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吧
关注: 344 贴子: 6,482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

  • 目录:
  • 古典文学
  • 2
    卅楅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然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无 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 4
    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辶石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 1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 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幼 呵鳴呵,中有請口也。其請甚真,其 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亻父。吾何以知眾亻父之然?以此
  • 7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爲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嚴呵,其若客;涣呵 ,其若淩澤;王屯呵,其若楃;湷呵,其若濁;氵莊呵,其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 14
    和谐
  • 0
    建德和立道,也就是道立天下是相同等级的,善建者建德也,善抱者抱道也,天下尊道则道立,天下贵徳则德建,如果这个字是偷,也可以解释,俞人,人被困在了,被前识困住了,被愚之首困住了,壮而老,唯有至柔可驰骋致坚,打开一个缺口,则人人得以自忄求,人人自忄求则贵徳尊道,德建。至柔驰骋致坚,潜移默化,无迹可寻,亦若偷
  • 4
    道恒无名,阗之以无名之楃,寻寻呵不可名也。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5
    后面半句好理解,用道之弱,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强而用弱,无往不利
  • 1
    怨,应该是认知、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矛盾,不应该狭隘的理解为怨恨,或利益对立,面对大小多少这样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其中的矛盾,回归到德,回归到德,这是我们认知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知可知与不可知,知可为与不可为,回归到我们认知和能力的范畴,德畜之,道生之,德阵之,道胜之,德为之,道遂之,故守之以德,成之以道。图难则因道之易,为大则用道之细。守其雌,守其辱,德既配位,道亦德之。
  • 3
    至虚極也,守情表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 雲,各復歸於其根,曰情。情,是胃 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 知常,亡巾亡巾作凶。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 久。沕身不以心。
    可言 6-28
  • 1
    絶聲棄知,民利百負。 絶仁棄義,民復畜兹。絶巧棄利,盜 賊无有。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 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 欲。
  • 1
    让你们自己看看老子对于这些看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失去天之道,而后,讲求道德,失去了道德,开始讲求仁,失去义以后讲求礼,讲求礼者,忠信淡薄也,而开始祸乱之首也,这个是我翻译的,发一个老子的看法。
    紛飛 6-27
  • 1
    絶學无憂,唯與訶,其 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 呵,其未央才。眾人巸巸,若鄉於大 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嬰兒未咳。纍呵,如无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獨若问月呵。 鬻人蔡蔡,我獨问心问心呵。忽呵,其 若海;望呵,亓若无所止。眾人皆 有以,我獨門元以,悝吾欲,獨異於 人而貴,食母。
  • 5
    楚简老子三绝三弃并不是儒生篡改,当是古本原文。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混乱,安有正臣。绝智弃卞,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或命之、或乎属。见素葆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唯与呵,亓相去几何?美与恶,亓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亓未央哉! 帛书老子三绝三弃也并不是儒生篡改,当是法家思想。 故大道废,安有仁
  • 5
    曲則金,枉則定,洼則 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 以聲人執一,以爲天下牧。不自視 故章,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争,故莫 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金者,幾語 才。誠金歸之。
  • 4
    希言自然。飘風不冬朝 ,暴雨不冬日,孰爲此?天地而弗 能久有,兄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 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 者,道亦失之。
  • 5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唯 有環官,燕處則昭若。若何萬乘之 王而以身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趮 則失君。
  • 10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 ,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6-20
  • 6
    知其X,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恒德 不貣。恒德不貣,復歸於无極。楃散 則爲器,聲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
  • 11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 將欲弱之,必古强之。將欲去之, 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 胃微明。友弱勝强,魚不可脱於潚, 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 10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 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 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 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 13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 見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爲 者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 行,或隨;或炅,或炊;或强,或锉; 或坏,或撱。是以聲人去甚、去 大、去楮。
  • 2
    天地之閒,其猶橐籥輿。虚而不淈,蹱而俞出。多聞數,不若守於中。 虚而不淈是因为大盈若沖,故蹱之俞出,沖根于注,道者万物之注也,不若守于中
  • 6
    【为什么】为什么没人发帖啊?
