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学吧 关注:45贴子:5,570
  • 10回复贴,共1

如何正确理解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何正确理解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9-28 08:34回复
    如何正确理解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86316833997621


    IP属地:四川2楼2021-09-28 11:15
    回复
      如何正确理解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所谓“脂程之别”指的是同一个《红楼梦》人物在脂评本中与程高本中呈现出的形象差异。众所周知,曹雪芹生前确定的《红楼梦》抄本一律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正文仅存前八十回,且带有脂砚斋等人的评注。实际上,曹雪芹生前是基本完成了全部一百一十回书稿的,后三十回书稿却不幸“为借阅者迷失”。尽管如此,依据前八十回正文及脂批留下的提示,我们依然能够知晓其后三十回佚稿的大体故事走向。这就是所谓“脂评本”,简称“脂本”。而后世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系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并刊刻出版。不仅其后四十回实为高鹗续写,而且为了使续书与前文接榫,程伟元、高鹗对前八十回部分文字也进行了修改。这就是所谓“程高本”,简称“程本”。由于程伟元、高鹗的思想立场与曹雪芹、脂砚斋等创作圈内人存在明显的差异。程本并不完全忠实于脂本原来设定的故事走向。因此,不少《红楼梦》人物的思想性格在脂本与程本中都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比如,贾母、、袭人、尤三姐、贾芸等人物,脂本与程本的设定就都有明显的不同。而薛宝钗无疑是所有《红楼梦》人物当中脂程之别最大的一个人物形象,而且没有之一。只是脂本宝钗与程本宝钗并不是过去一些学者所宣称的那种“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差别。事实上,不论是曹雪芹,还是高鹗,都是将他们笔下的宝钗当作一个值可敬爱的女性人物来描写的。两个宝钗真正的区别乃是佛、道愤世出世思想与儒家入世理念之别。而实际上,也就是曹雪芹与高鹗的思想差异。
      按,薛宝钗本是曹雪芹按照自己心目中完美妻子、完美女性的标准来塑造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在庚辰本第63回正文中,曹雪芹盛赞宝钗乃是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在庚辰本第20回和第37回的两条双行夹批中,脂砚斋亦盛赞宝钗“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这些脂本原文都非常直观地反映了曹、脂对于宝钗推崇备至的思想立场。而具体来说,曹雪芹对宝钗完美性的刻画,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种是符合传统儒家审美观的完美。主要体现为宝钗性格上的温婉贤淑、举止上的端庄娴雅、待人方面的厚道善良、处世方面的安分随时等等,再加上知书达礼、博学多才、富有治家管理方面的才华等等,乃是大众眼中完美的淑女贤妻形象。
      另一种却是符合曹雪芹独特个性的完美。主要体现为宝钗骨子里的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精神特质。别看宝钗平时总以温柔贞静的淑女形象示人,她的内心却早就对当时的官场黑暗、世道昏暗充满愤懑之情。因此,宝钗不仅勇于“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猛烈抨击当时的官场黑暗,甚至不惜一竿子扫倒所有读书做官的男子,认为这些人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与此同时,宝钗对于佛、道等出世哲学还充满了向往之情。她的偶像乃是和尚鲁智深,她所谙熟的乃是六祖慧能语录,她所深爱的也是“梵铃声”、“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等佛法禅宗的彻悟心境。事实上,书中宝钗、宝玉的金玉良姻,也是由一癞头和尚来牵线安排。宝钗亦可谓是书中最有佛缘的一位女性。
      显而易见,曹雪芹是清人,生活在儒家思想占主流地位的时代,他与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接受儒家教育长大的。所以,曹雪芹心目中的完美妻子、完美女性不可能完全脱离儒家礼法对于淑女贤妻的设定。但另一方面,曹雪芹又是一个特立独行,沦落到社会边缘的小说家,对于社会与人生,他又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深入思考。因此,他所理解的完美妻子、完美女性又不可能完全重合于儒家的淑女贤妻标准,必然会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因此,我们看到的脂本宝钗形象,就是一个表层人格贴合于儒家淑女贤妇要求,而骨子里又深具愤世出世思想的女性形象。而后者无疑才是宝钗形象真正的灵魂所在!
