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吧 关注:1,423贴子:4,765
  • 6回复贴,共1

马陵之战前霸主国魏国定都大梁城疆域变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1楼2019-05-31 01:55回复
    魏,本为西周封国。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封大夫毕万于魏(山西芮城北),后从其国名而称魏氏,战国时的魏国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晋文公时,毕万子袭位,列为大夫,又徙治霍(山西霍州西南),公元前562年,又治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51年,魏桓子与韩、赵伐灭知伯,分其地,后又于公元前376年参与三分晋国,正式确定了魏国的领土范围。
    一、魏惠王定都大梁
    这里主要谈两大问题:一是魏都大梁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二是何时安邑至大梁的?
    先谈第一个问题,魏惠王定都大梁,是我国战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结果。
    魏惠王是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的第三任魏国的统治者,也是战国时期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他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逃避主义者,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国君。其魏惠王六年定都大梁时期,秦国还不是很强大,商鞅亦尚未入秦变法,并不存在秦国对魏国构成的威胁,没有什么锋芒可避。其即位不久就抢抓机遇、趁机定都大梁的目的,系在于大梁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从其定都大梁城不久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行动表现上,亦可证实这一点:魏惠王迁都大梁城,不是“避秦”,而是为了争霸,发展自己的国力。对此,早在清代学者雷学淇的《竹书纪年义证》卷36中就指出:“魏之定都大梁城不必因秦虏太子,东地至河,近安邑始徙也。
    《史记 世家》谓襄王五年始予秦西河之地,七年始入上郡于秦,是惠王三十一年前秦地未尝东至河矣”。朱右曾在《竹书纪年存真》一书中也说:“惠王之徙也,非畏秦也,欲与韩、赵、齐、楚争强也。安邑迫于中条、太行之险,不如大梁平垣,四方所走,集车骑便利,而与诸侯争衡”。由此可见,魏惠王定都大梁城的原因应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是如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一册)之观点:“为了避秦”。


    IP属地:四川2楼2019-05-31 01:55
    回复
      这是因为:
      一是战国初年,魏国是第一个成为最强盛的国家,没有对手可言,已具备了争霸的基础。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区,那是原来晋国的基本地区,生产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更重要的是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形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的强大武装。在战国初期的兼并战争中得到的土地最多;
      二是魏国在西边攻取了秦的河西,在北方取得了中山,在南方又取得了郑、宋、楚三国间的大片土地,使疆域扩大至上述地区,形成了东、西两大地理区域,已初具了霸业的规模,这是其次
      三是公元前391年魏、赵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魏国有大梁城及其外围等黄河以南的广大疆域,为后来定都大梁奠定了基础;


      IP属地:四川3楼2019-05-31 01:56
      回复
        四是由于当时的形势需要。战国前期,因韩国的北疆和赵国的南疆接壤,这种形势便将魏国河东与河内地区隔断,不利于国内两大地域间的交通联系。河内(河南北部)和河东(山西西南部)的交通只有上党山区一线,如若受到秦、赵、韩的攻击,切断交通线形势就岌岌可危⑶,没有开拓的空间;
        五是安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利于魏国争霸的需要,使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安邑,地处晋南是一个盆地,北边是霍太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黄河,南边是中条山和黄河。此盆地面积较小,发展受到限制。为了扩大魏国的势力,大有恢复晋国统一局面的魏国,在这样的条件不得不定都到地势形势十分重要,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和更利于控制东方诸侯的大梁城。
        所以魏惠王刚即位不久,便将国都由安邑迁往大梁,以图霸争雄。赵国定都邯郸,图卫国,呈东扩迂回包围魏国大梁城沃土疆域趋势,魏文侯遏制了赵国意图,魏惠王定都大梁城以便封锁赵国东扩势力。这是魏国定都大梁城的决定性因素。


        IP属地:四川4楼2019-05-31 01:56
        回复
          二、魏国定都大梁城前后的疆域变化
          魏国的疆域可划分为两大地理区域,即以安邑为中心的区域和以大梁为中心的区域。两大区域之间为韩国的疆土。安邑区域主要指魏河西河东地区,在这一区域主要与秦、赵、韩三国接壤。大梁城区域主要指河内及黄河以南的地区,这一区域主要与赵、齐、宋、卫等国接壤。总之,相似一个马蹄形。魏国在当时大国疆域中同赵、齐、秦、燕大致相当,大于韩国,次于楚、越。分布在今陕西省境内有:沿黄河有今韩城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连通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疆域较为分散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征战频繁,魏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其疆域变动是巨烈的,这在中国其它时期很少有能与其匹敌的。为了使魏国都大梁时期的疆域整体变化更易了然,下面分别按地理方位,并分为武侯时期、惠王时期等数段时间来进行考察。


          IP属地:四川5楼2019-05-31 01:56
          回复
            一为魏武侯二十年(前376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安邑区域:西境在渭水以南,有武都、阴晋;渭水北岸洛水及黄河以西有洛阴、临晋、元里、合阳、少梁、庞、皮氏、雕阴、肤施、漆垣、广衍等地与秦为界;北境有榆次、阳邑、平周、蒲阳与赵相接;东境有绛、曲沃、垣等地与韩接壤;南境大体以黄河为界,有黄河北岸的阳晋、封陵、焦、阳狐等地。
            2、大梁城区域:西境有曲阳、温、怀、卷、酸枣、衍、密、华阳等地与韩为界;北境有棘浦、黄城、宁新中、朝歌、汲、山阳等地与赵为邻。此外,魏向北越过赵界还控制有中山国领土;东境有观津、观、平阳、济阳等;东南境有襄城等地;向南已拓展至鲁阳⒃,使魏在黄河以南有了较为广阔的领土。
            二为惠王十四年(前357年)时魏国疆域情况:
            1、安邑区域:(同上相比)西境无武都、洛阴、庞;北境无榆次、阳邑;东境增加了皮牢、安邑。
            2、大梁城区域:西境增加了轵道,无鹿;北境无繁阳,增加了列人、肥、泫氏、中牟;东境无观,增加了平丘、户牖、首垣;南境增加了马陵、仪台。此时魏都已由河东的安邑迁到河南的大梁。


            IP属地:四川6楼2019-05-31 01:56
            回复
              参考文献 (刘顺安)
              (1)(15)参考李晓杰:《战国时期魏国疆域变迁考》,《历史地理》(第十九辑)2003年版;(2)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3)(14)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陈昌远:《历史地理与古代史研究》,《史学月刊》特刊,1989年;(5)吴汝煜:《关于魏国迁都大梁时间》,《文史》(十九辑)1983年;(6)徐伯勇等:《梁惠王迁都大梁时间考论》,《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3期;(7)参考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8)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7—9期;又见:《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9)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附录,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又见丘光明:《试论战国容量制度》,《文物》,1981年10期;
              (10)(11)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考辩》,《开封大学学报》,1998年3辑;(12)陈昌远:《魏国徙都大梁时间及其经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4辑


              IP属地:四川7楼2019-05-31 0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