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1,898贴子:280,952

关于四大名著的传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一本无字天书,叫《大地风云经》,如果有人读懂它,便可以立地成佛。这本经的作者就是一切众生,这本经在那里? 它就在眼前,地球村每一区域每一屋子,每天上演的生离死别、风花雪月、兴衰成败、生老病死,就是这本活生生的经,世人心智未启、眼慧眼未开难以读取。红楼梦就是在用神传文明之汉字,演绎这部活生生的《大地风云经》。
在这部活经里贾宝玉是个菩萨,他爱每一个人,贵贱一视同仁,他的爱没有执着、占有,是慈悲之爱,非人间凡俗之情爱,是宝玉的本性,是菩萨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博大宽广的胸怀。只有菩萨才会世间每一个生命,包括自然中的小花小草,没有大小美丑,只有欣赏与赞叹。红楼梦通过因果,向世人演绎《大地风云经》。生命是一种“因果”,通过《红楼梦 》看到“因”与“果”的循环轮替,会生出真正的“悲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读出一种“悲悯”,感受到不同“悲悯”的意义。这种“悲悯”是看到人间不同形式的苦难之后,产生出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原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彻大悟。是证入大悲同体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会让世人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并由此向身边的每个人看过去,他们忙碌计较,人人背负十字架走向无法抗争的命运,或苦或福,再由此看见自己,就会产生一种“悲悯”,如何描述这种悲悯?很难,大约可以略想象一下我们冷眼旁观蚂蚁的忙碌与生死。大地风云里,红楼梦一场,因果循环空。因果是梦,唯执着方能驱动。红楼里详实的描述了情痴一场梦,算计一场梦,繁华一场梦,到头来分离聚合都是梦。“如梦似幻”的主题,如实观照了佛法之“空”、“梦”、“幻”。红楼的开示让人明白“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红楼梦这部《大地风云经》,写尽千千万万的无常,诗词尽是慈悲的开示,那《好了歌》开示名利恩爱皆无常、有为诸法究竟空;那《好了歌解》开示善恶有报、福祸无常、贪欲招苦、因果无情;那《终生误》开示求不得苦、贪痴烦恼;那《枉凝眉》开示求不得苦、贪痴烦恼;那《恨无常》开示死苦、爱别离苦;那《世难容》开示怨憎苦、求不得苦、难出离苦;那《喜冤家》开示怨憎会苦;那《虚花悟》开示青春无常、富贵无常、生死无常;那《聪明累》开示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你《飞鸟各投林》万象终空、缘聚缘散;苦海轮回,回头是岸;自心是佛,是心作佛。大地风云经《红楼梦》显义的宗旨,全在梦、幻二字,这里的红楼(红尘)在精深处也是针对修行者而言的,属于修行人自己经历的一场幻梦。大观园也是修行人特殊的叫法,若不主动观心,观大地人间风起云涌,则我们的内心会常住一屋子痴心妄想,谈不上大观园。红楼把人心里的众生呈现得淋漓尽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经》)。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场大梦醒来。

大地风云经通过《红楼梦》向世人开示了真与假,知此宗旨就打开了红楼的大门。《红楼梦》从太虚幻境传到人间,甄士隐喻的不仅是真事隐,还是“真识隐”,何谓真识?眼耳鼻舌身意及七识都是虚幻,唯有第八识是真。只有真识(第八识)和它所显示出来的无为法、涅槃、一真法界,才是真。书中太虚幻境的牌楼上就写着“真如福地”。有道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大地风云经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红楼梦》里那个甄宝玉,甄宝玉跟贾宝玉是两个人,但长得一模一样,性情也雷同,这是在影射:真我不是假我,但二者却没什么差异。这和西游记里的真假美猴王章是异曲同工的,唯有如来者可以直接指出:你两是一心,是二心竞斗出来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亦是描述本体世界的不二。若有人在一真法界分别,一真法界也变成假。无为法可以在一切有为法里无处不在,不生不灭。这是一般真修法师都进入不了的华藏世界。
甄府与贾府一体,甄宝玉与贾宝玉一人,甄士隐与贾雨村一道(一阴一阳谓之道),开示梦幻真假之真意。以贾宝玉为载体,引导世人觉悟,开启回家的路。贾府就是假府,它是影射现象界。甄府就是真府,它影射涅槃界。现象界,也就是我们活着的这个地方。每天演绎着《大地风云经》的滚滚滚红尘。愿天下人都能翻阅这本真经。


