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三》
(慈母)凌云之志不可忘,十载宝剑与寒香。功名富贵非吾愿,泉涌之恩报亲娘。
(悲鸿)悲鸿铁马入梦来,天寿苍鹰向空昂,可染江山真如画,大千荷花处处开
这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诗句,融合了多种意象和情感。下面是对这句诗的解读:
“悲鸿铁马入梦来”:
“悲鸿”可能指的是带有悲壮、哀愁之意的鸿雁或马匹,也可能暗指著名画家徐悲鸿,他的画作常以马为主题,充满悲壮与力量。“铁马”则常用来形容战马或战争的景象,给人一种雄壮而略带悲凉的感觉。“入梦来”表示这种悲壮、雄壮的景象仿佛在梦中浮现,带有一种虚幻而深刻的意境。
“天寿苍鹰向空昂”:
“天寿”可能指的是长寿或天之寿数,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苍鹰”是天空中的猛禽,代表着力量、自由和高远。“向空昂”形容苍鹰昂首向天,展翅翱翔的姿态,展现出一种豪迈和不屈的精神。
“可染江山真如画”:
“可染”可能指的是著名画家李可染,他的山水画作品以真实、生动而著称。“江山”是山川大地的代称,代表着广阔的国土和自然风光。“真如画”表示江山之美如同画卷一般,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
“大千荷花处处开”:
“大千”可能指的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他的荷花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而广受赞誉。“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高雅和美好。“处处开”表示荷花盛开的美景遍布各处,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整体来看,这首诗句通过描绘“悲鸿铁马”、“天寿苍鹰”、“可染江山”和“大千荷花”等意象,展现了一种既悲壮又豪迈,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宏大景象。它可能寓意着诗人对自然、历史、艺术和生命的深刻感悟和赞美。
雷语:机器老兄,四个画家,认出三个,还可以啊!
(钱塘)钱塘风物江上楼,星月波光日夜流。沉沉一线天际来,万马奔腾浙江涛。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及其周边风物的壮丽景象,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钱塘风物江上楼”,以“钱塘”二字开篇,点明了地点,同时“风物”二字概括了钱塘江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江上楼”则描绘了一个观景的绝佳位置,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站在楼上俯瞰钱塘江的美景。
第二句“星月波光日夜流”,进一步描绘了钱塘江的壮丽景色。星月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日夜不息地流淌着。这里运用了“星月”和“波光”两个意象,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景色的永恒。
第三句“沉沉一线天际来”,笔锋一转,开始描绘钱塘江的潮水。潮水从远处天际线缓缓涌来,给人一种深沉、磅礴的感觉。这里的“沉沉一线”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形态和气势。
最后一句“万马奔腾浙江涛”,将潮水的气势推向了高潮。潮水汹涌澎湃,如同万马奔腾一般,声势浩大,震撼人心。这里的“万马奔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壮观景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钱塘江及其周边风物的壮丽景色和潮水的磅礴气势。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世界。
(莲花)尘世炎远山,风吹满座凉。鱼戏碧波中,莲心入梦香。
这是一首描绘莲花及其周围环境的优美诗句,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尘世炎远山:
“尘世”通常指纷扰的世俗世界。
“炎远山”可能意味着远离炎热、喧嚣的尘世,暗指此地如世外桃源般清凉宁静。
2.风吹满座凉:
“风吹”带来了凉爽,与上句的“炎远山”形成对比,强调了此地的宜人气候。
“满座凉”则进一步强化了凉爽的感觉,仿佛整个空间都被清风所充盈。
3.鱼戏碧波中:
“鱼戏”描绘了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欢快场景。
“碧波中”指的是清澈碧绿的水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4.莲心入梦香:
“莲心”可能指莲花的花心,也象征着莲花的纯洁与高雅。
“入梦香”则表达了莲花香气之浓郁,仿佛能随着梦境飘入人的心灵深处。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莲花及其周围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氛围。莲花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不仅代表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高洁、纯净的品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禅师)蒲盘上,一混沌,心寂静,万念空,暑不侵,凉自生,老头陀,天地同。
这段文字是对禅师修行状态的一种诗意描述,展现了禅师在蒲团上打坐冥想时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
“蒲盘上,一混沌”:禅师坐在蒲团上,心中呈现出一片混沌未分的状态,这是修行中的一种境界,意味着超越了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心寂静,万念空”:禅师的心境达到了极致的寂静,所有的念头和杂思都消失了,心灵变得空灵而纯净。
“暑不侵,凉自生”:由于心境的平和与空灵,禅师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即使身处暑热之中,也不会感到炎热,反而有一种自然的清凉之感从内心生出。
“老头陀,天地同”:这里的“老头陀”是对禅师的尊称,意味着禅师已经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宇宙间的和谐与统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描绘了禅师在修行中达到的一种超然物外、心灵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体现在内心的平静与纯净上,还体现在对外界环境的超然感知以及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上。
