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吧 关注:135,507贴子:1,169,007
  • 12回复贴,共1

《清静经》支招,如何告别烦恼 转载于:道教《清静经》全名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静经》支招,如何告别烦恼
转载于:道教
《清静经》全名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是道教徒日常持诵的功课经之一。
从内容文字看,此经当出于唐代。经文短小,不足400字。观其旨要,乃承袭隋唐玄学之余绪,发挥老子清静无为思想,以之指导心性修养。
一、人们烦恼是因为心不静
经文宣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是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由此可见,众生烦恼忧虑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于心不清静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复清静真心。
故经文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二、内观心性
进而言之,所谓修心遣欲,就是以观想的方法,了悟世间万物及众生身心皆空幻不真。
经云:“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一空。”
三、遣除心念
了悟身心并万物皆空还只是观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实性。更进一步,不仅有形之物为空幻,而且这种空幻的感觉也是不真实的,应在观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体合于道,常清常静。
故经文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静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能达到身心常清常静的人,才可得入真道。
但是所谓“得道”只是一种方便说法,指去除一切牵累而达到彻底了悟的精神境界,并非真有一个“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无所得”以无得为得。
经文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四、心性修养,同类经文推荐
《清静经》所讲的内观心性修养方法,在隋唐时极为流行。类似《清静经》这样短小精炼的经文还有许多。
如《太上老君清静心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等。这些经文的思想义理及词句都与《清静经》基本相同。
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养成为内丹性命双修的一个方面,因此《清静经》受到金丹派南宗和北方全真道的重视。唐末杜光庭之后,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渊、李道纯、刘通微、王道渊等均为《清静经》作注。全真道规定诵习此经为道士日常必修功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12-29 11:17回复
    就是一个经文静心法门罢了。心法类。天天念也就那回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12-29 12:33
    回复
      你这个图片上的经书哪里请的淘宝找不到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12-30 17:52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1-11 22:37
        回复
          确实无所得,因为什么都不想要了,能吃饱喝足就满足了,别的都是累赘多余的,都是苦。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2-15 03:38
          回复
            清静经,无需讲,诵持万遍自通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15 13: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