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谁有略阳10年前的照片,发出来大家分享一下!感受略阳这些年的
关于张志湜修南山塔事:
道光二十八年(1848)冬,张志湜任略阳县令,次年即新建奎星阁、修葺城隍庙及东门楼。工程完工后,当地官员及士绅建议再建一座南山塔[5]以补风水。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十三日,张志湜带着董事马登科和堪舆人员,上翠屏山(南山)上勘察地势,占卜择地。事罢,众人一起游览灵岩寺相庆。张志湜遂用《文选》中的诗句,集成八首五言诗,描写灵岩寺优美的风光,表达同游的快乐和甘愿为国为民分忧的情怀。咸丰元年(1851)三月,马登科等人将张志湜的诗作刻碑立石,存于灵岩寺。并在碑后续写跋文,介绍张志湜的官德、政绩和作诗的缘由。
参见石志刚《略阳灵岩寺碑石》P193
贴吧:略阳作者:岭南芦苇 2020-12-10 11:45
回复:郙阁颂 全文
二、《郙阁颂》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由上述所论,我们不难看出《郙阁颂》的研究,历代金石文献或相关的资料中均有不同程度地记述,学人的研究也颇多精辟之论。不过在看到这些高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惑人之见,这些误解或偏见对《郙阁颂》研究多有不利,特别是原刻被修路时弄得支离破碎,几于毁坏,因此在这里有必要进行辨识,当不至于这种珍贵的汉代摩崖石刻湮没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之中。  
     第一,蔡邕书《郙阁颂》是一个错误
     关于蔡邕书《郙阁颂》问题,历代文献记述不谓不少。明代著名金石学家赵山函说:“此碑相传蔡邕书”[21];明代嘉靖甘茹《游灵岩寺诗》说“八分碣有中郎墨”[22],这里所说的中郎墨当指蔡邕所书。以此说来,汉代著名摩崖石刻《郙阁颂》是蔡邕所书了。但原刻明言:“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时衡官下辨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字子长书此颂,时石顺南□□□□□威明。”这就是说,《郙阁颂》为仇审受仇靖委命撰文,仇绋书丹,石师□□□刻勒。与汉代著名学者蔡邕毫无关涉,遑论其书刻了。不过这一问题倒引起我们思考,明明是仇审与仇绋及石师所为,为什么偏说是蔡邕所书呢?
     一是蔡邕(132?-192年)官至东汉的中郎将, 人称蔡中郎。熹平年间与诸位学人将正定的六经文字,以八分书书丹并刻镌于当时的大学门外,是为熹平石经。石立后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可以说是名极一时,诚为东汉著名书法家兼学者。但后世却将许多与他根本无关的书作相连,硬说是他书写或刻镌 ,自然无法逃出有识之士的法眼。因此蔡邕书《郙阁颂》即有许多知名学者进行考辨,得出的结论是此刻与蔡氏无涉。如康有为说:“后人以中朗能书,凡恒、灵间碑必归之。吾谓中郎笔迹,惟《石经》稍有依据……至《阁》明明有书人仇绋……其非邕书尤显,益见说者之妄矣。”[ 23]启功先生则明确地说道:“《郙阁颂》分明写着’‘从史位□□□□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字)子长书此颂’,也曾被人们说是蔡邕书”,“这些蔡邕书碑的传说如果仅仅是一些图经的作者误听传闻,或有意拉大名人为那个地方的古迹增声阶,这并不足为怪。可怪的是自宋以来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金石家曾费尽气力为汉碑拉蔡邕,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24]因此蔡邕书《郙阁颂》是研究该石刻的一个失误。
     二是既然石刻明言是仇氏书刻,为什么又说是蔡邕所书呢?请先看清代嘉庆时期王森文的一段记述:
     “千”字、“斑”字下各缺一字,虽非全缺, 而模糊,卒不可辨为可惜。“臣”字下,此刻有“ 蔡”字,碑为汉中郎所书无疑。而“蔡字下二字全 缺”,则尤此碑憾事。(《阁铭摩岩碑考》)说明当时所能辨者有“蔡”一字。下二字全缺,故据此说有所谓蔡邕书《郙阁颂》之说了,所以尽管这是一个失误,但全然未有拉蔡邕之大鼓扬地方之名的想法。而且我们还注意到,这一错误较为流行的时期是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之后的学者则进行了辨解,并进行了订正。因此蔡邕所书《郙阁颂》尽管是一个研究失误,但这一问题的出现也是事出有因。至于王森文所述的或者有学以为此刻为李虞卿所书,更是一个误解,王氏已作考辨,后之学者不可不察。
     第二,田克仁重刻之《郙阁颂》不可偏废
     我们注意到以往的碑帖鉴定者常常用原刻与重刻拓本的善劣来探讨《郙阁颂》的相关问题,当然以此能解决这一石刻的一些问题。但这种方法也并不是万能的,遇不同类型的石刻要具体分析,不可以一概全。而《郙阁颂》的研究中,即有原刻与田克仁重刻的问题。
贴吧:略阳作者:124.116.111.* 2010-01-17 21:56
旅游风光: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
贴吧:林间牧马作者:走吧皮皮傻 2017-11-19 03:38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
贴吧:辽宁夏令营作者:LoveRubio9 2014-12-07 15:56
回复:★ ★【《诗词汇集》二,请雅正!】 ★ ★
大济南市长清灵岩寺

