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老子》甲
原文:
㡭智❶弃【卞又↕️】❷,民利百伓❸。㡭攷❹弃利,頫❺惻❻亾❼又❽。㡭【爲心↕️】❾弃【虘心↕️】❿,民复季⓫子。三言㠯為史⓬不足,或命之,或乎豆。視索⓭保䑑⓮,少厶⓯須⓰欲。
释:❶智:同“知”。❷【卞又↕️】:辨,同“辩”。❸伓:同“倍”。❹攷:考,同“巧”。❺頫:𫖯,同“盗”。❻惻:恻,同“賊”(贼)。❼亾:亡,通“无”。❽又:同“有”。❾【爲心↕️】:同“化”。❿【虘心↕️】:怚。⓫季:同“稚”。⓬史:同“使”。⓭豆:同“嘱”。⓭索:同“素”。⓮䑑:仆,同“朴”。⓯厶:私。⓰須:同“寡”。
释文:
继知弃辩,民利百倍。继巧弃利,盗贼无有。继化弃怚①,民复稚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乎嘱。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注:①怚:骄傲。
感读:
继承和发扬以道治国的理念和方针,摒弃百家争辩的无用的政论主张,这样民众会获得百倍的好处。
让人民继承和传扬先进的技能和发展手工业,摒弃利导为先的趋利观念,这样偷盗和抢劫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继承先人的仁德教化,抛弃自以为傲的主张,这样的施教使得民众思想会像个孩子一样纯朴。
用上述三句话治世的时事经验还不充分,要严命谨从,并记录如下:
审视自己朴素的外表,保持内心的纯朴,减少利己之心和降低膨胀的欲求。
原文:
江【氵母】❶所㠯為百浴❷王,㠯亓能為百浴❷下,是㠯能為百浴❷王。聖人之才❸民歬也,㠯身後之;亓才❸民上也,㠯言下之。亓才❸民上也,民弗【石毛↕️】❹也;亓才民歬也,民弗【宀龶罒↕️】❺也。天下樂進而弗詀。㠯亓不靜也,古❻天下莫能【与廾↕️】❼之靜。
释:❶【氵母】:同“海”。❷浴:同“谷”。❸才:同“在”。❹【石毛↕️】:厚。❺【宀龶罒↕️】:同“憲”(宪)。❻古:同“故”。❼【与廾↕️】:與(与)。
释文:
江海所以为百谷①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宪也。天下乐进②而弗詀③。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①谷:水注谿曰谷。②进:引进,举荐。《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吕氏春秋•論人》:“貴則觀其所進。”高誘注:“進,薦也。③詀:多言。
感读:
江和海之所以汇聚众多溪流成为更大的水系,是因为它们的位置总在溪流的下游,所以才能成为众多溪流之首。
上古圣王先行引导民众施以德行,总以民众的利益为先,个人利益为后;
虽然身处高位,言论主张总把民众利益放第一位。君王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民众并没感到威吓和窘迫;
如能身先示范施以德行,民众则不被法令规章所约束,从而下行效之。
这样天下大众无不乐于拥戴而没有异议。
用这种与世无争的方式为政治民,所以也就天下无敌了。
原文:
辠莫【石主↕️】❶【虎口↕️】❷甚欲,咎莫僉❸【虎口】❷谷❹【貝又↕️】❺,化❻莫大【虎口↕️】❷不智❼足。智❼足之為足,此亙❽足矣。
释:❶【石主↕️】:重。❷【虎口】:唬,通“乎”。❸僉:同“險”(险)。❹谷:同“欲”。❺【貝又↕️】:得。❻化:同“禍”(祸)。❼智:同“知”。❽亙:同“恆”(恒)。
释文:
罪莫重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感读:
苦难无不重于贪欲过甚,
过失无不险于内心膨胀的欲求。
灾祸无不大于不觉得满足。
以自己懂得满足为满足,
这样就获得了内心持久的充裕。
原文:
㠯【彳人亍】❶差❷人宔❸者,不谷❹㠯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㠯取強。果而弗癹❺,果而弗喬❻,果而弗【矛命】❼。是胃❽果而不強。亓事好。
释:❶【彳人亍】:同“道”。❷差:同“佐”。❸宔:同“主”。❹谷:同“欲”。❺癹:同“伐”。❻喬:通「驕」。❼【矛命】:同“矜”。❽胃:同“谓”。
释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感读:
以道术行事的帝王,不想着兵征天下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用善化的方式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用采取强行征伐的手段。
要想收到善化的结果就不必征伐,也不必骄傲和自负。
