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茶馆儿吧
关注: 162 贴子: 4,319

  • 目录:
  • 烟酒饮料
  • 3
    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到了。在中国民间的节日中,腊八节虽不及春节、中秋、端午、重阳等那样热闹隆重,但由于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还是颇有影响的。 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出家修道,但是经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他仍然没有能在精神上摆脱对人生的各种苦恼。这时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女给他送来了乳糜(奶粥)使他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又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污垢,最后
  • 8
    这是典型的北京饭,尤其是郊区人民,最爱吃此物。糊塌子的用料有贵有贱,很是灵活。过去有首《数来宝》,就是唱这种吃食的:“喂,打竹板,向前瞧,那糊塌子两面儿焦,吃起来,香又妙!怎么做法不知道,请听傻子我说分晓:要吃贵的有一套,白面里面把鸡蛋敲,西葫芦擦丝儿加盐调,混在面中糊味儿高,稀稀摊在饼铛上,两面儿刷油别忘了!又黄又焦的糊塌子,吃起来味道实在妙!要贱的,也难不倒,只是西葫芦改用大瓜脚(大绞[脚]瓜),别的
  • 3
    西风萧瑟,落叶纷纷。《清异录》载:“唐制,立冬日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子。”一到立冬,要穿千重袜,实在不胜其烦,岂唐人特有耐心?至于《中华古今注》里面说:“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却令人大感兴趣。我们的袄子都是自己花钱买的,除去父母外,没有人“赐”给我们袄子。总之,立冬这个日子,不是平凡的日子。古代之立冬如斯,近代的立冬呢? 笔者在京华几经寒暑,今天回想起来,那古老的
  • 12
    中秋节后,气候一天比一天凉起来。树上的蝉声与田畴里的蛙声相继消逝了,就连蟋蟀也离开了野外的草丛或石罅,悄悄地躲进廊檐下,虽说还在苦吟,但已是凄凄切切的了。
  • 44
    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再次来到北京,中外游客如云,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彼此的目的不同,他们是来观光中国的首都,游览八达岭万里长城的,我是要算采访一些文艺界的动态,尤其是梨园故人的信息。听说一个月前李万春逝世,这使我为之怆然。十年动乱中,京剧界的前辈被迫害殆尽,幸喜武生一行还留下了象李万春、高盛麟、王金璐这样身怀绝技的人,而今李死高病,王金璐成了凤毛麟角,就在我到达北京的前几天,他还在天津河东工人
  • 7
      清末,曾任河南太康知县的汪笑侬,秉性刚直,被劾罢职,转而投身戏曲界,终于成为舞台上的名优。他曾往访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梨园后三杰的汪桂芬,告以志愿,桂芬答以“谈何容易”。笑侬从此自励奋发,勤学苦练。下海后易名笑侬,终成名优。他演须生,长期在上海演出。他根据自身的嗓音特点,吸收汪桂芬的唱腔,孙菊仙的唱法,另创新腔,自成一家,世称“汪派”。他的艺术特点是吐字有力,嗓音苍劲,善于大段唱工。时清廷腐败
  • 4
    就是肉皮冻儿。先用烧红的火筷子把修治干净的猪肉皮正面烙成一条条似虎皮纹的印记,然后用白汤(或开水)加姜块、葱段、花椒、大料、茴香、桂皮、豆蔻、沙仁等调料一起熬。在汤开后,放入盐或酱油;在有料物的汤中将肉皮煮熟并入了味。然后将肉皮捞出,切成条儿,上有虎皮纹印儿,再放入原汤中(原汤要用笊篱捞去料物及其杂质)去熬,熬至汤皮相对稠和时,倒入磁器中,放入阴凉通风去处,凝成冻儿,再切成丝或块,装盘供食用。该物虽贱,
