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红楼梦人物的共同指向
这些解读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共同指向。比如秦可卿暗指秦朝。
秦可卿父秦业弟秦钟,她是秦业养生堂抱来的。秦业是营缮郎。
秦可卿夫贾蓉,贾蓉有个堂弟贾蔷。
弟弟秦钟陪贾宝玉入私塾与金荣打架。
第五回贾宝玉入太虚幻境,秦氏从前引导。
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张友士为她诊治。
这些与可卿发生关系的人物名字对秦可卿就形成了一种共同指向。
1.先解释秦可卿这个名字。
秦可卿谐音秦客卿,因为有“客卿源于秦”的说法。
秦有客卿之官(爵为左庶长)。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后亦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2.秦可卿行文也称秦氏,三字经:赢秦氏始兼并。秦氏就是秦国。
3.秦可卿行文也称蓉大奶奶,贾蓉贾蔷就是戎羌,因为有“秦成长于西戎楚崛起于南蛮”的说法。秦族与西戎杂糅并居相互通婚很正常啊。
4.秦可卿也称可儿,可就是客儿的谐音,从客卿而来,客居之意。
5.秦可卿的出身,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
客卿一开始到秦国,一般都是去豪门贵族充当食客。就是先养活自己然后伺机而动。这就是秦可卿养生堂抱来的原因。
6.父秦业,营缮郎。秦业程本改秦邦业,望文生义秦国的邦业。
史记秦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7.弟弟秦钟
史记秦本纪: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8.秦业的营缮郎如何解读?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制六合是因为他奋六世之余烈,他的前辈功不可没,是先辈营缮这份事业,给他做铺垫。
9.贾宝玉入太虚幻境为何必用秦氏引梦?
因为是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贾宝玉是贾政王夫人所生,古代政由王出,王是行政主体,贾宝玉暗指皇帝,通灵宝玉象征传国玉玺。因此,贾宝玉入太虚幻境必须用秦氏引梦。
10.秦钟陪贾宝玉入私塾与金荣打架。
金荣是东胡同璜大奶奶的侄儿,姑姑金氏,母亲胡氏。
按五行方位西五行金,金荣就是西戎的变异。历史上中国北方有两个族群,一西戎一东胡。说西戎的子弟是东胡的侄儿很合理啊。他母亲胡氏,西戎东胡不都是胡氏嘛。理解了金荣就是西戎的变异说法,我们来看史记秦本纪:
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
这就是说的秦钟为什么和金荣打架。
11.秦可卿如何死的?
秦可卿病了冯紫英推荐张友士为她诊治。
冯紫英就是逢子婴的谐音,这里说的是秦王子婴,秦就是亡在秦王子婴手里了。
张友士就是张良啊。
所有与秦可卿发生关系的人物名字对秦可卿形成了一种共同指向,来框定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意义。
贴吧:红楼梦作者:邵向东6 2024-05-27 22:37
《绝命高手在都市》:皇极惊世书,一部被世人遗忘的天书,相传,凑齐九部天……
绝命高手在都市:序章 一间宽阔房间里,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屏,周围皆是电脑,电脑前坐着的人都全身关注的盯着,双手在键盘上不停的敲打着,没有一人说话,整个房间内全都是敲打键盘的声音。 只有一个人十分悠闲地坐在正中央的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嘴脸吊着一支香烟,任凭烟雾袅袅。 这人看上去只有18岁左右,脸色有些苍白,给人一副病怏怏的,让人忍不住的想去怜惜他,但他那双略带棕色的眼睛却又是那么深邃,仿佛看久了就会陷进
贴吧:绝命高手在都市作者:silver栗兰英 2022-08-26 01:15
回复: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的都城都在哪儿
秦国的始祖是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
秦庄公时期,击败西戎,庄公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以西犬丘为都(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
秦襄公时期,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王,秦襄公于是迁都于“汧”(今陕西陇西县东南)。
秦文公时期,公元前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次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定新都于“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
秦宪公时期,公元前714年,秦国为了实行向东扩展的战略,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迁至平阳(陕西宝鸡陈仓区)。
秦德公时期,由于平阳地方局促,地处盆地,地势“居下临高”,不利于战略防守,而雍城地势辽阔,土地肥沃,西、北面有灵山、君坡山,东、南面有横水、渭水,易守难攻,于是迁都于雍城。雍城是秦国著名都城之一,秦穆公当年称霸西戎时,秦国的都城就是雍城。雍城一共有19位国君在此居住,直到秦王嬴政即位后,雍城依然作为陪都而存在。
秦灵公时期,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为了夺回被魏国攻占的河西之地,遂迁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栎阳有两位秦国国君居住,除了秦献公,另外一位就是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秦孝公。秦孝公以栎阳为都,重用商鞅变法,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奠基。
秦孝公时期,商鞅的第一次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后,秦孝公清醒地意识到,栎阳的位置相对局促,且偏于东北方向,以此为都,虽然便于指挥河西争夺战,但不是秦国东出的最佳地理位置。而且,栎阳的守旧派实力强大,变法规模若想进一步扩大,势必要远离守旧派的老巢。经过慎重思考、精挑细选,秦孝公选择了交通便利、沃野千里的咸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正式定都咸阳。
战国时期,咸阳一共居住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六位君主,见证了秦国的崛起、复兴、统一,当然,也见证了秦国一统天下后的没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旧以咸阳为都城。咸阳作为新王朝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
贴吧:石家庄复兴中学作者:★索尼克★ 2020-10-20 13:33
回复:大秦赋:吕不韦让异人穿楚国的衣服去见华阳夫人,不得不说这是妙招
《大秦赋》里,楚将项燕为何嘲笑秦国先祖,是一颗“玄鸟卵”?
