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吧 关注:39,928贴子:190,153
  • 1回复贴,共1

智伯瑶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资治通鉴》是否也按传统抹黑了智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看智伯所处的时代,楼主很为智伯伤心叹息。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忠君爱国?不是,忠君爱国早就被礼崩乐坏抛弃了。
总结起来就是第二次的大规模小宗取代大宗的阶段,第一次是诸侯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而这第二次则是卿大夫取代诸侯君主的地位。
在这些卿大夫眼里什么最重要?家族利益最重要,家族利益大于国家利益,什么忠君爱国,想伤害一点家族利益,免谈!
这一点从“智伯索地”事件以及智、赵二人的结怨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关于“智伯索地”事件,《通鉴》只记载了智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三家要地,但并没记载他要地是干什么,这样断章取义的记载,就导致智伯给人的印象是不知廉耻的贪婪无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低。
实际上,智伯在前475年初任晋国执政,虽然按我们传统说法的话,前475年这一年是战国的开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仍在继续,因为就在两年以后(前473年),越子勾践灭吴,勾践仍然北上争霸,这对担任多年霸主的晋国是个沉重的打击。智伯索地,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君主的权力,以便重振晋国霸主的雄风,这绝对是出于对君主的忠诚。而且智伯是以身作则的,他本人首先带头,起表率作用地,先主动拿出一个万户封邑,然后才向三家要地,韩、魏两家都给了,虽然是不情愿的;唯有赵家,在赵襄子心中,家族大于国家,不为国家考虑,拒不交地。从而引发三家对赵氏的战争以及智氏的灭亡。当然智伯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潮流的,家族大于国家,大夫取代国君是那个时代的趋势,维护君主的地位肯定会失败,甚至会被看作是虚伪做作和野心膨胀。
关于智伯瑶与赵襄子无恤的争端,无非就是两次伐郑的事。这是来自其他史书的记载。
前466年,智、赵初伐郑,赵简子病,太子赵无恤做智伯的副将,这个人作战胆怯,又想维护家族利益,居然拒不执行晋军统帅智伯让他先攻城的命令,还堂而皇之地为自己的可耻行为做辩护。
前462年,智、赵二次伐郑,当然智伯这次有些过分了,乘醉猛灌赵无恤。但是人们酒喝嗨了,就有可能过分热情劝酒,或者作出不理智的事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赵无恤却因此更加怨恨智伯。亦可见赵襄子的心胸有多么狭窄。


IP属地:北京1楼2019-03-14 10:34回复


    IP属地:北京3楼2019-04-22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