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吧 关注:20,865贴子:292,034
  • 52回复贴,共1

霍去病之子——霍嬗小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奉车子侯”小考
李玥凝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霍去病的儿子霍嬗,被汉武帝封为奉车都尉,在跟随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于海上暴病,一**,汉武帝为他作歌悼念;而道教神仙传记中有一位“车子侯”神仙,上暴病,正是霍嬗。有一些传说认为汉武帝杀了霍嬗而后故意宣扬他成为神仙,皆无法证实。霍嬗确实是暴病而死,汉武帝因为伤悲而希冀他成仙,后人因此而附会出了“车子侯”的神仙故事。
一 子侯其人
汉武帝的文学作品并不少,其中表达思念之情的却不多。除怀念李夫人的《李夫人赋》和《李夫人歌》以外,就只有一首《思奉车子侯歌》了:
嘉幽兰兮延秀,草妖淫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霑裳。①
《汉武帝集》曰:奉车子侯暴病,一**,上甚悼之,乃自为歌诗。②与思念他的宠妃李夫人不同,这首歌是表达对奉车子侯的思念的。那么,奉车子侯到底是什么人,能使汉武帝作歌来祭奠?
所谓“奉车子侯”,是霍去病的儿子霍嬗。霍嬗官拜奉车都尉,字子侯,故称为奉车子侯。
霍去病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一位重要将领,青年得志,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与欣赏。元朔六年,“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③,接下来就作为骠姚校尉,
————————
①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页。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7页。
③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28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①,以千六百户②封冠军侯。冠军,《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记:“武帝置,故穰卢阳乡、宛临駣聚”,“应劭曰: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诸军,故曰冠军”③。汉武帝为了封霍去病为侯而特置一县,这是十分少见的,足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之欣赏有加。元狩二年④,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春益封二千户⑤,夏益封五千户⑥,“日以亲贵,比大将军”⑦。元狩三年,由于成功招降浑邪王而获天子嘉奖,益封千七百户;元狩四年,益封五千八百户,同时任命为大司马⑧。大将军卫青与其共同出击,霍去病屡受嘉奖,数次加封,卫青却未能再获得益封;这以后,霍去病的恩宠更是日益加深,大将军已经不能与之相比,“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⑨。《史记》、《汉书》所共同明确收录的汉武帝诏令共有21条。其中最集中出现的6条都是封常霍去病的诏书。足见霍去病当时所受的天子恩宠。
霍去病得到汉武帝如此的恩宠,可惜英年早逝。元狩六年,霍去病生病而薨,年仅24岁。“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⑩,这种死后的恩遇是英雄辈出的汉武帝一朝所仅见的。霍去病早逝,汉武帝对于他的感情与怀念就自然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霍嬗身上。
霍嬗袭得霍去病的侯位,是为南阳侯,“元鼎元年,哀侯嬗元年”⑪。据《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南阳郡”条:“宛,莽曰南阳”,王先谦《补注》云‘后汉因“,此南阳即南阳郡之南阳县,也就是西汉的宛县。“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⑫,任为奉车都尉。奉车都尉,据《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⑬。这是个与皇帝十分亲近的职位,《群书考索》提到“加官之制,自奉车都尉之外凡七:侍中、左曹、右曹、诸吏、中常侍、散骑、给事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亲近之职也,故加官皆属焉,
——————————
①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28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② 参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28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作二千五百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78页。
③ 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第八上二》,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614页。
④《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作元狩三年,第774-775页。
⑤《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作二千二百户,第2479页。
⑥《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作五千四百户,第2480页。
⑦《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同见于《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第2481页。
⑧ 《汉书》卷19下《百官公卿表下》,第775-776页。
⑨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31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⑩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39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⑪ 《史记》卷20《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1038页。
