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g吧 关注:16贴子:198
  • 9回复贴,共1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本报讯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牢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7元,增长10%。
  昌宁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聚焦贫困群体,选好选准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三个到位”,形成了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在具体发展中,立足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围绕茶叶、核桃、畜牧、烟草、蔬菜、水果、甘蔗、蚕桑、中药材和渔业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万亩推广、千亩示范、百亩试验的“万千百”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类主体积极探索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区,近两年全县流转农村土地10.5万亩,建成万亩农业推广区4个、千亩农业示范区5个、百亩农业试验区25个,使具备农业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支持贫困户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增加经营性收入,全县共有20500户贫困户从“四小工程”中受益,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同时,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县610个合作社、159户企业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关系。
  昌宁县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想打工”向“能打工”的转变;着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找工作”向“工作找”的转变;着力实施“就业激励工程”,制定就业激励措施,实现“想就业”向“能就业”转变。2014年以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公司1个、劳务专业合作联社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8个,在124个村(社区)培育发展160名劳务经济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43万人次。自2017年起对跨省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对有序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公司或村组经办人员,给予职业介绍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49人次。2018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7.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3亿元以上。2018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服务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200.25万元。
  昌宁县着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立足于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领域就业岗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实施“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型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创业明星和创业典型,有效激发了创业激情,催生了致富动力,实现“想创业”向“能创业”转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劳动转移扶持资金82731万元(其中发放创业贷款81096万元),有效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成立了柯街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入驻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社员345户种植蔬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认定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人。


1楼2019-03-11 11:13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昌宁“三业齐驱”铺筑农民持续增收路
    本报讯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立足于农业大县的实际,着力筑牢产业基础,合理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激发群众创业激情,产业、就业、创业三业齐驱,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路子,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牢乡村振兴基础。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947元,增长10%。
      昌宁县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聚焦贫困群体,选好选准产业,完善利益联结,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着力改善产业发展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坚持责任落实、资金保障、组织实施“三个到位”,形成了贫困村有致富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在具体发展中,立足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围绕茶叶、核桃、畜牧、烟草、蔬菜、水果、甘蔗、蚕桑、中药材和渔业十大产业,着力实施万亩推广、千亩示范、百亩试验的“万千百”工程,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4类主体积极探索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田保姆”等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整合资源建设规模农业示范区,近两年全县流转农村土地10.5万亩,建成万亩农业推广区4个、千亩农业示范区5个、百亩农业试验区25个,使具备农业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大力支持贫困户实施“办得了、办得好”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增加经营性收入,全县共有20500户贫困户从“四小工程”中受益,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93.8%,贫困户人均增收2700元左右。同时,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全县610个合作社、159户企业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关系。
