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36,769贴子:51,816,512

【侠者佛心】金庸小说中的佛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分享自百度文库的饭饭小米饭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 1970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越女剑》是以春秋末年吴越之争为大背景之外,另十四部小说的历史背景皆在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之内,可以说其小说在时间上有很好的衔接性。而对于小说的创作来说,朝代的更替,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人类的斗争,思想的碰撞,这些种种的矛盾能够更好的为小说提供卖点,也为作者的创作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一般来说武侠小说都是以古代为社会大背景,金庸的武侠小说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儒道佛的思想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来,也更有说服力。
放眼这些小说的历史环境多在宋辽之际、宋蒙之际、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汉族和契丹、蒙古、满族等的民族之争。 可以说金庸在其小说时代背景的选择上并非偶然,在政权更替之际各类矛盾会显得特别突出。而金庸在描写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大多以汉族文化为中心,通过大量正面描写来灌输汉人皇朝正统观念,但同时也夹杂了对少数民族英雄的描写,委婉地批判了民族霸权主义思想。
在这些中国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 战争杀戮似乎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特定的人身上会体现出一定的佛性禅心,正所谓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明的存在。佛学思想在此时就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为路上的人们指明彼岸的方向。金庸先生也曾说过“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性,抒写人性中的喜愁悲欢。 ” 金庸先生借佛法来开化人性,表面写佛性实际为表现人性,旨在阐述“悟”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黄日华天龙八部插图)



1楼2019-05-14 19:17回复
    金庸小说中的人就是人,生在红尘离不了人世间的贪嗔痴,若是这么容易就成了佛,那苦行了十万八千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玄奘岂不是走了十几年的冤枉路。金庸小说中的佛学道理旨在劝教大众“放下自在”,“放下”二字尤为重要,佛说人生有八苦,通俗的说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恨悠远、求不得、放不下。这“放下”二字写写容易,要做到实在是难,放下你拥有的,放下你执着的,放下你喜欢的,放下你憎恶的,, 放下即自在。
    可以说说金庸先生入佛大致是从《倚天屠龙记》开始的,之前的作品中虽也有一些佛学思想的呈现,但都只是点缀。从《倚天屠龙记》入佛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整部小说最高深的一门功夫《九阳真经》。说到《九阳真经》的来历,许多读过此部小说的人应该知道它是达摩祖师写在梵文《楞伽经》夹缝中的一部经, 事实上作者应该就是暗指《楞伽经》。禅宗有云:楞伽印心。《楞伽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 从初祖达摩开=始,至五祖弘忍之前均以此经为主修经典, 至五祖之后才改为《金刚经》, 即能断金刚无坚不摧大智超度彼岸之经, 亦合《九阳真经》之名。


    9楼2019-05-15 07:26
    回复


      10楼2019-05-15 07:26
      回复
        佛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要表达的佛学思想并不是生搬硬套式的佛理教条, 他将佛学融合到人物性格之中,融合到人物的武功里,融合到人物的生活之中。


        11楼2019-05-15 07:27
        回复
          开悟智慧
          《天龙八部》中,少林寺铜镜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偈语启示人们世间万物本是虚无,唯有了解自己本心所想才可放下执着。佛家精神看似高深莫测空灵通透,但其本质还是落实在了人性关怀之上。
          大智大慧
          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有很多僧人的形象,除了个别为世事所累的六根不净者,其余众高僧皆是佛法化身。其中《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不得不说是佛法的集大成者,他的武功修为固然是深不可测但其对佛法的领悟更是令众人鞭长莫及, 这样一个高人却连一个具体的名字都没有。不得不说这是金庸先生的巧妙安排,像这样的高人定是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在这里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有或者没有又有什么重要。
          扫地僧是心如明镜,他以佛法化解萧远山与慕容博之间的恩怨, “打死”慕容博后又对萧远山说:“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怨怨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罢! ”随后又“打死”萧远山,他将罪责都归到自己身上亦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思想的外化。岂料他这是置诸死地而后生的法子,两人同赴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慕容博顿时明了: “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 复国亦空。”[7] 而萧远山也了解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真正含义。两人在扫地僧的点化下双双幡然醒悟放下了几十年心中的执念, 遁入空门。


