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吧 关注:2,345贴子:17,289
  • 22回复贴,共1

谨以拙作,纪念长江女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纪念远逝的长江女神
白鳍豚是我国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长江女神”的美誉。据科学家推测,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白鳍豚的祖先从海洋来到长江,发现这里没有敌害,且食物丰盛,于是定居了下来。与白鳍豚漫长的历史相比,有着数百万年历史的人类只是长江流域的晚辈。早在现代人研究白鳍豚研究之前,我国晋代学者郭璞就在《尔雅》一书中对白鳍豚做过如下描述:“鱀,体似鲟,尾如鲫,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做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一个古人为什么对白鳍豚有这样准确的认识?这至今还是个谜。
白鳍豚的外表与海豚相似,全身皮肤裸露无毛,背部呈灰白色,腹部呈乳白色,体温在36度左右。由于世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它们的视觉早已退化,却进化出了先进的声纳系统。凭借这套声纳系统,它们能在浑浊的江水中探测环境、寻找食物、联络同伴。与鱼类用鳃呼吸不同,白鳍豚是用肺呼吸的,它们的呼吸孔在头顶上,每次呼吸时头顶会露出水面,呼吸时会发出响声。白鳍豚是胎生动物,怀孕周期约11个月,每胎一仔,偶尔会有双胞胎,幼豚需要妈妈哺乳半年多才能吃鱼。白鳍豚一般寿命20-30年,成年白鳍豚的体长可达2米以上,体重可达两百公斤左右。它们喜欢小规模的群居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还能不时看到它们三五成群的在江水中出没。在今天,那样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因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
建国初期,长江中的白鳍豚尚有千余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下降到400头左右。在1997年的长江科考中,科研人员在整个长江干流仅发现了13头白鳍豚。2006年,由中外7国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历时38天在长江上往返考察了3000多公里,没有发现白鳍豚。考察结束后,专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是什么原因导致水中国宝灭绝的呢?主要原因是:其一,建国后,国家在长江上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破坏了长江的水文环境,长江中新生鱼苗数量因之锐减。由于渔业资源减少,不法渔民竭泽而渔,采用了诸如电鱼、毒鱼、炸鱼、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捕鱼手段,这不仅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而且这些非法捕鱼手段对白鳍豚造成了直接的伤害;其二,长江日益繁忙的航运产生的噪音,对依靠声纳系统生存的白鳍豚造成严重干扰,且常有船只的螺旋桨劈死白鳍豚的事情发生;其三,由于环保部门监管不力,长江沿岸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负责任的向长江中排放大量污水,以至长江水体污染严重。人类的活动急剧恶化了长江的生态环境,把白鳍豚逼上了绝路!
尽管白鳍豚在长江中繁衍生息了2000多万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都没有对其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直到1978年,中国科学院才决定正式对白鳍豚展开研究工作,并将这项工作交给中国科学院武汉市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主持。
1980年1月11 日,湖北省嘉鱼县的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意外地捕到了一头误入浅水区的白鳍豚。水生所的科研人员闻讯后,连夜赶去将该豚运了回来。经查,该豚为雄性,体长 1.47 米 ,体重 36.5 公斤,估计年龄2岁。时任水生所所长的伍献文和副所长胡鸿钧给该豚取名为淇淇。渔民捕捉淇淇时用铁钩在淇淇颈背部造成了两个大洞。不久,伤口感染了,淇淇奄奄一息。经过科研人员的精心治疗,淇淇奇迹般的活了下来,成为水生所的宝贝。
由于对白鳍豚缺乏了解,对怎么饲养淇淇的问题,科研人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科研人员连白鳍豚吃什么都不知道,曾把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到淇淇面前以判断它的食性,发现它只吃鱼。淇淇刚到水生所时,由于条件有限,科研人员只能把它养在武汉南望山脚下的关桥养殖池内。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而流动的江水相对洁净。在人工环境下,淇淇每天排出的屎尿和外界掉进饲养池的杂物使饲养池水质迅速恶化。淇淇的饲养池没有滤水设备,科研人员只能采用勤换水加定期刷洗饲养池的办法来保持水质。为了使淇淇安全渡过武汉的酷暑,科研人员给淇淇的饲养池搭上了遮阳棚,给淇淇服用防暑降温的中成药,并给淇淇冲凉。采取了上述措施以后,淇淇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依然比较简陋。直到1992 年,淇淇才迁入了专门为它修建的白鳍豚馆内。跟之前的家相比,这里算得上豪宅了。该馆包括一个主养厅、一个繁殖厅、一套水处理系统和一栋实验楼,主养厅和繁殖厅内有主养池、副养池、医疗池和繁殖池。乔迁新居的淇淇就住在这圆形的副养池里,该池直径14米,深3.5米,淇淇就在这片狭小的天地中度过了余生。