      昌宁县不断拓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扶贫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就业渠道、就业政策,打好就业扶贫“组合拳”。着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实现“想打工”向“能打工”的转变;着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实现“找工作”向“工作找”的转变;着力实施“就业激励工程”,制定就业激励措施,实现“想就业”向“能就业”转变。2014年以来,培育发展人力资源公司1个、劳务专业合作联社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8个,在124个村(社区)培育发展160名劳务经济人、49名就业扶贫信息员,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5.21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9.43万人次。自2017年起对跨省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对有序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的劳务公司或村组经办人员,给予职业介绍补贴。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27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6949人次。2018年末,全县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17.2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2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13亿元以上。2018年累计发放公益岗位补贴、服务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贴200.25万元。
      昌宁县着力实施“创业扶持工程”,立足于以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领域就业岗位,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技术指导,实施“贷免扶补”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农村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转型创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强、带动效果明显、示范作用发挥好的创业明星和创业典型,有效激发了创业激情,催生了致富动力,实现“想创业”向“能创业”转变。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劳动转移扶持资金82731万元(其中发放创业贷款81096万元),有效拓宽了创业融资渠道。成立了柯街镇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资专项资金100万元,为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入驻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社员345户种植蔬菜,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认定就业扶贫返乡创业组织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1人。


    2楼2019-03-11 11:14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成县: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分红务工“双收入”
       “用振动筛将小麦里的杂质筛选出来,使得小麦干净无杂质,这样面粉的品质也会更高。”张旭飞如此介绍磨面的关键环节。
        今年年近40的张旭飞是陇南成县索池镇王湾村村主任。他在村上乐于助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忙,很受当地民众欢迎。如何让村民有钱花,让大家住上好房子,让王湾这个小山村变化再快一点、再大一点?张旭飞一直在琢磨这些问题。
        王湾村是成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以前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一直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贫困的面貌,许多民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少贫困户靠救济过日子,村集体经济积累也非常薄弱。
        近年来,王湾村在成县县委组织部和农牧局、扶贫办的支持下,先后得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30万元,又在帮扶单位县委宣传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成县犀江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支书王照国一直在考虑,谁能挑起这个重担,带领大伙一起致富奔小康。最终经过村两委班子推荐,担子压到了张旭飞身上。
        从一开始的方案制定、选址勘察、征地补赔、施工验收,到购置磨面机、榨油机,建厂房,再到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商标注册,张旭飞都丝毫不敢松懈。
        该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7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人,带动帮助32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与26户贫困户签订帮带养殖分红合同,发放鸡苗600只,中蜂40箱,由合作社集中饲养,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和贫困户互利双赢。
        刘爱生家住王湾村王湾社,妻子患病在家,常年需要照顾,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合作社创办后,他女儿刘海燕长期在合作社务工,短短几个月仅务工这一项实现增收3000多元。
        如今,合作社依托“犀江园”系列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为主,附带土鸡、中蜂养殖和栽种油菜、本地小葱等经济作物共同发展。此外,还对当地纯绿色无公害潘林麦面粉和菜籽油进行加工包装,依托电子商务进行线上销售、线下配送,辐射服务周边3000多名民众。
        如今的王湾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向每家每户,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站在道路两侧,通村道路硬化率,动力电、移动网络、安全饮水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3楼2019-03-11 11:14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到2027年河南将建百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
          近日从河南省林业局获悉,到2027年,河南省将建成100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使其成为人们度假、休闲、体验、运动、养生、疗养和观光的目的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森林特色小镇的农民来自林业及相关收入占总收入比应达60%以上。
          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分为森林康养型、生态旅游型、生态绿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四个类型,根据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观光,丰富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实施林业一二三产融合,突出主导产业特色,形成集聚复合优势度高的特色村镇。
          据悉,森林特色小镇申报对象可以是村庄,可以是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特定区域或自然村庄聚落,也可以是林业龙头企业。经过自愿申报、审核筛选后,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将被列入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进行1年左右的培育建设。达到创建标准的村镇,由省绿化委员会、省林业局授予其“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根据《河南省森林特色小镇申报与考核办法》,森林康养型、特色产业型和生态绿化型森林特色小镇区域林木覆盖率(含湿地等生态绿地)不低于8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2400亩;生态旅游型森林特色小镇林木覆盖率不低于50%,区域森林面积不小于1500亩。申报区域居住人口山区500人、平原1500人以上,面积2平方公里以上。其中,特色产业型森林特色小镇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