      而高鹗笔下的程本宝钗,就仅具有前一个层面的完美,完全丢失了后一个层面的完美。过去一些学者所宣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乃是贤德淑女,高鹗却将宝钗写成了夺人婚姻的奸险小人。这种说法其实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高鹗也跟曹雪芹一样,对宝钗充满敬爱之情。众所周知,高鹗续书对人物褒贬的原则乃是“福善祸淫”。按程本的说法,宝钗虽因宝玉出家而不得不守寡,但她却已经怀有身孕,将来生个遗腹子,还可以飞黄腾达、兰桂齐芳。若高鹗认为宝钗是反面人物,为何将复兴贾府的重任给予宝钗及其腹中之子?另外,程本第97回也明确描述了宝钗出嫁前的委屈心态:“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薛姨妈用好言劝慰,解释了好些话。宝钗自回房内,宝琴随去解闷。”足见,高鹗认为宝钗嫁宝玉是她自己不情愿的,不过是屈从于家长意志而已。若高鹗存心将宝钗写成是夺人婚姻的奸险小人,又何必多此一笔?由此可见,即使在高鹗续书当中,宝钗也依然是一个温柔贤淑、厚道善良的淑女贤妇形象。而程本宝钗与脂本宝钗真正的不同之处,乃是程本宝钗丢掉了脂本宝钗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思想灵魂,变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儒家淑女。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看一看宝钗形象的脂程之别。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9-28 14:18
      回复
        第一个方面:两个宝钗对于官场仕途的态度。
        程本宝钗是将男子读书仕进看成是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必由之路。读书做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振兴家业。这一观念,在程甲本第118回宝钗与宝玉的一番争论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宝钗道:“我想你我既为夫妇,你便是我终身的倚靠,却不在情欲之私。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宝玉也没听完,把那书本搁在旁边,微微的笑道:“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我们生来已陷溺在贪、嗔、痴、爱中,犹如污泥一般,怎么能跳出这般尘网﹖如今才晓得‘聚散浮生’四字,古人说了,不曾提醒一个。既要讲到人品根柢,谁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宝钗道:“你既说‘赤子之心’,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拋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宝玉点头笑道:“尧舜不强巢许,武周不强夷齐。”宝钗不等他说完,便道:“你这个话益发不是了。古来若都是巢、许、夷、齐,为什么如今人又把尧、舜、周、孔称为圣贤呢﹖况且你自比夷齐,更不成话,伯夷、叔齐原是生在商末世,有许多难处之事,所以才有托而逃。当此圣世,咱们世受国恩,祖父锦衣玉食,况你自有生以来,自去世的老太太,以及老爷、太太视如珍宝。你方才所说,自己想一想,是与不是﹖”宝玉听了,也不答言,只有仰头微笑。宝钗因又劝道:“你既理屈词穷,我劝你从此把心收一收,好好的用用功,但能博得一第,便是从此而止,也不枉天恩祖德了。”(程甲本第118回)
        程本宝钗看重的是男人“博得一第”,取得起码的功名,以此来光耀门楣,报偿“天恩祖德”。她所在意的是家族长远利益。这也很符合众多传统的儒家贤妇的见识。后世拥林派红学特别喜欢将宝钗曲解成一个所谓的“醉心功名利禄”之人,也正滥觞于此。所不同者,高鹗是从正面歌颂的角度来看待宝钗劝夫一事的。认为宝钗这样做是为家族尽孝心的贤妻本分,是值得赞美的德行。而后世拥林派则从阴暗诋毁的角度出发,将程本宝钗为复兴家族的努力,歪曲抹黑成贪图个人名利,并且脂程不分,将对程本宝钗的种种曲解进一步延伸到脂本宝钗身上。