在《大秦赋》的尾声中,秦楚两国终于开始了正面冲突,昌平君芈启反出秦,王翦率65万大军开始了与楚交战。
而楚将项燕却表示,他们楚国的祖先是鸾鸟,而秦国的祖先是玄鸟产下的一枚鸟卵而已,言辞中对秦国大为不屑之意。
事实真的如此吗?这还得从秦楚两国的祖先源流说起。
在春秋战国中,秦赵的关系是最为亲密的,都是“嬴姓赵氏”。但是如果再向上追溯的话,秦国和楚国其实也同源,要比剩下的诸侯国更近一点。
先来说说楚国这一支“芈姓”族人的由来和传说。
读过《离骚》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开篇的那句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就是“芈姓屈氏”,而芈姓的由来是可以追溯到“高阳”,也就是颛顼帝的时候。
根据《世本·帝系篇》记载的五帝之间的关系,黄帝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玄嚣,次子名为昌意。
黄帝之后,其帝位传于玄嚣,玄嚣之后传给了昌意之子,也就是颛顼。
颛顼和滕氏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其中吴回这一脉生下陆终,陆终的第六子名为季连。季连就是芈姓的祖先。
所以,楚国的“芈姓”始祖是颛顼的五世孙。
楚人多祭祀活动,尤其是对日月雷电等的崇拜,“火之正者”就是祝融,所以他们以“凤鸟”为图腾,视自己为祝融的后裔,这也是正常的。
这也就出现了《大秦赋》中项燕对楚国人祖先的描述,自诩为鸾鸟后裔。
再来说说秦人“嬴姓”的起源。
秦人如果往上追溯,也能追到颛顼,他们也是颛顼的后裔。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秦楚是同源的。
刚才说到,玄嚣将帝位传给了弟弟昌意之子颛顼,而颛顼将帝位传给了玄嚣的孙子帝喾,帝喾的儿子通过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了尧,尧又将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是颛顼的六世孙。
但是,舜这一脉从其五世祖穷蝉时期,也就是颛顼的儿子那个时代里,就已经是庶人了。
舜早期的生活比较贫苦,经常受到其生父瞽叟、后母以及后母弟的虐待,这和他的出身有关。
舜帝即位之后,皋陶为其辅佐。有一种说法认为,接替皋陶的人就是大业,而大业就是“嬴姓”的先祖。
传说里,颛顼的女儿叫做女修,她吞下了一枚玄鸟卵,然后诞下了大业。
大业的儿子就是伯益,伯益因为通晓鸟兽语言,辅佐舜帝,被舜帝赐姓为“嬴”,这也是秦赵两国的始祖。
伯益生二子,一名大廉,一名若木。大廉的氏为“鸟俗氏”。其中建立“秦嬴”这一脉的就是大廉的后裔“非子”,他和颛顼之间已经隔了最少十八代人之多。
所以,楚国祖先季连是颛顼五世孙,这比秦国要近得多。而楚人崇拜鸾鸟,自诩鸾鸟后裔,而秦人祖先也确实和玄鸟卵相关。
所以,项燕找到的,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先祖对秦国族人的优势,不得不说也是煞费苦心。
进入周代,楚国的地位虽然不高,但还是比秦人好一点的,这和两族成为大国的历程有关。
秦国这一支的先人成为贵族是在商朝,伯益的后人不堪夏桀的残暴,投奔了商汤,后来帮助商汤灭夏。大廉的后裔为帝太戊驾车,且迎娶了帝太戊的女儿,嬴姓部族从此成为商朝贵族。
商纣王时期,恶来因为抵抗周武王被处死,其后人随着恶来之弟季胜一起生活,他们就是“秦嬴”的先祖。
季胜后人出了一个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平叛定国之功,受封赵地,这是“嬴姓赵氏”的由来。因为恶来的后裔是和季胜后人一同生活的,所以也称“嬴姓赵氏”。
恶来的后人中出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给周孝王养马有功,获封“秦”地,且被允许另行设立祠堂,这就是“秦嬴”的由来。
但是,这时候的秦国还不是诸侯,只是周的附庸国,地位等同家奴。它真正成为诸侯是在东周初始阶段,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受封岐、丰之地,爵位得到了提升,名义上的领土面积也达到了诸侯的标准。