    可言 5-23
  • 5
    第一章(通行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可言 4-1
  • 0
    斷智棄偏,民利百倍;斷巧棄利,盜賊无有;斷偽棄慮,民復季子。此三言也,以為文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見素葆樸,少私而寡欲。
    熊泰一 3-27
  • 0
    善行者无轍跡,善言者无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恒善救人,故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怈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智乎大迷。是謂眇要。
    熊泰一 3-27
  • 13
      这世界上,总有那么几个傻瓜蛋,却自以为天才聪明。除了扔块骨头狗都会干的事情如滥用职权等,其实狗屁不通。但是,这就是现实世界,也才是现实世界。除了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你没有任何权利、办法人为淘汰他们。所以,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概是唯一的正确应对策略了。   突然想到一个新视角:未无未,才是本来面目?未,未来?   未无未,无未:非自己主观想当然的未来,客观的未来。按照符合客观规律的
    可言 3-20
  • 9
    天下皆知美爲美恶已皆知善?不善矣 专家给看看帛甲上的这个字怎么读成了“訾”了?怎么看也不像。
  • 0
    请教各位:四川或者南方人发音‘和谐社会’是不是叫出来式‘huohai社会’喽😄 这是那天看《明末祸害》发觉的东西~明末祸害社会哟!嚯嚯嚯,明末腐朽政治养了一大帮祸害社会的蛀虫,是明末社会腐朽体制造就得下场它维护它们的特权,造成祸害社会的几个代表阶级,还想着一直祸害下去...结果完蛋啦
    七海熊 12-2
  • 6
    人之?也,其日固久矣 有人説是“迷”? 有人説是“悉”? 该字在帛乙194下一列 我看不出是什么,老师给看看
  • 11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等德性的人不执着于德,因此有德;下等德性的人不想失德,因此无德。 上等德性的人
    可言 10-25
  • 7
    【什么是自然呢?】 说到“自然”,我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我觉得“逍遥”和“自然”很接近。 《老子》里的自然,可不是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勉强。 道和自然的关系,老子总结为“道法自然”。 逍遥,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也就是自然的境界。 【为什么要追求“自然的境界”呢?】 因为,如果保持自然的境界,就能长久。 而不能保持自然的境界,就无法长久,就走向消亡
    可言 10-25
  • 3
    尊道贵德
    10-14
  • 1
    上礼者有为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尸罗 10-13
  • 3
    丁四新要出新书了?你们买吗?
  • 6
    2018-04
    必,分极也,从无极中变易出物象之极,事物开始有了属性。固,四塞也,事物获得了自己的属性之后,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的扩张这种属性,不会再变化成其他的事物,直到它消亡。
    尸罗 10-8
  • 26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 物壮既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虎无所昔其蚤 如果是早服,有没有晚服?晚服会怎样?
  • 19
    树下听蝉,其声若万物共鸣, 池中观鱼,其游若心无所碍 余之览也,其出主也,其入客也
  • 0
    炊者不立。 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 馀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欲者弗居。 古人有言,“炊者不粒”。意思是说,“炊者”是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因为她做饭不是只给自己吃,而是给更多的人吃。 即使一个家庭,炊者都是奉献者,不懂得奉献的人也成不了“炊者”。 同样的道理。 一个以获得显赫名声为目的而奋斗的人,就像做饭只给自己吃的人,成不了“炊者”。也就是,成不了真正“名传千古”的人。
  • 12
    炊者不立。 自視不章,[自]見者不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 曰:“囗食贅行,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弗]居。 ( 帛甲 ) -------------------------------- 学不成君子;教不出圣人。 一厢情愿塑不出灵魂,滥竽充数奏不出天籁,执迷自信缺大德,学思固化无长进,此其道焉。 庸才入职,误大业,神憎鬼厌。 故而执持个人意志者必然失落。 -------------------------------- 我译的,不同意就出声,沉默当通过。 这是我译的第三次(章),小心说话哈 !
  • 2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事善“能”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 16
    1. 炊者不立 炊者不立,大家都猜测,这句话可能是老子时期的“古谚语”,老子拿过来作为比喻。这个猜测,比较合理,应该都无异议。 而且,这正好接着上一章的“吾何以知众父之然”,能够流传下来的“道理”就应该是“众父”,而“古谚语”就是一种“众父”。 那这句话为啥又失传了呢? 因为“炊者不立”被其他意义相同的谚语所代替,被接力传播了,这是“薪火相传”,也是“众父”得以延续。就像许多古代汉字被现代汉字取代一样。 究
  • 9
    戴營示白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邦,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 6
    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
  • 14
    恒德不?,复归婴儿,恒德乃足,复归于楃,恒德不貣,復歸无极
  • 10
    蚤服是胃重積德,重積德则无不克 是以圣人……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使民重死而远送
    俑哥传 8-21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