  • 2
    北京管摇尜尜儿叫“盆里碰”,是北京地区常吃的一种普通粗食。人们常说:“有钱去吃饭馆儿,没钱就吃盆里碰。”其做法是:把棒子面(玉米面儿)用水和硬一些,切成色子大小的小方块儿,放在盆里或簸箕里加点薄(bu二声)面去摇,直到把小方块儿摇磁实了,摇得快圆了时为止,这时,再将它倒在开水锅内去煮,煮熟了盛在碗内,浇什么浇头儿都可以,不过最好还是浇“穷三样儿”一一一芝麻酱,辣椒糊,韭菜花儿一起拌匀。其菜码儿,可以煮青豆嘴
  • 5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入侵我东北三省,不少戏曲名家引吭高歌,以戏为剑,唤起民众爱国意识,激发将士抗敌豪情。京剧花脸名家郝寿臣创作并演出的《荆轲传》,即是这时期的一部力作。   《荆轲传》的故事是:战国对卫人荆轲为除暴君秦王,借献燕园地图为名,得入秦廷。荆轲在地图中暗藏匕首刺杀秦王,惜行刺未成,荆轲英勇献身。郝寿臣编演这出戏,得到编剧家吴幻荪、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校董严慈沦的支持。   在一次酒会上
  • 3
      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如今,甑儿糕已经难寻踪迹了。   老北京的小吃品种繁多,味美价廉。它们是北京老百姓家中的常客,生活中的挚友。小吃的制作精良,使人们百吃不厌,乃是老北京人的口福。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吃的制作手艺失传从而绝迹。本文谈到的两种食品仅存于北京老人们的记忆中了!   硬面饽饽:此种面食历史悠久。清代杨米人著《都门竹枝词》中有咏此食品之句:“叉子火烧刚买得,
  • 5
    这也是个既诙谐又形象的食物名称。旧时,人们常用棒子面掺些榆树皮或白面来切条儿吃。因其粘性小,不敢切长,只切个二、三寸长,犹如一根小棍儿。用筷子夹起来,就像猴儿耍棍子样,故其名“猴耍棍”。其浇头儿可以很多,最便宜最穷时可浇盐汤儿,或腌咸菜汤儿;光景好一点的可浇熟菜汆儿;再富裕些的,可浇上肉丁儿炸酱等。笔者(文章作者)幼年到郊野去放牲口,遇有大雨,到多林寺去避雨。呆时间久了,肚子饿起来,便与庙中普航和尚吃
  • 4
    “小孩儿哭闹片儿汤,一碗下肚乐洋洋。”是老北京哄小孩儿的口头禅。片儿汤也是老北京常吃的一种面汤,其味美又热乎,过菜带饭,其可食之美处,令人难忘。把小麦面用水和好,擀成薄薄的圆饼儿,用切菜刀划成一条条宽条子,再用左手拿着一个面条子,用右手把条子一片片地撕下来放入开水锅;煮熟后,捞面片出锅,可带些面汤,浇上氽子或三合油,也有浇卤或炸酱的,总之浇什么浇头都成;再有其所用的面码儿也很广,有往内入青豆的,入白
  • 7
    “我哥哥有钱盖洋楼, 盖在正阳门外桥头。 楼上挂着金匾, 写着一一一专卖窝窝头。 豆儿稀饭咸菜就着。”
  • 9
    夏日喜凉食,午后串巷售卖,货声四起。 有专卖玫瑰枣的,红枣洗净,文火加白糖煮熟,配以桂花为桂花小枣,配以玫瑰则称玫瑰枣。 有兼卖果子干儿、玻璃粉的,担花篮挑子,前有方案,四瓷盆罗列四角,中间一罐,瓷盆中分别装有果子干儿、桃脯、玻璃粉、玫瑰枣或糊子糕、罐中盛酸梅汤。后有木桶,内装一大罐,亦盛酸梅汤,罐四周镇以冰块。 果子干儿是柿饼儿与大红干(杏干)泡开熬制而成,加藕片、梨片、桂花。用冰一镇,凉甜脆酸,色
  • 4
    用棒子面(玉米面)摊糊饼吃,是京郊的一种传统吃食。特别是在农家,一年四季用不同的“菜料”,与水共同和棒子面,内中放些食盐;把铛或铁锅烧热,刷匀了油,最好是刷上猪油,然后把和好的棒子面匀摊在内,下面加火,盖好盖子;至熟时,用铲子铲下来,靠铛(或锅)那面有黄色烙炸,上面则是焦软黄嫩的棒子面加菜料。吃起来,有软有硬,更有菜料的香甜。春日可放鲜菠菜,或柳芽儿,最好是放入切碎的香椿芽儿;夏、秋两季可放的菜料更多了,
  • 9
    盛锡福的帽子两边儿戴,亨得利的钟表走的快。 都一处的烧麦前门外,六必居的酱菜人人爱。 内联升的布鞋真有派,瑞蚨祥的绸缎那叫盖。 月盛斋的牛肉真不赖,东来顺的羊肉没有赛。 全聚德的烤鸭零着卖,天福居的酱肉是盘儿菜。 同仁堂的药丸不待坏,琉璃厂的传奇又一代。 老北京的豆汁儿味道怪,新北京的穿戴透着帅。 颐和园的风光把人拽,潘家园的假货真无奈。 满大街的侃爷天天在,唐花坞的鲜花开不败!
