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一枝藤杖平生事”——宋代文人的杖及其文化蕴涵
(二)拐杖的拿法、搭配的装束、使用环境、所做之事
1.拿法
不仅拐杖的名称与材质、性状显示着某种文化意蕴,细看起来,对拐杖的拿法——拐杖前面那个动词的选择显然也是富有意味的。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李白“手提绿玉杖”,是一副风流豪宕的富贵仙人形象。在这里,杖的材质和拿法显然都起了作用。但在宋人关于拐杖的大量描写中,这种材质和这种拿法都是极少见的。除了杖字直接被用作动词(如“杖藜”、“杖策”)外,宋人常用的动词和拿法是:扶,如张炎《庆清朝》:“闲扶短策,邻家小聚清欢。”倚,如周密《水龙吟》:“倚杖看云,剪灯听雨,几番诗酒。”拄,如姚云文《齐天乐》:“吟筇独拄,待寻访斜桥,水边窥户。”携,如王以宁《念奴娇》:“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曳,如苏轼《入寺》:“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牵,如刘子翬《同才仲入山有怀奇仲》:“客至那容懒,牵筇入翠罗。”拖,如朱敦儒《鹧鸪天》:“拖条竹杖家家酒,上个篮舆处处山。”拈,如洪适《满庭芳》:“问柳寻花兴懒,拈筇杖闲绕园池。”支,如朱苇《浣溪沙》:“静看沙头鱼入网,闲支藜杖醉吟风。”搘,如陆游《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搘筇负笠出复没,喜动妇人惊提孩。”榰,如王禹偁《谪居感事》:“山翠楼频上,云生杖独榰。”策,如卢祖皋《浣溪沙》:“午醉醒来策瘦筇,几痕茸绿径苔封。”引,如王沂孙《扫花游》:“浓阴知几许,且拂簟清眠,引筇闲步。”散,如杨无咎《点绛唇》:“散策芗林,几回来绕团团树。”
在这些动词中,前四个用得尤其频繁。《全宋词》中所见形容拿杖的动词,“扶”字最多, 31次,其次是“倚”,27次,再次是“拄”,25次(此处所言25次基本上是动词和可作动词解者,这还不包括基本同义的“搘”和“榰”)。而在陆游的431首提到拐杖的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扶”,67次,其次是“曳”,54次,再次是“倚”,47次。归结起来,“扶”、“倚”、“拄”、“曳”这些词是高频词。从词义看,“扶”、“倚”、“拄”要体现的是杖的主人衰弱无力。“曳”也就是拖(陆游诗中也好用拖字,出现次数居第4位),突出随便、散漫,在力度上也倾向于表现弱。“散”字常用在策字的前面。这些高频词以外的几个动词,除了“携”“策”“引”较中性外,其他词同样都显示那两种情况:表示随便与散漫的、表示体弱无力。
2.常搭配的装束
既然拐杖有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它便也常有一些具有相似文化含义的装束(俗称“行头”)相配,这就如穿西装不宜配草帽草鞋一样,需要一种装束要素上的文化层面的统一性。宋人在写自己的拐杖时,常用以搭配的“行头”,头上主要是葛巾(巾葛)、幅巾(巾幅)、纶巾、练巾、纱巾之类,如刘学箕《贺新郎》:“对丰姿,飘然杖缕,淡然巾葛。”刘克庄《水龙吟》:“背伛肩高,幅巾藜杖,敝袍穿履。”脚上主要是履、屦、屐、芒鞋、草鞋、棕鞋、舄之类,如毛滂《水调歌头》:“目送千山爽气,帘卷一城风月,杖履合彷徉。”张炎《满江红》:“任醉筇、游屐过平生,千年客。”陈著《沁园春》:“但菜羹粝饭,不求他味,芒鞋竹杖,足畅幽情。”其他的行头还有角巾、落帽、破帽、桐帽、方帽、短帽、竹皮冠、短褐、鹤氅、野服、荷芰、蕉叶衣之类。这些行头中,头上的主要是各种名称的巾,提到的帽子,虽然也偶有说头上戴着乌纱的,但绝大部分情况下说的是上列那些帽。这些帽,要么是有来历或古人先例的,要么是文人自创的(非可购得者)。脚上所穿者,屦、履与杖连用而成“杖屦”、“杖履”的频率最高,屦与履基本上是同义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这些“行头”的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无不具有浓郁的野逸、休闲气息,是飘然、淡然、自在、遗俗、简朴的装束,代表着冠带袍笏、拘束刻板的官府生活以外的另外一种人生。
