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淅川香严寺 现状  及导游词
 “灵气宝地”是这里的第三大奇观。“灵气宝地”有十平方米,又称“消灾宝地”,十分神奇。这块宝地无论怎样挖,隔一段时间都会自动升平,且略高于周围地面。相传唐宣宗在香严寺出家时,有一天深夜,突然听到“盗寇劫驾”的呼叫声,他急忙翻身下床,从后门出逃,由于慌不择路,掉进一个深谷里。盗寇闻声追来,只见这里浓雾弥漫,却不见宣宗的影子。待众僧击退盗寇,才发现宣宗坠入谷底,正想法下去扶救时,这块地壳忽然神奇地托着宣宗徐徐升起与地面相平,众僧惊喜万分,齐贺宣宗得以平安,宣宗当即烧香祈祷,并封此为“灵气宝地”。从此凡来寺院烧香拜佛和游览观光的朋友都要到这块宝地上闭目祈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塔林 我们到一个寺院不能不看塔林。寺塔是寺院历代高僧圆寂安置骨灰的穴地,也就是坟茔。我们俗人的坟茔是埋个土堆,而僧人则是筑塔,塔的级层标志着僧人的功德和辈分。香严寺因高僧大德而建寺,又因高僧圆寂而筑塔。历代高僧辈出,名塔林立。继国师慧忠之后,著名禅师有耽源、智闲、太虚、如意、宕山、颛愚、华禅、道乘、慧灯、慈秀等,其中,临济正宗共有六世九位高僧大德在这里任住持,使淅川香严寺法名远扬。因而寺院周围寺塔林立,尽管历经沧桑多被毁坏,现仍留存二十多座明、清所建的石塔和砖塔,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寺院的规模。2000年9月,日本国泰寺临济宗僧人组团,千里迢迢,漂洋过海,赴香严寺寻根朝拜,可见香严寺古时候就声誉海外。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塔”是梵语坟墓、坟冢的音译,也曾被音译为“佛图”、“浮屠”等,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传延至今。古印度的佛塔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层数为单数,一般七层为最高,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不是随意建造的,而是根据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塔林位于这个百亩的大竹园内。竹类植物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竹性喜水和温暖气候,因此南方竹子多不足为奇。淅川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所以南方植物也能在这里很好的生长。我国竹文化深厚,从有文字记载起,就有竹的记载。竹姿态清秀、幽雅、别致,傲霜拒雪,四季常青,是“岁寒三友”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竹在《易经》、《书经》、《诗经》等古典书籍中都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塔林栽竹相配显然是对高僧们修德的敬仰之意了。
  颛愚谧禅师法云塔 这座塔是颛愚谧禅师法云塔,它是香严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佛塔。塔高三丈有余,为七级六棱穴地式建筑,所用石料为红色大理石,塔刹雕刻有斗拱,塔身遍雕莲花图案,每层檐下还刻有《西游记》故事深浮雕,雕工精细,造型美观,是清代石塔中的精品。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张献忠会师中原时曾两次路经淅川。由于义军大灭佛教,所到之处尽毁寺院,为免遭杀身之祸,香严寺众僧纷纷出逃。当地的地主恶霸为达到长期霸占寺院田产的目的,也纵火烧寺,顷刻间寺院“焦土赫垣,黔壁落落”,寺内大部分木建筑都被烧毁。康熙辛丑年(1721)春天,佛门高僧颛愚谧禅师任香严寺住持。他以“再兴香严”为已任,制订营造计划,清理寺产,收回被占田土,并游说于官府与民间,寻求资助。他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和筹资,寺院的营建工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从1724年春天动土,到1732年秋天竣工,历时九年。这时的香严寺,共有各类建筑437间,围墙七百余丈,其建筑雕梁画栋,金壁辉煌,规模比明代更加宏伟壮观,达到了鼎盛,实为中州一大名刹。至乾隆年间,有寺僧600余人。颛愚谧禅师为了香严寺的复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圆寂后,嗣法门人率众僧于乾隆十一年(1746),特为他建造这座最高级别的法云塔。塔前的石碑为《敕建香严显通禅寺颛愚谧禅师法云塔铭》,碑文详细记述了禅宗的历史渊源及颛愚谧禅师的简历,碑首装饰有深浮雕,南面是双凤,北面是双龙,刀法娴熟,栩栩如生。今天,香严寺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暮鼓晨钟重新响起,颛愚谧禅师塔下有知,也会安心了。