但实际上,秦国立国的这片土地早就被西戎占领了,它只是拥有名义上的主权,并没有实际控制权。后来的秦国土地是历代先祖和西戎作战夺来的,不乏有秦国首领和西戎作战时被杀死。
所以,因为秦国诸侯身份获得较晚,其祖上曾为马奴,所居之地也是和西戎杂居,文明程度不及中原,也被称为“戎秦”。
这就是为何秦国即使最初非常弱小,却也不被中原诸国接纳的原因。
楚国和秦国不同,它在周成王时期成为诸侯国,且早在文王时期就成为了其麾下势力。
但别的诸侯都是公、伯等爵位,楚国却仅仅只是“子爵”,这还是看在其祖先侍奉文王、武王的功劳上。各诸侯去周述职,开会的时候楚国连门都进不去,只能在门口看火,令其不至熄灭。
所以,楚国获封的地方和秦国类似,叫做“荆蛮”,即这里实际上不属于周朝的领土,需要楚国自己去拓展。
泰伯当年奔吴,使得吴地从蛮荒所在接受王化,终于成为华夏的一份子;而楚国所做的事情与此类似,都需要自己去感化蛮族。







贴吧:战国作者:tfnd509 2021-01-01 09:37
秦的世系表(一) 秦嬴(非子);(二)秦侯;(三)公伯;(四
秦的世系表 (一) 秦嬴(非子);(二)秦侯;(三)公伯;(四)秦仲;(五)秦伯,也即庄公;(六)襄公;(七)文公;(八)宁公。宁公传位于小儿子(九)出子;出子为大臣所杀,大臣扶立宁公长子(十)武公。武公传给儿子(十一)德公。德公有三子,依次为君:(十二)宣公;宣公之弟(十三)成公;成公之弟(十四)秦穆公。
贴吧:中国历史作者:ywgzzch 2020-07-31 19:01
回复:楚国和秦国能崛起是奇迹中的奇迹..........
秦的祖先是商代的葛伯蜚廉生活在今天山东定陶一代..后来秦人的祖先被封到了西北.===================================================================================你的前半句说的对,单是后半句简直胡说八道,秦人的祖先啥时候封到了河北!!   伯益得姓 恶来亡姓--------由贵而贱
   
嬴姓标签,最初是舜是放在伯益(大费/柏翳)身上的,他不是女人但是他得到“母姓”,他是嬴姓,他的后代不论男女全是嬴姓。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氏的概念,伯益没有氏。这样一直到商代末期,嬴姓都有贵族地位。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也分出了一些庶出氏。
BC1046年左右,随着商王朝的结束,嬴姓男子在周代失去的贵族地位,即亡姓。
这表示,嬴姓一族的,“母姓”这个贵族大标签被周天子删除了。
亡姓是特指男子的,只有男子才能接受封地或被剥夺封地,才会有贵族身份等级的变化。也没有哪个周王给女子封地,所以不管是哪一国的女子,女子永远称远古本姓,所谓《左传》中出现“姜氏”、“嬴氏”、“芈氏”、“子氏”,某姓+“氏字”结构,一般也是女姓人物。女子称姓时姓要放在名字之后。以秦国宗室为例,如 “缪嬴”,“怀嬴”“文嬴”、“辰嬴”, “秦嬴”(楚国司马子庚夫人)。
亡姓以后,原有的商代封地也会被剥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嬴姓封国都被灭了,所以庶氏嬴姓还是有存在。但是嬴姓男子就一无地位(失姓),二无封土(无氏)。但是嬴姓后人也没有被杀绝,男子还是存在的,只是彻底没有地位了。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如果,季胜不是庶出子,那他应该跟着他爹蜚廉非常贴近纣王*这个权利的中心。而不是复有子这个写法了,所以季胜还是有庶出这层关系。
*PS,其实很犹豫,要不要这么写他,不过仅仅为了把老秦一家若干男洗出来,觉得已经快被掏空了,所以,对于帝辛的问题,暂时回避了。
. 周孝王(在位年BC891年至BC886年之间)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分土为附庸,保西陲,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2.周宣王五年(BC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有子五人,其长子嬴也继位。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甘肃天水地区的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县一带)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3. 周平王(BC770年)迁都洛邑,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统计] 秦初3次被册封的年代及封地位置
