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吧 关注:2,583贴子:34,267
  • 5回复贴,共1

齐国霸业姜齐自齐桓公之后衰落原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齐桓公北伐山戎、南讨楚国、西定晋国、东略东夷,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数月、几年。这场五子争位的斗争一直延续了34年之久。
长期的内乱,使得国家内部权利不统一,也使得巩固政权成为每一位继立者的主要任务,这使得国家的治理政策无法长期贯彻,也使得国家的眼光主要集中在国内,而无暇顾及霸权的得失。
内乱消耗了齐国的元气,掣肘了齐国的发展,转移了齐国的主要矛盾。正是在这段时间中,晋国巩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晋、楚两国将整个“国际”瓜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即便在五子争位之后,齐国也是数起内乱。
晋平公说:“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四年》,中华书局,第1246页] 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IP属地:四川1楼2019-04-07 20:47回复
    2 国力不继
    一国霸权的得与失是内外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是强大的国力是取得和维持霸权最根本的基础。齐国在春秋初期,从几个实力基本势均力敌的国家中率先脱颖而出,成为春秋第一个真正的霸主,但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齐国的国力却相对衰落了:
    通过兼并,齐国占据了鲁中山区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春秋初期的大国。然而,齐国东临海,西临中原,北临燕国,南方有巨鲸楚国,与晋楚秦外围拓土地利大异,在兼并扩充实力争斗中,无法持续齐国霸权。
    领土广,才会人民众、国库丰、资源多,领土的广袤与扁小成为衡量一国实力强弱的主要指标之一。在领土方面的劣势,也使得齐国在国力持续称霸延续对比上处于了下风。据童书业先生估算,“当春秋后期,晋、楚全国兵力盖已接近战国时‘万乘之国’,”[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中华书局,第184页]即便晋、楚两国的兵力没有如此众多,据史料记载,晋、楚的兵力也在五千乘左右。然而齐桓公霸权影响力,方可出其右。


    IP属地:四川2楼2019-04-07 20:47
    回复
      3.1军事斗争
      齐国虽然西、北有黄河,南有鲁中山区,但是国内却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敌人突破黄河防线,齐军就一溃千里,敌兵则直指齐都临淄城下,而使得齐国不得不接受城下之盟。鲁成公二年、鲁襄公十八年,晋国曾两次深入齐国腹地,甚至焚烧了齐国国都的外城。齐国地势,在称霸称雄时,全国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口密集,鼎盛时期极其恢弘。然而弱势时期,则较晋楚秦而言,不利于守成。
      晋国西、南有黄河,东有太行,并且国内有吕梁、中条诸山,以及汾水、漳水等较大的河流;楚国北有秦岭、伏牛、桐柏、大别诸山,以及淮河水系,西有大巴、巫山,国内则是河流纵横。因此晋、楚两国在军事上都是易守而难攻。在晋、楚的争霸过程中,虽然互有大的胜负,但是两国都不能深入到对方的腹地,而给对方以大的打击。秦国函谷关天险要塞更具统一之优势。


      IP属地:四川3楼2019-04-07 20:48
      回复
        3.2军事战备
        齐国平原广布、少山林川泽的地形,有利于农业耕种,但是却使得齐国在战车、弓箭、皮革等方面相对缺乏。同时齐国也是一个铜、铁等矿产资源缺乏的国家。齐桓公就曾问管仲:“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 《国语·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39页]管仲制订了赎刑,才使得齐国“甲兵大足,一举称霸华夏”。
        与齐国不同的是,晋、楚两国国内多山与河流,使得两国在军事战备方面占据了优势:晋国北部地处长城一带,使得晋国多马,并且品种优良。晋平公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四年》,中华书局,第1246页]
        鲁僖公十五年,晋惠公执意要乘坐郑国进贡的小驷与秦国开战。由于小驷马小,陷入泥泞中不能自拔,晋惠公因此被秦国捕获。这些都说明了晋国马多且壮的优势;楚国由于天然的地理区位,使得它在军事战备方面更是优势明显: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十八年》,中华书局,第377页]
        郑国第一次朝见楚国,楚王却用金来嘉奖郑伯,这充分表明金(即铜)在郑国的缺乏。并且这次赏赐数量也不会少,否则楚王不会事后又后悔,怕郑国用这些铜来铸造兵器;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重耳过楚,楚成王对重耳恩宠有加,问重耳回国后如何回报楚国。重耳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僖公二十三年》,中华书局,第408-409页]。
        这两件事都表明了楚国在军事战略资源方面的丰富。另外,从地下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地区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蜀等国,其中尤以南方出土的铁器较多,说明楚、吴等国冶铁手工业后来兴盛局面。”[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69页]