          12楼2019-05-15 07:28
          回复


            13楼2019-05-15 07:28
            回复
              睿智淳朴
              另一个与扫地僧形似的角色是张君宝的师傅觉远,他与张君宝一样同是衔接《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的人物。觉远是少林寺默默无闻的一名监管藏经阁僧人,看似不过是路人甲乙丙的角色。但觉远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从他身上衍生出了两个人物,其中一个,正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依觉远的看法, “那‘九阳真经’只不过教人保养有色有相之身, 这臭pingnang原来也没有什么要紧, 但楞伽经却是佛家经典”,因此重要得多,这个看法,正是后来《天龙八部》扫地僧讲解的道理。然而,觉远与扫地僧又截然不同。扫地僧老态龙钟而深含智慧,觉远则是“询询儒雅”,像一位饱学宿儒,但又完全不通世务,这个形象倒使人想起《鹿鼎记》中那位遍习武学却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澄观大师。澄观比之扫地僧,一深一浅,一庄一谐,相去何止千里?但是两个人物却都是源出觉远,一个无比睿智,一个无比淳朴。他们就犹如佛-学知识,表面看似粗浅易懂深读之后才知意味深远,但回过头想想那些都不过是最简单的道理。好似做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大慈大悲
              在《天龙八部》中与萧峰的悲剧命运正相反又与萧峰息息相关的另两位主角段誉和虚竹的形象塑造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14楼2019-05-15 07:52
              回复
                先来说说这位大理世子段誉。段誉是尚佛之国大理的堂堂世子,可他却偏偏不愿在家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绝世武功明明唾手可得,他却为了不学功夫离家出走,还说觉得“学打人杀人的法子,自然觉得不对头” 。佛家的戒杀戒嗔,慈悲为怀他倒是领悟的透彻,可有趣的是当他遇到王语嫣之后,熟读佛经深通佛理的段誉却始终不能自我解救, 对王语嫣的痴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另他身不由己心不由己。不过他毕竟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动情也无可厚非。但在四十五章“枯井底污泥处”中又提到段誉为了让王语嫣开怀,为了成全王语嫣和慕容复,说道“你放一百二十个心,让我去做西夏驸马。你表哥做不成驸马,就非和你成婚不可了。” 不得不说此时的段誉已将自己心中的小情小爱化作了大爱。这也为后文中段誉最终抱得美人归做好了铺垫, 是他种了善因才得了善果。相较之下,那个机关算尽的慕容复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15楼2019-05-15 07:53
                回复


                  16楼2019-05-15 07:54
                  回复
                    再来说说这少林寺小沙弥虚竹。虚竹本是普通的少林和尚,但他亦是“四大恶人” 之一叶二娘与少林寺玄慈方丈的私生子, 他相貌平平资质平平,却只因怀了一颗大慈大悲之心无意之间破了珍珑棋局,得了上乘内功成了逍遥派掌门,意外救了天山童姥成了灵鹫宫主,又经童姥乱牵红线得了西夏公主这般的如花美眷。可这些对他而言都不值一提,他只想在少林寺里做个本本分分的小沙弥,纵使青灯古佛也乐此不疲。相对而言,虚竹算是个幸运的角色,八苦之中也只占了“求不得苦” ,他一心向佛却无奈被逐出师门,不过之后玄慈方丈对他说: “佛门广大,何处不可容身?虚竹,咱们罚你破门出寺,却非对你心存恶念,断你皈依我佛之路。天下庄严宝刹,何止千千万万。倘若你有皈依三宝之念, 还俗后仍可再求剃度。盼你另投名寺, 拜高僧为师,发宏誓愿, 清净身心, 早证正觉。就算不再出家为僧, 在家的居士只须勤修六度万行,一般也可证道, 为大菩萨成佛。” 这番话不正是“灵山只在汝心头, 莫向灵山塔下修”的意思么!
                    段誉和虚竹的身世也都有其曲折的地方,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常” 。段誉本是名正言顺,后来却成了私生子,虚竹本是孤儿,后来也成了私生子。两人得知身份之后父母双双被害,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可他们却不像萧峰那般想着报仇,两人从小受到佛理点化,生慈悲心,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们的结局会跟萧峰不同的根本原因。