这就是善果而不用强征。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善政。
原文:
㡭智❶弃【卞又↕️】❷,民利百伓❸。㡭攷❹弃利,頫❺惻❻亾❼又❽。㡭【爲心↕️】❾弃【虘心↕️】❿,民复季⓫子。三言㠯為史⓬不足,或命之,或乎豆。視索⓭保䑑⓮,少厶⓯須⓰欲。
释:❶智:同“知”。❷【卞又↕️】:辨,同“辩”。❸伓:同“倍”。❹攷:考,同“巧”。❺頫:𫖯,同“盗”。❻惻:恻,同“賊”(贼)。❼亾:亡,通“无”。❽又:同“有”。❾【爲心↕️】:同“化”。❿【虘心↕️】:怚。⓫季:同“稚”。⓬史:同“使”。⓭豆:同“嘱”。⓭索:同“素”。⓮䑑:仆,同“朴”。⓯厶:私。⓰須:同“寡”。
释文:
继知弃辩,民利百倍。继巧弃利,盗贼无有。继化弃怚①,民复稚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乎嘱。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注:①怚:骄傲。
感读:
继承和发扬以道治国的理念和方针,摒弃百家争辩的无用的政论主张,这样民众会获得百倍的好处。
让人民继承和传扬先进的技能和发展手工业,摒弃利导为先的趋利观念,这样偷盗和抢劫也就不会再出现了。
继承先人的仁德教化,抛弃自以为傲的主张,这样的施教使得民众思想会像个孩子一样纯朴。
用上述三句话治世的时事经验还不充分,要严命谨从,并记录如下:
审视自己朴素的外表,保持内心的纯朴,减少利己之心和降低膨胀的欲求。
原文:
江【氵母】❶所㠯為百浴❷王,㠯亓能為百浴❷下,是㠯能為百浴❷王。聖人之才❸民歬也,㠯身後之;亓才❸民上也,㠯言下之。亓才❸民上也,民弗【石毛↕️】❹也;亓才民歬也,民弗【宀龶罒↕️】❺也。天下樂進而弗詀。㠯亓不靜也,古❻天下莫能【与廾↕️】❼之靜。
释:❶【氵母】:同“海”。❷浴:同“谷”。❸才:同“在”。❹【石毛↕️】:厚。❺【宀龶罒↕️】:同“憲”(宪)。❻古:同“故”。❼【与廾↕️】:與(与)。
释文:
江海所以为百谷①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宪也。天下乐进②而弗詀③。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①谷:水注谿曰谷。②进:引进,举荐。《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以作邦國。”《吕氏春秋•論人》:“貴則觀其所進。”高誘注:“進,薦也。③詀:多言。
感读:
江和海之所以汇聚众多溪流成为更大的水系,是因为它们的位置总在溪流的下游,所以才能成为众多溪流之首。
上古圣王先行引导民众施以德行,总以民众的利益为先,个人利益为后;
虽然身处高位,言论主张总把民众利益放第一位。君王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民众并没感到威吓和窘迫;
如能身先示范施以德行,民众则不被法令规章所约束,从而下行效之。
这样天下大众无不乐于拥戴而没有异议。
用这种与世无争的方式为政治民,所以也就天下无敌了。
原文:
辠莫【石主↕️】❶【虎口↕️】❷甚欲,咎莫僉❸【虎口】❷谷❹【貝又↕️】❺,化❻莫大【虎口↕️】❷不智❼足。智❼足之為足,此亙❽足矣。
释:❶【石主↕️】:重。❷【虎口】:唬,通“乎”。❸僉:同“險”(险)。❹谷:同“欲”。❺【貝又↕️】:得。❻化:同“禍”(祸)。❼智:同“知”。❽亙:同“恆”(恒)。
释文:
罪莫重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感读:
苦难无不重于贪欲过甚,
过失无不险于内心膨胀的欲求。
灾祸无不大于不觉得满足。
以自己懂得满足为满足,
这样就获得了内心持久的充裕。
原文:
㠯【彳人亍】❶差❷人宔❸者,不谷❹㠯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㠯取強。果而弗癹❺,果而弗喬❻,果而弗【矛命】❼。是胃❽果而不強。亓事好。
释:❶【彳人亍】:同“道”。❷差:同“佐”。❸宔:同“主”。❹谷:同“欲”。❺癹:同“伐”。❻喬:通「驕」。❼【矛命】:同“矜”。❽胃:同“谓”。
释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感读:
以道术行事的帝王,不想着兵征天下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用善化的方式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用采取强行征伐的手段。
要想收到善化的结果就不必征伐,也不必骄傲和自负。
这就是善果而不用强征。
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