赐造父氏 复非子姓--------由平而贵
情况的转折由周穆王开始的,嬴姓即被亡姓后,这个姓就不再准许被嬴姓男使用了。
造父因有战功,周穆王封他赵地,是给他贴了一个小标签庶氏,给了造父社会地位,可并没有给造父恢复更高一级的大标签,所以周穆王封的赵氏只是嬴姓庶支,是把这一支从没了姓的平民嬴姓一族里提拔出来当了贵族,但并没有给造父嬴姓家主的地位。这究竟是因为,造父是蜚廉的庶出族无法复本姓,还是周穆王还不想恢复嬴姓,我们只能根据史记,总之这次分封在造父这里“嬴姓”这个大标签仍然是不存在的。
造父受封,从他开始他的后人为赵氏。而同姓各支,说得就是造父和非子,蜚廉的嫡子恶来一支六世孙是非子,在犬丘,庶子季胜之后四世孙是造父,后居赵地,远在百年前恶来季胜那一辈人开始就是两家。
BC891年至BC886年之间,周穆王的儿子周孝王分封非子土地,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周孝王封非子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给他恢复了“嬴姓”大标签,并改称他,秦嬴。
嬴姓大标签,是贴在非子身上的。周孝王使复续嬴氏祀,把嫡传子的旧贵族标签还给了非子,这还只是在家族意义上,认可了非子是嫡系嬴姓。贴上大标签的同时,周王还附赠了一个小标签,邑之秦,可见非子在周王朝的地位并不算高,他只是附庸,只能按照所得到的封土,称秦氏。

贴吧:战国作者:老子姓老 2010-05-03 23:13
回复:关于秦始皇姓氏问题的帖子好像已被删除?
被隐藏了吧。
————
(序号标注不规范,仅代表扩充之意)
《赵世家》中有这么一句话:秦和赵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的后代叫蜚廉,此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他的后代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叫季胜,他的后代是赵人。①
秦是哥哥,但是赵弟弟先获得恩宠,被赐了城。
秦哥哥为了沾弟弟的光,就改称弟弟的赵氏②。
没想到赵弟弟不争气,秦哥哥却混得飞起,被封于秦地,复续嬴氏之祀,号曰秦嬴③。
也就是说,风水轮流转后的秦哥哥先一步拥有了自己的国家④,而赵弟弟此时还揣着六七代前的荣耀给晋公室服役⑤。
这差距赵弟弟几百年都没追上⑥,所以秦哥哥决不需要再沾弟弟的光,且不合礼法的继续自称赵氏。
秦哥哥还曾嚣张放话,「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为诸侯」⑦。
由上可知,秦哥哥一脉的远祖虽曾称过「赵氏」,但近祖却不再是「赵氏」⑧,秦始皇只不过因一时权宜自称赵正而已。
①: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
②: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③④: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⑤: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氏于晋国。
⑥:秦建国于公元前770年春秋开始之时、位于中国西部;赵建国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秦赵同源新证》作者:林剑鸣
⑦: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⑧:《秦始皇姓氏刍议——兼及先秦秦汉时期姓氏问题》 作者:张连生
⑨:《史记志疑》卷四:秦自非子得邑则以秦邑为氏,及襄公得国则以秦国为氏,相传至于始皇。若赵氏者自造父获赵城为赵氏,其后微弱而邑于晋,则以赵邑为氏,及三分晋国则以赵国为氏。岂有秦国之君而以赵国为氏乎?
