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岁方案吧 关注:35贴子:688
  • 1回复贴,共1

父母教育孩子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父母教育孩子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谈教育孩子,离不开现实因素,大体上必定是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来栽培孩子的未来。
       人是活在现实情境下的人,于是所有利与害的现实元素都需要在几十年的范围内做评估。超出生命长度范围的,基本不构成实际影响。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孩子走得好和不好,主要是依据了当时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利害导向。但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变化的可能考虑进去。
       比如说解放前你出生在大地主家庭,这个背景本来是优越条件,可是到了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地主出身变得人人喊打,价值标准成了越穷越光荣。
       以前读书好可以升官发财,可是五六十年代当官的标准变化了,那时候不怎么看重读书成绩,主要是看你的出身红不红,心忠不忠,有多忠?
       六十年代的那群孩子不读书去干革命批斗老师推翻旧世界是光荣的,可是到了八十年代标准变了,他们的黄金年代书没读好悔恨事做尽,唏嘘一辈子。
       七八十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受到重视,可是九十年代做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价值标准开始往钱看。
       九十年代教师们纷纷往外跳,可是现在大城市教师职业的收入非常高,又成香饽饽了。
       这就说明哪怕是在几十年的期间内,社会价值标准也会像地震那样剧烈摇摆。摇摆对于大地来说只是扭了一下腰,但是对地上的生灵来说可就颠覆一生了。
       在剧烈摇摆中,一代代父母们伤心,又一代代父母们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蹈我们的苦走得比较顺?
       事实上,人的教育成长就是一个被塑造的过程。对于社会来说,个人是一枚螺丝钉是工具,微不足道。对自己而言,才是无比崇高的生命精灵,世界有价你生命无价。而在这两股价值的矛盾交错中,教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同样作为工具,一枚钉子和一把锤子的价值是不同的;一把锤子和一只机械手的价值是不同的;一只机械手和一台车间总控电脑是不同的。一台电脑的价值和一个操作键盘的人是不同的。
       工具有价值高低之分就有选择的实际需求。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样的工具,就决定了我们送孩子进什么样的车间被加工打造。这并不荒唐。
       有父母送孩子到英语学校就是权衡选择的结果;父母争取让孩子上重点中学,也是一个权衡选择的结果;父母指导孩子报考哪一门大学专科更是车间选择。最后拿了合格证出厂了,就是一枚成品工具。做工具在这里并没有贬义,只是一种比喻而已。
       可是在孩子这种原材料变为成品之前的选择,却是父母们应该最为慎重对待的。教育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父母毫不关心,完全委托学校进行加工;一种是父母和学校一起加工打磨;还有一种是不进学校完全由家庭来完成。其他极端的情况暂时不去讨论。
       第一二种情况最为普遍,送进学校加工,最终能得到合格证被选用。第三种不送进学校的情况万分之一是反抗学校机器的异类天才,绝大部分是乡村里不是不想而是上不起学的孩子。
       学校教育的性质无疑是一种公共服务。不是说它像简易公厕那样不收钱,而是说它对所有原料实行一种流水作业低成本生产,提供一种相对于VIP的大众化服务标准。它的图纸和机床都是限定了尺寸规格的。只有少数有幸被送进设计研究所的原料有幸被加工成形状各异的个性产品。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0-01-01 16:21回复

           可是这批人工作后没多少年就被如潮涌般的大学生挤到最边缘。他们咬牙切齿悔断肠子,当初干嘛不考大学去?当然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自强不息,在岗深造,有屹立不倒的。
           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相似的故事,生活中时空错位悔恨交加的事例满地都是。
           不必愤怒,愤怒是对自己天真的嘲弄。懂得务实思考的人应该明白政府就像是一个在陶艺店玩泥巴的孩子。他随意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不如意了就往旁边一仍,作废。重新再拿一团泥巴继续玩。因为作为原料的泥巴太多了,他用不着去为那些浪费了的泥巴伤心。只有泥巴自己为自己伤心,可是玩泥巴的孩子不会考虑泥巴的情绪。
           所有这些被时代被政策所牺牲掉的个人就是那些泥巴而已。
           人往高处走,趋利避害是人们生存选择的本能。当初听政府的话奉献青春建设祖国是对的,今天祖国的发展进步需要新一代的人才而自己技能落伍下岗也是对的。每个人在每一个所处的情景中做出当时合理的选择,谁都谈不上对错。在政策下的每一个人都是工具,政策看工具是不带感情的,只有工具才把自己当人看――现实就是:只有你最关心自己的孩子。
           这些在残酷经历中走过来的父母们,如何思考“教育”?
           客观地看:说让孩子自己选择快乐成长也好,说父母帮孩子铺设什么康庄大道也罢,无论你变换多少种说词,人要接受“教育”塑造的本质变不了,教育塑造结果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定律也变不了。只是这种“教育”或者“塑造”的内容方式成分可以随你选择改变。是好是坏那就要看参照标准和技巧的高低了。
           对与错先放在一边不谈,现实情况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生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那些说“我不管孩子,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的父母其实还是在用“不管”来“管”的一种方法而已。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之前父母就要思考方案,要整理出一套连贯的思路。先后次序有条不紊。
           所以作为父母考虑孩子教育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怎样把孩子带上一条好路?什么是“好”?
           既然社会标准的剧烈摇摆更迭是不可预料的事实,如何能让我的孩子尽量不被淘汰为废品?。
           究竟什么才是人一生中最核心的竞争力?
           如何使孩子在任何变动的环境中最大可能地保持竞争优势?
           如何让我的孩子找到并且拥有这些核心竞争力?
           这才是父母们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必须务实面对的首要问题。今天,您想好了吗?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0-01-01 1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