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吧 关注:38,961贴子:505,744
  • 3回复贴,共1

温暖的记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初中就读的学校是一所片区中学——毛市区南剅公社初级中学。家里距离学校大约5公里,每天步行路经老河、柘福两个大队,一天一个来回,往返于家里与学校两地。
两年的初中生活,六百多个平凡的日子,对于一天两次宛若旅行的步行,从一开始的吃力到后来的行走自如,那真是一段锻炼脚力与意志的时光。
每每回想那段求学的时光,总有一幅温馨的画面,在记忆的心屏上回放。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8-20 12:29回复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忙碌在田间地头,累死累活挣工分,到头来,养家糊口却无保障。那年月,交通靠步行,重担靠肩挑,购物凭票证,吃粮靠返销。谁家有一辆自行车,都会令左邻右舍羡慕不已:他家有了“溜机凳”,真富有!
    我的初中时光正赶上了这样的历史时期。记得,上学之路是一条通往县城的泥土公路,天晴尚可,如果遇上雨天,泥土公路就变成了“水泥”路。虽然从毛市集镇到监利县城只要六角钱的车费,但乘客却为数不多。作为学生,上学搭车就更是奢望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8-20 12:29
    回复
      当泥土公路行至老河与柘福个大队的交界处,有一处剅闸桥连接两边的公路。剅闸承担沙湖万亩农田排积、抗旱的职责。但剅闸处地势明显降低,到了涨水的季节或下雨天,闸面上会出现大量的积水,这时,行人就要淌水过桥。
      每当遇上涨水季节或雨天,我和伙伴们路经此地,都会有一位哑巴伯伯背着我们安全过桥。当时,哑伯年纪四十岁左右,淳朴实诚的模样。每次把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背过去的时候,汗水和雨水都湿透了他的衣背。当我们回眸致谢的时候,只看见哑伯脸上憨厚的笑容,还有那“不用谢”的手势。此情此景与歌唱家祖海演唱的《为了谁》极其吻合:“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的确,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哑伯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只知道每次遇见哑伯,都看见他用打手势的方式与人交流。有一天放学后,我终于忍不住向桥东头的冉大伯打听哑伯。冉大伯告诉我:哑伯名叫石磙,是柘福大队2小队的社员,出娘肚子就是哑巴。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结婚。倒是在本大队学校读完了小学,后来要上初中了,哑伯死活不肯上学。哑伯虽然不能言语,但自尊心却很强,担心到了初中,同学们笑话他。无奈,到了12岁那年,他父亲只好让他上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毕竟是孩子,队长很人性化,就让哑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诸如放牛、看禾场、守稻田的紫云英(时称“红花籽”)、驱赶麦子田里的麻雀等。成年后,队长看他做事实诚,办事让人放心,就安排他做水利事务和田间管理,一干就是十多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8-20 12:30
      回复
        冉伯的话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常常在剅闸处遇见哑伯,原来哑伯是在掌控剅闸的排灌。农忙季节,哑伯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看护队里的财产,农闲时,在田间地头转悠。只要是雨天,哑伯就守候在剅闸处,义务背孩子们过桥,搀扶老人过闸。俨然一方老幼出行的安全守护神。
        往后的日子,我和伙伴们一直备受哑伯的精心呵护,一天又一天的重复着那条上学之路。走过春秋寒暑,走过两年的初中生活,走过年少那段温暖的岁月。
        初中毕业后,我进入高中生活,不曾故地重游,也未再行经那段路。光阴荏苒,流年似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哑伯早已作古。时过境迁,当年那段泥土公路或作宅基做了房屋,或改造成了农田。然而,哑伯雨天背孩子们过涵闸的画面却清晰如昨。于无声处沐恩深,哑伯那清瘦身影,那憨厚的笑容,那无声的手势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此生最温暖的记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8-20 1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