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619,546贴子:3,338,225
  • 11回复贴,共1

两汉史研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东汉


IP属地:河南1楼2020-06-22 11:53回复
    汉史太遥远,根据文献研究的结论都是是片面的。


    3楼2020-06-22 20:00
    回复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候年仅26岁,他这次主要目的只有一个——联络月氏国。张骞这次的任务说难其实也不难,联络月氏国共同进宫匈奴,让匈奴腹背受敌,本来计划得非常好,可惜张骞一到匈奴境内就被抓了,这一扣留就是十年之久,张骞从一个26岁的活力青年成了一个36岁的中年大叔。离开了匈奴的张骞从大宛辗转到了月氏国,才知道月氏国早就已经迁徙到了西方。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他要去的地方是乌孙国。乌孙国国王昆莫英勇善战,曾经多次打败匈奴,又与匈奴毗邻,如果乌孙国肯和大汉联手对抗匈奴,一定事半功倍。张骞让汉朝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原来在匈奴之外还有这么大一片广袤的土地和这么多形形色色不同的国家,他们开始和汉朝有了贸易往来。
      许多河西走廊的小部落和国家看到汉朝如此强大纷纷归顺,大大扩大了汉朝的版图。敦煌莫高窟第323室里面的一幅壁画是专门为张骞出使西域而画的。张骞被誉为历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也有“东方哥伦布”之称。
      汉武帝在张骞出塞的第二年直接就发动了单独面对匈奴人的战争,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五路联军惨败收场,独有卫青一枝独秀。12年以后,张骞终于回到了汉武帝的身边,在这时候匈奴人已经在战略态势上居于守势。张骞带回来的消息是,大月氏国只想要贸易,不想要战争。


      IP属地:河南4楼2020-06-23 14:53
      收起回复
        汉景帝即位后,逐步削减了楚、吴、赵、胶西四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因担心没完没了削减其封地,遂起反心,得到了其他六个诸侯王的响应。吴楚等七国发兵起事,打出的口号却是“诛晁错、清君侧”。曾经做过吴王丞相的袁盎为汉景帝献上一计:诛晁错,归还诸侯王被削之地,兵不血刃即可退兵。
        十天后,晁错未经任何司法程序被杀于东市,晁错其时是穿着朝服被中尉骗去的。晁错死后,吴王自称东帝,将前来当说客的袁盎软禁。三个月后,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吴王逃到东越,东越被汉利诱后寻机将吴王刺死。晁错当时给汉景帝说,请汉景帝亲自带兵前往讨伐“七国之乱”,因为只有汉景帝“御驾亲征”,才打得赢这场仗。晁错自己则“居守”。
        汉景帝继位时便已有九个儿子(后面又生了五个,总共十四个),除了一个要继承帝位,则至少还需要再封八个诸侯王(实际最后得封十三个),但此时汉朝直属的土地也只剩十五郡,根本不够分给王子们。如今之计,也只有削夺这些诸侯王的土地,才能解决僧多粥少、封地不足的问题。


        IP属地:河南6楼2020-06-26 10:46
        回复
          晁错《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既然主张削藩,就应该想好削藩可能带来的后果,即诸侯王反叛,并提前想好妥善的应对之策。晁错的父亲早已洞察到“刘氏安而晁氏危矣”,于是便对晁错进行“死谏”,可惜晁错根本不为之所动。当时七国之乱,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迫于形势,弃车保帅。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又陆续把这些叛王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史称“景十三王”(也是刘汉宗室的主力,刘备与刘秀的祖先都属于景十三王)。汉景帝先是用晁错削藩。后来藩王们闹起来后,他竟然把责任推在晁错身上,腰斩了晁错。这样一来,七国的起兵,就纯粹是造反。然后汉景帝派中央军去打藩军,便打得理直气壮。


          IP属地:河南7楼2020-06-26 10:47
          回复
            主父偃直接上书给汉武帝,书中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就与当时的律令有关。汉武帝当天就召见了他。主父偃被拜为郎中,不久又被升为谒者,又过了不久升迁为中郎,后来升迁为中大夫。短短一年之间,主父偃升迁四次。汉武帝对主父偃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这也是成语“相见恨晚”的出处。
            主父偃建议武帝发一个诏书,允许藩王们能给所有的儿子分地,让他们当侯爵。如此一来,皇上得了个以德施政的美名,藩王、诸侯们则彰显了对儿子们的仁德,那些未来的侯爵们因为得到实质性的权利,也会非常高兴。地分了,势力也分散了,不用强硬削藩,还达到了比强硬削藩更好的实际效应。很快各藩国便衍生出一大堆小侯爵,藩国的势力在这堆侯爵衍生之时,也跟着分崩瓦解。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下令诸侯须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也就是等于把王国土地纳入郡县,国家的土地扩大而诸侯国土地缩小。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IP属地:河南8楼2020-06-28 14:07
            回复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汉初全国共计54郡,朝廷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诸侯王要是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去上朝就是死罪,还有诸侯王需要向中央交钱纳贡。
              在汉朝,被封出去的给诸侯王的土地,中央是不能没有原因的情况下收回,那么这部分土地一直就不属于中央直接管理。但是每一朝的皇帝,又有新的兄弟姐妹。之前收不回来也就算了。现在又的给新一轮的兄弟姐妹分土地。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中央的土地一直在减少。


