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解释错了李二的原话,所谓能军者也不值得一提李二原话:“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教员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二粉的解释: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李世民找到了这个精髓,并以此战法驰骋天下无敌手。
李二粉总喜欢以这句话作李世民军事能力强的依据。本着穷根究底的精神,我找到了考这句话的出处:
处:毛泽东喜读古书,对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爱不释手,多次阅读,并在上面圈点了不少地方。《智囊》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读此按语后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 耳。”
65.孙膑破敌之术
(明)冯梦龙
孙子同齐使之齐,客田忌所。忌素与齐诸公子逐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乃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忌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五千金。
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出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尝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宋高宗问吴璘以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亦曰:“此孙膑驷马之法。”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辞,乃将田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选自《智囊·兵智部·制胜》
从田忌赛马到李世民能兵第一,其中的逻辑令人费解。“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正所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教员用兵的战略思想。而李世民的“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明显讲的是骑兵战术,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风马牛不相及。李世民讲的战术李渊在河东讨捕的时候就用过,而且比李世民用得精熟。李世民学了些皮毛,实际上经常看走眼,落入陷阱等人搭救都不是一次两次了。因此,仅凭李世民的几句吹嘘就断定他自古能兵第一显然是草率了。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至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世民曰:“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乃下令军中曰:“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众乃不敢复言。——兵疲师老士气低落的是李二吧?
时戎旅久次,转饷为劳,方议班师更□之举。”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王之东讨伪郑也,顿兵於北邙之上,麾下百余人叛投於贼。王患之。”——大家都想回家,还有些直接叛逃
“经典战例:李世民VS宗罗㬋何谓“以吾弱当其强”?且看李二具体操作:“世民知仁果将士离心,命行军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宗)罗 㬋大喜,尽锐攻之,梁实守险不出;营中无水,人马不饮者数日。罗㬋攻之甚急;世民度贼已疲,谓诸将曰:“可以战矣!”迟明,使右武候大将军宠玉陈于浅水原。罗㬋并兵击之,玉战,几不能支,……”(《资治通鉴》)李世民说,“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宗罗㬋何止奔逐数百步,逐次用梁实 、庞玉添油,本质上打的仍是消耗战。“强当其弱”毫无悬念:“世民引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罗㬋引兵还战。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陈,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罗㬋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

李二粉的解释: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李世民找到了这个精髓,并以此战法驰骋天下无敌手。
李二粉总喜欢以这句话作李世民军事能力强的依据。本着穷根究底的精神,我找到了考这句话的出处:
处:毛泽东喜读古书,对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爱不释手,多次阅读,并在上面圈点了不少地方。《智囊》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泽东读此按语后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 耳。”
65.孙膑破敌之术
(明)冯梦龙
孙子同齐使之齐,客田忌所。忌素与齐诸公子逐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乃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忌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五千金。
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出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尝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宋高宗问吴璘以胜敌之术。璘曰:“弱者出战,强者继之。”高宗亦曰:“此孙膑驷马之法。”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辞,乃将田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选自《智囊·兵智部·制胜》
从田忌赛马到李世民能兵第一,其中的逻辑令人费解。“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正所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教员用兵的战略思想。而李世民的“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明显讲的是骑兵战术,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风马牛不相及。李世民讲的战术李渊在河东讨捕的时候就用过,而且比李世民用得精熟。李世民学了些皮毛,实际上经常看走眼,落入陷阱等人搭救都不是一次两次了。因此,仅凭李世民的几句吹嘘就断定他自古能兵第一显然是草率了。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至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世民曰:“今大举而来,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款服,唯洛阳孤城,势不能久,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乃下令军中曰:“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众乃不敢复言。——兵疲师老士气低落的是李二吧?
时戎旅久次,转饷为劳,方议班师更□之举。”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王之东讨伪郑也,顿兵於北邙之上,麾下百余人叛投於贼。王患之。”——大家都想回家,还有些直接叛逃
“经典战例:李世民VS宗罗㬋何谓“以吾弱当其强”?且看李二具体操作:“世民知仁果将士离心,命行军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宗)罗 㬋大喜,尽锐攻之,梁实守险不出;营中无水,人马不饮者数日。罗㬋攻之甚急;世民度贼已疲,谓诸将曰:“可以战矣!”迟明,使右武候大将军宠玉陈于浅水原。罗㬋并兵击之,玉战,几不能支,……”(《资治通鉴》)李世民说,“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宗罗㬋何止奔逐数百步,逐次用梁实 、庞玉添油,本质上打的仍是消耗战。“强当其弱”毫无悬念:“世民引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罗㬋引兵还战。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陈,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罗㬋士卒大溃,斩首数千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