三言)雁声寒,蝉声唱,高山青,流水长。五弦琴,飞鸿影,嵇康在,广陵鸣。
这几句诗描绘了高山流水的美景,以及嵇康弹奏《广陵散》的雅致场景。
高山流水:以“高山青,流水长”描绘出自然之美,同时暗含“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象征着深厚的友情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五弦琴与飞鸿影:五弦琴是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此处与飞鸿影一同出现,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高雅脱俗的氛围。
嵇康与《广陵散》: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以琴艺高超著称,《广陵散》是他弹奏的一首著名古琴曲,此处用以表现嵇康的风度和琴艺之精湛。
这几句诗将自然美景、高雅艺术与历史人物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雅致的画面。
(咏石)石会点头静不顽,尊然水涯万机忘,三生世上你是我,百年身后一团圆。
这首《咏石》诗,以石为喻,寓含了深厚的哲理与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1.首句“石会点头静不顽”:
“石会点头”是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意味着即使是看似顽固不化的石头,也有其灵动与生命的一面。
“静不顽”则强调了石头在静谧中展现出的非顽固特质,暗示着静默中蕴含着变化和智慧。
2.次句“尊然水涯万机忘”:
“尊然”形容石头的姿态庄重、威严。
“水涯”指的是水边,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万机忘”表示忘却了世间的纷繁复杂,达到了心无挂碍的境界。
3.三句“三生世上你是我”:
“三生”常用来表示前世、今生、来世,这里强调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深情。
“世上你是我”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眷恋和认同,认为在轮回的生生世世中,对方都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4.末句“百年身后一团圆”:
“百年身后”指的是生命终结之后,即来世或死后。
“一团圆”表示一种完满的团聚状态,可能是指与所爱之人的重逢,或是灵魂归于宁静与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咏石,传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忘却机巧、深情厚谊以及生命终极归宿的深刻思考和向往。石头作为静谧与坚韧的象征,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思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太湖)烟霞里,一渔舟,春梦朱陶五湖游,沙鸟立汀洲。西子心,相思情,人间快意轻王侯,夕阳照船头。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太湖景象,同时融入了深沉的情感与超脱的情怀。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
首句“(太湖)烟霞里,一渔舟”,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朦胧而神秘的太湖之晨。烟霞缭绕,渔舟独泛,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春梦朱陶五湖游,沙鸟立汀洲”,继续描绘太湖的春色与生机。春梦朱陶,可能暗喻着美好的愿景或往昔的繁华,五湖游则展现了渔舟在广阔水面上的自在与逍遥。沙鸟立汀洲,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和谐。
“西子心,相思情”,笔锋一转,从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的情感。西子,通常指美女,这里可能代指某位令作者思念的人。相思情,直接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与眷恋。
“人间快意轻王侯,夕阳照船头”,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与超脱。在他看来,人间的真正快意并不在于权势与地位,而是能与心爱的人共度时光,或是在夕阳下静静地享受渔舟的宁静。夕阳照船头,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这种超脱心境的映衬。
综上所述,这首词通过描绘太湖的烟霞、渔舟、春色与沙鸟,以及融入的相思情感与超脱世俗的情怀,展现了一幅既美丽又深邃的画卷。它让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与超脱。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题李可染《黄海烟霞》立轴】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 题李可染黄海烟霞
这首诗是对李可染先生画作《黄海烟霞》的赞美与题咏。诗中融入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展现了画作的壮丽景象以及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江山多胜意,我辈复操翰”:开篇即表达了江山之美,激发了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创作热情。
“墨写青山影,水染云烟岚”:这两句描绘了画家用墨色勾勒青山的轮廓,用水彩渲染云烟和山岚的细腻过程,展现了画作的生动与逼真。
“大千在掌握,心意浸纸上”:表达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能够将广袤的自然景象浓缩于尺幅之间,同时将自己的情感和心意融入画作之中。
“画里江山好,真山亦妒看”:最后两句赞美了画作的绝美,甚至让真实的山水都感到嫉妒。这既是对画作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画家艺术创造力的非凡。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技艺,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黄海烟霞》这幅画作的壮丽与绝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崇敬之情。
(藏头)文曲星光照博坛,韬略春秋几度来。穷年不较陋巷久,儒生耕耘慧业开。