                    18楼2019-05-15 07:56
                    回复
                      大彻大悟
                      从某些方面来看金庸先生对待“坏人” 是仁慈的,他不会给他们那些凄厉的下场,相反那些“坏人”还可能求仁得仁长命百岁。但其实想想,有时候活着比死亡辛苦。 佛家讲究轮回,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郭靖死守襄阳,最终城破身亡(参见《倚天屠龙记》),萧峰不愿阀宋,自杀明志,可以说他们虽死犹生。慕容复复国不得,身败名裂,疯癫苟活,虽生犹死。
                      佛家讲求“悟”。以下讲到两个人的“悟” ,裘千仞和鸠摩智。
                      心生忏悔
                      裘千仞原来是铁掌帮帮主,可以说是坏事做尽,在华山众大侠准备对他处以死刑时,一灯大师救了他, 让他皈依佛门, 法号为慈恩。在一灯法师点化下, 慈恩开悟了:“只听得一灯喝道: ‘冤冤相报,何时方了?手中屠刀,何时方抛?’,, 慈恩面如死灰,刹时之间大彻大悟,向一灯合十躬身,说道: ‘多谢和尚点化! ’一灯还了一礼,道:‘恭喜和尚终证大道! ’两人相对一笑,慈恩扬长而出。伤害瑛姑之子是慈恩一大心病,在一灯法师相助之下他在临终之际,终于得见瑛姑表示忏悔,得到原谅后他才安然而逝。


                      20楼2019-05-15 08:00
                      回复


                        21楼2019-05-15 08:00
                        回复
                          舍即是得
                          鸠摩智。鸠摩智在整部小说中都在跟段誉过不去,最终走火入魔, 其痛苦等同自焚。大轮明王鸠摩智如上所说是个过目不忘的“聪明人”,却是误在一个“痴”字之上。鸠摩智参佛多年,怎生如此看不破?众生皆有佛性,众佛皆有魔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究其原因还是对武学的执着使他迷了心智。佛理在他嘴里至多不过是与人口舌之争时的厉害武器。由于嗜武成痴, 贪得无厌,又喜欢炫耀武功,再加上恶念丛生又不听劝教,终至其走火入魔。正如扫地僧所说,“大轮明王原是我佛门弟子,精研佛法,记诵明辨,当世无双,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钟的戾气。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够觉悟的心,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心,让心时刻缘着光明面,缘着善法,并依着戒定慧用功,善业就能不断累积,如同古人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逐步就能够离惑业苦,得究竟乐。


                          22楼2019-05-15 08:03
                          回复
                            佛学对金庸创作的影响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蕴涵着大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数佛学思想,可以说金庸是对佛学很有造诣的一位作家,甚至他为了能够读懂佛经还曾潜心学习梵文这种复杂的文字。金庸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也就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渡众生” ,这样的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实际在金庸的作品中,对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乔峰的一生中杀过的人很多,但少林无名扫地僧称赞他有“菩萨心肠” ,与生俱来的的佛性使他甘愿牺牲自己一人的性命换得辽宋两国数十载安宁,这样的行为具有佛祖“割肉喂鹰” “舍身喂虎”的大慈大悲。这样的功德,却是很大。
                            金庸在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人在开悟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开悟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许多人在看山水的时候因为心境不同,因此山水都被赋予了人自身的情感,等到“悟”之后也就会明白山水就是山水。当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变得清晰明了,人的得失心就会变小,当人不在计较得失,内心就坦坦荡荡,也就变得无比强大了


                            23楼2019-05-15 08:07
                            回复


                              24楼2019-05-15 0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