          此外,申报森林特色小镇须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和生态服务设施,生态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绿道、栈道、生态标识等生态便民服务设施齐全、配套。


        5楼2019-03-11 11:15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黑龙江贫困县贫困劳动力可获免费技能培训
           近日从省人社部门获悉,黑龙江省今年继续深入推进人社扶贫攻坚,目标实现1.2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贫困县有培训需求的贫困劳动力都能获得免费技能培训,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往届“两后生”都能接受技工教育。
          深入实施就业扶贫“两联三送”三年行动计划,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在加强劳务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做实扶贫车间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
          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和贫困人员需求,开展大规模精准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建档立卡“两后生”,落实免费就读技工院校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等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提升技能水平。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范围。
          建立与扶贫、发改、农业、商务、残联等部门协调沟通机制,推进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各项扶贫措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落实到每个贫困地区、每名贫困群众。及时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不断优化完善,提高工作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8楼2019-03-11 11:17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黑龙江推动农业“两头两尾”打造产业集群
            前几年,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种粮大户李群利收获的玉米,都要卖到100多公里外的绥化市一加工企业,因为县域内没有啥加工企业。如今,只需不到5公里的路程,粮食就可以卖给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近几年,黑龙江省加快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在一些粮食主产县(市)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积极谋划建设精深加工项目,促进粮食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下游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显现。
              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底投产,该公司年加工能力约为60万吨,目前正满负荷生产。铁路线通到该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在货场,集装箱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将生产的玉米淀粉、玉米油等产品装进集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北安市拥有耕地300多万亩,是玉米、大豆主产区。近年来,以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北安市正全力打造玉米全产业链。2018年10月开工建设的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年可加工转化玉米92.4万吨。
              北安市副市长孙金伟说,玉米产业链是北安市着重打造的三条产业链之一,未来几年,北安市玉米精深加工能力将突破200万吨。“把农业产业链留在县域内,提升深加工能力,不仅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带动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肇东市集聚了多家玉米深加工企业,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种粮大户王志东把收获的玉米,卖给了这家加工企业。“家门口有多家加工企业,相比去年,今年每斤涨了1毛多。”王志东说。
              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氨基酸类产品,产品远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董事长王成福说,公司生产的各种氨基酸产品在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占比率不断提升,下一步将在维生素和高档氨基酸、营养型维生素上加大投资力度。
              肇东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域内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使农民靠近加工企业,减少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县域内的深加工企业又参与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反向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技术革新。
              自2017年,齐齐哈尔市先后引进3个粮食深加工大项目,玉米深加工能力目前达到420万吨,是三年前的3.5倍,引进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消化全市80%以上的玉米。
              为推动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合理布局,黑龙江省根据全省玉米主产区生产实际,结合相关市县区玉米可供加工量、要素保障等情况,将玉米主产区划分为7个片区,尽可能把产业链建在产粮大县,不断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局了解到,2018年,黑龙江省加工原粮3615万吨,同比增幅31%,销售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幅27%。此外,2018年,黑龙江新增玉米深加工产能340万吨,总产能达到2000万吨。其中,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等市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较快。


            9楼2019-03-11 11:17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靖远县:“农旅结合”走出特色致富路
              春节期间,正值大棚草莓采摘季节,走进东湾镇大坝村的种植基地,扑面而来的香甜气息以及一串串像红珍珠一样镶嵌在碧绿的绿叶中的草莓,使人感到赏心悦目、春意盎然。一些游客们正在精挑细选采摘着自己心仪的草莓,还有一些游客正忙着拍照留念。
                种植户张旭平是村里的脱贫户。据他介绍,近几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下,他发展起了大棚草莓种植并加入了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会获得不少的收益。