              IP属地:河南9楼2020-06-28 14:07
              回复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唐】戴叔伦《过贾谊宅》
                一谪长沙地,三年叹逐臣。
                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
                旧宅愁芳草,西风荐客萍。
                凄凉回首处,不见洛阳人。


                IP属地:河南10楼2020-07-13 13:03
                回复
                  贾谊上了《论积贮疏》,提出要重视农业发展,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由于受到朝廷老臣们的排挤,汉文帝将他外放做了长沙王的太傅。于是贾谊在途中经过湘江时写了一篇《吊屈原赋》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心情。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为本,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
                  从表面上看,这个建议不过是个纯粹的礼制的改革,但实际上是用一整套的制度和礼法来将皇权推崇到最高的位置,加强中央集权,约束诸侯勋贵们的行为,削弱诸侯的力量。毫无疑问,贾谊属于少数具有惊人洞察力的政治家,已经预见到皇权与诸侯的王权之间的剧烈冲突,想未雨绸缪。
                  《史记·叔孙通列传》里说,因为建国以来朝仪不修,在高皇帝亲自主持的宴会上,这些开国功臣们饮酒争功,放肆喧哗,甚至当着皇帝的面拔剑击柱。博士叔孙通趁机向刘邦进言:“打江山不得不倚仗斗士,守江山却必须重用儒生。要使上下有序,尊卑有别,制定朝仪的事儿您交给我办。”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岁首,长乐宫宣告竣工。在庆祝宫殿落成的朝会上,因为有了叔孙通的礼仪约束,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再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刘邦非常满意,对叔孙通感叹道:“皇帝的尊贵,我今儿才算咂摸出点儿滋味儿来!”从秦朝走过来的读书人,经历过焚书坑儒的往事,对“祸从口出”四个字恐怕不得不保留三分忌讳。和沉默不语的老先生相比,没有历史包袱的后生贾谊却表现得锋芒毕露,口若悬河。
                  汉文帝的意思是,贾谊提出的礼治改革的措施不是不能施行,但眼下条件还不成熟,且得等上一等。“诸吕之乱”中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登基的首席功臣周勃,在汉文帝上台之后被任命为了右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军功起家的周勃对礼遇儒生学士,建设文治政府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IP属地:河南13楼2020-07-18 14:55
                  回复
                    窦婴,是汉文帝皇后窦氏侄,也就是汉景帝时期窦太后的侄子。在吴、楚七国之乱时,窦婴被汉景帝任命为将军,立下大功,战争结束后便被封为魏其(jī) 侯。本来周亚夫和刘舍当上了丞相,但在后来天上出现了日食现象,就将此两人罢免了。
                    天子认为,朝中大事全是丞相在处理,那么上天出现异象,也就是在表示处理国家大事这个人有问题,引发了上天的怒气,自然就将丞相推了出去。所有,从汉朝开始就有了这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只要天上有一些异象,那么就会罢免丞相的职位,让他们代替天子受到惩罚。
                    窦婴是汉景帝的表兄,是汉武帝的表叔。曾担任大将军平定七国之乱,后又担任丞相要职。窦婴是汉文帝时托付给景帝的,文帝驾崩时告诉景帝:若国内有兵戈,窦婴可任大将军。平七国之乱时配合中央军队作战的另一个功臣要算梁王刘武。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
                    汉景帝临终前立刘彻为帝,并托孤给窦婴一道免死诏书:“若汉室出现吕后,窦婴即是周勃。”窦婴完全可以不死,如果他认清了这道诏书的本质不是让他去拥有无限权力而是限制自己手脚的话。公元前131十月,灌夫以大不敬罪被处死。十二月二十九日,窦婴被以伪造诏书罪处死。


                    IP属地:河南14楼2020-07-21 19:03
                    回复
                      楼主能科普一下武帝到宣帝的历史吗,鄙人才疏学浅,对于这段历史的细节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8-15 1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