饲养淇淇的过程也是白鳍豚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科研人员从零起步,对白鳍豚的食性、行为规律、血液、发声、发育、繁殖、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许多科研成果。
在捕获淇淇之后,水生所希望再捕到一头活体雌性白鳍豚,以便进行白鳍豚繁殖方面的研究。在饲养淇淇的22年半的岁月里,白鳍豚的人工繁殖曾出现过几次曙光。
1981年3月3日,江苏省太仓县渔民捕获了一头体长1.82米,重55公斤的雌性白鳍豚。该豚随即被运到了南京师范学院,并取名为苏苏。这个名字既代表该豚出自江苏,还有着“起死回生、欣欣向荣”之意。消息传到了水生所,大家非常高兴。为了照顾好苏苏,南京师范学院派人来武汉取经,同时水生所也准备派人去南京看苏苏。但不久之后,从南京传来消息,白鳍豚苏苏因病治疗无效死亡。
一个月后,湖南省华容县的渔民捕到了一头体长1.51米,重59.3公斤的雄性白鳍豚,并将该豚送到了水生所。虽然这是头雄性白鳍豚,但好歹也能给淇淇做个伴了。因为它来自华容县,于是大家给它取名为容容。1982年2月2日凌晨,天寒地冻,容容因体质较弱不幸被冻死了,它陪伴了淇淇288天。
1981年12月7日,江苏镇江渔民捕获一头体长1.74米,重66.5公斤的雄性白鳍豚。该豚随后被送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对该豚做了外伤处理,并取名为江江。因条件有限,科研人员只能把江江养在泥底大鱼池内。不久,江江身体多处出现了脓疮、溃烂。经过治疗,江江伤情一度好转。但不久后,江江再次病倒,于次年4月16**亡。
1986年,淇淇8岁了。科研人员们知道,是时候给淇淇找个对象了。当年3月,科研人员组织渔民捕到了两头白鳍豚。武汉军区特地派来一架直升机,把这两头白鳍豚送到了水生所,这是白鳍豚2000多万年历史中唯一一次坐飞机。这两头白鳍豚一雄一雌,是一对父女,大家分别给它们取名为连连和珍珍。连连和珍珍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了绝食。6月14日,连连去世了,它在人工环境下仅活了76天。
珍珍逐渐适应了人工环境,考虑到淇淇已经数年没有见过同类,科研人员没有直接把珍珍和淇淇放在一起,而是把它放在了淇淇水池旁边的一个水池内,两个水池之间有个过道。在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对方的水池。一开始,淇淇和珍珍都在过道的两头徘徊,都很好奇对方是谁。后来还是珍珍主动打破了僵局,游到了淇淇的水池里。有了伴侣的淇淇心情大好,食量也比以往更多了。尽管珍珍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没有怀孕,但科研人员们已经看到了人工环境下繁殖白鳍豚的希望。可好景不长,珍珍患上了肺炎,尽管科研人员全力抢救,但珍珍还是于1988年9月27日离淇淇而去了。
珍珍走后,科研人员想给淇淇再找一个伴侣。但经过多年的搜捕,因为种种原因,始终一无所获。
当你了解了淇淇的一生,就会真正理解孤独终老一词的含义。淇淇虽然远离了污浊的江水,远离了船只的噪音干扰,远离了在长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远离了饿肚子的可能。但是,得到这一切的代价是孤独终老。
孤独的淇淇只能在水里游泳,呼吸,再游泳,再呼吸,周而复始。每当有人来看淇淇,淇淇就很高兴。用科研人员的话说,就是它跟人靠近的欲望比想吃鱼的欲望还要强烈。为了让淇淇不那么孤独,有人建议把淇淇放归长江去寻找同类。但科研人员考虑到人工饲养多年的淇淇早已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加之长江的生态环境依然恶劣,把淇淇放归长江无异于谋杀。
1995年12月19日,人们终于捕获了一头雌性成年白鳍豚。顾忌到野生成年白鳍豚在人工环境下可能绝食,科研人员没有贸然把它和淇淇放在一起,而是将它放进了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6月,这头还没取名字的白鳍豚却触网而死。
1999年初,有人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发现了一头搁浅的雌性白鳍豚。因为他们不认识白鳍豚,也没有及时报告有关部门。等专家们赶到时,它已经因挨饿多日而心力衰竭,很快不治身亡。
在长江中捕捉白鳍豚是很困难的,经费不足,设备比较落后,更重要的是长江里的白鳍豚一年比一年少。白鳍豚难以捕捉并且难养,使得人工环境下繁殖白鳍豚的愿望最终无法实现。
许多人纷纷来看淇淇,无不被淇淇那美丽的外形、漂亮的颜色、潇洒的泳姿所打动,而白鳍豚岌岌可危的命运又让人担忧。淇淇成了惹人喜爱的动物明星,也成了人们关注白鳍豚的命运进而关注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的焦点。
人工环境下淇淇的生活一直是有规律的,每天除了吃掉约 10 公斤的鱼,还要接受训练员规定的训练任务,并完成各种科学实验。每个月大家都要为淇淇做体检,若发现异常情况,会在淇淇吃的鱼中添加维生素或药物。给淇淇做体检时,要先把水池里的水放干,再把淇淇抬到厚泡沫软床上。这时的淇淇乖巧听话,非常可爱。小时候的淇淇只要一个人就能把它抱起来,可当它长成一个大块头后,把它抬起来就需要劳驾好几个人。尽管如此精心照顾,淇淇在1996 年春还是大病一场。
科研人员的初衷,是在搞研究的同时保护好这一濒危物种。一旦白鳍豚灭绝,研究工作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科研人员生怕有闪失,以至于更深入的研究没有进行。