(湖南)北去湘江两岸山,潇湘画卷无尽看。衡岳凌云朱凤舞,洞庭波光沙鸥翔。麓山古枫染山冈,青螺盘里翠竹斑。九嶷灵气弥五岭,桃源洞口秦风然。张家青岩云悠悠,凤凰吊脚迷沱江。灵气所钟神奇地,湘波仙子护故乡。
(湖南)北去湘江两岸山,潇湘画卷无尽看。衡岳凌云朱凤舞,洞庭波光沙鸥翔。麓山古枫染山冈,青螺盘里翠竹斑。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一句都富含深意和美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北去湘江两岸山”,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湘江的流向和两岸的山峦,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湘江作为湖南的母亲河,其北去的流向和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共同构成了湖南独特的地理风貌。
接下来,“潇湘画卷无尽看”,用“潇湘”这一富有文化意蕴的词汇,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潇湘不仅指湘江和潇水,更象征着湖南这片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土地。这里的“画卷无尽看”,表达了湖南美景的无穷无尽,让人流连忘返。
“衡岳凌云朱凤舞”,将笔触转向了湖南的著名山脉——衡山。衡山高耸入云,如同凌云一般,而“朱凤舞”则形象地描绘了山顶或山间的凤凰翩翩起舞的壮美景象,富有神话色彩和浪漫气息。
“洞庭波光沙鸥翔”,则将画面转向了洞庭湖。洞庭湖波光粼粼,沙鸥翱翔其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湖泊风光图。这里的“波光”和“沙鸥翔”相互映衬,形成了动静相宜的美感。
“麓山古枫染山冈”,又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岳麓山。岳麓山上的古枫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挺拔屹立,它们的红叶如同染料一般,将山冈染得五彩斑斓。这里的“古枫”和“染山冈”共同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壮美。
最后,“青螺盘里翠竹斑”,以青螺盘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湖南某地的青山绿水之中,翠竹斑驳、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青螺盘”和“翠竹斑”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清新脱俗、自然和谐的美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湖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湖南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之上。
九嶷灵气弥五岭,桃源洞口秦风然。张家青岩云悠悠,凤凰吊脚迷沱江。灵气所钟神奇地,湘波仙子护故乡。(湖南)
这首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每一句都富含深意和美景,下面是对其的详细解读:
“九嶷灵气弥五岭”:
“九嶷”指的是九嶷山,位于湖南,自古以来便是灵气汇聚之地。
“灵气弥五岭”形容九嶷山的灵气弥漫于周围的五岭之间,使得这一地区充满了神秘与活力。
“桃源洞口秦风然”:
“桃源洞口”指的是桃源洞,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地方。
“秦风然”可能寓意着这里保持着古老而淳朴的风貌,如同秦时的风尚一般悠然自得。
“张家青岩云悠悠”:
“张家”可能指的是张家界,一个以奇山异水著称的地方。
“青岩云悠悠”形容张家界的青山与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凤凰吊脚迷沱江”:
“凤凰”指的是凤凰古城,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地方。
“吊脚”是凤凰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即吊脚楼。
“迷沱江”形容吊脚楼倒映在沱江之中,美景如画,令人陶醉。
“灵气所钟神奇地”:
这句话总结了前面所描绘的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强调这里是一个灵气汇聚、神奇无比的地方。
“湘波仙子护故乡”:
“湘波仙子”可能是对湖南地区自然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称呼。
“护故乡”表达了湘波仙子对这片神奇土地的守护与眷恋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湖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表达了对这片神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海棠)海棠雨浴出水花,带笑泪水惹人看。枝头春风树头绕,一片芳情付岁华。
这首诗以海棠为题材,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海棠雨浴出水花”,通过“雨浴”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海棠花在雨中沐浴的场景,宛如出水芙蓉,清新脱俗。同时,“水花”一词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雨滴在花瓣上跳跃的景象。
次句“带笑泪水惹人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花赋予了人的情感。这里的“带笑”与“泪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海棠花的娇艳可人,又暗示了其背后的坚韧与不易。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海棠花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引人入胜。
第三句“枝头春风树头绕”,通过“春风”与“树头绕”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春风轻拂,海棠树枝头春意盎然,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末句“一片芳情付岁华”,则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与升华。海棠花将自己的芬芳与情感,无私地奉献给了岁月,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珍贵,以及对于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海棠为引子,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深刻的思考。