IP属地:内蒙古1楼2019-03-22 19:42回复
    至此我们略见了红楼梦出神入化的文字般若,但恐怕很难有人贯通红楼梦里的大道真诀。西游记一点破,满篇尽是性命双修的真决,而红楼梦里面的实修,对世人来说却很陌生。《红楼梦》摄含儒释道医武,在最顶峰处妙藏的却是金丹大道。红楼梦也是检验真伪的试金石,若非真修已然炉火纯青,就不可能得见红楼梦的无字真决,如果说《西游记》的任意一章一段可以立即检验真师,那么《红楼梦》则能瞬间照出其原形。
    《红楼梦》主角的姓氏和《西游记》书之姓氏,同工之妙。贾,从西从贝,西与贝都是金,同西游记的“西”(在五行里为金,象征坚固,喻本体真心)。贾宝玉是女娲补天之石,出生前即有,天即乾,属金性。究竟处讲,贾宝玉代表人的心识,在丹道上讲就是太极,是中宫天心,是本性,是本来面目,乾元金性就是天地真性,非后天五行金性,即《道德经》之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红楼梦》的另外两个主角,甄士隐、贾雨村,指的是一阴一阳,也可说是一乾一坤,一性一命,一离一坎。在丹道上,贾雨村先天为坤卦,代表命,后天为坎水。在丹道上,甄士隐先天指乾卦,后天指离卦。乾表真性,金丹之本,炼丹炼的就是它。

    任何一部天章的总括、宗旨,几乎都已包含在前几回。开篇:“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其实这就是“周天太极图”。女娲乃先天坤卦,补天为先天乾卦,大荒山无稽崖是乾象。十二丈指的是十二个月,二十四丈说的是二十四节气(一月有一节一气),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指的是周天之数。一块石即指中宫太极图。一念妄心,太极阴阳转化,化生五行红尘轮回。此石凡心起即是太极一动,这块石头妄念一动,先天落入后天,就出现了五行,即刻变现出红尘世界。
    《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主角都从石头而来,红楼梦里的石头是女蜗氏炼石补天的石头。西游记的石头也是天地灵气之所孕,女娲氏曾将修为贯注于补天所剩的五彩玉石,西游记的石头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上面还有九窍八孔,看过“聊斋”石清虚一文的人,就理解为何这一块石头决非凡品了。两块石头经锻炼,灵性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尽显如来之性。两块石头都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形成时间在清浊而立,鸿蒙判后。其本质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此正是《红楼梦》开篇所旨大义: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红楼梦这开篇的十六字真决是金丹秘旨,是全书大道真决的天眼,至今无人能开启这只眼睛,得窥天机。
    孙悟空和贾宝玉以石头为引,都有深意。对《西游记》的解读,基本趋明,孙悟空是心猿,代表我们的心。贾宝玉也代表我们的心,与孙悟空这个心同体但不一样,准确来讲,他是我们的心识,而且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时,心性已转为纯阳之体(真仙者皆是纯阳之体,如吕纯阳、张纯阳)无垢识的有漏种子已尽,惟是无量功德之体,即为诸佛法身。而大圆镜智常寂之光,普照十方世界,尽未来际普度众生。