⑫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39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⑬《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9页。
以此见加官皆亲近也”①。 24岁的霍去病所留下的儿子年纪一定不大,司马迁明确写出了“嬗少”,所以这个时候的霍嬗并不能有什么实际的执掌,汉武帝以他为奉车都尉,不是真的要他掌管舆车,而是把这个霍去病的遗孤留在自己身边。
然而,不久后霍嬗也突然逝世,“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②,《汉书》指明是“从封泰山而薨”③。封禅泰山,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筹,牺事件,霍嬗在这一行动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礼毕,天子独与侍中泰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天子既已封泰山,无风雨灾,而方土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于是上欣然庶几遇之,乃复东至海上望,冀遇蓬莱焉。奉车子侯暴病,一**。上乃遂去,并海上,北至碣石,巡自辽西,历北边至九原。”④在封禅大典结束之后,汉武帝单独领他一个人上泰山,具体做了哪些事情不得而知;到了海上,汉武帝本打算寻求蓬莱仙岛,而霍嬗暴病而死,于是放弃了继续“遇蓬莱”。封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毋庸赘言。汉武帝能够在典礼结束之后单单带领霍嬗上泰山,这反映了他对于这个孩子的喜爱与重视;他暴病而死,汉武帝就结束了寻找蓬莱仙山的旅程,又作歌以祭奠,悲伤更是溢于言表。
汉武帝所钟爱的青年将军英年早逝,将军遗孤又暴病而亡,他的悲伤之情可想而知。可是,这样一位得到汉武帝如此的喜爱、又是唯一一个在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后陪同他进入泰山的人,却在海上寻求蓬莱仙岛的过程中“暴病,一**”,这如此来势汹汹的暴病引发了人们的怀疑,关于霍嬗的死亡就出现了种种传说与猜测。
二 进入仙列
在一此道教的神仙传记中,汉代有一个叫“车子侯”的神仙。其传记云: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车子侯”:
车子侯者,扶风人也。汉武帝爱其清净,稍迁其位至侍中。一朝语家云:“我今补仙官,此春应去,至夏中当暂还。”还少时,复去如其言。武帝思之,乃作歌曰:嘉幽兰兮延秀,草妖媱兮中塘。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⑤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七“车子侯”:
车子侯,扶风人也。汉武帝爱其清静,稍迁其位至侍中。一朝语家云:“我今
————————
① 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29《官制门》,第8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台湾商务印书馆。
②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39页。
③ 《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第2489页。
④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98-1399页,同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粥》卷25上《郊祀志上》。
⑤ 张君房:《云笈七籖》卷110《洞仙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04页。
补仙官,此春当去。至夏中当暂还。” 少时复去,果如其言。武帝思之,乃作歌曰:“嘉幽兰兮延秀,簟妖淫兮中臧。日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①
类似记载也见于明代冯惟讷《古诗纪》卷一百四十一《外集第一》“汉武帝车子侯歌”、明代梅鼎祚《古乐苑》卷五十一《仙歌曲》“汉武帝车子侯歌”诗小序,这两处皆标明引《洞仙传》之语;清代沈青崖、刘于义《陕西通志》卷六十五“神仙类人物传”亦有,也是引自《洞仙传》。
《洞仙传》是道教神仙传记,未著作者,成书年代也没有明确记录,最早出现在书名目录中是《隋书》卷三十三《经籍二》“史部杂传类”有《洞仙传》十卷。②《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上》“史部杂传类”亦载“《洞仙传》十卷,见素子撰”③;《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又见素子撰《洞仙传》十卷,④在子部道家类;《宋史》卷二百五十《艺文四》又见素子撰《洞仙传》十卷,⑤在子部道家附释氏神仙类。《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未见著录。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存目类列《洞仙传》一卷,谓:“不着撰人名氏。晁、陈诸家书目皆未着录,然《太平广记》尝引之,《云笈七籖》第十卷、第十一卷亦全载其文,则宋以前人作也。所录自元君迄姜伯,凡为传七十有七。”⑥所以,《洞仙传》应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唐到北宋时流传,南宋已佚;著者姓名则不可考。《云笈七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记都是来自《洞仙传》的。


IP属地:四川1楼2019-07-04 11:38回复
    因此,魏晋南北朝以后,“车子侯”就成为神仙系统中的一员。他被《洞仙传》纳入神仙系统中并留有传记,所以《古乐苑》把汉武帝为其作的歌诗列入仙歌类,《陕西通志》把他作为陕西的一位神仙记载下来。
    这里的“车子侯”,其是就是霍嬗。由于他是奉车都尉,字子侯,故称“奉车子侯”,“车子侯”是“奉车子侯”之误。这一问题已经有人发现,王世贞指出“不识奉车子侯为去病子,而谓之车子侯,尤可笑也”⑦;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一《姓名》“车子侯”条“奉车者,官也;子侯者,小侯也,霍去病之子。仙传因误为车子侯,曰扶风也,汉武帝稍迁其位至侍中,一朝仙去。其误如此”⑧,这也是引自王世贞之语。不过,王世贞把“子侯”解为“小侯”是有误的,子侯就是霍嬗的字,正如顾胤指出的:“子侯乃霍嬗字,岂得以小侯解之?”⑨
    霍嬗由奉车子侯成为神仙“车子侯”,这个神仙之说是从何而来的呢?