  “美女抱将军”树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美女抱将军”树。这一主干树是北方树种--桦栎(花犁树),它挺拔魁梧、直冲云霄,恰如一个英武的将军;它的主干上缠绕着另一棵南方树女贞,女贞树在南方素有“小美女”之称。女贞树四季常青,树藤纤细、皮质柔软,紧紧地缠绕着桦栎树,藤上有一层层细绒的小毛根,扎在大树颈内,吸收着大树的营养。它们同生同长,人们便风趣的称其为“美女抱将军”。淅川是南北气候的交汇处,气候温和,温湿协调,这种环境造就了多种植被类型和丰富多采的植物资源。“美女抱将军”树也是香严寺引人注目的一大奇树,对此《人民日报》、《郑州晚报》、国家和省电视台曾多次报道,现在,此树已被命名为国家级保护的风景树。
贴吧:闫湾作者:海阔天空楼中楼 2012-02-29 08:34
回复:求教,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时汉文国号是“大朝”吗?这个“大朝”
三、“大朝”款石刻墨迹的证明
比历史文献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石刻、墨迹。史籍重要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其在成书、流传过程中,由于政治、抄写、印刷等原因,常有“失真”情况存在。但是作为当事人亲笔写的石刻、墨迹则相对好些,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更直接的历史证明。前辈古钱学家曾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此据前辈学者曾经揭举,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新发现的“大朝”款石刻、墨迹略加梳理,作为历史文献的补证。
其一,以“大朝”、“蒙古国”连用,既为国号又兼年号。《重修十方云光洞记题》:“大朝蒙古国丁巳(1257年)三月望日立。”(注:转引自翁树培《古泉汇考》、宣愚公《大朝通宝续考》,均见丁福宝《古钱大辞典》。本节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转引上书。) 这类款式的石刻文字较为罕见。
其二,以“大朝”作为国号直接用于题记或碑刻的行文中。(1)呼和浩特市郊区万部华严经塔墨书题记:“大朝国宣德州宣德口。”[10](2)《刘修三灵侯庙像记》:“大朝国解州闻喜县。”(3)《崇圣宫给文碑》:“今自大朝兴国以来,为本宫兵革之后。”[11](P.19)
其三,以“大朝”为国号系于年号之前者。(1)《重修云阳山圣寿寺记》:“大朝中统元年(1260年)八月。”(2)《洞真观主者王氏葬亲碑》:“大朝至元四年。”(3)山西万荣县太赵村发现一通《稷益庙修舞厅碣》,末署:“大朝至元八年三月初三日创建。”(注:《稷益庙修舞厅碣》转引自夏扬《河东现存宋、金、元舞台碑碣资料与浅说》,原载傅仁杰、行乐贤主编《河东戏曲文物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宣布改国号为“大元”,此碣刻于是年三月,当时还未有“大元”之国号,而当时万荣县又在蒙古汗国统治之下,直书“大朝”至元年号。(4)呼和浩特市城郊万部华严经塔,有一条墨书汉文题记:“大朝至元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西夏国仁王院僧惠善到此。”[10]
其四,将“大朝”放在干支纪年之前,作为国号兼年号。(1)《德兴府秋阳观记》:“大朝庚辰岁(1220年),长春真人卧云海上,以真风玄行闻于辇毂。”(2)《重修悟真观记》:“大朝丁酉岁(1237年),遣使马珍考试天下随路僧道等,共止取一千人。”(3)《中书令耶律公祭先妣文》:“维大朝癸卯岁(1243年)八月乙巳朔。”(4)河南辉县白云寺有青石塔铭一方, 正书题曰:《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出自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手笔。塔铭记述了禅宗云门宗大师澄徽(1192~1245年)一生的事迹。塔铭末署:“大朝丙午年四月初十日。”[12]丙午为1246年,时蒙古汗国贵由汗在位。(5)《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大朝辛亥(1251年)七月初九日,终南十方重阳万寿宫立石。”[11](P.117)
这些都说明“大朝”作为蒙古汗国国号曾在辖区内得到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的普遍认同。
贴吧:元代作者:salida360 2018-12-19 12:39
回复:关于大蒙古国的一些事
以“大朝”作为国号直接用于题记或碑刻的行文中。(1)呼和浩特市郊区万部华严经塔墨书题记:“大朝国宣德州宣德口。”[10](2)《刘修三灵侯庙像记》:“大朝国解州闻喜县。”(3)《崇圣宫给文碑》:“今自大朝兴国以来,为本宫兵革之后。”[11](P.19)
其三,以“大朝”为国号系于年号之前者。(1)《重修云阳山圣寿寺记》:“大朝中统元年(1260年)八月。”(2)《洞真观主者王氏葬亲碑》:“大朝至元四年。”(3)山西万荣县太赵村发现一通《稷益庙修舞厅碣》,末署:“大朝至元八年三月初三日创建。”(注:《稷益庙修舞厅碣》转引自夏扬《河东现存宋、金、元舞台碑碣资料与浅说》,原载傅仁杰、行乐贤主编《河东戏曲文物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宣布改国号为“大元”,此碣刻于是年三月,当时还未有“大元”之国号,而当时万荣县又在蒙古汗国统治之下,直书“大朝”至元年号。(4)呼和浩特市城郊万部华严经塔,有一条墨书汉文题记:“大朝至元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西夏国仁王院僧惠善到此。”[10]