    IP属地:内蒙古2楼2019-03-22 19:43
    回复
      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三界巨著,九天真迹,由诸灵共谱,众神合弦。非今人考证之结果。《红楼梦》是九地菩萨(即九地真人,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主持修著,凡尘执笔者诸多,历代多人修改整理成书。曹雪芹是参与者,不是唯一参与者,类似笔杆子、枪手,其中还有善于沉郁苍凉文字的吴梅村和纳兰性德;康熙年间的戏曲大家洪升;明朝复社四公子之一冒冒襄;明代著名思想家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文、史、哲、地、医药、物理,各类学术无所不通的龙眠愚者方以智;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顾景星等。
      蔡元培曾指出《红楼梦》最早的版本不过是空空道人的《风月宝鉴》被曹氏后人拿到后修改成《石头记》。而红楼作者的考证者胡适,他的考证是建立自己都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曹雪芹是谁,历史上没有定论,胡适也拿不出绝对的证据。今天的红学家将此桩文学冤案继续发挥,掘地三尺,掘曹家祖坟,究竟曹氏,令人哭笑不得。
      《红楼梦》原本就没有署名,《西游记》《水浒传》等都是这样,导致后人解读、考证,无端弄出千万书文。后之凡俗,如本体般无赖以生,千般折腾非得安上个作者(听音乐非得搞清楚是谁,看文章非得究竟是谁,如此,连游戏人间的门槛都踏不进),方能心安,与天章本意背道而驰,天章驻世其功用如是,双刃剑。

      《西游记》和《红楼梦》的结构是从修道的发心,到修道证果。妙不可言,圆融无碍,每一个生命境界都能进入不同的视界。从修道次第的角度来看,章回结构与《西游记》《老子》《大学》《中庸》类似。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学者,经过考证,把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给了高鹗。张新之、鲁迅、林语堂、徐迟等人则认为,后四十会是整理曹的残稿所成,周绍良、另一部分红学研究者,则断定高鹗对后四十回编辑整理的工作,并没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次修订后推出的《红楼梦》校注版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陈炳藻利用计算机测定,得出120回的作者是一个人的结论。到底谁对谁错?从今往后已不重要。九地真迹藏人间,神仙之书不简单,迷倒多少世间“大师”,摧折人间多少“大家”。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主人翁也不是贾宝玉,是甄士隐(即“真世人”),这“真世人”就是造物幻化的每个鲜活的芸芸众生,读者就是作者,二者就是行者,都是行走在回家路上的人,这条路将始于慈悲,终于觉悟。有几人能在一玹氏的熏染下一念恒久,由心识而入觉悟?茫茫人海,来来往往,又留得几人在?一念恒久者即是甄宝玉,甄宝玉与贾宝玉,一真一假,迷时是贾宝玉,悟时甄宝玉,都是一人,那甄府贾府,都是一府,天下又几人能明了?岂做闲话去。
      甄士隐在精深处究竟就是“真世人”,这就是实际上的主人翁,每一位世间人。开篇“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结尾处“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时有非无”,已经把真言开示给世人。但九地真人们又在书的结尾处将真言抹去,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表象上以真乱假、以假乱真,迷惑世人;实则是九地觉者们悲天悯人的又一妙笔:考虑到世间人之心恍惚不定,变化无常,若那当得闻者能穿破世间幻象,自然能识别真言假语,而那深深睡入知识、知见、受想.....混沌不开者,只需在他那个层面埋下种子于轮回中随缘发芽,也就无所谓真言假语了。
      本文随手拈花,随心整理,参考了同道提供的资料。一切知识不增不减恒常恒在,本号从未有任何创造,若略有功德完全归属一切圣贤。因仍鉴于天机不可泄漏,本文略示(可同参本号<你所不知,天书《西游记》>一文),若干年后,世人会有千万书文,由此生长出来。如雨后春笋,似天洒甘露,滋润苍生之魂灵,供养世人之心门。


