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吧 关注:26,853贴子:1,340,703
  • 15回复贴,共1

昆曲也辉煌过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者:昆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周秦: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浙江的昆曲有四个重镇,一个是杭州,它跟苏州的昆曲、南京的昆曲、上海的昆曲是一个渊源。其他还有温州、金华和宁波,我们称为“草昆”。由于它和苏杭沪宁的昆曲有点区别,因此把它叫作草昆。宁波是昆曲发展史上是必须提到的一个重镇,我们把它叫甬昆,或者是宁波昆。那是一个很纯粹的昆曲的流派,因为宁波离苏州很近,它没有把昆曲与其它的剧种结合在一起,当时还没有甬剧,越剧也不是以它为主的,宁波昆当时保留了很多的遗产。很可惜现在宁波已找不到懂昆曲的老艺人了。


1楼2019-10-30 18:54回复
    当年徽班进京时,北京地区流行着很多戏曲,有昆曲、戈阳腔等。其中,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他备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睐,被称为“雅部”,而其他地方剧都被成为“花部”、“乱弹”。当时清廷的戏曲政策试扬“雅部”而抑“花部”,昆曲成为宫廷垄断的剧种,渐渐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到京城献艺。徽班进京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它唱腔丰富生动,而高朗亭等艺人善于博采众长,演出时又融入进了北京语汇,使其表现力丰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随后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北京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徽班进京之初,只应内廷供奉。道光年间开始对外演出,有了和其他剧种频繁交融的机会。此时流行于苏、浙、皖、赣等省的楚腔(亦称汉调)许多戏班也相继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演艺,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徽、汉皮黄逐渐融合。
    为满足观众的口味和演出市场的需要,徽班在演出剧目、人员组成、艺术形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姿态,吸收昆曲梆子腔等剧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腔调和表现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讲究。经过不断的融化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2楼2019-10-30 18:57
    收起回复
      清末民初,陈彦衡《旧剧丛谈》对昆曲与京剧的关系作过如下分析:
      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此其一证也。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此其二证也,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以上图文综合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彦衡 (中国京剧乐师) 编辑陈彦衡(1868~1933),中国京剧乐师。四川宜宾人。擅京剧胡琴,对京剧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与京剧界名艺人谭鑫培、梅雨田、孙春山、林季鸿交往,共同设计创造新颖的唱腔,许多演员的艺术成就也得力于他的指导、传授。他的京胡伴奏技巧造诣很深,配合演员演唱丝丝入扣,相得益彰。梅兰芳、余叔岩、言菊朋、孟小冬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指点。著有《戏选》、《说谭》、《燕台菊萃》、《旧剧丛谈》等书。在《戏选》中所收的剧目均附有工尺谱,首创有工尺的京剧唱腔谱。


      3楼2019-10-30 18:58
      收起回复
        昆曲虽然低谷期 不就有人打压吗
        全国人吃饺子 我不吃饺子要你代表
        书上外婆改姥姥闹剧 还姥姥是正音 外婆变方言了 笑话
        不就打压昆曲戏剧方言等吗
        谁都明白的


        4楼2019-10-30 19:02
        回复
          什么打压,你问问现在60岁以下的,几个听戏的。
          我爸爸这辈几乎没人听,我奶奶85天天听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10-30 20: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