贴吧:胡亥作者:安素宣净 2022-05-26 21:42
回复:楚国和秦国能崛起是奇迹中的奇迹..........
秦的祖先是商代的葛伯蜚廉生活在今天山东定陶一代..后来秦人的祖先被封到了西北.===================================================================================你的前半句说的对,单是后半句简直胡说八道,秦人的祖先啥时候封到了河北!!   伯益得姓 恶来亡姓--------由贵而贱
   
嬴姓标签,最初是舜是放在伯益(大费/柏翳)身上的,他不是女人但是他得到“母姓”,他是嬴姓,他的后代不论男女全是嬴姓。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氏的概念,伯益没有氏。这样一直到商代末期,嬴姓都有贵族地位。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也分出了一些庶出氏。
BC1046年左右,随着商王朝的结束,嬴姓男子在周代失去的贵族地位,即亡姓。
这表示,嬴姓一族的,“母姓”这个贵族大标签被周天子删除了。
亡姓是特指男子的,只有男子才能接受封地或被剥夺封地,才会有贵族身份等级的变化。也没有哪个周王给女子封地,所以不管是哪一国的女子,女子永远称远古本姓,所谓《左传》中出现“姜氏”、“嬴氏”、“芈氏”、“子氏”,某姓+“氏字”结构,一般也是女姓人物。女子称姓时姓要放在名字之后。以秦国宗室为例,如 “缪嬴”,“怀嬴”“文嬴”、“辰嬴”, “秦嬴”(楚国司马子庚夫人)。
亡姓以后,原有的商代封地也会被剥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嬴姓封国都被灭了,所以庶氏嬴姓还是有存在。但是嬴姓男子就一无地位(失姓),二无封土(无氏)。但是嬴姓后人也没有被杀绝,男子还是存在的,只是彻底没有地位了。
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如果,季胜不是庶出子,那他应该跟着他爹蜚廉非常贴近纣王*这个权利的中心。而不是复有子这个写法了,所以季胜还是有庶出这层关系。
*PS,其实很犹豫,要不要这么写他,不过仅仅为了把老秦一家若干男洗出来,觉得已经快被掏空了,所以,对于帝辛的问题,暂时回避了。
. 周孝王(在位年BC891年至BC886年之间)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分土为附庸,保西陲,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2.周宣王五年(BC823年)以秦仲为大夫,令攻西戎,次年秦仲战败而死。有子五人,其长子嬴也继位。於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甘肃天水地区的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县一带)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3. 周平王(BC770年)迁都洛邑,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统计] 秦初3次被册封的年代及封地位置
赐造父氏 复非子姓--------由平而贵
情况的转折由周穆王开始的,嬴姓即被亡姓后,这个姓就不再准许被嬴姓男使用了。
造父因有战功,周穆王封他赵地,是给他贴了一个小标签庶氏,给了造父社会地位,可并没有给造父恢复更高一级的大标签,所以周穆王封的赵氏只是嬴姓庶支,是把这一支从没了姓的平民嬴姓一族里提拔出来当了贵族,但并没有给造父嬴姓家主的地位。这究竟是因为,造父是蜚廉的庶出族无法复本姓,还是周穆王还不想恢复嬴姓,我们只能根据史记,总之这次分封在造父这里“嬴姓”这个大标签仍然是不存在的。
造父受封,从他开始他的后人为赵氏。而同姓各支,说得就是造父和非子,蜚廉的嫡子恶来一支六世孙是非子,在犬丘,庶子季胜之后四世孙是造父,后居赵地,远在百年前恶来季胜那一辈人开始就是两家。
BC891年至BC886年之间,周穆王的儿子周孝王分封非子土地,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周孝王封非子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地位低于诸侯国),给他恢复了“嬴姓”大标签,并改称他,秦嬴。
嬴姓大标签,是贴在非子身上的。周孝王使复续嬴氏祀,把嫡传子的旧贵族标签还给了非子,这还只是在家族意义上,认可了非子是嫡系嬴姓。贴上大标签的同时,周王还附赠了一个小标签,邑之秦,可见非子在周王朝的地位并不算高,他只是附庸,只能按照所得到的封土,称秦氏。

贴吧:战国作者:125.32.174.* 2010-05-03 23:13
回复:【历史杂谈】秦人的崛起史话
周孝王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养马业十分重视。他听说秦人首领非子 特别善于养马,就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会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平原上主管养马之类的事宜。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便将非子的异母弟成 封于秦(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周王的一个附庸,继承嬴氏血缘,号称秦嬴。