(天险)天险人不到,但有寻仙想,蛇行复蛇行,行至半山上。空谷有幽花,只合仙者看,花羞人窥见,脉脉把情含。
天险之地,寻仙之旅
天险之地,人迹罕至,却引人遐想寻仙。诗句“天险人不到,但有寻仙想”描绘了这种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接着,“蛇行复蛇行,行至半山上”形象地表现了寻仙之路的艰难曲折,需要不断攀爬、蜿蜒前行。
到达半山之上,空谷之中藏有幽花,这花似乎只为仙者而开,人间难得一见。诗句“花羞人窥见,脉脉把情含”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幽花以情感,它羞涩于被凡人窥见,只能脉脉含情,把美好留给想象中的仙者。
整首诗充满了对天险之地的神秘想象和寻仙之旅的浪漫憧憬。1
(溪水)溪水流一湾,散石拥水看,苔草绿碧流,鱼虾跳波澜,云贬凡尘里,兄弟原无双,何时凌霄意,出岫再飞扬。
这首诗以溪水为引子,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充满生机的画面,并寓含了深远的意境和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溪水流一湾,散石拥水看”:溪水在湾流中潺潺流淌,周围的散石仿佛也在欣赏这清澈的水流。这里用“拥水看”赋予了散石以生命和情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苔草绿碧流,鱼虾跳波澜”:溪边的苔草碧绿如茵,与溪水相映成趣。而溪水中的鱼虾则在波澜中欢快地跳跃,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云贬凡尘里,兄弟原无双”:这两句似乎寓含了更深的意义。云“贬”凡尘,可能指某种高远或神圣的事物降入世俗之中。而“兄弟原无双”则可能表示这种事物或人在其同类中是独一无二的。
“何时凌霄意,出岫再飞扬”:最后两句表达了期待和憧憬。凌霄意即指高远、超越的志向,而“出岫再飞扬”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志向实现后的壮丽景象,如同云雾从山岫中升起,再次在天空中飞扬。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溪水为起点,逐渐展开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它既赞美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又寓含了对某种高远、独特事物的期待和憧憬。这种期待可能指向个人的成长与超越,也可能寓意着更广泛的社会或文化层面的进步与发展。
(龙舟)银汉迢迢水,龙舟几处堆。水晶宫里月,浸影寂莫回。
这首诗以“龙舟”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和神秘感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银汉迢迢水”,以“银汉”比喻宽广而遥远的河流,给人一种辽阔无垠的感觉。同时,“迢迢”二字又强调了河流的漫长和深远,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宏大的背景。
接着,“龙舟几处堆”,将龙舟引入画面。这里的“几处堆”形象地描绘了龙舟在河流中的分布状态,也暗示了龙舟赛的热闹和喜庆氛围。然而,与宏大的河流背景相比,龙舟显得相对较小,形成了一种对比。
第三句“水晶宫里月”,将视角从河流转向天空,以“水晶宫”比喻清澈的夜空,而“月”则是夜空中的主角。这里的“月”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河流和龙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最后一句“浸影寂莫回”,则将月影与龙舟、河流相结合,形成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月影在水中摇曳生姿,却又似乎带着一种寂寞和孤独的感觉。这里的“寂莫回”既表达了月影的静美,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龙舟为线索,通过描绘河流、夜空、月影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和神秘感的氛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苍海)苍海桑田几度春,云涛波上夕阳红。层层良田梯然布,人工巧迹与天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的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美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苍海桑田几度春”,以“苍海”与“桑田”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同时“几度春”又暗示了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为全诗铺设了一个宏大的时空背景。
次句“云涛波上夕阳红”,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云涛翻滚,波涛汹涌,而夕阳的余晖则映照在这片景象之上,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绚烂多彩,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
第三句“层层良田梯然布”,笔锋一转,从广袤的自然景色转到了精细的人文景观。层层叠叠的良田如同阶梯一般分布着,这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勤劳与智慧,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末句“人工巧迹与天同”,则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与升华。这里的人工巧迹,指的是人类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美好景象,而“与天同”则表达了这种景象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创造力的肯定。同时,也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不息。
(咏荷)乾坤清气溢四海,游子思乡荷入怀。佛国天香原有自,人间善花遍地开。
这是一首咏荷的诗,充满了对荷花的赞美和深邃的寓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句“乾坤清气溢四海”,以宏大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清新之气弥漫四海的景象,寓意荷花的清雅高洁之质,如同天地间的清气,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个角落。
