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盖尔归来
荐书,刚才写的找不到了,不想在写一次,将就一下
贴吧:我匿于此作者:哈勃啦咯 2015-09-14 21:43
神圣罗马帝国的“马丁·盖尔归来”
冒名顶替、以假乱真的误会是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剧情润滑剂,莎士比亚、大仲马、马克·吐温等文学名家都曾以此为主题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在真实历史上也不乏这类或人为或巧合的故事,情节往往更加离奇曲折。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那个曾被多次演绎和再创作的16世纪法国朗格多克的农民马丁·盖尔的故事,而是中世纪晚期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另一则冒名顶替的传奇及其背后的政治演义:勃兰登堡藩侯(markgraf,又译边区伯爵、侯爵)假
贴吧:神圣罗马作者:irogami 2018-01-11 10:09
以假乱真:神圣罗马帝国的“马丁·盖尔归来”
冒名顶替、以假乱真的误会是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剧情润滑剂,莎士比亚、大仲马、马克·吐温等文学名家都曾以此为主题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在真实历史上也不乏这类或人为或巧合的故事,情节往往更加离奇曲折。这里我们要说的不是那个曾被多次演绎和再创作的16世纪法国朗格多克的农民马丁·盖尔的故事,而是中世纪晚期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另一则冒名顶替的传奇及其背后的政治演义:勃兰登堡藩侯(markgraf,又译边区伯爵、侯爵)假
贴吧:巴伐利亚王国作者:绝对震荡波 2017-03-03 15:22
回复:【求解惑】同志们关于章节剧情有几个疑问
回复 西门针铭 :微观史学有一本著作叫《马丁·盖尔归来》,就是讲法国南部一个农民离家很久然后归来,被发现是假冒顶替,游戏里这个马丁·鲍尔明显是neta
贴吧:pentiment作者:陌n龙 2023-08-30 17:27
回复:中国社会史学习推荐书目及其简介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张静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龚书铎主编:八卷本《中国社会通史》等。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意]卡洛·金斯伯格:《奶酪与蛆虫:一个十六世纪磨坊主的宇宙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980年。
期刊: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贴吧:贾诩作者:梅宛陵 2014-08-23 21:16
以假乱真:神圣罗马帝国的“马丁·盖尔归来”
贴吧:中国历史作者:遥夜泛清瑟 2018-05-01 17:37
那些骗了全世界的大忽悠们 作者:单桂志 来源:读者校园版
在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追悼会上,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等政要充当手语翻译的“冒牌货”塔
贴吧:寻梦录作者:雪诞东天 2017-07-19 22:22
回复:来看看8u们看的书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诺贝特·艾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
贴吧:天堂鸡汤作者:无名_星痕 2023-03-05 23:53
回复:历史研究中的证据与证明 ——自柯林武德以来的讨论
 柯林武德还认为:“在科学历史学中,任何东西都是证据,都是用来作为证据的;而且没有一个人在他有机会使用它之前,就能知道有什么东西作为证据将会是有用的。”④这也就涉及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某个东西对你是否有用,取决于它是否可以被纳入你的问题之中。柯林武德进一步说,在他所批判的那种剪刀加糨糊式的历史学中,“如果我们允许自己以证据这个名字来描述证词;那么就既有潜在的证据,又有现实的证据。有关一个主题的潜在的证据,就是现存有关它的一切陈述。现实的证据则是我们决定加以接受的那部分陈述。但在科学历史学中,潜在的证据的观念消失了;或者,如果我们愿意用另外的话来说这同一个事实的话,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对于无论任何一种主题都是潜在的证据”⑤。
  按柯林武德的看法,这意味着除了我们传统上认为的史料可以充当证据,其他事物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证据,只不过,它受制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其调动起来,成为你的证据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为佐证柯林武德的看法,娜塔莉·戴维斯在《马丁·盖尔归来》这部作品中,说明她如何将自己当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则,植入16世纪马丁·盖尔所处的历史情境中,用作证明其人其事之真伪的证据系统中的、暗含的前提性要素。
 
贴吧:史学作者:黄庙人 2020-06-23 09:01
回复:青年学者谈︱历史研究中的“建构”——理论重要,但不可套用
徐进:杨老师讲的是在理论的指引下,怎么样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来讲社会科学理论视角下的选题。
在我看来,二十年以来我们受两种理论路径影响非常大——一种是解读,一种是解释。首先我来讲一下解读这种视角,这种视角是受到人类学的影响。
我们如果读过吉尔茨的《巴厘岛》,就会知道人类学特别注意所谓的各种现象,比如说斗鸡或原始社会中各种现象代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种人类学知识很快和历史学结合,尤其是对新文化史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在普利斯顿大学有一个新文化史家达恩顿写了一本《屠猫记》,还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等都是新文化史的代表之作。那么它就给人们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比如达恩顿就特别强调,我们理解十七、十八世纪的农民、法国工匠,不能用今天的概念来理解他们,而是要用他们理解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比如说“屠猫”在我们今天看了就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行径,但是在十七、十八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呢?他通过大量的当时的文本和图画发现:猫在当时的法国是一种淫秽的、可能和巫术相结合的东西,那它给我的启示就不一样。达恩顿也说在十七、十八世纪的一句话、一个谚语可能就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所以他提出了要“去熟悉化”,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能进入一个相异的体系。
这样一种把文本放在语境中的解读,特别注重理解他们新的意义体系和观念的方法,很快对中国的史学也产生了影响。我们知道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罗志田老师在《近代史学十论》中有一篇文章叫《不改原有之字以开启相异的意义体系》,我们要用当时人认知他们自己的概念来分析,比如年鉴学派有一个历史学家他曾经提出这样一个争议:在拉伯雷时代,到底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信上帝还是不信上帝?后来他的研究发现:在十七、十八世纪那个时候,还没有信与不信这样的概念,所以这个讨论是没意义的。
贴吧:中国青年协会作者:玄鸟燕歌 2020-12-05 16:22

大家都在搜

  • 马丁盖尔归来新文化史
  • 马丁·盖尔归来电影
  • 马丁盖尔历史事件简介
  • 马丁盖尔归来背后的深思
  • 法国电影一个叫马丁的人
  • 马丁盖儿归来读书笔记
  • 马丁盖尔归来在线阅读
  • 马丁盖亚归来
  • 马丁盖尔归来参考文献
  • 马丁盖尔归来故事梗概
  • 1992年法国短片马丁
  • 盖尔传奇
  • 马丁盖儿归来多少页
  • 高清电影马丁
  • 马丁盖尔人物关系图
  • 迪蒂尔
  • 马丁·盖尔归来评价
  • 马丁盖尔归来pdf
  • 马丁盖尔归来故事
  • 马丁盖尔归来的读后感
  • 马丁盖尔归来电子书
  • 马丁盖尔归来内容梗概
  • 马丁盖尔归来百度云
  • 马丁格尔的归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