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对比。接应击球时的那个点。
近网高点,同样拦网,西田吊或打手处理,江川半超手。
远网的点,传的都不低,这个西田打的更娴熟。江川线路落点范围不及西田,但重在强硬突破,出现撑起次数比西田多,力量大球飞的没方向,防守难以顾全。
这放到国际大赛,拦网质量更高,江川就吃亏了,常常累死一点攻,下球了,人看的也吃力。何况于垚辰慌的一P时候,传的点不高,大量平快,削弱了接应优势。放给张冠华也是死路一条,他二直线最多。王径一偶然大斜线腰线或者切进三米线,但失误出界多,其中包含二传的点原因,如果都得分,那王径一成精了。戴卿尧洋气,得到的点倒是高,二传心里作用,不过速度不快,分化线路多,要么下球了,要么许多撑起,造成好像戴卿尧没力气似的。
实在不甘心啊,我们的苗子一点也不差,都是一表人才,但总给人能力不行,弱的印象,所以总要多叨叨叨几句,说过了还要重提。
示范性的还是福建队汤福星和二传点的配合,见汤福星的集锦。汤福星矮一些,风格接近西田,借助冲跑多。
另一个示范性是温子华,因为二传真的好,所以整个传递下球的过程很清楚,温子华身高二米,近高球偶尔有,不多,他还不会切三米线内,而江川能呀。
反面例子就是浙江队佐证。联赛开始,态度不正,还处于国家队打法的状态,九个零也没能警醒励精图治,所以这段时间二传迁就攻手的要求,展开的是国家队0.5版打法。
和保定队比赛,两队风格鲜明。保定一传勉强,二传补上,整个串联稳定。浙江一传到位,偏偏二传配合出问题。开始习惯性思维也是二传太弱了。镜头也给了张景胤要求点再高些。接应大多平快,吐槽张冠华摇摇晃晃也顺带上二传不给力。网两边失衡,重点拦防张景胤。回顾一下,张景胤引以为傲的近网高点,被撑起的也有几个,成功二次攻得分,也让胶着状态破局。张景胤平拉开也会打的,但沉迷于近高的优越感,没去运用战术攻。后来一段时间并没有改变,张景胤打高,张冠华打快,其实也不快,连云南队也有了自信心拦防几个。这是教练组迷失了,还在做梦锻炼出无所不能的二传,同样存在国家队优感。等张景胤有手伤之类意外,才开始意识准备不足。二传陈磊炀也渐渐从前期巨大压力慢慢转过来了,他从头到尾是一丝不苟的。软彤轮次搞不清,张冠华着急边裁判断,陈磊炀都是第一时间确定的,场上很清醒。他并不依赖张景胤,有机会总是拉开了打。机会证明恰恰来自张景胤受伤不上场。他不用高点给张景胤,大量平拉开给王滨,给张冠华反而高点了,所以会发现接应有时钻到了球底下,传了多了,攻手适应二传了,线路分化了,不是山东拦网不给力,这里再拉到江川的日本联赛印证,风格开始接近了,不再死打了。
整个叨叨了一会,意外发现,二传人选不必样样会传,找一个会传接应那个点的就好,而那个点是接应们去适应。
所以简单讲,我们二传短时间内不必培养车间主任,样样俱全,而是做个流水线上小组长,那个环节做到极致最要紧。以后的上限看个人能力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