次句“游子思乡荷入怀”,则巧妙地将荷花与游子的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荷花成为了游子心中思乡情感的寄托,每当看到荷花,就仿佛回到了故乡的怀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第三句“佛国天香原有自”,进一步提升了荷花的地位,将其与佛国的天香相提并论。这既是对荷花香气的赞美,也是对荷花高洁品质的肯定,寓意荷花如同佛国的天香一样,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最后一句“人间善花遍地开”,则是对荷花在人间广泛传播的赞美。荷花被誉为“善花”,寓意着它的美好品质和善良寓意在人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如同遍地开花一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荷花的清新之气、高洁品质、独特魅力和广泛传播,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深深喜爱和崇高敬意。同时,也通过荷花这一形象,寄托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鸡鸣寺)乾坤清气溢四海,游子思乡荷入怀。佛国天香原有自,人间善花遍地开。
这首诗以鸡鸣寺为背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美好的情感寄托。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乾坤清气溢四海”,描绘了鸡鸣寺所处环境的清新与高远。这里的“乾坤清气”可以理解为天地间的纯净气息,它弥漫四方,使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清新与和谐。这种气息不仅象征着自然的纯净,也寓意着人心的清净与高远。
次句“游子思乡荷入怀”,则引入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子在外漂泊,心中却时刻怀念着故乡。而鸡鸣寺的荷花,仿佛成了他们思乡之情的寄托。荷花入怀,既是对游子思乡之情的形象描绘,也寓意着游子对故乡美好记忆的深深怀念。
第三句“佛国天香原有自”,进一步揭示了鸡鸣寺的佛教文化底蕴。佛国天香,指的是佛教世界的神圣与芬芳。这种芬芳并非外来,而是佛教文化本身所固有的。这既是对鸡鸣寺佛教氛围的赞美,也是对佛教文化深厚底蕴的肯定。
末句“人间善花遍地开”,则将诗歌的意境从佛教世界拉回到人间。善花遍地开,寓意着人间的美好与善良。这种美好与善良,既来自于佛教文化的熏陶,也来自于人们内心的向善与追求。它象征着人间的和谐与希望,是诗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祝愿。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鸡鸣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其清新环境、游子思乡之情、佛教文化底蕴以及人间的美好与善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祝愿。它是一首充满文化意蕴和情感寄托的佳作,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与深远意境。
(鱼戏)清圆底下自有天,鱼儿相戏意淡然。虽有红鲤想凌烟,水墨鱼子只愿闲。
这首诗以“鱼戏”为主题,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自在悠然的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清圆底下自有天”,以“清圆”形容水域的清澈与圆润,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自有天”则暗示了这片水域虽小,却也有其独特的天地,自有一番天地之趣。
次句“鱼儿相戏意淡然”,进一步描绘了鱼儿在水中的状态。它们相互嬉戏,但意境却显得淡然,没有世俗的纷扰和争斗,只有纯粹的快乐和自在。
第三句“虽有红鲤想凌烟”,引入了红鲤这一形象,它有着向上的志向,想要“凌烟”而飞,寓意着某种追求或理想。然而,这并不是所有鱼儿的愿望。
末句“水墨鱼子只愿闲”,以“水墨鱼子”形容那些更愿意保持闲适状态的鱼儿。它们不像红鲤那样有着高远的追求,只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享受生活的闲适与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鱼儿的不同状态,展现了生活中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追求高远、不懈努力;另一种是保持闲适、享受当下。诗人以鱼儿为喻,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同时,诗中的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悠然自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同上)一池春水荷正眠,柳桥相拥对花怜。鱼虾悠然花底戏,忘机空境失忆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春日池塘景象,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一池春水荷正眠”,首句以“春水”和“荷眠”为引,勾勒出一个静谧的池塘画面。春水悠悠,荷叶静静地躺在水面上,仿佛还在沉睡之中,等待着春风的唤醒。
“柳桥相拥对花怜”,第二句将视角转向了池塘边的柳树和桥梁。柳树与桥梁相依相偎,仿佛是一对深情的恋人,共同欣赏着池塘中的花朵,流露出对花的怜爱之情。
“鱼虾悠然花底戏”,第三句将画面拉到了池塘的水下世界。鱼虾在花丛下悠然自得地嬉戏,它们的欢乐与自在为这幅春日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忘机空境失忆年”,末句则以一种超脱的意境收尾。在这片宁静的池塘边,人们仿佛可以忘却世间的机巧与纷扰,进入一个空灵的境界,甚至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春日池塘的宁静、祥和与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咏怀)雁的冲霄心,鹤有四海志,相看云中友,踏雾腾空举。
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与高远理想的咏物诗,通过描绘雁与鹤的冲天之志,寄托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自由与高远境界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雁的冲霄心”,以雁为象征,表达了其冲破云霄、追求更高更远天地的雄心壮志。雁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迁徙的候鸟,代表着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知的探索。