      IP属地:内蒙古3楼2019-03-22 19:43
      回复
        西游记中的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没有玩过易经,没有了解过九转丹的人,是看不出《西游记》中隐含的卦象、天机、规律、轨迹的。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
        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觔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外道旁门之妄作;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更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原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
        西游一书是历代圣人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古人不敢言者,丘祖言之,古人不敢道者,丘祖道之,大露天机,所关最重。是书在处,有天神护守,读者须当净手焚香,诚敬开读。如觉闷倦,即合卷高供,不得亵慢。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立言,与禅机颇同,其用意处,尽在言外,或藏於俗语常言中,或托於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其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别其真假,或借假以发真,或从正以劈邪,千变万化,神出鬼没,最难测度,学者须要极深研几,莫在文字上隔靴搔痒,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乃神仙之书也,与才子之书不同。才子之书论世道,似真而实假;神仙之书谈天道,似假而实真。才子之书尚其文,词华而理浅;神仙之书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贯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释则为金刚法华,在儒则为河洛周易,在道则为参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经,发金刚法华之秘,以九九归真,阐参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师徒,演河洛周易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一句有一句之意,一字有一字之意,真人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世法道法说尽,天时人事说尽,至於学道之法,修行应世之法,无不说尽。乃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转生杀之法,窃造化之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非一切执心着意、玩空寂灭之事。学者须要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当从无形无象处,辨别出个真实妙理来,才不是枉费功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即大道大道,乃先天虚无之学,非一切后天色相之邪术。先将御女闺丹、炉火烧炼劈开,然后穷究正理,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每宗公案,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多寡不等,其立言主意,皆在公案冠首已明明题说出了,若大意过去,未免无头无脑,不特妙义难参,即文辞亦难读看。阅者须要辨清来脉再看下文,方有着落。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每回妙义全在题纲二句上。题纲要紧字眼,不过一二字。如首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即上句字眼,心性即下句字眼,可见灵根是灵根,心性是心性,特用心性修灵根,非修心性即修灵根,何等清亮?何等分明?如次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即上句字眼,断魔即下句字眼,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知行相需,可以归本合元神矣。篇中千言万语,变化离合,总不外此提纲之意,回回如此,须要着眼,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取真经即取西游之真经,非西游之外别有真经可取,是不过借如来传经以传西游耳。能明西游,则如来三藏真经即在是矣。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二句总结,乃全案之骨子,其中无数妙义,皆在此二句上着落,不可轻易放过,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乃三五合一,贞下起元之理,故唐僧贞观十三年登程,路收三徒,十四年回东,此处最要着眼。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通关牒文乃行道者之执照凭信,为全部之大关目,所以有各国宝印,上西而领,回东而交,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口诀处。惟有破绽,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心不疑,不能用心思,此是真人用意深处,下笔妙处。如悟空齐天大圣,曾经八卦炉煅炼,已成金刚不坏之躯,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元奘生於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雠,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莲花洞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老妖已经识破,何以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此等处大要着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通关牒文有各国宝印,乃西游之妙旨,为修行人安身立命之处,即他家不死之方,此等处须要追究出个真正原由来。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一通关牒文有各国宝印,乃西游之妙旨,为修行人安身立命之处,即他家不死之方,此等处须要追究出个真正原由来。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着紧合尖处,莫如巴蕉洞、通天河、朱紫国三案。巴蕉洞言火候次序,至矣尽矣;通天河辨药物斤两,至矣尽矣;朱紫国写招摄作用,至矣尽矣。学者若於此处参入,则金丹大道可得其大半矣。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合说者,有分说者。首七回,合说也,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具备。其下九十三回,或言正,或言邪,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不过就一事而分晰之,总不出首七回之妙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即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穷理也;悟彻菩提妙理,穷理也。断魔归本,尽性也。取金篐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至命也。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穷理也。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尽性也。收三徒,过流沙河,至命也。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穷理尽性至之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劈邪归正,有证正劈邪之笔,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附马,证正中劈邪也;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劈邪归正也。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写正道处,有劈旁门处。诸山洞妖精,劈旁门也;诸国土君王,写正道也;此全部本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所称妖精,有正道中妖精,有邪道中妖精。如小西天狮驼洞等妖,旁门邪道妖也;如牛魔王、罗刹女、灵感大王、赛太岁、玉兔儿,乃正道中未化之妖,与别的妖不同,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而先以双蚁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蚁岭蛇虫引之;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通部多用此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IP属地:内蒙古5楼2019-03-22 19:51
