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6,858贴子:1,340,851
  • 9回复贴,共1

东布洲得名与演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东布洲形成有何特殊性呢?先从它的得名说起。
  有学者认为东洲、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此说存有探讨的空间。
  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在景物·东布洲条下载:元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亦繁。
  显然易见,东布洲即东洲,即布洲。
  《舆地纪胜》在南布洲条下说:旧是淼然大海,其中涨沙,复为布洲场,今为金沙场。
  原来,南布洲即布洲场、金沙场,是布洲即东布洲的一部分。
  《舆地纪胜》人物·姚原道条下写道:姚原道 世居东布洲,即今之静海也。
  由此可见,静海也是东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县志》上说:东布洲——唐末属吴,为东洲镇——后周显德五年改为静海郡,寻改为通州,析其地东为海门县。
  可以说,东布洲之名始,就是一个整体沙洲。
  或许有人说,那我们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时的古名。胡豆,即蚕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绍:胡豆洲在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梁太清六年,侯景败走,将北赴此洲,为王僧辩军人所获。《太平寰宇记》通州篇则云,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来历史上的胡豆洲虽属现南通范围,但在南通市区西三十里。千余年间,长江口沙屿变迁甚大,胡豆洲也几经沉浮。同样的情况是后汉书有载的扶海洲,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东阳废县在(泰)州东百里,其东有长洲泽,又东有扶海洲,今堙。”可见,如把今天的如东说成扶海洲,也是复涨后的扶海洲。
  变迁、几经沧海是东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东40里。历史上并不如此。
  《舆地纪胜》载:布洲夹在静海县南40里大江中,潮势如箭激。
  《海曲拾遗》《州乘一览》等志书则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读史方舆纪要》则更为具体地说:布洲夹,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东布洲,大海中沙涨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东,这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如何演变的呢?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类比法来说明。
  长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自转与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涌下,把江沙与海水相激而产生的大量电解物堆积在江口平缓处从而形成沙洲,并且往往成对地出现。此情,古今一致;我们可以观今而知古。
  长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长兴岛、横沙岛;崇明,也始于东沙、西沙,后并接。
  东布洲元始状态也该如此。南北朝《舆地志》载:“海陵东境有东西二布洲”。时间约在东汉、南北朝时,胡豆洲东应该有一拦门沙,可能就是白水窝即以后的吕四一带。
  约在唐初,东布洲的两沙洲连接成一体。但不是今天的通吕水脊,而是现南通南四十里再往东至白水窝一带的原通吕水脊。白水窝,即唐初骆宾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窝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开垦,故又名白水荡。有的地方志或古籍记有唐代海门县,因正史未有记载,不足为据,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许唐海门建县时间短暂,未能给后人留有更多的记忆;即使有记载,也因唐代史籍散轶严重,现存的唐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淮南道有目无文,无从知晓。
  那时长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现通吕水脊及其北。那里江水滔滔,波涛汹涌,更准确点,是茫茫一片的北黄海。那时的东布洲,似乎划归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顺理成章地进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吕水脊中部没江,撕开了约百里长的口子。
  约在唐末,撕开了的口子开始合拢。由西向东排开:金沙场,余庆场。不久,余庆场与吕四之间的夹江淤塞,为江场、芦场。江场非江姓之场,含长江演变成场的意思,犹如横江消失后演变为静海;芦场亦然。复为布洲的遗迹有二:金沙的进鲜港,芦场的曹严洼。夹江淤塞成陆后,其北一沙洲未并岸,即海门岛;南通藏的二迁海门图上有标。