    ————————
    ①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7,第57页,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明正统道藏本。
    ② 《隋书》卷33《经籍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004页。
    ③ 《旧唐书》卷46《经籍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04页。
    ④ 《新唐书》卷59《艺文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20页。
    ⑤ 《宋史》卷250《艺文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91页。
    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47,第24页。
    ⑦ 王世贞:《读书后》券8《书真仙通鉴后》,第5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⑧ 方以智:《通雅》卷21《姓名》,第20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⑨ 徐文靖:《管城硕记》卷29所引,第11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三 人仙之差与死亡之谜
    作为奉车都尉的霍嬗,与作为“车子侯”的仙人,其事迹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有误的地方。“车子侯,扶风人”,史籍未明确记载霍去病的籍贯,而他的生父霍仲孺是河东郡平阳人,①母亲卫少儿作为平阳侯的家奴,②也是河东平阳人,则霍去病是河东平阳人,他的儿子霍嬗不可能是扶风人。关于这个扶风的记载,并无任何证据。车子侯传记说汉武帝“爱其清静”,更与《史》、《汉》本传记载的“上幸其壮而将之”不同。汉武帝是一位好大喜功、喜好青年英武、热衷于盛大排场的皇帝,卫青“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③,而“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④的霍去病却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所以“幸其壮”是真实的记载,而所谓“清静”是道家神仙的一般性价值追求,作为道教神仙系统的一个人物,他需要有这样一个特质,这却不是真实的霍嬗。不过,“迁其位至侍中”,这与史实相符。霍嬗的官职是奉车都尉,根据《汉书》,奉车都尉与侍中都是加官的一种,在汉武帝时代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官员,“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⑤,皇帝宠幸有加的人如霍去病、霍光、金日䃅等皆由侍中而进,霍嬗没有正式任侍中,但是与其奉车都尉的实际地位是相似的。
    那么,霍嬗如何从名将霍去病的遗孤变成了仙人?
    关于霍子侯成仙的记载,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汉武帝在《思奉车子侯歌》中提到“至人逝兮仙乡”,是汉武帝自己提到了霍嬗逝往仙乡,成为仙人。清朝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全汉文》有《与奉车子侯家诏》两条武帝诏书:一条引自唐代徐坚《初学记》“春时,子侯于北馆与家别”⑥;另一条“帝与子侯家语云:‘道士皆言子侯仙去,不足悲’”⑦,出于《武帝集》,见于司马贞《史记。封禅书》索隐所引“顾胤按”。这两条诏令在《史》、《汉》中未见任何记载。考《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四》有《汉武帝集》一卷,⑧《旧唐书》卷六十七《经籍下》有《汉
    ————————
    ① 《汉书》卷68《霍光金日䃅传》,第2931页。
    ②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28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第2478页。
    ③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第2939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④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28页;《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略同。
    ⑤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39页。
    ⑥ 《全汉文》卷4《武帝(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⑦ 《全汉文》卷4《武帝(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页。
    ⑧《隋书》卷35《经籍四》,第1056页。