美景:
5,白云洞

由寺东侧沿盘路向灵岩山攀登,处处有景。行约里许,为甘露泉,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建行宫。昔日,殿宇众多,现仅存遗址。甘露泉向上不远,右侧有一古柏,三杈,杈间有一大石被包在里面,人称“树抱石”,大约形成于四百年前,乾隆皇帝曾咏《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一诗描述道:“树抱石为胎,前飞峡成调。”此诗刻在不远的石广(yǎn眼)上。石广有两处,一曰“大石广”,一曰“小石广”。和石广相距不远,有一大石平卧。相传,明代灵岩寺住持真可常于此石上竖卧休息,故名“可公床”。 由小石广向上,便是白云洞。阴雨天,于山下依稀可见洞内溢出白色云气,故名。白云洞所在之山岩,平平展展,上有翠柏荆棵,山花芳草。洞穴岩壁之下,有一平坦隙地,人们立于此,可俯瞰灵岩胜景。
从白云洞向西,略走一段路程,可遥见陡壁之上有大字石刻“灵岩观音道场”,系北宋政和年间张劢题书。循径折东,便到“悬星岩”,俗谓“功德顶”,上镌明隆庆年间吏部尚书杨博题写的大字石刻“象岭”、“狮峰”。岩间有一巨大佛龛,名曰“积翠证明龛”,亦名“证明功德龛”、“方山证明殿”。其名来源于“幼童舍身成佛”的传说。龛内唐大中八年(854年)乡贡进士牟?撰写的《修方山证明功德记》石刻载:“按寺记云:唐初有一童儿舍身,坠到半虚,五云封之,接往西天而去。……证明佛法功德之真理。”龛为唐贞观年间开凿,内平面呈椭圆形,正中雕有释迦牟尼石像,高约5米,体态丰腴,身着袈裟,趺跏而坐。旁有菩萨、弟子、卫侍、神兽造像等。洞内题记甚丰,尤以唐宋两代最多。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于龛外增建方形石室,坡顶,叠涩出檐,外壁涂朱色,俗称“红门”。门前为平台,台周设护栏,人们可凭栏观赏四周景色。龛上,巨岩削壁如屏,青葱翠绿,景色壮丽,称“方山积翠”,为灵岩十灵岩山晾经台(1997年5月)二景之一。
还有一些美景,如:三泉、甘露泉、万盛泉、袈裟泉、檀抱泉、飞泉等。
贴吧:华夏郜氏作者:郜锦仁 2014-09-08 17:35
回复: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植物(23张)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贴吧:云天碧野作者:云天碧野 2013-05-17 19:56
回复:全吧盖楼:各地风景名胜,为出行做参谋,生命不止,灌水不休!
泰山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 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2]、"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贴吧:远方的家作者:gxtzl 2012-10-27 12:05
回复:【springs】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也。
卓锡泉——万壑千岩景毕收
  卓锡泉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幽“字。虬枝盘绕的青檀、苍劲峥嵘的翠柏,衬着泉水的碧透,是一种可以涤荡心灵的清静。
  卓锡泉在素有“天下第一名塑”之称的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此处泉水竞流,古柏参天,题刻众多,是著名的灵岩八景之一。
  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三泉相邻,俗称“五步三泉”。三泉当中,以卓锡泉涌水最盛,由岩壁下一洞穴中涌出,泉水涓涓,终年不竭,从石间冒出,汩汩作声,注入池中,宛如明镜,池中倒映的苍松翠柏,给人以满园春色的感觉,灵岩“镜池春晓”奇观,就在此处。
  泉的上方岩壁上镌刻着“卓锡泉”三个篆书涂丹。石壁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对卓锡泉的题咏,其中有乾隆皇帝咏《卓锡泉》诗刻:“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渺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第六十五泉:卓锡泉

贴吧:cerberusearl作者:cerberusearl 2010-10-06 12:57
泰山文化底蕴
泰山文化底蕴: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
贴吧:文昌预测作者:基铸平台 2014-03-14 15:14
回复:泰山
2地理地位五岳之首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
魅力泰山
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五大名山的总称。在我国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其中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
泰山日出
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
紫气东来 佟春凤
,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东方是日出之地,即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
泰山日出
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且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使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泰山[3]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
孔子小天下处
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泰山植物(24张)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泰山刻石】碑文全文详见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4]
贴吧:山东临淄作者:泰山之子777 2013-12-02 23:08

大家都在搜

  • 刻在墓碑上的七言诗
  • 刻在墓碑的诗
  • 刻诗
  • 茶杯上刻古诗
  • 给自己杯子刻诗
  • 王思训征刻滇诗启
  • 刻在茶杯的诗句
  • 横笛上面刻什么诗
  • 刻在笔上的诗句
  • 适合刻在剑上的诗句
  • 碑帖有哪些
  • 碑帖拓片
  • 碑帖大全
  • 古隶碑帖
  • 碑帖的意思
  • 著名碑帖
  • 名家临碑帖
  • 古碑帖
  • 碑帖临摹
  • 石刻
  • 每天都是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