        回复
          西游一书有合说者,有分说者。首七回,合说也,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具备。其下九十三回,或言正,或言邪,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不过就一事而分晰之,总不出首七回之妙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即孔子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穷理也;悟彻菩提妙理,穷理也。断魔归本,尽性也。取金篐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至命也。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穷理也。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尽性也。收三徒,过流沙河,至命也。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穷理尽性至之学。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劈邪归正,有证正劈邪之笔,如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附马,证正中劈邪也;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劈邪归正也。真人一意双关,费尽多少老婆心,盖欲人人成仙,个个作佛耳。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写正道处,有劈旁门处。诸山洞妖精,劈旁门也;诸国土君王,写正道也;此全部本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所称妖精,有正道中妖精,有邪道中妖精。如小西天狮驼洞等妖,旁门邪道妖也;如牛魔王、罗刹女、灵感大王、赛太岁、玉兔儿,乃正道中未化之妖,与别的妖不同,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演卦象有重复者,特因一事而发之,虽卦同而意别,各有所指,故不妨重复出之。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欲示真而先劈假之法。如欲写两界山行者之真虎,而先以双蚁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蚁岭蛇虫引之;欲写行者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通部多用此意。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最难解而极易解者,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方得正果乎?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有不同而大同者。如西游记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公案着之於前乎?殊不知悟空生身於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於东土大唐;悟空学道於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於西天雷音;悟空明大道而回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国;悟空出炉后而入於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於西天。事不同而理同,总一西游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每到极难处,行者即求救於观音,为西游之大关目,即为修行人之最要着。盖以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前七回,由命以及性,自有为而入无为也;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也。通部大义不过如是。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太极而统五行也;三徒归三藏,五行而成太极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言唐僧师徒处,名讳有二,不可一概而论。如元奘、悟空、悟能、悟净,言道之体也;三藏、行者、八戒、和尚,言道之用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一人有二名。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唐僧师徒,有正用,有借用。如称陈元奘唐三藏,孙悟空孙行者,猪八戒猪悟能,沙悟净沙和尚,正用也;称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借用也。正用专言性命之实理,借用兼形世间之学人。不得一列混看。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以三徒喻外五行之大药,属於先天,非后天有形有象之五行可比,须要辨明源头,不得在肉皮囊上找寻。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三徒皆具丑相。丑相者,异相也。异相即妙相。正说着丑,行着妙,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三徒到处,人多不识,见之惊疑。此等处须要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三徒本事不一。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虽说七十二变,其实千变万化,不可以数计。何则?行者为水中金,乃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八戒为火中木,乃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於沙僧者,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合阴阳,所以不变。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惟行者金篐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故?夫钉钯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篐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栏,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秘妙用,与钉钯宝杖天地悬远。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以三徒喻五行之体,以三兵喻五行之用。五行攒簇,体用俱备,所以能宝唐僧,取真经,见真佛。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悟空每到极难处,拔毫毛变化得胜。但毛不一,变化亦不一。或拔脑后毛,或拔左臂毛,或拔右臂毛,或拔两臂毛,或拔尾上毛,大有分别,不可不细心辨别。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写悟空变人物,有自变者,有以棒变者,有以毫毛变者。自变棒变,真变也;毫毛变,假变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称悟空,称大圣,称行者,大有分别,不可一概而论,须要看来脉如何。来脉真则为真,来脉假则为假,万勿以真者作假,假者作真,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悟空到处自称孙外公,又题五百年前公案。孙外公者,内无也;五百年前者,先天也。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乃他家不死之方,非一己所产之物。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天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实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盖行者之名,系唐僧所起之混名也。混名之名,有以悟的必须行的说者,有以一概修行说者。妖精所困之行者,是就修行人说,莫得指鹿为马。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用过宝印,才肯放行。此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西游一书经人注解者不可胜数,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悟一子真诠为西游注解第一家,未免亦有见不到处。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须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庶不至有以讹传讹之差。知此者方可读西游。
          读西游当先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处,不肯休歇。如有所会,再看他人注解,扩充自己识见,则他人所解之臧否可辨,而我所悟之是非亦可知。如此用功,久必深造自得。然亦不可自以为是,尤当求师印证,方能真知灼见,不至有似是而非之差。