3.使用环境、所做之事
从上面的例子中已可看到,宋代文人诗词中的拐杖,是常常被用于山水林泉、花园村郊环境之中的。以辛弃疾为例,辛词中直接写到“杖”共33次,另有一次“瘦筇”,这34次几乎全都是写村居郊游、登山临水的。王安石诗中,有32处直接写杖,其中28处是写登山、游园、村居、郊行的。在宋人诗词中,拐杖与林下环境和生活基本上已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搭配,名称、材质、性状、拿法、相配的行头、使用环境、所做之事等因素一起组成了宋人式的杖文化板块。辛弃疾《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上阕曰:“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上马能杀贼的辛弃疾此时才39岁,但他游览佳处胜景时却要携杖和穿屐,可见这几个要素在搭配上的固定性。在很多情况下,杖、杖屦被当作闲居悠游的代名词。司马光《野轩》说“藜杖葛巾林下风”,朱敦儒《朝中措》说“先生筇杖是生涯”,辛弃疾《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说“已判生涯筇竹杖”,陆游《出游》说“一枝藤杖平生事”,这样的句子让识汉字而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看是不易明白的。用杖象征着一种与官场生活对立的生活方式。南唐李中《赠上都先业大师》:“懒向人间著紫衣,虚堂闲倚一条藜。”宋张绍文《沁园春·为叔父云溪主人寿》:“卸却朝衣,笑拈拄杖,日在花阴竹径间。”在这里,“一条藜”、“拄杖”已成为对立于“人间著紫衣”、“朝衣”的符号。王安石的《客至当饮酒二首》之一即从反面证明了杖的符号意义:“杖藜出柴荆,岂无马与车。穷通适异趣,谈笑不相愉。”说经常跟有马与车的人打交道不快乐。与此相类,宋张守《毗陵集》卷15《和答钱文高四首》之一说:“闭门不复过高轩(不与官接触),梦蝶悠悠栩栩然。睡起杖藜经略彴(小木桥),静看鸥鹭浴晴川。”刘敞《公是集》卷19《庶几堂》说:“闭门吾自足,况亦近墙东(东汉王君公人称“避世墙东王君公”)……绿苔侵杖屦,秋色近梧桐。”两人都是先用“闭门”的方式和当官的“划清界限”,然后让拐杖陪伴自己悠然地享受那一份清静与闲适。这种观念后来也传递到小说中。《西游记》第9回写的“两个贤人”之一樵子李定就是这么认为的。在文学传承的过程中,杖的拿法、相配的行头及使用环境与其文化含义一同完成了一个逐步板结化的过程,以至于在《佩文韵府》“筇”字类摘句部分,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些例子:“青钱挂短筇”、“西崦东岩漫倚筇”、“双旌换得一枝筇”、“万壑千岩有瘦筇”,它们是关于“筇”的“样板句”。
贴吧:贾诩作者:黄涪翁 2014-03-27 23:19

大家都在搜

  • 沁园春寿婺州陈可齐九月九日翻译
  • 沁园春·二十五岁生日自寿
  • 沁园春自寿
  • 沁园春·寿俞紫薇
  • 沁园春庆寿
  • 沁园春寿俞紫薇翻译
  • 沁园春·寿白侍从八十
  • 沁园春·寿白侍从八十的译文
  • 沁园春贺寿
  • 母亲八十大寿诗词沁园春
  • 我的二叔
  • 二叔是谁
  • 二叔第26集
  • 二叔评价
  • 二叔38集
  • 二叔大结局是什么
  • 顾二叔
  • 自寿词
  • 寿俞紫薇
  • 辛弃疾贺寿的词
  • 贺寿诗词
  • 老人祝寿诗句
  • 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