        而曹雪芹笔下的脂本宝钗,她对于官场仕途则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认识。庚辰本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时,宝钗拉着黛玉私下里谈心时,她是这样说的: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在脂本宝钗看来,男子读书做官的目的是要“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而一旦做不到这一点,则不如不做官。比如,当时那些读书做官的男子,宝钗就认为他们当中竟然没有一个是好东西,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庚辰本第38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宝钗即一首《螃蟹咏》对当时的官场黑暗予以了猛烈的抨击: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按,以咏螃蟹来讥讽权贵,这在那些愤世嫉俗的中国古代文人那里,是有传统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之“借蟹讥权贵”条有云:“宋朱勔横于吴中,时有士人咏蟹讥之,中联云:‘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盖勔少曾犯法,鞭背黥面,故以此嘲。至嘉靖朝,张、桂用事恣肆,有人于御前放蟹横行,背有朱字,世宗取阅,乃漆书璁、萼姓名,此大珰辈所为也。其后分宜擅权,枉杀贵溪,京师人恶之,为语曰:‘可恨严介溪,作事忒心欺。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一蟹之微,古今皆借以喻权贵,然亦一蟹不如一蟹矣。”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载:“宋人咏蟹诗曰:水清讵免双螯黑,秋老难逃一背红,借寓朱勔之贪婪必败也。”而宝钗的《螃蟹咏》显然就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故,众人皆盛赞宝钗的这首《螃蟹咏》乃是“食螃蟹绝唱”、“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连宝玉读了宝钗的这首《螃蟹咏》,亦不禁为之高呼:“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
        由此可见,脂本宝钗看重的是“辅国治民”,而不是“天恩祖德”。她追求的乃是社会正义,而不是家族利益。宝钗之所以要劝宝玉读书仕进,正是期望宝玉通过掌握权力,去消灭贾雨村那样的赃官。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对于脂本宝钗来说,“博得一第”或其它形态的什么功名利禄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消灭“螃蟹”式横行赃官,澄清吏治,以实现“月浦空余禾黍香”的世道清宁,这才是她的志向所在!
        这样来看,虽然两个宝钗都积极劝说宝玉读书做官,但出发点和根本立场却完全不同。程本宝钗是期望宝玉成为贾府的顶梁柱,脂本宝钗却是期望宝玉代自己实现澄清吏治的正义理想。当发现宝玉实在无法踏入官场仕途之时,程本宝钗只会由衷地悲伤,叹息自己所嫁非人。而脂本宝钗则不会太过于在意,因为既然自己男人做不了好官,便从事耕种买卖,也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在对待男人读书做官的问题上,程本宝钗的视野完全陷死在儒家道路之上。而脂本宝钗则是进可以走儒家之路,退亦可以走佛道之路。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9-28 14:20
        回复
          第二个方面:两个宝钗对于道书禅机的态度。
          程本宝钗由于是完全意义上的儒家淑女贤妇,一心指望丈夫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所以,她一看见宝玉读那些佛、道书籍就觉得心烦。程本中是这样描述的:
          却说宝玉送了王夫人去后,正拿着《秋水》一篇在那里细玩。宝钗从里间走出,见他看得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见是这个,心里着实烦闷。细想:“他只顾把这些出世离群的话当作一件正经事,终究不妥。”看他这种光景,料劝不过来,便坐在宝玉旁边,怔怔的坐着。(程甲本第118回)
          而在脂本原著中,恰恰是宝钗主动将她自己所最为偏爱的《山门·寄生草》推荐给了宝玉: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
          宝钗不仅非常喜爱《山门·寄生草》,而且对六祖慧能的《坛经》也非常谙熟。一提及慧能语录,宝钗便情不自禁,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第22回)
          表面上看,宝钗给宝玉讲慧能语录,似乎是为了阻止宝玉参禅。但实际上,宝钗这样做不过是迫于形势压力罢了。她潜意识中是很希望宝玉继续把这些禅语机锋打完的。且看宝钗这最后一句:“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如果宝玉能够领会佛法的“梵铃声”,宝钗内心是巴望不得的,她是真心不希望宝玉将这些道书禅机给丢开手的!