其四,将“大朝”放在干支纪年之前,作为国号兼年号。(1)《德兴府秋阳观记》:“大朝庚辰岁(1220年),长春真人卧云海上,以真风玄行闻于辇毂。”(2)《重修悟真观记》:“大朝丁酉岁(1237年),遣使马珍考试天下随路僧道等,共止取一千人。”(3)《中书令耶律公祭先妣文》:“维大朝癸卯岁(1243年)八月乙巳朔。”(4)河南辉县白云寺有青石塔铭一方, 正书题曰:《冠山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铭并引》,出自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手笔。塔铭记述了禅宗云门宗大师澄徽(1192~1245年)一生的事迹。塔铭末署:“大朝丙午年四月初十日。”[12]丙午为1246年,时蒙古汗国贵由汗在位。(5)《盩厔重阳万寿宫圣旨碑》:“大朝辛亥(1251年)七月初九日,终南十方重阳万寿宫立石。”[
贴吧:元代作者:乐蜉蝣 2019-05-21 15:20
指月录——东土祖师 (109)
▲福州玄沙师备宗一禅师 (2)   问。承和尚有言。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得会。师曰。
贴吧:念佛禅作者:RJTHYZH 2018-03-14 13:48
回复:空,摸不着,但是有。是真空、太空、宇宙空间的空。世界好似一水
在这篇回信中,大师对修行中如何把握空性与真心做了非常重要的开示。顶礼大师!!!
来书请益甚是真切,但足下于空幻二字未得谛当,故于心境不无其碍,所以工夫难做。今为足下说破,则了然无复疑虑矣。
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傍若无人,岂傍真无人耶。第高举著眼中,不有其人耳。所谓幻者,非变怪之幻,乃有而不实之谓也。譬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许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无所有,而忽然有之,虽有而非真实也。既非真实,即是本无,由本无故说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岂不是空耶。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诚恐世人沦于断灭,复说幻字,以遣其断灭之见。是则一切身心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说如幻耳;此二字相须而观,则顿见其妙。所言空,即幻有以观空,名曰真空;所谓有,乃本无之幻有,名曰妙有。由真空故,心非断灭;由妙有故,境是无生;境既无生,则心何取著;心既非断,则妄念何存;妄念不存,将何心而取境;境本是幻,将何境而牵心。斯但心不取境,而心非断灭;境不牵心,而境自如如;心境如如,于何不乐!此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者。但只看破如幻不实,名曰若无,而灵心独照,妄心顿歇,名曰亦无耳!是所无者妄心耳,岂绝无真心哉!何以为妄心耶?境执著不化者是。何以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之相,了了常知,灵然寂照者是。如此用心,有何挂碍?!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正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爱憎何由起。斯则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物既不能碍人,人又何碍于物耶。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唯其不达心境无生,如幻不实耳。若了达一念无生如幻,则一切苦乐忧患、得失爱憎、取舍情状,当下瓦解冰消矣。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所谓一念顿到佛家,非虚语也。
足下但观一切妄念起灭处,一切境界起灭处,无非是幻化不实,则心自然不奔境,境自然不牵心矣。往来应缘,则一念虚明,灵然独照,照见现前身心,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空中云,如野马阳焰。如此把定金刚眼睛,再莫动转。任他一切境界,触之即消;凭他甚么妄心,一觑便灭。如此用心,又有何妄心可以自扰,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此番说话乃海印极力为足下通身吐露、彻底掀翻,足下更莫怀疑。切不得思前算后、种种思量,皆恶觉恶习,俱是障道因缘也。必若老人此语,目前即是极乐人矣!信手呵笔,不觉郎当,如许婆心,漏逗如此。珍重!(憨山大师开示)
来自:修行窍诀海
贴吧:禅宗修行作者:shy18357377602 2019-01-25 22:08