                张旭平说:“今年我又种了三个草莓大棚,主要以采摘为主,每天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在我对草莓种植干劲十足,我也相信它能给我家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与张旭平一样,村民张守祥也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请贷款发展旅游采摘农业,第一年便让他尝到了甜头。张守祥说:“我今年尝试西瓜和辣椒套种模式,西瓜元月份就上市了,一斤能卖六块钱,一个棚总共能卖两万多块钱,还有辣子也能有两三千块钱的收入,总体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
                近年来,靖远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力争把特色种植、特色采摘、休闲垂钓、特色餐饮等“农旅结合”型现代农业做大做强,进而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且别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之路。
                如今,在靖远县东湾镇,像大棚特色果蔬这样的采摘农业,正在逐渐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同时,靖远县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等举措,引导带动群众发展农家乐,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进入糜滩镇独石村村民张勤开办的“水韵独石农家乐”,传统的农家小院、整洁舒爽的环境、自然唯美的装饰备受游客青睐。
                “我以前是种庄稼的,从村上搞乡村旅游开始,乡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就动员我搞个农家乐,搞了这么半年多时间,我感觉比种庄稼要好。”张勤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张勤在“水韵独石”项目建设之初便把自己家改造成了农家乐,并于2018年7月份开业,现有农家特色客房5间,餐饮日接待能力在100人以上。全年已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营业额超过6万元。截至目前,靖远县已打造了如富坪新坪“花儿新村”、水韵独石、五合枸杞小镇、东湾田园综合体等一批新兴旅游“名片”,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及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楼2019-03-11 11:19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开州“天边村”的扶贫见闻
                新华网重庆2月18日电 2月14日,开州关面乡水溪村是典型的石山区和高寒山区,山大、坡陡、谷深,土地贫瘠。
                开州关面乡水溪村下着雨夹雪。车子爬到半山坡,在转弯处开始打滑无法前行,人下车后走在路上也像踩了油。
                “山上结‘桐油冰’了,轿车上山太狠了,掉下去人就捡不回来了。你们不上来,我骑个摩托车慢慢下来嘛。”电话赶巧似的响起,那头传来村民黄朝维的声音。
                  顺着这条硬化路盘旋向上,密匝匝的雪像帽子一样扣在山顶,海拔1700米的山巅上,黄朝维的家已被大雾裹住。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过320公里车程到开州城区,再辗转95公里前往水溪村丁黑皮屋基坡地。这条进入开州北部山区的路,如今是黄朝维下山进城的路,也是水溪村的出路。
                  崖路,出路
                  水溪村海拔600至2500米,被比喻为“天边”的村子。
                  这里是典型的石山区和高寒山区,山大、坡陡、谷深,土地贫瘠。村民以前靠种植土豆、红薯、苞谷“三大坨”,及零星木香、党参等中药材糊口,生活极为艰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纷纷“逃离”水溪村,281户、600多人的村子现常住在村辖区内24户、63人,他们散居在水溪村八股地、丁麻子湾、八面三个互不相连的坡地上。
                  随着重庆扶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启动,水溪村基础设施、扶贫政策逐步完善,3户村民返乡创业,组建新型经营主体,黄朝维便是其中之一。
                  在等待黄朝维期间,记者忆起2017年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在外地开超市的他那一年听说了政府搞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消息,懵懵懂懂地回乡看了看,立马决定留下。
                  这个17岁便穿着破背心、补丁解放鞋辍学外出打工的他,5年后将全家接出了水溪村,24年后他又因交通带家人回到家乡。
                  当时,为盘活山里的资源,发展木香等中药材产业,开州前前后后已投入近400万元修通了关面乡场至水溪村的5.3公里村道并进行了硬化,还将水溪村境内7公里的人行便道整修成了机耕道。
                  虽然机耕道没有直通到他家门口,但那次交谈中,笑容一直挂在黄朝维的脸上,他说,以前村民种了药材也运不出去,种植积极性都不高,现在村内能通车了,肯定会慢慢好起来了。
                  乐观和坚持是记者对他的印象。最终黄朝维选择了种植培育期长但价值较高的药用木瓜及耐寒的山茶花。
                “空壳”,破壳
                “我的木瓜今年进入初产期了。要不是这天气,你又可以坐我那辆配送车上去看看。这次不会被蛇吓到啦,蛇都冬眠了。”黄朝维到了,刚见面就打趣道。
                  他从摩托车上下来,哈了口气暖手,雾气迅速蒙住了他干裂的嘴唇。
                  他提到的配送车比一般货车窄,勉强能驶过不足2米的人行便道。此前记者一行冒险乘此车去他家里,经过道路最窄处时,须下车走路,车身倾斜着车胎压在旁边的山坡才能通过。当时,记者还被路边忽然窜出的蛇吓了一跳。
                “去年底人行便道变成标美路,拓宽至4.2米了。我的木瓜今年预计产量1吨,按9元/斤算的话,全部运出山外,可赚近2万元。以后丰产期时赚得更多。”
                  开州所处的三峡库区,曾经因产业空虚而遍布“空壳村”。水溪村作为开州关面乡4个深度贫困村中最贫穷、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村子,曾经更是面临农村经济空壳、人口空巢、产业空心的“三空”问题。
                  不断变化改善的交通是让这一系列农村难题“破壳”的首要突破口。
                  从2015年以前不通公路,用背篓往返村里和乡场的“两头黑”,到2017年骑摩托车仅需30多分钟,到现在小型货车能直接从村里直通乡场,再花2个半小时还能到开州城区。
                “经营着木香合作社的杨云培和我一样,也是被吸引回乡的创业新农人,通过这条路,他的木香也更快更多的运出了大山。”黄朝维说。
                  近年来,关面乡为方便药农种植运输药材,新修、整修耕作便道、运输道路48.3公里,累计硬化村级道路42.17公里,村社通达率达到95%。
                  截至2018年底,开州农村公路7292公里,占全区公路92%。农村公路硬(油)化农村公路达4353公里。全区100%行政村通畅、85%撤并村通畅、92%村民小组通达、61%村民小组通畅。
                  更让黄朝维高兴的是,今年重庆市“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将建设2.4万公里“四好农村路”。按照重庆交通脱贫攻坚规划和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州计划建设“四好农村路”2200公里,
                  此外,村里还将修建3公里的生产便道及3座铁索桥,连接互不相通的八股地、丁麻子湾和八面,在村内形成环道。
                  不变,“三变”
                  如果说交通是扶贫基础性、先导性条件,是打通乡村振兴进与出“双向道”重要的一环。那如何壮大产业,把贫困户的利益与产业发展紧紧捆在一起,则是另外一环。
                  在问及前两年黄朝维过得怎么样时,他搓了搓手,摸了摸手上的老茧,面露自豪,“我还被评为乡里的致富之星,每年卖山茶花及花种的钱会分一些给贫困户。”
                “我头上‘挂’了5户贫困户,种植的木瓜还没收成,要替他们想一个办法才行。”黄朝维的答案是耐寒的山茶花。“每年冬季都还能运货,摩托车装个防滑垫就上路了。”
                  关面乡是开州唯一整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乡,针对水溪村的特殊情况,开州采取“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扶贫思路,进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村里现在剩下的都是行动不便、家境艰难等原因无力外迁村民,如何给他们不变的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开州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通过“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政府给黄朝维这样的经营主体配股资金扶持,配股收益是黄朝维的家庭农场占49%,村集体占10%,贫困户占41%。此外,黄朝维还会以一天80元—120元/天的工资不定期雇佣贫困户务工。