          这样来看,两个宝钗对于宝玉参禅悟道的态度几乎完全相反。这脂本宝钗与程本宝钗能算是同一人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1-09-28 14:21
          回复
            第三个方面:两个宝钗的婚姻生活。
            也正因为两个宝钗对于官场仕途与道书禅机的态度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所以,两个宝钗婚后与丈夫贾宝玉的感情生活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高鹗续书中,宝钗嫁宝玉、宝玉娶宝钗,都完全是家长意志强行操弄的结果。虽然宝玉婚后对宝钗也不至于完全没有感情,但夫妻二人的恩爱来得相当勉强。程本第98回是这样解释宝玉如何渐渐接受与宝钗的婚姻的:
            宝玉终是心酸落泪。欲待寻死,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不能撩开。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宝钗看来不妨大事,于是自己心也安了,只在贾母王、夫人等前尽行过家庭之礼后,便设法以释宝玉之忧。宝玉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宝钗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宝钗每以正言劝解,以“养身要紧,你我既为夫妇,岂在一时”之语安慰他。那宝玉心里虽不顺遂,无奈日里贾母、王夫人及薛姨妈等轮流相伴,夜间宝钗独去安寝,贾母又派人服侍,只得安心静养。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程甲本第98回)
            所谓“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这个“略”字说明程本中宝玉对宝钗的感情是相当有限的,虽然也不至于没有。事实上,程本中也偶有关于宝玉、宝钗夫妻恩爱的描写。比如,程本第101回中宝玉对宝钗的关爱体贴:
            凤姐儿看他两口儿这般恩爱缠绵,想起贾琏方才那种光景,甚实伤心,坐不住,便起身向宝钗笑道:“我和你上太太屋里去罢。”笑着出了房门,一同来见贾母。宝玉正在那里回贾母往舅舅家去。贾母点头说道:“去罢,只是少吃酒,早些回来,你身子才好些。”宝玉答应着出来,刚走到院内,又转身回来,向宝钗耳边说了几句,不知什么。宝钗笑道:“是了,你快去罢。”将宝玉催着去了。这里贾母和凤姐、宝钗说了没三句话,只见秋纹进来传说:“二爷打发焙茗回来说,请二奶奶。”宝钗道:“他又忘了什么,又叫他回来?”秋纹道:“我叫小丫头问了焙茗,说是‘二爷忘了一句话,二爷叫我回来告诉二奶奶:若是去呢,快些来罢;若不去呢,别在风地里站着。’”说的贾母凤姐并地下站着的老婆子丫头都笑了。宝钗的脸上飞红,把秋纹啐了一口,说道:“好个糊涂东西,这也值的这么慌慌张张跑了来说?”秋纹也笑着回去叫小丫头去骂焙茗。那焙茗一面跑着,一面回头说道:“二爷把我巴巴儿的叫下马来,叫回来说;我若不说,回来对出来,又骂我了。这会子说了,他们又骂我。”那丫头笑着跑回来说了。贾母向宝钗道:“你去罢,省了他这么不放心。”说的宝钗站不住,又被凤姐怄着玩笑,没好意思,才走了。(程甲本第101回)
            但程本续书中这样的文字不仅稀少,而且到了宝玉信了和尚之后,跟宝钗也完全处不拢了:
            他两个还不知道宝玉自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一则在王夫人跟前不敢任性,已与宝钗、袭人等皆不大款洽了。那些丫头不知道,还要逗他,宝玉那里看得到眼里。他也并不将家事放在心里。时常王夫人、宝钗劝他念书,他便假作攻书,一心想着那个和尚引他到那仙境的机关,心目中触处皆为俗人,却在家难受,闲来倒与惜春闲讲。他们两个人讲得上了,那种心更加准了几分,那里还管贾环、贾兰等。(程甲本第117回)
            可以说,程本宝钗的婚后生活是相当悲剧的。除了跟丈夫短暂恩爱,受孕怀胎,留下一个遗腹子,延续了荣国府的血脉之外,程本宝钗的婚姻纯粹是为家族利益作了牺牲。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09-28 14:23
            回复
              而脂本宝钗的婚后生活则又完全不同。虽然脂本后三十回佚稿已经无法直接看到,但脂批及脂本正文却留下了很多关于宝钗、宝玉婚后夫妻恩爱、鹣鲽情浓的提示。
              一是甲戌本第8回标题诗——《金玉姻缘赞》明言: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凤髓香”:由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的奇香异酒,名曰“万艳同杯”。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系“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所制也。这里比喻至浓至厚的爱情。“翠斝”:翠玉制成的酒杯,比喻世人狭隘的心胸。“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古老的鼎器,刚刚烹煮出清新无比的麟髓凤乳之香,小小的酒杯,又哪里盛得下这琼浆玉液所散发出的奇香?比喻世俗的人们,不能体会至情至爱的真谛。“绮”,带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縠”,有皱纹的纱。诸葛亮《治人》:“绮罗绫縠,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绮縠”,犹言“锦衣”、“纨绔”,指代贵族子女。“娃”,本意是美女。“金娃”,即指薛宝钗。“郎”,年轻男子的简称。“玉郎”,即指贾宝玉。“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不要说贵族子女的婚姻没有爱情的风韵,请看宝钗与宝玉的奇缘吧!
