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吧 关注:244贴子:5,351
  • 0回复贴,共1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楚国君臣也只得大修战备、勉力应对。楚国大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楚国君臣也只得大修战备、勉力应对。楚国大将唐蔑(又作唐昧、唐明)率军迎战四国联军,双方在重丘城(今河南泌阳东北)附近的垂沙隔沘水对峙。联军方面,齐将田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都是当世名将,只有秦将奂是一位较年轻的将领,秦国这么安排显然是为了让齐将田章担任联军主帅。面对将星云集的联军,唐蔑采取了最稳妥的方案:坚壁清野、闭门不战。
楚军严密的防守也让联军无隙可乘,于是双方隔河对峙了半年之久。
陈璋圆壶(现藏南京博物院,陈璋即田章,该圆壶是他伐燕所获)
这半年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齐宣王去世,其子齐湣王继位;赵武灵王趁四国伐楚之际猛攻中山国,中山之亡已在旦夕之间。中山一向依附齐国,所以频频向齐国求援。齐湣王不想让赵国吞并中山,他认为四国联军对楚军有着绝对优势,应该果断出击,迅速结束战争,然后大军回援中山。所以齐湣王不断给田章施压,然而田章不为所动。齐湣王最后派了自己的亲信大臣周最直接去前线痛斥田章,语气极重,大有不出兵决战就免除田章军职、甚至杀了田章的意思。田章态度依旧,他对周最说:“杀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于臣。不可以战而战,可以战而不战,王不能得此于臣。”(《吕氏春秋·处方》)最终中山王兵败逃往齐国,
史称“中山恃齐、魏以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战国策·魏策四》)当然,中山并未就此亡国,在齐国支持下,中山还延续了六七年。至于田章敢如此抗命,还是因为齐相孟尝君仍能掌控齐国大局,给了田章以最有力的支持。
楚军虽然防守严密,但时间一久,士兵难免懈怠。对峙半年后,终于让田章等来了机会。齐军的一名侦察兵遇到了一个在水边割草喂养牲畜的楚人,这个割草者亲眼见到了楚军的兵力部署。田章通过他了解到,楚军在河水浅的地方都有重兵严密把守,河水深的地方兵力则相对薄弱,于是他选择了一处河水深、但相对容易突破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在夜里强行渡河,一举突破了楚军防线。一番鏖战之后,楚军全线溃退,主帅唐蔑战死。
联军趁势攻占了南阳地区的大片土地。
垂沙之败震动了楚国朝野。祸不单行,楚国内部还爆发了庄蹻之乱,楚国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史称楚国“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荀子·议兵》)
中原地区示意图
幻想翻盘:怀王入秦
面临此种危局,楚国只得以朝廷重臣为使与齐、秦两大国和谈。
齐国方面,楚使景翠与齐相孟尝君反复协商,第二年(前300年)双方达成一致:楚割六城予齐,派太子横到齐国作为质子。
秦国方面,垂沙之役后,秦将奂就率兵围攻楚国新城(今河南襄城)。公元前300年,秦军攻陷新城,斩首三万。这时一个意外事件让秦、楚关系迎来了转折。韩国太子婴突然去世,公子咎和公子幾瑟抢夺太子之位,齐、魏、秦、楚都卷入其中,齐、楚两国甚至还分别派兵入韩干预韩国内政。公元前299年,齐湣王和魏襄王亲赴韩国,促使韩襄王立了公子咎为太子。秦、楚两国支持的公子幾瑟最终失败。
四五年来齐、魏、韩联盟的日益紧密让秦国感到深切不安。当时有策士为秦相魏冉分析形势:楚国战败,北部边境的千里膏腴之地都被魏、韩瓜分,使得魏、韩实力壮大。魏、韩、宋、卫都已经听命于齐,如今楚也成为齐的盟国,楚太子还在齐国做人质。齐国已经占据了对秦国的绝对优势,一旦齐、秦相争,都不用齐国出兵,魏、韩的军队就会迫近函谷关了。(《战国策·秦策三》)于是,秦国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首先是巩固与齐国的联盟,延请齐相孟尝君入秦为相;其次是怂恿赵国攻打燕国,让燕、赵两国无暇南顾;最后是重新与楚国修好。这一切都是为了进攻魏、韩做准备,秦国要打得魏、韩重新臣服。
楚国使者景鲤、苏厉抓住了这个时机,立即对秦展开和谈攻势,两人成功说服了秦国将新城归还给了楚国。秦昭襄王还约楚怀王在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会晤,并写信给楚怀王:“苟来举玉趾而见寡人,必与楚为兄弟之国,必为楚攻韩、梁,反(通“返”)楚之故地。”(《战国策·赵策一》)
对于秦国抛出的橄榄枝,楚国内部形成了两派意见:楚国重臣昭雎、屈原等都是亲齐派,他们认为“虎狼之秦不可信”,应该联结齐国对抗秦国;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是亲秦派,积极主张与秦结好。几经考虑,楚怀王还是幻想能在秦国帮助下从魏、韩手中收复失地,最终决定赴会。
秦国的战略意图迅速被魏、韩两国窥破。两国派策士游说赵武灵王,“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秦支持赵伐燕,就是为了离散三晋的力量,而后逐个攻破。为今之计,应该趁着楚王还未入秦,赵国“出锐师以戍韩、梁西边”。让秦、楚知道三晋休戚与共,不要再打三晋的主意,并伺机挑拨秦、楚关系,让秦、楚继续打下去,这样三晋就安全了。(《战国策·赵策一》)当然,魏、韩也不能让赵国白出兵,少不了给赵国好处。最终,赵武灵王罢伐燕之师,派兵帮魏、韩戍守与秦接壤的边境


1楼2019-04-30 12: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