    武帝集》二卷,①《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四》亦有《汉武帝集》二卷,②而《汉书》未有著录,后来也再未见,可见《汉武帝集》也应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间,宋朝以后散佚。所以,所谓汉武帝与子侯家之语应该是成于魏晋以后的传说。流行于唐朝,是从汉武帝的“至人逝兮仙乡”一语中得来的。
    然而,霍嬗在封禅之后单独与汉武帝登上泰山,之后就在海上暴死,他未必就是在海上成仙,关于其死因还有更多的猜测。
    最早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就写出了一种解释。
    封泰山禅梁父③: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读曰八十,其后果用耆长。武帝出玺印石,裁有兆朕,奉车子侯即没其印,乃止。武帝畏恶,亦杀去之。……谨按:……以元鼎六年告封,改为元封,武帝已年四十七矣,何缘反更得十八也?就若所云明神祸福,必有征应,权时倒读,焉能诞招期乎?奉车子侯骖乘上下臣,不预封事,何因操印没石乃止?暴病而死,悼惕无已。
    这里记载了一个传说,汉武帝在泰山上得到玺印,结果被霍嬗弄丢,武帝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而心生厌恶,杀掉了霍嬗。
    在《风俗通义》的按语中,应劭对此予以反驳,认为霍嬗不能参与封禅的大事,更不能拿着印玺再弄丢;他就是暴病而亡,汉武帝对此感到悼伤,不太可能是汉武帝杀了他。卢文弨《群书十补校》认为“上”字疑衍,而孙诒让云“卢校非也,‘骖乘上下臣’当作‘骖乘弄臣,,此言奉车子侯年少以恩泽侍左右,如弄臣也(弄臣见《汉书·申屠嘉传》及《佞幸传赞》)。弄俗书或作(见后魏孝文帝《吊比干文营州刺史高贞碑)),盖旧本偶作俗体,辗转传写,又误分为二字,遂不可通。止当作正言子侯,自以暴病薨,非武帝所杀也。”④孙说是也。
    司马贞《史记索隐》则持武帝杀之的观点:“《新论》云:‘武帝出玺印石,财有朕兆,子侯则没印,帝畏恶,故杀之。’《风俗通》亦云然。顾胤按:《武帝集》帝与子侯家语云‘道士皆言子侯得仙,不足悲’。此说是也。”⑤这里认为,是武帝杀了霍嬗,而故意与其家人言他成仙而去不足悲。
    顾炎武指出:“奉车子侯暴病一**,死于海上,非死于泰山下也。《索隐》所引新论之言殊谬。”⑥考《史》、《汉》记载,武帝已经“东至海上望”而后子侯暴病死,实已至海上,不在泰山下。不过《新论》也并未说明武帝杀霍嬗一定在泰山下,以此而驳其“殊谬”理由并不充分。
    梁玉绳则继承了《风俗通》按语的看法:“奉车子侯暴病,一**。附案: 《索
    ————————
    ① 《旧唐书》卷47《经籍下》,第2052页。
    ② 《新唐书》卷觔《艺文四》,第1576页。
    ③ 《风俗通义》卷2《正失》,见《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65页。
    ④ 《风俗通义逐字索引》,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2页注所引。
    ⑤《史记》卷28《封禅书》索隐,第1399页。
    ⑥ 顾炎武:《日知录》卷27,《日知录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5页。
    隐》引《新论》、《风俗通》谓子侯乃武帝杀之,《梁书·许懋传》①亦言霍嬗见杀,然不足信,《风俗通》已论其诬矣。”②
    《风俗通义》是东汉年间的作品,记载了大量的神话轶闻,有些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是也有很多不可考的记载。其中更多的记录是东汉的信仰、社会心态的反映,却不一定是史实。《封泰山禅梁父》的故事在其他史书中并无记载,只是传说,其真实性不可靠,应劭本人就对此提出怀疑。他说“奉车子侯骖乘弄臣,不预封事”,这是错误的,史籍明确记载“天子独与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正是由于他是武帝亲近之臣,才能单独跟随他上泰山;而汉武帝对子侯的死“悼惕无已”,这是正确的,如果他畏恶而杀之,则不会悲悼而作歌。沈钦韩“案《文心雕龙哀吊篇》云‘霍子侯暴亡,帝伤而作诗’,岂有杀之之理乎”③,汉武帝的诗篇成为《文心雕龙》所谓哀吊之声的代表,不可能是他杀了霍子侯。
    《汉书补注》中,关于武帝独与子侯上泰山,沈钦韩引了一段与此有关故事:
    《御览》六百六十三,刘向《列仙传》曰:稷邱君者,泰山下道土也。汉武帝东巡,将至太山,稷邱公乃冠章甫,衣黄拥琴来迎上曰:“陛下勿上也,恐伤足。”帝必欲上,及数里,果如言。但讳之,故祠而还。为稷邱公立祠后户。《梁书·许懋传》云“子侯暴卒,厥足用伤”④,指此事也。⑤
    这是关于封禅之前一位道士阻止武帝登泰山的传说,道士对武帝说明会有足伤而武帝不信,结果果然受伤。这个故事没有与霍嬗之死直接的关系,是对于神仙的褒扬;《梁书》中许懋所说,则是以子侯之死和武帝之伤表明封禅之事的不可行。而霍嬗之死,与这个道士所言并无太大关联。
    宋人刘宰则给出了另一种简单的解释:
    史臣书武帝封禅事,言其书秘,其事禁,独侍中奉车子侯与知之。甫去泰山,犹未至海上,即书奉车子侯暴病一**。史臣之意微而显,盖武帝自知其事多不经虑,奉车子侯泄之,贻笑天下后世,故杀之耳。⑥
    元朝白珽《湛渊静悟》卷2有一段与此基本相同的说法。
    宋元人指出,马班之言意在说明汉武帝恐封禅之事泄露而杀子侯以灭口。汉武帝如果恐自己封禅之事泄露,可以独自上山封禅,何必带着霍嬗,下山又杀他以防外泄?