  • 7
    “丫头”是只流浪猫,小区宋师傅,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猫、狗。这天有人送来一只走不稳、全身颤抖的白猫,全身干瘪得象个长了白毛的小干萝卜,只有两只湛蓝的眼睛左右顾盼,证明它是个活物。宋师付给它安排了住处,喝水,喂食,起个名儿叫“丫头”,这猫精神多了,刚过了两天温饱日子,这猫又走了,第二天宋师付发现它往窝里刁了点东西,原来是三个干巴巴的小猫崽儿,早就饿死了,成猫干儿了。原来“丫头”已经是妈妈了。伟大的母
    郭张家 9-11
  • 10
    道教信奉天官、地官、水官之神,称为“三官”,又叫“三元”。认为正月、七月、十月望日(十五日)分别为三官诞日。而中元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月,为“中元节”,又称“鬼节”。道家在这一天要作斋醮。僧寺要作“盂兰盆斋”,并制法船到晚间烧之。民间则要放河灯,点莲花灯、荷叶灯;还要上坟、烧包袱,以超渡亡魂。《京都风俗记》载:“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期,人家上冢奠先人,如清明仪。僧家建盂兰盆会,诵经斋醮,焚
  • 12
    早年戏班的演员均为男性,无论演何剧目,凡戏中女性角色,均由男演员扮演。直至庚子年(1900)以后,女演员才逐渐崛起,但那时尚不许男女演员同班混杂演出。清末民初时,女子班社盛行,多为二黄、梆子两下锅。她们克服生理障碍,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以其惊人的技艺,赢得了内外行的赞誉,生、旦、净、丑,文武各行都涌现出不少著名演员。直至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才允许男女同台合演。此后女演员多工旦行,生、净、丑多由男性扮演
  • 6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7
    唐 : 贾岛 早起赴前程,邻鸡尚未鸣。主人灯下别,羸马暗中行。 蹋石新霜滑,穿林宿鸟惊。远山钟动后,曙色渐分明。
  • 10
    贴吧还在,没封
  • 36
    上元节又叫“元宵节”、“灯节”,是传统节日中的狂欢节。清末民初,张灯、观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十七日止,共五天。正月十三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灯会活动达到最高潮,十七为为罢灯。 历代灯会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举办张灯、赛灯、斗灯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文娱活动。灯节期间人们扶老携幼,争先前往。
  • 13
    (北京剃头行业的祖师爷罗道士) 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时很难受。便怀疑剃头太监有不轨行为。连续杀了几个剃头太监。当时白云观里有一位祖籍湖南的罗姓道士(一说江西人),他很同情这些死于无辜的剃头太监,便研究制造了剃头刀、刮脸刀、取耳、清眼等剃头用具和梳辫子用的的刷子、拢子、篦子和掏耳朵的“耳挖勺”等,此外还研究出捏、拿、捶、按等按摩术。他把这些工具的用法和按摩术传授给宫里剃头的太监。这些太监再
  • 8
    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步步高升,财源广进,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猴年发大财!!
  • 29
    北京的皇宫御苑是多么庄严美丽呀!看,那些绿的或黄的琉璃屋顶,那些雕梁画柱,那些白玉石的桥栏,那些多角的各式各样的亭子,和那些金碧辉煌的牌楼,都是多么优美的艺术品啊!这些楼台殿阁,无论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还是秋风明月之下,都足以使人犹如仙境之感。多少代的诗人曾写出多少篇诗歌,赞颂这些美景啊! 一一一老舍《北京》
  • 10
    朝霞……啊,啊,映在,上班,路上……啊……啊……啊……
  • 13
    俞平伯先生过去有一本文集,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作《杂拌儿》。这个书名,外地人看了,感觉不到十分亲切,甚至还有些不理解。而北京人看了,却感到特别亲切。俞先生16岁由苏州到北京,后来虽然曾回过南方,并且在上海中国公学教过书,但那都是短时期的,其余时间则都住在北京,可以说是成为完全京朝化的学者了,所以书名亦起的是富有京朝乡上气息的《杂拌儿》。 什么叫“杂拌儿”呢?这是北京旧时过大年时,无论贫富,家家都要预
  • 15
      每届隆冬,北京人吃菜以大白菜、罗卜、土豆为主。有客至,或逢年过节,也常买些新鲜的菜,叫“洞子货”,以调换口味。虽只是一碗焖笋,或一盘鲜青椒,却能为席间增色不少。   北京过去种菜的暖室叫“菜洞子”,多分布在广安门外至西便门一带。现在遍设京郊的塑料大棚,那时还没有,“洞子”实际上是结构简单,适宜在冬季种菜的一种向阳北房。房子前高后低,侧望如一梯形。窗台极矮,宽阔方整的窗格子用高丽纸糊得密不透风。
  • 20
    最早进入中国的人力车,外型与后来骆驼祥子所拉的车完全不同
  • 6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一一一健康快乐,顺心如意
  • 12
    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一九一零年于日本留学回后,先到广西,后到湖南,大约在一九一二年间来到上海。起初他在上海恢复留日时期创办的"春柳社",致力新剧。后来他对京剧发生了兴趣,曾加入"春雪社"票房,和江梦花、林老拙、吴我尊、王颂臣、罗亮生、朱鼎根等人一起研究京剧。"春雪社"的教师是邵济舟,琴师是张翰臣,欧阳的戏是学的余紫云(清末名旦、余叔岩的父亲)那一派,而得当时在上海做寓公的票友林绍琴指点,
  • 19
    八十年代咱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难住了司机师付,这弯弯绕er怎么走哇?这天建国门桥上,来了一个小
    豌豆黄豆 12-31
  • 32
    京剧舞台上,曾有四大须生,即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马、谭影响较大,已为一般人熟知,据说不久前也为奚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出,而杨则声息杳杳。实际上杨派唱腔也拥有众多的观众,尤其是他演出的《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为人乐道。
  • 9
    午饭!
    为娱而渔 12-26
  • 17
  • 24
    吃饺子喽!不过得先做诗,一个字儿管一饺子! 我先来:我把大雁说一说……! 得,饺子全是我的了
  • 10
    名词解释: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