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2,993贴子:411,259
  • 4回复贴,共1

《红楼梦》| 贾母的百年朽参和宝钗的济散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郑无极按:此文着重强调宝钗出世淡泊的道家思想与贾母所代表的庸俗儒家格格不入,强调宝钗是宝玉、黛玉的精神拯救者。这一论点比当下很多拿宝钗当儒家代表的红评更契合脂评本原著原文实际。当然了,此文实际上深受笔者《论宝钗》等钗学论著的影响。读者只要对照阅读,就不难发现文中几乎所有关键性证据,都是笔者在《论宝钗》等钗学论著所指出和引用过的。


IP属地:四川1楼2020-01-18 13:05回复
    《红楼梦》| 贾母的百年朽参和宝钗的济散论
    2019-08-12 18:00
    随着对红楼阅读的深入,越来越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真理。
    作者曹先生在开篇第一回,注明了《红楼梦》曾经有过四个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每次读时,都自动略过这一细节,并不觉得它与主题有何关联。
    红楼无闲笔,又怎能无关联呢?
    这四个书名,分为两个层次,《石头记》和《情僧录》为第一个层次,为虚幻之写,源于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石头是记载者,情僧是录入并传播者。
    《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为第二个层次,是现实之写,前为东鲁孔梅溪所题,后为曹雪芹所题。
    空空道人在录入和传播的过程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足见这是一本能让人彻悟之书。
    如何彻悟?答案在第二层次的两个书名里,第十二回贾瑞所照的风月宝鉴明示读者:此书有正反两面,看得懂反面的,方是会看。
    什么是正面?什么是反面?便在《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这两个书名里。
    《金陵十二钗》是正面,“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读正面,能读到闺阁女子的喜怒哀乐,能起到赏心悦目、消愁解闷的作用。
    《风月宝鉴》是反面,鉴人鉴情鉴世,能读懂这一面的人,才能像空空道人一样有所悟。
    因此,作者在行文上,大量的笔墨用于写闺阁女子,但其深意却在一笔带过的细节里。
    比如第七十七回,回目名是“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重点是交代晴雯和芳官的结局,却在回首先写了一笔人参。
    凤姐的病一直未愈,找遍全府找不到像样的人参了,最后只得找贾母,贾母处“竟还有一大包,皆有手指头粗细的”,属于上等人参。
    但经医生认过之后,发现“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
    最后是宝钗主动把买参的事揽过来,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
    有人说宝钗这句话是讽刺老太太把人参藏到变了性。只能说,宝钗除非突然得了失心疯,才会说这么没教养的话,而且是损人不利己。
    那么,作者做这样的安排,是何用意?
    这便是细节处所体现的《风月宝鉴》,也是从这个情节,我突然领悟了,作者为何要把薛家定位为商,以为他对商人的态度。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0-01-18 13:08
    回复
      贾府有二君,贾母和宝钗,贾母是老封君,宝钗是蘅芜君。贾母是贾府这个儒家大族的最高领袖,是儒君。宝钗是大观园这个自由王国的百花之冠,是道君。
      儒君重权威,喜奢,道君则重济世,尚俭。
      儒君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治世,道君的主要作用则体现在救世。简而言之,治世宜用儒,用伦理制度来规范;救世则要用道,每逢乱世,那些隐士都会以各种方式出山入世,等到战乱平息则自动隐退。
      宝钗的人设定位是“山中高士”,即隐士,作者安排她在贾府的末世出现,起救世的作用。
      贾母的一生,正是贾府兴盛时期,当初嫁入贾府,属于富二代之间的联姻,处于上升期。当日子越过越好,奢靡成风是必然规律,这个奢靡就是从贾母开始的。
      奢靡的主要表现,除了无止境地吃喝玩乐,还有收藏,各人根据不同的喜好而收藏。所以,贾母藏有各种好东西,这在前面的情节多有体现:糊窗子的“软烟罗”,给宝琴的“凫靥裘”,给宝玉的“雀金裘”,还有世之珍稀“慧纹”,以及“蜡油冻的佛手”等。这些拿出来过的物品,应该只是贾母收藏的九牛一毛,更多的奢侈品,像这一包人参一样,已经藏了几十上百年,成了老古董。
      古董值钱,但并非所有的古董都值钱,很多物品是有保质期的,一味收藏,就会如这包人参一样,只剩下表象,其实已经成了“朽糟烂木”,“无性力了”。
      已成“朽糟烂木”的,不仅是这包人参,还有贾母这个经历五世的老封君,以及贾府这座已历百年的大厦。
      这便是儒君的局限性:只能安享盛世,对末世无能为力。被贾母宠爱的王熙凤,在关键时刻,得不到贾母的救助。
      于是,作为道君的宝钗出现了。
      以救世方式出现,这不是宝钗的第一次。
      对被宝黛排挤的湘云,她伸出了援手;
      对被亲人遗忘的岫烟,她伸出了援手;
      对读杂书移了性情的黛玉,她伸出了援手;
      对致力于改革但经验不足的探春,她伸出了援手。
      这一次,她再次伸出了援手,为王熙凤买来了“原枝好参”。
      这便是道君的济世之为:不以拥有为念,却总能给出解决办法。


      IP属地:四川3楼2020-01-18 13:08
      回复
        贾母的房里,被刘姥姥惊叹“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那一包人参,就是被锁在这样的柜里慢慢变成“朽糟烂木”的,实属暴殓天物,这也是贾府走向衰败的根源。
        同样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宝钗的房里“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与贾母的房间有了鲜明的对比,一为大有,一为大无。
        《庄子》说:万物出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
        大有之贾母,有即是无;大无之宝钗,无即是有,所以大有之贾母,在关键时刻只能拿出“朽糟烂木”,大无之宝钗,却能给出“原枝好参”。
        为什么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却能像变戏法一样想拿出什么就能拿出什么?这就是宝钗的济散论。
        看上去一无所有的人,并非真的一无所有,而是拥有全天下所有之物,只是这些物在流通,天下是最大也最保险的收藏柜。
        流通,便是商之本质,商人的工作,就是让物品流通。
        《吕氏春秋·尽数》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贾母的人参成了“朽糟烂木”,正是因为她爱藏,如果世人都把好东西藏起来,市面上没有流通,最后就都变成“朽糟烂木”,谁也得不到,谁也用不上,有就成了无。
        宝钗却知道,物品都在流通,与其藏在自己手里,不如让它们去流通,随要随取即可。
        再好的东西,藏来藏去,终究只是个保管员,不仅要为之付出心力保管,最后要么腐烂变质,要么全部归了别人。
        所以,最好的拥有方式是济散,既济且散,济是救助,别人需要时给出;散是流通,让物品自然流到需要的人身边。
        地球是圆的,人生也是圆的,济也好,散也罢,终有一天会从自己身边经过,需要时取拿即可。
        因此,宝钗的人设是集“济”与“散”于一身,道家之济和商人之散,这都是作者所推崇的。
        由此,我们也可以预测,一直致力于保护宝玉的贾母,最终失去了保护之力,宝钗将再次伸出援手,把宝玉接管过来,助宝玉走完最后的俗世人生路。
        宝钗的“空无一物”,也将让宝玉如空空道人一样,“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最终悬崖撒手,遁世而去。


        IP属地:四川4楼2020-01-18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