰鲁智深。为了迎合观众看连台本戏的胃口,在野猪林一场出现野猪——鲁智深预藏林中,把一只卧睡的野猪误认为石,坐而小憩,惊醒野猪,趵起而扑,人兽相斗——虽是一场精彩的舞蹈,但却想入非非了。
  • 2
    易荆   袁世海饰廉颇的唱词:   老廉颇在府中心内暗想,想起了封相事闷转愁肠。蔺相如小孺子未曾把功勋立上,一旦间封首相位压朝堂。想此事不由人气往上撞,怨君王有偏向埋没了功臣乱封赏,思来想去叫老夫怒满胸膛。   裘盛戎饰廉颇的唱词:   在金殿定官职是非难辨,想起了这件事好不愁烦。蔺相如小孺子有什么才干,一旦间立庙堂位压朝班。心儿里忍不住把赵君埋怨,怨君王心太偏不明鉴,埋没功勋赏罚难分辨,心儿想叫老夫
  • 1
    孙毓敏  我在和台湾京剧界交流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特别看重我的“亮点发声法”。因为运用了这一方法,发声比较科学,嗓子不疼,不费力,又亮又宽,特别有可操作性。我的这个发声法的教学带,已由环球音响出版社出版。大陆的不少业余者,也都买来自学,不需几日就找到了亮音。有了亮音,就有了信心,越唱越上瘾,一发而不可收了,没有亮音,声音又小又闷,就会打击自信心,甚至得出“我没嗓子,别唱了”的结论,自己就认输了。  
  • 2
    《京剧长谈》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年10月出版 《风波亭》是所有岳飞戏中最难演的一出。戏从岳飞破金龙阵起,至风波亭父子遇害完。包括下十二道金牌、金山寺遇道悦、大理寺审岳飞、“扒皮拷”害岳飞等情节,要演一个晚会。这出戏岳飞是文、武、唱、念、做、打和喜、怒、悲、恐、惊俱全的表演。在“金龙阵”时,是紮靠开打,得胜庆功是穿蟒,奉调进京是箭衣马褂,狱中遇害是褶子甩发。穿着不同,身段就不同;剧情不同,表情就不同。感情
  • 1
    穆守荫 杨蒲生   一出《二进宫》,唱了多少年,听戏的莫不熟知这是一出纯唱工戏,青衣、花脸、老生三个角色从头至尾一直在唱,几乎没有道白,也没有繁杂的身段,更无开打动作。但是如何理解戏里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戏演活了,现在的演员往往注意不够,掌握不好,只是一味卖力气傻唱。
  • 1
    刘锡林  “台步”又称“走脚步”,演员自幼学艺,开蒙先生教身段,首先教你练习走台步。传统戏的台步种类很多:
  • 1
    吴小如  在全国解放前,不少京剧演员都认为到天津演出可不简单。因为天津的观众要求特别高,演员在台上稍有疏失,就会受到观众的严峻批评,批评的方式主要是喝倒彩,真有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的劲头儿。  比如当年谭富英在天津演《坐宫》,只要“叫小番”的嘎调稍有含糊,必吃倒好。始而富英很紧张,一到该唱嘎调时就“卡壳儿”,后来他爽性放开胆量,该怎么唱就怎么唱。
  • 2
    张云溪 戏曲中的武打种类颇多,风格不一,有的疾如暴风骤雨,有的缓若小溪流淌,有的动静有致,打、舞更迭。
  • 2
    夏永泉 北池子大街北口路东,有一所四套不同平房组合起来的院落,这里曾是中国京剧院旧址。1959年我们由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分配在这里工作。一进大门是个小礼堂,每天便在这里练功。一天,我们都在压腿,不知谁喊了一声:“李少春来了!”大家便一窝蜂地飞奔到各个敞开的窗口上,争着探出脑袋向外张望。他中等身材,穿着一套笔挺的驼色西装,一头乌发整齐地向后背去,头较常人大些,但不失协调,金丝眼镜闪闪发光,刚刚刮过的络腮胡须
  • 1
    吴小如  老友王金璐先生去年拍了一部十集电视连续剧,剧名《武生泰斗》,据闻不久即将在电视台播映。外地有家报纸对此进行宣传,说此戏是以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生平为蓝本而编撰的。我因与金璐是熟人,略知剧情梗概。窃以为除杨小楼生前曾被誉为“武生泰斗”外,从剧情内容看,似乎与杨生平并无什么关联。
  • 2
    原创 博览戏韵 庄谐净美 德艺兼修 孙盛武(1913-1986)。河北河间人,生于上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 1
    陈古虞  读六月二十九日未央君大作《潘老丈说英语》后,我想起了一出空前绝后的怪戏。沦陷期间,戏曲学校出演于广和楼,一年七夕,报上登出《新天河配》广告,我因为好奇心动,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也被吸引去了,原来如此!