次句“鹤有四海志”,则进一步以鹤为喻,强调了其志在四方的豪情。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与高雅,其飞翔于四海之间的形象,更被赋予了超越世俗、追求自由的深刻内涵。
第三句“相看云中友”,将雁与鹤并置,形容它们在云中相互为伴,共同翱翔。这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两种高洁之鸟的喜爱与敬仰,也寓含了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追求理想、共赴高远的情怀。
末句“踏雾腾空举”,则是对全诗意境的升华。踏雾而行,腾空而起,形象地描绘了雁与鹤冲破重重阻碍、勇攀高峰的壮丽景象。这也象征着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于实现心中理想的坚定信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雁与鹤的形象,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于高远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它鼓励人们勇于突破自我、追求自由与超越,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之友的珍视与期待。
(淡淡)淡淡嫩柳拂春波,戏水鸭儿奈若何。低头只觅鱼儿影,不睬大鹅向天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淡淡嫩柳拂春波”,首句以“淡淡”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轻柔、淡雅的氛围。嫩柳拂春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柳树的新芽轻轻触碰水面的情景,给人以清新之感。
“戏水鸭儿奈若何”,第二句引入戏水的鸭儿,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在乎,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这里的“奈若何”三字,既表达了鸭儿的无忧无虑,也带有一种俏皮、可爱的意味。
“低头只觅鱼儿影”,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鸭儿的行为,它们低头在水中寻找鱼儿的影子,似乎对捕食充满了兴趣。这一细节描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不睬大鹅向天歌”,最后一句以“不睬”二字,形象地表现了鸭儿们对大鹅的歌唱毫不理睬的态度。大鹅向天歌,本是一种高亢、激昂的声音,但鸭儿们却只顾自己觅食,完全不受其影响。这种对比,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也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幅春日里鸭儿戏水、觅食的有趣画面。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得鸭儿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可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不为外物所扰的生活态度。
(瀑布)玉布如屏天女织,瀑声不断似商宫。山涧鸟鸣和一曲,人间绿遍天地春。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瀑布景象,以及它所带来的自然之美和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玉布如屏天女织”,以“玉布”比喻瀑布,形象地描绘出瀑布如洁白如玉的布匹般悬挂于山间,宛如天女所织的华美屏风。这一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壮丽与柔美。
次句“瀑声不断似商宫”,将瀑布的流水声比作古代商宫的乐声,既突出了瀑布声音的洪亮与持续,又赋予其一种古朴而典雅的韵味。这种比喻使得瀑布的声音更加生动可感,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带入古老的宫廷之中。
第三句“山涧鸟鸣和一曲”,将山涧中的鸟鸣声与瀑布的流水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和谐的自然之歌。这一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末句“人间绿遍天地春”,则是对整个景象的总结与升华。瀑布的壮丽、声音的悦耳、鸟鸣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春日世界。这句诗以宏大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带给人间的无限生机与希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瀑布的壮丽景象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之美的佳作,也是一首赞美生命与希望的颂歌。
(一苇)一苇航程一重山,不管千山万水难,雨洗风磨奋力行,涅槃之凤到彼岸。
这首诗以“一苇”为引,寓意着以微小之力,挑战重重困难,最终达到目标的坚韧不拔之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一苇航程一重山”:
“一苇”原指一根芦苇,此处象征微小、简陋的工具或力量。“航程”指航行的路程,寓意人生的旅程或追求目标的道路。“一重山”则代表一座座困难或挑战,象征着前行路上的重重阻碍。整句意为,尽管只有微小的力量,也要勇敢地踏上征程,面对第一座山峰的挑战。
“不管千山万水难”:
“千山万水”形容路途遥远且充满艰险,代表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难”字强调了这些挑战的艰巨性。此句表达了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都决不退缩的决心。
“雨洗风磨奋力行”:
“雨洗风磨”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象征着外界对个体的磨砺和考验。“奋力行”表示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前行,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涅槃之凤到彼岸”:
“涅槃”原指佛教中的超脱境界,此处寓意经历苦难后的重生或升华。“之凤”象征着高贵、优雅且不畏艰难的精神。“到彼岸”表示达到目标或理想的境地。整句意为,经过风雨的洗礼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像涅槃重生的凤凰一样,飞越重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一苇”为象征,表达了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即使力量微小,也要奋力前行,最终定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咏月)半轮明月,一潭碧水,树影婆娑,鱼龙沉睡,百鸟时鸣,山空谷幽,心思徘徊。
这首《咏月》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月夜景象,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以下是对其意境的解析与赞美:
半轮明月悬天际,如银盘半露,洒下柔和而神秘的光辉,为大地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月光下,一潭碧水静谧如镜,映照着月儿的倩影,仿佛天地间最纯净的明珠,静卧于幽谷之中。
树影婆娑,随风轻摆,似乎在诉说着古老而遥远的故事。它们的枝叶间,透漏出斑驳的月光,如同时间的碎片,在地面上跳跃、舞动。
鱼龙沉睡于深潭之下,或许在梦中遨游于无垠的星空。它们的静默,为这月夜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庄严。
百鸟时鸣,清脆悦耳,它们或栖息于枝头,或翱翔于夜空,为这宁静的夜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们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
山空谷幽,四周一片寂静。在这宁静的月夜里,仿佛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山与谷的怀抱中,藏着无数的秘密与梦想,等待着有心人的探寻与发现。
心思徘徊于这月夜的美景之中,无法自拔。每一缕月光、每一声鸟鸣、每一片树影,都如同诗行般跃然于心头。这月夜的美景,不仅令人陶醉,更引人深思。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也让我们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如此月夜,岂非人间仙境?愿吾辈能常怀敬畏之心,珍惜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让心灵在这宁静与美好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
(青青)青青翠竹郁郁山,山歌萦绕水四环。渔家清风桃源境,尘心不染画里看。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田园生活的优美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青青翠竹郁郁山”,以“青青”和“郁郁”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翠竹的鲜嫩与山峦的茂盛,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象。
次句“山歌萦绕水四环”,将读者的视线从山峦引向水流,山歌悠悠,与水声交织在一起,环绕四周,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音乐的韵律。
第三句“渔家清风桃源境”,进一步将画面细化,引入了渔家的元素,清风徐来,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美好。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融入了人文的生活气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
末句“尘心不染画里看”,则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和升华。在这样的美景之中,人们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不再沾染尘世的烦恼和忧愁。整首诗以画为喻,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脱俗、宁静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悟空)猴儿猴儿,莫顽莫顽,吾佛如来,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无边无际,人生是苦,四大皆空,好好待着,尔师玄奘,将带汝等,西天取经,九九八一,终归圆满。
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无边无际,人生是苦,四大皆空,好好待着,尔师玄奘,将带汝等,西天取经,九九八一,终归圆满。
这段话融合了佛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寓意深远。下面是对这段话的解读:
“五指山高,没有穷尽,无边无际”:这里“五指山”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象征,也暗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情节。这句话表达了一种高大、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意象,可能寓意着人生的困境或修行的艰难。
“人生是苦,四大皆空”:这是佛教的基本观念之一。佛教认为人生充满苦难,而“四大皆空”则指地、水、火、风这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都是空的,进一步引申为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的。
“好好待着,尔师玄奘,将带汝等,西天取经”:这句话中的“尔师玄奘”指的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他曾西行取经,历尽艰辛。这里用玄奘法师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要像玄奘一样坚韧不拔,追求真理和智慧。
“九九八一,终归圆满”:这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所经历的八十一难的概括。这句话寓意着经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后,最终会达到圆满的境界。
综上所述,这段话融合了佛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寓意着人生虽然充满苦难和挑战,但只要像玄奘法师一样坚韧不拔、追求真理和智慧,最终就能达到圆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