说起淇淇,不能不提水生所的这群科研人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在为了更多的收入而忙碌。科研人员们的收入并不高,但他们不为名利,只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心,为保护白鳍豚作出了不懈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一项就是缺钱。淇淇一年的生活费是80万左右,主要来自以下三个部分:中科院每年30万行政拨款;从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中抠出一部分;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募集的少的可怜的民间资金。此外,为了让淇淇不再孤独,也为了进行白鳍豚的繁殖研究,水生所一直寻求在长江中捕豚的机会,但捕豚同样需要大笔经费。
在1980年至1990年期间,时常有白鳍豚的尸体漂浮在长江江面上,水生所科研人员发现绝大多数白鳍豚都是非正常死亡。它们有的死于船只的螺旋桨叶片,有的死于非法渔具,有的死于水质污染。后来,水生所收到的白鳍豚尸体越来越少,科研人员明白,这与其说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在好转,倒不如说是长江中的白鳍豚已经所剩无几了。
2000年5月15日,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办了主题为“拯救白鳍豚”的科普展。展厅内有近千幅图片和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的标本,位于白鳍豚馆内的活体展区则让大家看到淇淇。展览原计划在半年内接待几十万人次,然而展览举办了数月,却仅有1671人次参观。最终,耗资60万的展览被迫提前撤展。
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对白鳍豚的危机无动于衷。在贵阳,有个得知淇淇故事的人,从1998年起每个月拿出10元零花钱寄给淇淇,汇款单的落款是“爱淇”。在淇淇去世后,他每个月给白鳍豚馆的捐款增加到30元。
有珍珍陪伴的那两年半是淇淇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此后淇淇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2002年7月14日清晨,当饲养员照常去给淇淇喂早餐时,却发现它已沉在水底,停止了呼吸。
科研人员通过解剖确诊了淇淇是寿终正寝,并把淇淇做成了标本。如今,淇淇和珍珍的标本都保存在水生所标本厅内,它们之间只隔了一道墙。
从1980年1月12日至2002年7月14日,淇淇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存活了22年185天。没有伴侣,没有后代。淇淇走了,它不再孤独,却把愧疚和怀念留给了与它相处多年的科研人员们。
我国著名鱼类学家陈佩薰在回忆录中写道:2002年7月14日,是个黑色的日子。与我相伴了22年半的淇淇,竟不辞而别,永远地走了!当我赶到淇淇身边时,它已经是很安静地躺在那里,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仿佛正沉浸在梦乡,沉浸在与它的同类相聚团圆的幸福中。
白鳍豚走完了2000多万年的物种史,凝固成人类的一段记忆。许多人往往将物种灭绝定义为该物种没有一个个体了,但实际上,当一个物种的数量稀少到一定的程度,少量的个体繁殖是无法承担起恢复整个种群的重任的。而幸存的少量个体全部死亡,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在白鳍豚已被定义为功能性灭绝的今天,即使长江中仍有极少数幸存的白鳍豚,但白鳍豚灭绝的命运已不可逆转。
斯豚已逝,空余场馆。白鳍豚作为我国独有的物种,它的灭绝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损失。现在长江中还有诸多濒危动物,比如江豚、中华鲟等。希望白鳍豚的悲剧是一个结束,而不是长江生态崩溃的序幕!


IP属地:湖北1楼2019-07-26 15:17回复
    谢谢楼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7-26 19:06
    收起回复
      谢谢楼主!


      3楼2019-07-26 19:58
      回复
        莫说没灭绝,就是灭绝了也挺好的,丛林法则,物种本身就是在轮替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7-28 05:30
        回复
          人类并不背锅,要背锅也是水生所背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7-28 05:41
          回复
            楼主文章写的倒也可以,但脾气不好,吧友也不应该与其对骂。
            权威的说法是,12年前宣布功能性灭绝,但理论上并不算绝对性地确定灭绝。
            农村农业部已决定,2020年起在长江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内禁捕10年,长江水生动物专家还心存希望,盼望在长江水域还有看到野生白鳍豚的一天。
            我是监利人,盼望还能看到白鳍豚。


            IP属地:辽宁10楼2019-07-30 11:03
            收起回复


              11楼2019-11-12 21:58
              回复
                苏苏并不是病死,而是自杀的,而且并不是死在南师大。当时苏苏刚被捕获时因为拒绝进食得了胃病,后来治好了。苏苏非常通人性,在转移前半个小时,就像是知道自己要离开了一样,选择了撞墙撞死,非常可惜。


                IP属地:江苏14楼2022-05-09 16: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