    ————————
    ① 《梁书》卷40《许懋传》:“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汉武帝宗信方士,广召儒生,皮弁搢绅,射牛行事,独与霍嬗俱上,既而子侯暴卒,厥足用伤。”按,此处并未明言霍嬗被武帝所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7页。
    ② 《史记志疑》卷16,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16页。
    ③ 《汉书补注》《郊祀志第五上》,第2131页。
    ④ 《梁书》卷40《许懋传》:“若是圣主,不须封禅;若是凡主,不应封禅。……汉武帝宗信方士,广召儒生,皮弁搢绅,射牛行事,独与霍嬗俱上,既而子侯暴卒,厥足用伤。”按,此处并末明言霍嬗被武帝所杀。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77页。
    ⑤ 《汉书补注》《郊祀志第五上》,第2129页。
    ⑥ 刘宰:《漫塘集》卷18《读史钞》“前汉书十八条”,第28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甫去泰山,犹未至海上,即书奉车子侯暴病一**”,如之前提到过的顾炎武的说法,霍子侯是死在海上的,这不是史臣刻意所用的微言大义。此种说法全凭猜测,不能立足。
    清人傅占衡还有一条相关记载:内①饦者,琅琊麦人也。武帝时征至长安。……其后,上封□山,饦从卧奉车帷中。奉车子侯幼戏,裂绝其衣缘,上以此绌饦车子侯。②
    据记载,“傅占衡,字平叔,临川人。少有异禀,涉猎诸家,经目不忘。性淡泊,耻事征逐,奉父山中,谢绝一切。所著《汉书摭言》编年国策,颇得史家之要尝。依郡志,作《临川记》三十卷,有《湘帆堂集》三十六卷。”③丙饦,此人未见任何其他记录,故此说不可靠,仅存一论。


    IP属地:四川2楼2019-07-04 11:42
    回复
      四 霍嬗与汉武帝的成仙愿望
      东汉以来诸家对于霍嬗之暴死的解释与猜测主要围绕着汉武帝的封禅行动,有传说记载在封禅中有一些令武帝畏恶的事发生,于是武帝杀掉了霍嬗。不过,这些传说皆难以成立。汉武帝如此钟爱霍嬗,又在他死后作歌表示哀悼,不可能杀死他。关于子侯成仙之论,究其根本,应该是汉武帝的一厢情愿。
      汉武帝对于神仙方术虽然也出现过怀疑,但整体来讲一直是存在着坚定的希冀的,“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④,司马迁记其“尤敬鬼神之祀”⑤就是最精到的概括。武帝穷其一生追寻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寻找不死成仙之药,使得“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⑥,遣方士并亲自人海求蓬莱、安期生,惑于李少君、少翁、栾大等方士。他对于成仙的期待,甚至可以超过一切:“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鵕耳。”⑦
      李少君是汉武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方士,在他死后,汉武帝就认为他成了仙人;
      ————————
      ① 按,此“内”当为“丙”之误。
      ② 《湘帆堂集》卷6《丙饦列传》,第44页,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康熙六十一年活字本。
      ③ 《江西通志》卷82《人物》,第42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④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403 -1404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
      ⑤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4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平纪》、《汉书》卷23上《郊祀志上》。
      ⑥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6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
      ⑦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94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①史书明确记载他病死,汉武帝却执着地“以为化去不死”,可见汉武帝对于成仙之说,是有着相当的迷信的。
      霍嬗的父亲霍去病在24岁时青年病逝,霍嬗死时(元封元年)距霍去病之死只有六年,霍嬗大约只有十二三岁的年纪。汉武帝接连面对自己所宠遇的父子两人的早亡,对此感到了难以排遣的悲伤。而霍嬗死于他们在海上“冀遇蓬莱”的旅程中,他们去那里就是为了寻仙,所以笃信神仙之说的汉武帝宁愿相信他成了神仙,因此在悼惕之章提到“至人逝兮仙乡”。
      元人杨维桢提到:“吾尝论太乙非郊祀之神,封禅非郊祀之仪。……彼奉车子侯之暴死,又何有乎蓬莱诸神之冀乎?”②《史》、《汉》并非没有关于人死后成仙的记录,而直言“奉车子侯暴病,一**”,就是否定了他成仙之说,根据古籍源流的推断,也能判断子侯成仙之说起于魏晋以后。霍嬗应该就是在封禅寻仙的过程中暴病而亡的,所谓“成仙”之说最早就来源于汉武帝的悼亡之句,他的“成仙”完全是后人附会而来。
      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成书的一些神仙杂传中,不乏汉武帝时代的人:
      少翁:诛文成将军,隐之。③文成诛后月余,使者籍资从关东还,逢于渭亭,谓使者曰:“为我谢上,不能忍少日而败大事乎。上好自爱,后四十年求我于蓬山,方将共事,不相怨也。”于是上大悔,复征诸方士。④
