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吧 关注:473,838贴子:726,650
  • 8回复贴,共1

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在美学著作中将美的最高境界,划归于自然,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方著名哲学家康德在美学著作中将美的最高境界,划归于自然,称之为“优美,崇高”,这种不包含任何功利、概念、目的的完满之美,是从哲学的总体考虑,出于纯粹趣味的判断考察,在自然与自由(我称之为佛家自在)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没有任何形式束缚的宏壮的无言大美,被王国维称为艺术第一形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26 21:06回复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已经超越我们触目所见,触耳所闻的自然之音,而是以天地为庐,放浪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所诠释的对于自然哲学的发掘,是生命的觉悟与体验,是任运宇宙的自在无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26 21:07
    收起回复
      在中国哲学历史上。庄子正是将崇尚自然发挥到极致的人。他在《天道》中这样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镜心者。故静也,水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大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26 21:08
      收起回复
        庄子强调排除外在的欲望,达到“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自由境界,正与佛教的清净无欲,真如自在的境界相通。禅宗有一则公案:问何为道?答:山河大地。又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翠青竹尽是法身。都在启示我们:道遍一切处,一切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山花翠竹,无不是道的呈现与运用。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6-26 21:09
        回复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之美。诗人华溢沃斯曾经说过:“一朵最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无论是从哲学家还是到诗人,自然都是启迪他们认识生命,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6-26 21:11
          回复
            宋人审美,主张冲淡闲适,这种审美观点,贯穿整个宋朝文化脉络,根植于三教合流营造的文化氛围。其一,受到宋明理学的冲击。周敦颐的“主静”功夫正是闲适之极而呈现的状态。他在《通书·圣学》中说:“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名,明则通。”人只有排斥了各种欲念,方能进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26 21:14
            回复
              邵康节有一首《闲适诗》:
              春看洛城花,秋玩天津月;
              夏披嵩岑风,冬赏龙山雪。
              无门禅师则有偈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正是对邵康节这首《闲适诗》的总结和补充。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6-26 21:16
              回复
                又如邵康节《初夏闲吟》:“林下一般闲富贵,何尝更肯让公卿”程颢《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再如“乐取闲中日月长”,“一闲且问苍天借”(李曾伯《减字木兰花》)“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座中人亦闲。”(真净克文禅师《大宁山堂》)这些诗句都是围绕一“闲”字而展开平凡生活的叙述,是简淡与理趣的指归。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26 21:17
                收起回复
                  人非闲定下来,不能升起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思考与认识。西方哲学家叔本华说:“要想用真心探究哲学,我们的精神和思想必须处于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之中。我们的精神和思想不能追随着任何实际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能受到意志的指挥。”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6-26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