  这里要特为说明的是,复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东的称东布洲,专指余庆场;当东布洲并岸且建立通州后,东布洲一般指海门县;因东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东部。
  复为布洲后,东布洲又是一整体,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史诗。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虚设狼山镇,有名无编;狼山镇遏使王郢不满而反。王郢谋反平复后,中原姚氏集团留守,设东洲镇,归淮南道管辖,拉开了50多年吴越、杨吴争夺东洲的序幕,成为五代的重要战场之一。
  此时,长江主泓道规律性南移,复涨后的东布洲南坍北涨。终于南布洲等由南而东;终于原为长江主泓道的横江由于淤塞而成陆。姚氏集团把狼山西到曹严洼北口的横江淤塞地叫静海,后来即以曹严洼为界,西部与静海地为静海县、东部与丰乐镇为海门县。
  复涨后,东部拦门横沙即吕四往南得到充分发育,先为T字型,后为厂字型。在横与竖交界处的内侧,长江流水相对平缓,于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陆并靠岸。这块成陆较晚的地方,姚氏集团叫为东洲,后来建为丰乐镇;姚氏集团还把狼山东的布洲,叫为布洲,建为大安镇;把狼山西的布洲,建为狼山镇;东布洲外侧的顾俊沙建为崇明镇。
  横江淤塞后,只有南坍而无北涨;南坍重又威胁到东布洲。北宋初,海门有六乡;不到百年,合为三乡一镇。到元末,海门故城(距州215里)没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迁县(距州130里左右)没江,明正德九年二迁县(距州百里)没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迁县(距州70里)没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迁海门(距州40里)没江撤县,古海门仅剩长不到20里,宽不满5里的吕四一角;原静海县,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归水乡。
  此时,崇明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元初脱离海门升为州。崇明在长江口逐渐取代了东布洲的地位。清初,长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于是在康熙后期,东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复涨,促使海门厅于清中叶并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涨成陆。至此,古海门坍江之地大部分复现。按照规律,崇明迟早会并接;但必须待长兴横沙二岛连接且发育成熟,并取代崇明岛地位后方才出现。
  综上所述,东布洲地理有演变,东布洲、东洲、布洲之名的内涵有演变,其不同时期的含义不尽相同,大小、位置有变化。这给我们研究古海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我们必须清楚,东洲镇的范围即后来静海都镇的范围:是整个大东布洲以及顾俊沙。东洲镇治,叫为东洲或东洲市。东洲镇改为静海都镇后,政治中心西移,这里成为新建的大安镇治。故《通州志》有东洲即大安的说法。东洲镇后来又成为海门故县(后周、宋、元)县治,海门故县又叫东洲、大安。海门故县没江后,迁往哪儿?当然是迁往宋礼安乡范围内的小东洲即原丰乐镇治,按《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丰乐镇曾设过利丰监。一迁县与故县相距80多里。
  由于历史上曾有两东洲,两布洲,一迁二迁海门县均在礼安乡,海门县三迁前的资料荡然无存;因而口口相传的古海门是三迁还是四移,众说纷纭,实属正常。甚至有的志书,因故城、一迁均是东洲,一迁、二迁均在礼安,因而把二迁误作故城,言其距州百里。
 


IP属地:江苏1楼2020-09-14 14:33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20-09-14 14:33
    回复
      以上都是海门人所写,但从中可以窥察吕四的地理,历史,由来。


      IP属地:江苏3楼2020-09-14 14:34
      回复


        吕四场志是独立的。


        IP属地:江苏4楼2020-09-14 14:36
        回复
          其他我先不找了。吕四白水荡-骆宾王的故事,吕纯阳四临吕四,这些是在通州建制之前。且吕四往后的发展,人文,历史,经济基本是独立的,和通州关系不大。如果说现在启东多少年历史,2-300年,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北部还有吕四,1000多年。吕四属启东,属古海门,属通州,这些在行政上都是,但吕四的历史不止这么长时间,在往前的东布洲呢?所以吕四就是吕四,一直在那,经济,文化,历史都是独立的,现在也是,才有吕四是副县级镇。


          IP属地:江苏5楼2020-09-14 14:50
          回复
            请教楼主,《輿地纪胜》“东布洲”条里的那个“忽布机”是人名吗?哪个朝代的人物?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17 16:13
            收起回复
              海门现在有“东洲公园”“东洲菜场”“东洲画院”“东洲棋院”


              IP属地:江苏7楼2021-04-23 22: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