                  除了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模式,针对举家外出或搬迁的贫困户,开州采取产业托管式利益联结,让他们把产业交由放心的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分得托管利益。
                  目前,水溪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家,发展了木香3000亩、党参1000亩、厚柏3000亩、天花500亩、木瓜及山茶花200亩,通过流转土地、本地务工、股份分红等方式累计带动15户贫困户增收。
                  整个关面乡发展了大户21户、专业合作社4个人、家庭农场2家、农业公司2个,这些经营主体是2018年开州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及后续巩固脱贫成效的保证之一。
                “我给你看看我的山茶花吧,都说红配绿丑的哭,我觉得茶花配木瓜还多不错。”黄朝维笑着从兜里掏出手机,翻出照片。
                  雪裹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陆游赞颂的山茶花也就是眼前这雪中一朵朵山茶花娇艳争春的模样了。
                  开春雪化后,这些山茶花将和木瓜及木瓜片、木瓜酒等中药走出大山……(完)


                12楼2019-03-11 11:19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乐都49个贫困村摘帽退出
                  2018年,海东市乐都区充分协调各方力量,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狠抓项目落实,拓宽增收渠道,增强发展后劲,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2元以上,顺利实现49个贫困村退出、3006户10173名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
                  据了解,乐都区通过实施“八个一批”“十大扶贫工程”,不断改善民生条件,扶贫成效进一步显现,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对132名残疾学生随班特校就读和送教上门,全区无因贫辍学现象发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实施新识别609名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2017年至2019年所有贫困户(除1075户低保兜底户)到户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
                  据悉,乐都区通过区级自查自验、省市级抽查验收,年度贫困村退出和贫困户脱贫均达到了脱贫标准,达标率为100%。


                  13楼2019-03-11 11:20
                  回复
                      中国蓝田总公司转发:四川绵阳2018年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绵阳市以猛药良方精准治贫,以浓墨重笔奋力作答2018脱贫大考,紧紧围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总体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一年来,主要领导不仅“挂帅”,而且“出征”,多次深入贫困村,察真贫、找问题、谋对策;全市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亿元,各级各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严格落实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为贫困户脱贫精准开出“药方”;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财务“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全面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公告公示体系,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一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成功“摘帽”,34521名贫困群众、225个贫困村脱贫,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8年,绵阳市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再战再胜。
                      事件影响
                      2018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每一个角落,绵阳市下足“绣花”功夫,打好“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在绵阳这片热土上,脱贫攻坚的红利润泽每一名贫困群众。
                      2018年,绵阳市农业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5.36亿元,带动1.42万贫困人口脱贫;
                      组织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培训4036人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含务农)9.87万人,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3435人;
                      锁定易地扶贫搬迁计划2226人,截至2018年11月底,开工建设2226人,搬迁入住2226人,搬迁率100%。贫困户危房改造2495户,竣工2495户,进度100%;
                      全面落实“9+3”免费教育和15年免费教育等政策,免除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和3.4万名中职学生学费;
                      全面落实“两线合一”政策,农村低保上调至3840元/年,继续将3.58万名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纳入低保保障,累计发放金额8084.58万元;全市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2亿元。
                      市民感言
                      安州区秀水镇青松村贫困户周明贵:“去年,通过村里的青松甜梨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我们集体种梨树,我们户均增收在300元至400元左右,如果愿意在合作社务工,每天还能收入80元左右,一年约3000元。除此之外,入了股的村民年底还能分红,日子是越过越好。”
                      摸着鼓起的腰包,望着日渐美丽完善的村落,周明贵说:“这几年,咱们陆续将村组道路进行了修缮硬化,目前已修了24公里,不仅方便整洁了,更重要的是完善了基础设施,可以进行机器作业种梨,减少了生产生活成本。未来,我们计划发展旅游,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与梨有关的旅游项目,争取能够真正的农旅结合。我们有信心,每一个***子都会越过越好。”
                      近日,平武县古城镇阳南村村委会大院里喜气洋洋,这里正在举行产业发展与东西部协作资金产业分红大会。41户参加该村合作社的农户现场分到黄牛养殖分红金8万余元。拿到分红的这些村民中,有不少都是贫困户。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养殖黄牛、种植茶树,咱们村走上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致富之路。加上对口联系部门每年帮着将村子里的农土特产进行销售,这么强大的帮扶力量给我们扎起,我们也铆足了劲搞发展,做一个努力奔跑的人!”


                    20楼2019-03-11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