        IP属地:四川4楼2019-04-07 20:48
        回复
          3. 3争霸区位
          得中原者得天下,只有占据了中原地区,才能东突西进、北上南下,纵横整个中国、称雄天下。因此,为了取得霸权,任何大国都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地处中原数个实力不弱之国,尤其是郑、宋两国。
          齐国地处山东,西南有鲁中山区和实力次强的鲁、卫两国阻隔;齐都临淄更是地处东北,远离宋国,距离郑国则更为遥远。这两个因素使得齐国控制中原的成本大大增加,因此齐国不像晋、楚两国那样便利,而齐国则需要更为强大的国力作支撑才能达到称霸中原目的。因此齐桓公称霸能达到五霸之首影响力,实乃齐国渔盐之利、勤劳齐国人民与齐桓公管仲空前鼎盛强大之国力支撑所致。
          晋、楚两国都直接与郑、宋相毗邻,使得它们对中原的控制更加便利和强有力。虽然楚国国都在长江中游,但是楚国主要以北方申、息等县的兵力来对抗北方诸侯,因此楚都距离中原遥远并不是问题。
          3. 4 人才缺乏
          齐国霸业无以为继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桓公之后至姜齐之国衰废,皆上无名君、下无能臣。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姜氏齐国的发展与对外扩张。
          与齐国相比,晋、楚两国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济济:晋国有狐偃、赵衰、先轸、先且居、郤缺、随会、士燮等,楚国有子文、孙叔敖、申叔时、伍举、叶公高等。正因为人才济济,他们上匡国君、下抚百姓、内安国家、外抗强敌,使得晋、楚两国继齐国齐桓公之后终春秋之世绵延持续都是霸权强国。


          IP属地:四川5楼2019-04-07 20:48
          回复
            3. 5 战略失误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就旷古未有之霸业。
            原因之一在于他团结了中原主要的诸侯。在齐桓公时期,中原地区的宋、卫、鲁、郑,不仅是中原一流强国,而且也是当时天下的一等强国。但是到了晋、楚争霸以后,这些中原诸侯都沦为了二流国家,就连齐国本身也从超级霸权国沦落为一等大国,而不是最强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齐国对外争霸却并没有调整自己的战略,依然把重点放在争取中原诸侯身上,并且齐桓公之后的姜齐之国既与晋、也与楚争霸。这就使得齐国的力量不强,且分散,使得自己很被动。
            观晋、楚之争霸,在双方都不能绝对压倒对方之后,晋国转而结交在南方强大起来的吴国来共同对付楚国,使得楚国两面作战、疲于奔命。楚国则结交秦国以制晋,扶植越国以制吴。齐桓公齐国霸权衰落之后的晋、楚在争霸过程中,不仅注重对中原地区的争夺,而且结交了当时的秦吴越等以掣肘敌国。
            因此,与晋、楚相比,齐国虽然旷古霸权,齐桓公姜齐称霸影响力无所出其右。但是在争霸战略上齐国因局限于中原而失其持续霸权国家地位。直到田齐变革,齐国才得重整,称霸列国,汉书云齐闵以技强,史记记载齐威最强于诸侯列国。


            IP属地:四川7楼2019-04-07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