      赵婕妤(钩弋夫人):……从上至甘泉,因告上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言。”终而卒。既殡,尸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视棺,无尸,惟衣履存。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乌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⑤
      钩弋翼夫人者,齐人也。……后武帝害之,殡尸不冷而香。一月间,后昭帝即位,更葬之,棺内但有丝履,故名其宫曰钩翼。后避讳改为弋。庙闹有神祠阁在焉。⑥
      东方朔:东方朔者,平原厌次人也。……武帝时,上书说便宜,拜为郎。至昭帝时,时人或谓圣人,或谓凡人,作深浅显默之行,或忠言,或亏语,莫知其旨。至宣帝初,弃郎以避乱世,置帻官舍,风飘之而去。后见于会稽,卖药五湖。
      ————————
      ①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6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
      ② 《铁崖赋稿》卷下,第25页,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清劳权家抄本。
      ③ 《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8页。亦见于《史记》卷12《孝武本纪》、《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
      ④ 出自《汉武故事》,第175-176页,见于《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⑤ 李昉:《太平御览》卷178,第5页,《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⑥ 刘向:《列仙传》卷下,见王叔岷:《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6页。
      智者疑其岁星精也。①
      刘安:天予使宗正持节治安,八公告安曰:“可以去矣。此乃天所以发遣王,愿王勿疑。”乃与安登山大祭,埋金于地,即白日升天。……于是,宗正既至,失安所在,推问云:“王仙去矣。”天子闻之怅然,乃讽使。廷尉张汤奏:伍被为安画谋反计,遂族诛二被。如八公言矣。汉史秘之,不欲言神仙之事,恐后世人主常废弃万机以求不死,故言安自杀。一云:王同八公升天,乃弃置药鼎,鸡犬舐之,并得轻举。鸡鸣云中,犬吠天上。一云:安得《鸿宝万年》之术仙去,位太极真人。②
      董仲君:董仲君者,临淮人也。少行气炼形,年百余岁不老。尝见诬系狱,佯死,臭烂生虫,狱家举出,而后复生,尸解而去。③
      这些人在史书中甚至没有成仙的只言片语,却都被认为成了神仙。汉武帝对霍嬗的死感到强烈的悲伤,宁愿相信他去往了蓬莱仙乡,写出“至人逝兮他乡”的歌词,后人也就因此把奉车子侯纳入到神仙系统中,创造了一个“车子侯”的神话。
      ————————
      ① 刘向:《列仙传》卷下,见王叔岷:《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3页。
      ②《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5,第47页。
      ③《历代真仙体道通鉴》卷7,第57页。


      IP属地:四川3楼2019-07-04 11:44
      回复
        神仙论我笑了 ,汉武帝的残暴锅还没扣完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7-04 15:33
        收起回复
          神仙是有的,但秦皇汉武虽广汲方术,广纳方士,但一个“暴”字就与仙无缘,何况还色,能成仙就怪了,但这不能说明神仙就是迷信,以及精神寄托的臆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05 20:06
          收起回复
            感觉霍去病和霍嬗可能都有遗传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7-05 21:41
            收起回复
              霍嬗很有可能是水土不服染病死亡,霍去病则有可能是积劳成疾或者吃了被匈奴污染的食物与饮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7-05 22:29
              收起回复
                天汉,看你这帖子里古人发表过关于霍嬗的阴谋论,那他们有写过关于霍去病死因的阴谋论吗?我看到的关于霍去病的阴谋论全都是现代砖家叫兽发表的不知古人有没有在文集里提到过霍少的死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12-05 21:11
                收起回复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阴、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格擘
                  右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上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水执水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盩盩(shū),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IP属地:四川10楼2019-12-06 12:37
                  回复
                    全文都有,并未查到


                    IP属地:四川12楼2019-12-06 12:40
                    回复
                      我贴吧没有干货帖子能转载一下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4-27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