回复:【集异】图书分享贴
怀玉书院
朱子晚年定论二卷 明王宁仁撰。明嘉靖叁十七年浙江省余姚县怀玉书院刊本。
径山寂照庵
首楞严义疏经二十卷 宋(释)子璿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宋(释)法云撰。明万历叁十一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高僧传十叁卷 宋(释)慧皎撰。明万历叁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续高僧传四十卷 宋(释)慧皎撰。明万历叁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宋高僧传叁十卷 宋(释)赞宁撰。明万历叁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 宋(释)道世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寂照庵刊本。
径山寺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四十卷 宋(释)法应辑。明万历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石门文字禅叁十卷 宋(释)惠洪撰。明万历二十五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大明叁藏法数五十卷 明(释)一 如注。明万历二十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五灯会元二十卷 宋(释)普济撰。明万历叁十八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宏明集十四卷 梁(释)僧佑撰。明万历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镡津集二十卷 宋(释)契嵩撰。明万历浙江省径山寺刊本。
如来庄严智慧入 一 切佛境界经二卷 元魏昙摩流友译。明万历二十九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大乘伽耶山顶经一卷 唐(释)菩提流志译。明万历叁十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文殊师利音菩提经一卷 姚秦(释)摩罗什译。明万历叁十年浙江省余姚县径山寺刊本。
贴吧:集异作者:天涯看星星 2014-11-25 23:06
回复:五戒表解--忏云法师_编
《楞严经·身识圆通章》撷录——优波离尊者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执身者,执令身口不犯戒也。执心者,执令己心,不犯戒也。)
如来制立三学之次第与意义(原文浅释)
◎唐·南山律祖
夫烦恼惑业,伏断甚难,要须方便,乃可净除。是故如来制立三学,以为对治之法。盖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似杀贼。三学相藉,次第而生。调摄相济,不可相离,乃克伏断惑业,解脱生死。以故行人,务须先学戒律,检点非违,策励身心。若戒律谨严,则三业清净,正定正慧自然得生。
佛制三学之原委(原文浅释)
◎宋·灵芝律师
欲明三学制立之原因,今略叙之,则明其义。夫一切众生,本来皆具真精妙明之心性。心性之体,唯寂唯照。一迷此性,乃翻寂照,而为昏散,则反名此心号曰无明。积成烦恼惑业,计度分别人我。随顺逆境,起贪嗔痴,鼓身口意,造生死业,流转六道,永劫无已。大觉世尊,悲而悯之。为令脱离旷劫生死众苦,应病与药。药分三种:对治内心昏沉散乱,立以定慧。对治身口非法违犯,立以净戒。圣教虽多,不越三学。三学所立,唯依色心。论其生起,则从意(心)而身口(色)。用对治法,则先治身口,而后治意。首先制戒,旨在斯矣。譬如浊水,风激波涌,风波未息,欲使澄清,无有是处。三学次第如理必然,乖违常规,去道远矣!
贴吧:势破红尘作者:白色的哈逹 2014-02-02 18:26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
《古杭云栖莲池大师塔铭》略释(图片来源:净土杂志)   文/慧安   莲池大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示志归极乐莲池之意。   大师俗姓沈氏,杭州仁和人,世为名族,天资颖异,早年学儒,屡冠诸生。然大师志在出世,栖心净土,世味澹如,于科举功名之事并不热衷。   双亲亡故后发心出家,广参知识,勤苦修行,力倡净土,后世尊其为莲宗八祖。憨山大师与莲池大师交往密切,莲池大师圆寂后,憨山大师亲往云栖寺,为莲池大师
贴吧:玄奘作者:建安风骨28 2019-08-06 20:51

大家都在搜

  • 寂照法师
  • 释寂照法师
  • 寂照庵妙慧法师
  • 寂照一如
  • 寂照禅师
  • 寂照三摩地经
  • 如何到寂照庵
  • 寂照寺
  • 君寂照寺
  • 寂照庵在哪里
  • 寂照庵出家
  • 碑帖有哪些
  • 碑帖拓片
  • 碑帖大全
  • 古隶碑帖
  • 碑帖的意思
  • 著名碑帖
  • 名家临碑帖
  • 古碑帖
  • 碑帖临摹
  • 心经抉隐
  • 王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