              二是庚辰本第20回脂批有云:
              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写晴雯之疑忌,亦为下文跌扇角口等文伏脉,却又轻轻抹去。正见此时都在幼时,虽微露其疑忌,见得人各禀天真之性,善恶不一,往后渐大渐生心矣。但观者凡见晴雯诸人则恶之,何愚也哉!要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忌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故观书诸君子不必恶晴雯,正该感晴雯金闺绣阁中生色方是。(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此条脂批明确强调宝钗、宝玉婚后“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的闺房生活,且宝玉“甘心受屈”于宝钗。
              三是庚辰本第20回另一条脂批有云: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洩漏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则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庚辰本第20回双行夹批)
              此条脂批特意指明宝钗、宝玉“成其夫妇”以后抚今追昔的“谈旧之情”,乃书中唯恐提前泄露的“文章之精华”!


              IP属地:四川7楼2021-09-28 14:23
              回复
                第四个方面:两个宝钗对于丈夫出家的态度。
                脂本与程本中宝玉最后的结局都是出家为僧。但在这个过程中,宝钗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程本宝钗完全是被动地遭到丈夫的抛弃。而脂本宝钗却是主动引导了丈夫的悟道出家,而她自己则甘愿为此作出沉重的自我牺牲。
                先来看程本中宝钗是如何面对丈夫出家的残酷事实的。先是宝钗送宝玉赴考之际,虽然预感到了种种异常,却又不便明言,只能忍泪无言:
                此时,宝钗听得早已呆了,这些话,不但宝玉,便是王夫人、李纨所说,句句都是不祥之兆,却又不敢认真,只得忍泪无言。那宝玉走到跟前,深深的作了一个揖。众人见他行事古怪,也摸不着是怎么样,又不敢笑他。只见宝钗的眼泪直流下来,众人更是纳罕。又听宝玉说道:“姐姐,我要走了。你好生跟着太太,听我的喜信儿罢。”宝钗道:“是时候了,你不必说这些唠叨话了。”宝玉道:“你倒催的我紧,我自己也知道该走了。”(程甲本第119回)
                而后宝玉考后失踪,宝钗内心早已明白了八九分,却只能自叹命苦:
                宝钗想念宝玉,暗中垂泪,自叹命苦。又知她母亲打算给哥哥赎罪,很费张罗,不能不帮着打算。暂且不表。(程甲本第120回)
                最后宝玉当和尚的事得到了证实。宝钗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哭得人事不知”。到头来,也只能以腹中之子来自我安慰:
                王夫人哭着和薛姨妈道:“宝玉拋了我,我还恨他呢。我叹的是媳妇的命苦,才成了一二年的亲,怎么他就硬着肠子都撂下了走了呢!”薛姨妈听了,也甚伤心。宝钗哭得人事不知。所有爷们都在外头,王夫人便说道:“我为他担了一辈子的惊,刚刚儿的娶了亲,中了举人,又知道媳妇作了胎,我才喜欢些,不想弄到这样结局!早知这样,就不该娶亲,害了人家的姑娘。”薛姨妈道:“这是自己一定的。咱们这样人家,还有什么别的说的吗﹖幸喜有了胎,将来生个外孙子,必定是有成立的,后来就有了结果了。你看大奶奶,如今兰哥儿中了举人,明年成了进士,可不是就做了官了么﹖她头里的苦也算吃尽的了,如今的甜来,也是应为人的好处。我们姑娘的心肠儿,姐姐是知道的,并不是刻薄轻佻的人,姐姐倒不必耽忧。”王夫人被薛姨妈一番言语说得极有理,心想:“宝钗小时候,便是廉静寡欲,极爱素淡的,所以才有这个事。想人生在世,真有一定数的。看着宝钗虽是痛哭,她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不想宝玉这样一个人,红尘中福分,竟没有一点儿。”想了一回,也觉解了好些。又想到袭人身上:“若说别的丫头呢,没有什么难处的,大的配了出去,小的服侍二奶奶就是了。独有袭人,可怎么处呢?”此时人多,也不好说,且等晚上和薛姨妈商量。 那日薛姨妈并未回家,因恐宝钗痛哭,所以在宝钗房中解劝。那宝钗却是极明理,思前想后:“宝玉原是一种奇异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无可怨天尤人。”更将大道理的话告诉她母亲了。薛姨妈心里反倒安了,便到王夫人那里,先把宝钗的话说了。王夫人点头叹道:“若说我无德,不该有这样好媳妇了。”说着更又伤心起来。(程甲本第120回)
                在宝玉出家的过程中,程本宝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被动接受者,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命运强加给她的人生苦难。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1-09-28 14:25
                回复
