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总结,不代表权威,不喜勿喷。
很多新手或者浅海游泳的玩家,经常会发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咨询,但是有些视频图片拍的实在惨不忍睹,无法提供有效的交流信息,或者提供了错误偏差的信息,导致争论不休。早就想专门写一点东西来分享,其实在过去有些回帖里,也多少分享了一些,现在稍微总结一下。
是经验分享,也是科普,有一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 题外话
首先,涉及到如何去辨别海黄的问题。
人类接收信息外部信息五大最主要途径和感官是: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嗅觉—鼻子、味觉—舌头、肤觉—皮肤。我们判断海黄能用的感官是:眼睛、鼻子、皮肤。但是通过屏幕唯一只有通过眼睛获取信息,再通过大脑对照既有的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主观结论进行反馈。
关键的是,提供的视频图片信息是否能够非常接近肉眼真实观感;是否能够全面的提供信息。
第二部分 关于视频
直接给正确的姿势结论吧:一、帖子上传一段自然光清晰视频。二、后面跟帖补充自然光清晰远景整体图、中景局部图、近景细节图。三、尽可能的通过文字补充其他信息。
不要以为这就完了,还早。先说说视频该怎么拍,有几大要素:时长、光源、焦距、幅度。
一、时长。时间太短了信息量不够,时间太长了浪费生命,建议15-30秒为宜。
二、光源。要强度适中的自然散射光。
自然光有很多人错误理解为阳光。自然光是散射光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偏振性,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是人类肉眼接受最舒服的光源,所以又被称为“天然光”。
还有光源强度的问题,建议参照摄影学中的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的自然光线,强度适中能较好的表现物体轮廓、形态和质感。这个时间段也不是绝对,会有地球纬度、冬夏的一点变化,自己去感受一下什么时候肉眼比较舒服。
还有就是光源角度的问题,45°左右的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影相互作用,比例均衡,结合海黄的特点,能够较好的表现荧光、料质和结构。
三、焦距。这个很好理解,焦距要调节在拍的物体上才会清晰。
现在基本都会用手机拍摄,不同的手机对焦会有快慢、准确度的差别,相对高档一点的手机还是必要的,总不能拿个座机、门锁或者老人机去拍视频。
有的机器自动对焦比较烂,不能准确理解你需要拍什么的意图,小技巧就是在手机屏幕上需要拍摄的物体上点一下,告诉手机要强制对焦。一只手控制手机点屏幕不太方便的话,可以请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帮忙,当然首先你得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
还有就是长焦、短焦的调节。稍微大一点的物体,拍摄全景肯定会距离远一点,小的物体肯定会近一点,必要时候还会进行变焦,由远的全景整体变焦为中、近景细节,也可以通过移动手机远近达到此效果。不过现在的手机镜头没有在移动中还能保持焦距清晰的摄像机级别。相对好点的还是光学无损变焦,数字变焦的像素会有损。
既然说到手机,就顺便多嘴说两句。体现真实信息的因素还有色彩还原度,这个和手机相机软件数字处理技术有关。这点上某品牌的做的相对好,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但现在对比过国内某型号手机,已渐渐赶上,所以我决定还是支持国货品牌。
同时,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最主要硬件,其质量和技术也相当重要,别人拍出来真实的,显示不出来也是白搭。不过现在屏幕的显色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差别不大了,10年前的专业显示器真的很贵。但起码也不能拿老人机去看。
四、幅度。为了表现海黄荧光和质感,一般都会进行移动摆动。
摆动频率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别人会误解你另一只手在做什么,能够清晰的展现荧光的变化即可,无需“一舞剑器动四方”,不要晃的头晕,这个自己去试试就好,先别把自己晃晕了。
适当时候也可静止,表现静止状态下的视频观感。物体静止的视频观感和照片是不一样的,具体原因不知道,可能因为不是“绝对”静止吧。
很多新手或者浅海游泳的玩家,经常会发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咨询,但是有些视频图片拍的实在惨不忍睹,无法提供有效的交流信息,或者提供了错误偏差的信息,导致争论不休。早就想专门写一点东西来分享,其实在过去有些回帖里,也多少分享了一些,现在稍微总结一下。
是经验分享,也是科普,有一些知识点。
第一部分 题外话
首先,涉及到如何去辨别海黄的问题。
人类接收信息外部信息五大最主要途径和感官是: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嗅觉—鼻子、味觉—舌头、肤觉—皮肤。我们判断海黄能用的感官是:眼睛、鼻子、皮肤。但是通过屏幕唯一只有通过眼睛获取信息,再通过大脑对照既有的储存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主观结论进行反馈。
关键的是,提供的视频图片信息是否能够非常接近肉眼真实观感;是否能够全面的提供信息。
第二部分 关于视频
直接给正确的姿势结论吧:一、帖子上传一段自然光清晰视频。二、后面跟帖补充自然光清晰远景整体图、中景局部图、近景细节图。三、尽可能的通过文字补充其他信息。
不要以为这就完了,还早。先说说视频该怎么拍,有几大要素:时长、光源、焦距、幅度。
一、时长。时间太短了信息量不够,时间太长了浪费生命,建议15-30秒为宜。
二、光源。要强度适中的自然散射光。
自然光有很多人错误理解为阳光。自然光是散射光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偏振性,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是人类肉眼接受最舒服的光源,所以又被称为“天然光”。
还有光源强度的问题,建议参照摄影学中的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的自然光线,强度适中能较好的表现物体轮廓、形态和质感。这个时间段也不是绝对,会有地球纬度、冬夏的一点变化,自己去感受一下什么时候肉眼比较舒服。
还有就是光源角度的问题,45°左右的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影相互作用,比例均衡,结合海黄的特点,能够较好的表现荧光、料质和结构。
三、焦距。这个很好理解,焦距要调节在拍的物体上才会清晰。
现在基本都会用手机拍摄,不同的手机对焦会有快慢、准确度的差别,相对高档一点的手机还是必要的,总不能拿个座机、门锁或者老人机去拍视频。
有的机器自动对焦比较烂,不能准确理解你需要拍什么的意图,小技巧就是在手机屏幕上需要拍摄的物体上点一下,告诉手机要强制对焦。一只手控制手机点屏幕不太方便的话,可以请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帮忙,当然首先你得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
还有就是长焦、短焦的调节。稍微大一点的物体,拍摄全景肯定会距离远一点,小的物体肯定会近一点,必要时候还会进行变焦,由远的全景整体变焦为中、近景细节,也可以通过移动手机远近达到此效果。不过现在的手机镜头没有在移动中还能保持焦距清晰的摄像机级别。相对好点的还是光学无损变焦,数字变焦的像素会有损。
既然说到手机,就顺便多嘴说两句。体现真实信息的因素还有色彩还原度,这个和手机相机软件数字处理技术有关。这点上某品牌的做的相对好,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但现在对比过国内某型号手机,已渐渐赶上,所以我决定还是支持国货品牌。
同时,屏幕作为人机交互的最主要硬件,其质量和技术也相当重要,别人拍出来真实的,显示不出来也是白搭。不过现在屏幕的显色技术已经相当进步,差别不大了,10年前的专业显示器真的很贵。但起码也不能拿老人机去看。
四、幅度。为了表现海黄荧光和质感,一般都会进行移动摆动。
摆动频率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别人会误解你另一只手在做什么,能够清晰的展现荧光的变化即可,无需“一舞剑器动四方”,不要晃的头晕,这个自己去试试就好,先别把自己晃晕了。
适当时候也可静止,表现静止状态下的视频观感。物体静止的视频观感和照片是不一样的,具体原因不知道,可能因为不是“绝对”静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