          IP属地:内蒙古6楼2019-03-22 19:57
          回复
            三国演义
            心机,天机,契机

            三国的故事,从开始到结束,其实是一场后果前因。你非要懂得了过程,看到了结局,才感悟得到最初。这或许就是所谓返本归元、返璞归真。
            开始也是结束
            三国的开篇,借用了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一首词: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用在三国,最合适不过。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曾经叱咤风云、阅尽世间成败的白发老者,站在离开的小船的船头,端着杯中酒,唱着这首歌。
            这种境界太高。功名争斗,哪怕是三国中搅动风云的英雄们,也始终沦陷在这个角斗场,脱不开,逃不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漩涡里,也何尝不是如此。
            但起码我们能够由此知道:顿悟,是需要跳出来的,跳出人间种种利欲纠葛;就像我们作为局外人,看着三国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才能秋月春风笑谈中。可惜,世人争做的却是当局者。
            如何跳出来呢?观心,观人,观世间,观自在。
            三国,一开始就把最高处,轻轻而重重地搁放在我们眼前。

            结束也是开始
            三国的结尾,有一首长诗,尽说那个金戈铁马的英雄时代。最深彻的是最后一句: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让我想到《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那句话: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就是天数。
            于是我们就更能理解开篇那首词的意味——那样的旷达之人,不只是经历过、跳出看,就可以的;他还需要看到和明白“天数”这个东西。
            古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违”,又告诉我们“尽人事,安天命”。人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不能也不该对结果太过执着,太挂心上。
            有时候,往往是这句话最管用:这就是命。由此,生命开始有所悟。
            开始也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三国的故事如一个闭合的圆。人间争夺,本是这样循环不尽。
            故事之中,是心机;故事之外,是天机。对于顿悟,是契机。


            IP属地:内蒙古8楼2019-03-22 20:00
            回复
              水浒传
              尘归尘,土归土

              水浒,大体说来就是一个义字当先、替天行道却毁于一旦的故事,扑面草莽英雄气,一场江湖侠义志,万千无语悲凉意。
              所以开卷词才流露这样的气质: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
              谈笑看吴钩。
              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
              七雄扰扰乱春秋。
              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
              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
              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
              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
              恐伤弓远之曲木。
              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仿佛笑傲江湖,似乎遗世独立。对于水浒故事,这真是完全看客的心思,像饮酒品茶听着评书唱曲。
              而水泊梁山却是一个悲剧,比起红楼的悲剧,其中的现实更沉重,更真实。
              所以这开卷词中的潇洒与冷眼或许都是装出来的——什么看淡名利、隐迹书林、儒流俊逸,都分明是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不得已。