                  然而,在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却是宝钗主动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出家。脂本后三十回佚稿虽然无法直接看到,前八十回正文及脂批却有不少提示性内容。
                  一是第22回的《山门·寄生草》与第63回的《邯郸梦·赏花时》: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
                  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又取过骰子来,盛在盒内,摇了一摇,揭开一看,里面是五点,数至宝钗。宝钗便笑道:“我先抓,不知抓出个什么来。”说着,将筒摇了一摇,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
                  “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说着,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吃过,便笑说:“芳官唱一支我们听罢。”芳官道:“既这样,大家吃门杯好听的。”于是大家吃酒。芳官便唱:“寿筵开处风光好。”众人都道:“快打回去。这会子很不用你来上寿,拣你极好的唱来。”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一支《赏花时》: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才罢。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湘云忙一手夺了,掷与宝钗。(第63回)
                  在《红楼梦》所引录的诸多昆剧曲文中,唯有这两首曲子被曹雪芹全文照录,足见其关涉非常。且这两支曲子皆与宝钗、宝玉密切相关。《山门·寄生草》写的是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从悲凉愤懑到出世解脱的心路转变历程。故从“漫揾英雄泪”起始,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收结。此曲原是宝钗的最爱,被宝钗评价为“填的极妙”。在宝钗生日宴上,由宝钗亲口推荐给宝玉。稍后宝玉平生第一次“悟禅机”,即由宝钗所推荐的这支《山门·寄生草》给引出。而《邯郸梦·赏花时》写的是吕洞宾下凡度化世人,何仙姑嘱咐他莫要留恋人间的酒色财气,应尽快完成任务,速返天界,故曰:“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此曲被安插于宝玉生日宴上、宝钗抽取“艳冠群芳”花名签的时刻。作者专门写出宝玉听闻此曲时的态度乃是颠来倒去念叨宝钗花名签上的“任是无情也动人”,显然是有意用何仙姑对吕洞宾的劝告,来隐喻后文中宝钗对宝玉的引导。由此两曲合看,脂本的大结局乃是宝钗引导宝玉悟道出家,这已可谓是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


                  IP属地:四川10楼2021-09-28 14:25
                  回复
                    五是第8回《嘲通灵顽石》首联有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颈联“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旁,又有脂批注云:
                    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甲戌本第8回侧批)
                    这就等于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宝钗乃是女娲后身,贾宝玉乃是顽石后身,女娲与顽石正是金玉良姻男女主角的前世,所以这么一首以吟咏“女娲炼石”为主题的诗作,才会突然转到宝钗、宝玉婚后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面对贾府崩溃后的贫寒生活上面去。这里面突然插入宝钗的事迹,绝对不是单纯地为工仗而工仗。
                    由此回到首联上去,不仅上联“女娲炼石已荒唐”的主语是女娲,下联“又向荒唐演大荒”的主语还是女娲。其确切的含义便是女娲还要转世为宝钗,向这块在荒唐中诞生的顽石(贾宝玉),演说复归于大荒山的真谛!作者至此又在有意无意之间透露了宝钗主动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全书大结局!
                    那么,在脂评本后三十回佚稿中,宝钗又为什么要主动引导丈夫悟道出家呢?这是因为贾府败落后,宝玉被苦难压垮了精神,“富贵不知乐业,贫贱难耐凄凉”。他深深怜爱守护在他身边的妻子宝钗、侍婢麝月,却又无力护持她们,自身反倒要靠妻子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在重重愧疚心理之下,难免生出“情极之毒”,陷入精神崩溃的状态。而宝钗正是为了拯救丈夫,在“借词含讽谏”,用《十独吟》开导宝玉重新振作起来而无效之后,才毅然决然地将宝玉引向了佛道的悟道出家之路!而宝钗自己则甘愿沦为弃妇,一辈子守节抚孤,隐居山野,正所谓“虽离别亦能自安”、“睡足酴醿梦也香”是也!
