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为什么蒙古和西域会出现沙漠,中原和江南却没有沙漠?
     三、唐宋时期的森林
     这一时期森林地区继续缩小,由于远程采伐的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森林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
     (一)
     这一时期像关中等平原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森林可言。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下还有“万株果树”可以与樊川碧波相映成趣①。洛阳城外则连这一点都说不上了。唐代末年,诗人韦庄登上洛阳城外的北原,回首下望,仅看到城中树木重重,都是人家宅旁院侧所栽种的。至于城外,他就只能见到一些桃树②。
     ——————————————
     ①《全唐文》卷二四,宋之问《春游韦曲庄序》。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一二《寄题李水部浐水别业》:“茅茨临素浐,沃野带长林。”这里所说的浐河岸上的长林,应和韦曲附近的“万株果树”相仿佛,同为供应长安城中水果需要而栽培的。因为长安城外久已无森林,这时似不能忽然又有其他林区。
     ②韦庄《浣花集》卷三《北原闲眺》:“春城回首树重重,立马平原夕照中。……欲问向来陵谷事,野桃无语泪华红。”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三《河南王尉西斋》:“更怜风月时,几弄林间笛。”这里虽说到“林间”,实是泛言,无所实指。同书卷二《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洛水桥边春已回,柳条葱茜眼初开。”下面接着又说:“林邃珍禽时一时啭”。这里所谓“林邃”,实际上应是洛水桥边的柳条,并不一定是洛阳城外就已有幽邃的深林。《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一二《游瀍上刘氏园》:“照水清满眼,穿林香湿衣。”刘氏园不知其确地。瀍水流经北邙山西侧,此所谓“穿林”的林木若非在北邙山麓,则当与浐河旁的“长林”相似,为栽培的果园,甚或就是刘氏园中的杂树。
     所可以提到的是这些平原地区的竹林。这些地区生产竹子皆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在唐宋这一时期有了较多的记载。隋唐时在盩厔、鄠县间设置的司竹监是在汉代竹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规模当较汉代为广大①。北宋时,竹林扩展繁殖,范围益广,由盩厔、鄠县,经过武功县,直到凤翔原上②,而宝鸡、阳平(今陕西宝鸡县东)以南,也到处有竹林③。洛阳城外,其他林木虽少,竹林却还不缺④。至于太行山南的沁阳盆地,竹林更是到处都是⑤,人家宅畔、山麓⑥、水滨⑦,都有种植。唐代于此地也设有司竹监⑧,则其重要性当不下于长安城外的盩厔、鄠县间。宋代虽罢司竹监,然亦置竹园⑨。名称改易,其重要性当不会过减。应该指出,竹利较溥,人家有意种植,其性质与果圃相同,和一般森林还应稍有区别。
     ——————————
     ①《新唐书》卷八三《平阳公主传》。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自当有相当大的范围。《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载,盩厔,有司竹园。《大唐六典》卷一九《司农寺》:“司竹监,今在京兆鄠、盩厔。”上引宋之问文,曾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
     ②《苏东坡集》卷一《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石鼻城》,《李氏园》等篇。
     ③《苏东坡集》卷一《自宝鸡阳平至斜峪南山蟠龙寺》。
     ④《浣花集》卷二《洛北村居》:“十亩松篁百亩田,归来方属大兵年。”这里松篁并提,实际上应以竹为主。种竹获利较易,故多为人家有意种植。且平原沃壤,亦少闻以之栽松的。如果洛阳城外松树确已成林,则韦庄在北原闲眺时,不会完全看不到。
     ⑤《全唐文》卷二四○,宋之问《为皇甫怀州让官表》:“山阳大郡,河内名区,桑竹映淇水之西。”这里虽以桑与竹并提,桑只供养蚕之用,似不能和竹一样,皆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

贴吧:宋朝作者:a_discovery 2010-04-28 10:24
回复:有没人想养蚕的,免费赠送了
回复 狐姬吾爱汝 :你也养?   --You're so wonderful。
贴吧:建瓯作者:布丁银狐控 2013-05-30 17:58
回复:有没人想养蚕的,免费赠送了
回复 狐姬吾爱汝 :你也养?   --You're so wonderful。
贴吧:建瓯作者:布丁银狐控 2013-05-30 17:58
回复:【人物品鉴】国学人物--黄帝
  黄帝简介
  历史身份:华夏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神话身份:神界中央天帝黄帝所居为姬水,黄帝以姬水成——《国语·晋语》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黄帝:姬水成以土德王天下,土色黄,故称黄帝。
  父亲:少典(名为祁昆)(据《史记》的《五帝本纪》和《秦本纪》记载都涉及“少典”,提及时期相差几代,《史记》的少典是指部族。)
  母亲:附宝
  妻子: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班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臣属:炎帝、应龙、风伯、雨师、天女、仓颉、风后、伶伦、力牧、常先、大鸿神皇 女魃等
  子孙: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黄帝和炎帝并称华夏民族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我们的血脉祖先。以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贴吧:二十四史作者:hcz51685166 2018-01-24 14:26
回复:历代琴人录————纯营养 一日五位 附图文—————

黄帝(公元前二三千年) , 复姓公孙,亦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华夏民族之祖。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涿鹿,战胜了炎帝;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并擒杀之;以后又平定了刑天和夸父部落的反抗,成为华夏各部落的首领。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由于其功甚伟,故被称为华夏之祖。  黄帝亦善于琴,曾作琴曲《华胥引》。《华胥引》所记述的是黄帝梦游华胥国故事。黄帝梦游华胥国,见“其国自然,民无嗜欲,而不夭殇,不知乐生,不知恶死,美恶不萌于心,山谷不踬其步,熙乐以生”。黄帝醒来,怡然自得,通于圣道,决心以此为治国目标。于是,黄帝作《华胥引》,以明其志。在黄帝的治理下,天下也几乎如华胥之国一般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亦有“黄帝式”琴形

贴吧:古琴作者:桐石间意 2012-09-15 10:49
二婚女人薄姬成为太后的逆袭之路
人生的得失就像是手中握着的沙子,你握得越紧,失去的也越多,只有摊开手掌,才能获得更多。 回眸历史,就有这样一位传奇的女子,用她的一生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话说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位姓薄的女子,她的父亲是吴郡人,与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私通,生下薄姬。因为薄姬是私生女,所以她对她的父亲几乎没有记忆。 魏媪一人带着薄姬,生活过得很苦,上顿不接下顿,看惯了世态炎凉,历尽了人间苦难,艰苦的生活磨练了薄姬的意志
贴吧:历史明镜作者:ok不安分得情绪 2019-04-11 15:44
回复:来来来,高手们,为了我的养蚕事业,我献身了..美女图附上
回复:36楼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绝艳美人妖姬”?膜拜一下
贴吧:人人农场作者:gory88 2010-04-25 22:57

大家都在搜

  • 唐代诗人韦庄的诗
  • 唐代韦庄
  • 唐代韦庄简介
  • 唐代韦庄诗作
  • 唐代韦庄的稻田
  • 孔雀东南飞与唐代韦庄
  • 韦庄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晚唐诗人韦庄的作品
  • 唐朝韦庄的诗
  • 唐代诗人元稹
  • 唐韦庄
  • 唐代诗人柳宗元
  • 唐代诗人陆龟蒙
  • 唐代诗人张祜
  • 韦庄代表作
  • 韦庄浣花词
  • 天井关韦庄
  • 韦庄菩萨蛮
  • 韦庄的诗
  • 韦庄简介
  • 台城 韦庄
  • 韦应物
  • 温庭筠
  •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