              这种情绪,在结尾处的几首诗中,终于明白流露出来。
              先是说梁山108好汉:
              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
              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看上去是众神归位,永受香火供奉,青史留名。可想起梁山英雄们的故事和结局,却多少带着些“尘归尘,土归土”的悲凉感。这是一种通透,也是一种奈何。
              然后诗说: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当日亦堪怜。
              一心征腊摧锋日,百战擒辽破敌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垠,学取鸱夷泛钓船。
              替天行道,建功立业,为国尽忠,可是“谗臣贼相尚依然”,有什么用呢?早知如此,不如学范蠡归隐江湖泛舟而去。这种无可奈何和心底的悲愤,更加重了。
              最后诗说: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暗,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这或许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即使无用,终究已无愧于心。即使心中再多不甘,心上是萦绕不去的遗憾和悲哀,却已经无憾了。
              人生的滋味,本是如此。人生的玄机,本是难以捉摸。只好但求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IP属地:内蒙古9楼2019-03-22 20:01
              回复
                西游记
                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幽梦影》里说,西游是一部“悟书”。比起上面三部,它的主题更直接,调子也更温情——四大名著里,只有西游是“喜剧”,虽然同样历经坎坷,却有着皆大欢喜、不复更求的结局。
                这是一个关于佛家的故事。而佛家的主题只有两个:慈悲,和觉悟。西游记也同样如此。
                开篇诗中说: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从混沌鸿蒙、开天辟地开始,却落在仁善二字上,这就是西游的慈悲精神。老子言道德;德,即是人之道。

                西游结尾时,有两首诗: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迍邅。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最后引用,是佛法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在结束处,慈悲与觉悟的主题依旧在,而且道出了慈悲才能觉悟之理,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说起来,西游的主题似乎简单多了。可是莫忘了,在开始和结束中间的九九八十一难,那无数的误会和委屈、挫折和历练。觉悟,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比起其他三部名著,西游的珍贵更在于:承受磨难的意志、战胜挫折的勇气、矢志不渝的坚韧,都来自慈悲之心、觉悟之求,而不是因了欲望和执念。
                这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大名著的故事和主题各有不同,但结局却不约而同地走向了空悟之境。这也是一种宿命。人生始终是要觉悟的,梦再美也终究是梦,终究要醒。这是最后的选择与唯一的路途,人与人的差别,只在迷执的深和浅。
                四大名著开篇、结尾明确的提示该书的核心、法脉、中心、意旨。四大名著如同照耀人类觉醒四座灯塔,万千悲喜,万千世态,终归一觉,终是一悟。


                IP属地:内蒙古10楼2019-03-22 20:02
                回复
                  为何不发到红楼梦吧


                  11楼2019-03-22 20:31
                  收起回复
                    利根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依次第尽。(倒架慈航者)
                    其他根器:依教而行,可得道果。
                    修行并不一生一世的事,不求出轮回,常在生死海中沉浮。
                    有六道中自在者,所谓大菩萨幻化示显。
                    有不畏六道轮回生死苦者,所谓菩萨一禅提。
                    众生只是在六道中沉浮,此生不知彼世,常在三恶道中做客。
                    生死毕竟是个人的事,能真正提起的只有丈夫,能知足自然容易满足!
                    一个能满足的人就容易提起生死问题,因为精力会有所剩余。
                    在世间欲海中少有能满足的人,直到最后一气上不来,随业沉浮,来生形其实早已经定了。
                    如今不是逢劫因缘,多是业力所牵,不自由主。
                    念佛的,一气上不来时,佛在何处?
                    修善的,四大不自在时,善业在哪?
                    三脉七轮流转,气不拘于一处,佛无处不在。
                    功德造化圆满,善业不拘于外,善自在人心。