所谓"附庸"就是还没有资格向周天子直接进贡,只能附属于某一个诸侯。尽管如此,秦在这时的地位毕竟比以前高了一点,周天子还允许秦人在"秦"这个地方筑城,此后,"嬴"姓居民才正式被称为"秦人"。
贴吧:二十四史作者:嘆浮生如夢 2017-05-25 22:36
回复:强秦九论 ——大秦帝国 的崛起

二、秦正
秦始皇,嬴姓,秦氏,名政,讳称正,又称赵政、吕政,后世称之为嬴政。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秦始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称呼?关于姓氏这个问题相当相当复杂,要考证起来又至少是一篇万字以上的文,容我先简略谈谈。。
首先,先秦时期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讲,“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氏”是父系氏族的产物。姓氏之别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不完全的产物。男性因功被赐可以之为“氏”,从而彰显其功;女性继承家族女性的称呼,呼之为“姓”,从而递传血亲。因此,姓大多都带有“女”字旁,并用来称呼女子;氏大多都是地名或职务,用来称呼男子。据《左传·隐公八年》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即“郡望”。如崔姓为清河,李姓为陇西。秦汉以后,姓、氏不别,以姓为氏,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也就是指这种情况在汉朝之后便得到改变了,从此姓氏通用,不再有别。人无完人,因此处于姓氏通用时期的汉朝的司马迁,或许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就没能尽善尽美。
而秦始皇所处的秦朝,姓氏还是有分别的。先理一理秦族宗族的源流。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舜赐姓嬴氏”。这个地方应当是司马迁的失误,准确说来就应该是“秦之先…舜赐姓嬴”。由此可以得知,秦族的宗族姓是“嬴”。之后,秦族出了个造父,因有功,“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但是后来造父带领被封的这一支到赵城去了,成为秦的一个分支。因此这并没有改变秦族本族的姓氏
。之后秦族本族又有功于周,“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括地志》云:“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邑。十三州志云秦亭,秦谷是也。周太史儋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故天子邑之秦。”。这个时候的秦族,已经很明确的是“嬴姓,秦氏”了。从此之后的若干代秦族首领都叫“秦某某”,直到秦襄公保护周平王东迁,“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秦国得以建国诸侯,从此之后才正式称秦族首领为“秦某公”。”据《通志》载:“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因此,这时候的秦国也应该是“嬴姓,秦氏”,一直到秦始皇。而巧合的是,秦始皇少年时期曾为质于赵国,为了方便,便“姓赵氏(这个地方也是司马迁混用,应为“赵氏”)”。因此秦始皇又被称作了赵政。
总的来讲,秦宗族是一直“嬴姓,秦氏”的。秦始皇为质赵国的时候,或许是为了方便行事,或许是为了纪念当初被封于赵城的造父,或者二者兼有,便改“秦氏”为“赵氏”,但后来他回到秦国并成为“千古一帝”,也就没有必要再继续用“赵”的名号,理应改回原本的“秦氏”。况且,秦始皇自认为功劳巨大,必然会借“秦氏”彰显功德,“胙之土而命之氏”。所以秦始皇不可能为赵氏,也就不能被称为“赵政”。
至于吕政一说,出自《史记·吕不韦本纪》:“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大概意思就是说,吕不韦以已有身孕的赵姬献给子楚,也就是庄襄王。从而推断,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父亲,因此冠秦始皇以“吕”氏,称吕政。但是,同样是《史记》,却在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一句写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不仅是自相矛盾,再根据程步的《真秦始皇》中的判断,吕政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至于后世称之为“嬴政”,应该是后世姓氏不分的通俗称呼约定俗成。就我个人看法,既然我们就是“后世”,那么用哪一种称呼来叫秦始皇都是可以的,但是若要表达尊敬的话,最好呼其为“秦始皇”或者讳称“秦正”。

贴吧:历史作者:陈隐亮 2013-01-05 18:09

大家都在搜

  • 崛起的意思是
  • 帝国的崛起
  • 秦嬴
  • 秦嬴氏
  • 福秦嬴正
  • 秦嬴姓赵氏
  • 崛起
  • 霸主崛起
  • 无上崛起
  • 新武崛起
  • 崛起1862
  • 主神崛起
  • 为中华之崛起
  • 人道崛起
  • 崛起军工
  • 盛唐崛起
  • 晋未崛起
  • 逆流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