                    这样来看,两个宝钗在丈夫出家的问题上也拥有完全不同的精神境界。程本宝钗本来就不拥有丈夫的深爱,后来又惨遭丈夫的抛弃,是一个完全被动的牺牲者。而脂本宝钗却与丈夫贾宝玉夫妻恩爱、患难与共,但最终为了拯救宝玉,却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将丈夫引向了空门。这就是一种佛的境界,将天下女子最为看重的一切都给看冷看空了。


                    IP属地:四川12楼2021-09-28 14:26
                    回复
                      而实际上,癞头和尚之所以要给宝钗、宝玉安排金玉良姻,本来就是要让宝钗嫁给宝玉,来承担引导顽石复返大荒山的重任的。故,按照脂评本的固有格局,全书的大结局也一定是宝钗引导宝玉出家为僧,她自己则甘愿承受弃妇之苦,以照应故事开头时女娲弃置顽石于大荒山下的情节。——女娲弃置顽石,让顽石“日夜悲号”,这是《红楼梦》故事所有逻辑链的起点,等于是万仞雪山之源。与之对应,宝钗以“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大彻悟精神引导宝玉出家,并以甘愿承受弃妇之苦的形式来偿还女娲当年抛弃顽石的亏欠,这就是所有逻辑链的终点,等于是百川汇聚之海。《红楼梦》千头万绪,千沟万壑,最终皆不脱于此一源一海。而女娲宝钗对于顽石贾宝玉,只因亏欠一时,便不惜用至爱一世来补偿,把自己在人间的一切都舍弃了,所体现出的也恰是其神性的担当和佛性的境界!这就是曹、脂之所以要盛赞宝钗乃是全书“艳冠群芳”之“群芳之冠”的终极原因所在!
                      高鹗续书将宝钗引导宝玉出家,改成宝玉抛弃宝钗自行出家,这就立即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逻辑漏洞。既然癞头和尚要度化宝玉出家,又为何要给宝钗、宝玉安排金玉良姻?那不是等于“坑”了宝钗吗?这又岂是正派神仙的所为?恰如民国时期续书人郭则沄在其《红楼真梦》中借探春之口所质疑的那样:“就看那癞和尚,送给二嫂子(指宝钗)金锁的就是他,指引二哥哥(指宝玉)出家的又是他;既叫他们合为夫妇,又叫他们合而终离,到底是什么意思?”(见《红楼真梦》第3回)这个问题自然在程高本的一百二十回中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但回到脂评本的构架上来,一切就都是顺理成章的了:癞头和尚之所以要给宝钗、宝玉安排金玉良姻,他本来就是要让宝钗来引导宝玉悟道出家的!
                      综上所述,曹雪芹笔下的脂本宝钗是表层人格为儒家的淑女贤妻,而骨子里则是一个深具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思想的女性。而高鹗笔下的程本宝钗则仅有儒家淑女贤妻这一面,完全没有脂本宝钗愤世出世的精神灵魂。在对待官场仕途方面,程本宝钗看重的是“博得一第”,光宗耀祖;而脂本宝钗看重的却是“辅国治民”,实现社会正义,认为男子若做不了好官,则不如不做官而从事耕种买卖。在对待道书禅机方面,程本宝钗最厌烦丈夫看佛道书;而脂本宝钗却最为偏爱这些道书禅机,还主动地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了宝玉。在婚后感情生活面前,程本宝钗婚后与宝玉的感情十分勉强;而脂本宝钗婚后却与宝玉夫妻恩爱,颇有“古鼎新烹凤髓香”一般醇香浓烈的爱情“风韵”。在面对丈夫出家的问题上,程本宝钗完全是被动遭到宝玉抛弃;而脂本宝钗却是主动引导了宝玉的悟道出家。宝钗形象的这几个方面的脂程之别,实际上体现的也正是曹雪芹与高鹗的思想差别。曹雪芹虽然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他是一个佛道之路上的解悟者。而高鹗则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入世的士人。这就是他们笔下两个宝钗出现这些巨大差别的根本原因。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13楼2021-09-28 14: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