                    IP属地:内蒙古12楼2019-03-22 20:37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13楼2019-03-22 21:58
                      回复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道原经
                        原文:
                        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刑(形),太迥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无好无亚(恶)。上用□□而民不麋(迷)惑。其分,而万民不争。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不为治劝,不为乱解(懈)。广大弗务,及也。深微弗索,得也。□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政(正)畸(奇)。前知大古,后□精明。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大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IP属地:内蒙古14楼2019-03-22 21:59
                        回复
                          关于三脉七轮以及任督大小周天和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之说,承蒙菩萨开示,斗胆诉说。修行一途难,五浊皆颠倒梦想的业障。最近熬腿方知人身如莲花底轮双腿是根基,所以有人常说人老先老腿。内外五根六尘皆是执妄,身心要做到不二,且明了动静之机要,阴阳分合之妙理。冷热寒暖,内发外偷。四大圆融,五行相通。气随血行,血通气同,气通血随。守本性自心,执于一处,是丹是道是中脉是偏脉是单轮。由一见多,乃至于任督中天扩于三脉,一轮轮转而至七轮轮转。三脉七轮为一身,循环平衡升降往复。
                          人皆说清浊,却不识清浊来源。沉迷假象颠倒妄生。如有人身体健康肌肉充实,但惧暑惧寒,有人身体柔弱并无筋骨之强,却不畏寒暑何如?汝当知筋骨强壮肌肉充实并非有气脉通畅之能,身体娇柔体态纤细者非是无能量轮转之道。血气相随阴阳调和者当是有循环往复之功德。以清浊之说,下至物质世界上至无形之气,非上非下是名上下,能量物质交融相随,有四大之质五行之变化。两相交融,天即是地,地即是天,物能不二,如两世界,浑然一体。事故人不明,以清浊分而有天地之相。颠倒乱生,不明根本,分以物能,实则如一,二者同为一根。一真如法,有信息之实,是以为法界。信息虚实交汇而生,有点线面,角方圆之矩阵变化,有里外,长短,远近之分别。五根六尘于此中颠倒错乱追随,以生无穷变化,如数一至百千万亿过程中,离本源无量之距。


                          IP属地:内蒙古15楼2019-03-22 22:02
                          回复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 《经法》
                            〈道法〉第一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立命〉第一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备注:
                            《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
                            《经法》:道法.国次.君正.六分.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
                            《十大经》: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
                                  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
                            《称经》:
                            《道原经》:
                            备注:《黄帝四经·经法》白话译文


                            IP属地:内蒙古16楼2019-03-22 22:10
                            回复
                              行守:
                                天有恒干,地有恒常,与民共事,与神同光。骄洫好争,阴谋不祥,刑于雄节,危于死亡。夺之而无予,其国乃不遂亡。近则将之,远则行之。逆节萌生,其谁肯当之。天恶高,地恶广,人恶苛。高而不已,天将阙上;广而不已,地将绝之;苛而不已,人将杀之。
                                有人将来,唯目瞻之。言之壹,行之壹,得而勿失。言之采,行之枲,得而勿以。是故言者心之符也,色者心之华也,气者心之浮也。有一言,无一行,谓之诬。故言寺首,行志卒。直木伐,直人杀。无形无名,先天地生,至今未成。
                              顺道:
                                黄帝问力黑曰:大庭氏之有天下也,不辨阴阳,不数日月,不志四时,而天开以时,地成以财。其为之若何?力黑曰:大庭之有天下也,安徐正静,柔节先定。委燮恭俭,卑约主柔,常后而不先。体正信以仁,慈惠以爱人,端正勇,弗敢以先人。
                                中情不流,执一毋求。刑于女节,所生乃柔。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立于不敢,行于不能。战示不敢,明示不能。守弱节而坚之,胥雄节之穷而因之。若此者其民劳不僈,饥不怠,死不怨。
                                不旷其众,不为兵邾,不为乱首,不为怨媒,不阴谋,不擅断疑,不谋削人之野,不谋劫人之宇。慎案其众,以随天地之从。不擅作事,以待逆节所穷。
                                见地夺力,天逆其时,因而饰之,事环克之。若此者,战胜不报,取地不反,战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名声章名,顺之至也。
                              名刑:
                                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形。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静翳不动,来自至,去自往。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葆也,屯也,其如莫存。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我不藏故,不挟陈。向者已去,至者乃新。新故不摎,我有所周。


                              IP属地:内蒙古19楼2019-03-22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