  • 2
    潘侠风   李少春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红起来的文武精通的著名演员。他原籍河北省霸县,是“清末“五达子”之一、著名梆子”演员“小达子”(原名李桂春)之子。幼随其父迁居上海,七岁练功、学戏,十岁登台演出。十一岁请著名“老生”陈秀华正式开蒙,随后,又请贾德保、陈福寿说戏,文武兼学,齐头并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青年时代的李少春北上献艺,以“武生戏”《夜战马超》、“老生戏”《击鼓骂曹》两个不同“行当”的剧目
  • 2
    张肖伧 谭与马,皆京朝派须生名角,在今日且可称为梨园中之骄子。四大名旦之外,以谭、马与金少山、李少春诸伶为最红,兹谈谭富英与马连良。
  • 2
    高唐  一到北京,听说李少春音带上生了一个疙瘩,不上台已经半年多了。李少春和我,相交有素,他是上海人关心的文戏能唱、武戏能打的一个好演员,如今他病了,我不免去探望于他。
  • 2
    何开庸   《四郎探母》二百余年来常演不衰,引起许多人的思考。何以如此呢?我想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 1
    原创 吕铭康 吕铭康工作室 猴戏南北风格有别,各有特色。六小龄童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用中国国画来比拟的话,南派猴戏就像工笔画,要求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很猴化,演员要像真猴子一样,把猴子的动作、表情和高兴、生气的情感表演出来;而北派猴戏则像写意画,它不要求演员一举一动一走一站完全猴化,而是在猴气之外突出人气、打出威严,把猴的动物性与人的传奇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 南北两派都有非常杰出的代表人物。人称“杨
  • 1
    黄裳  厉慧良先生因病猝逝于天津,不禁为之痛惜,驰骋菊坛仅存的一位大武生从此绝响了。我看他的戏不多,抗战中厉家班在重庆演出时,因为学校远在扬子江头的九龙坡,进城不便,竟无观摩的机会;解放后才零碎看过他几次戏。前两年他来沪演出,又看了一次艳阳楼,而且参加了一次为他举行的座谈会,得有见面的机会。我的“大武生”的想法也就是由那次观摩引起的。
  • 2
    叶鼎洛  在中国戏剧界,有一种所谓“票友”的,那是将唱戏当做游戏的事情。自己既非真的伶人,但却喜欢唱戏,而且也竟唱得很好,于是凑着自己的时间与兴致,登台唱出拿手的戏。
  • 0
    徐慕云   《战太平》这出戏,许多年来已沦为扫边老生的开锣戏,此番贯大元搭入更新,因为他身材略短,面色苍老,并且嗓音宜高不宜低,所以我劝他多演靠把老生剧,而将穿青褶子的一类戏少唱;更在报端先将《战太平》的特点,详述一过,故而当他头一次贴演该剧时,虽仅上了个八成座,然而第二次再贴这戏时,居然连台上都卖了百余座位,后来还不断有许多票界朋友专要烦他这戏,看看他饰华云被擒时的“拨浪鼓”怎样翻法,以及那句“
  • 2
    有不少朋友垂问:“学余有何捷径?”我的回答是:“学习任何科学、艺术并无捷径,只有法门。”又问:“什么是学余的法门?”我便作了以下的解答。
  • 2
      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导演侯文瑞,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13日11时46分逝世,享年81岁。   侯文瑞,1942年生于梨园之家,父亲侯万春,工麒派老生;母亲韩月樵,著名女武生。   侯文瑞,1955年至1958年分别在西安戏校,北京和平京剧团学戏,1958年8月随毛世来任团长的“和平京剧团”(吉林省京剧院前身)借调来吉林省支援文化建设的志愿者之一。演出(参演)代表剧目有《大探二》《白水滩》《挡马》《雁荡山》《秦香莲》《红灯
  • 3
    作者:傅谨 和宝堂 谭门七代,一脉薪传,谭氏家族的历史,浓缩了京剧近两百年的发展历程。用谭门七代为纲目,每个世代一章,差不多就是一部完整且连贯的京剧史。这七章,每章都有厚重的内容,体现了京剧近两百年的辉煌成就与曲折经历。
  • 2
    李洪春  在京剧戏班内,不管是对汉民、对回民,在烧香、顶码子,遵守行规上,要求都一样,因为它不分民族与信仰。行规有十条,大致是: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春迷

目录: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