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吧 关注:81,358贴子:2,036,177

2018中国科幻阅读报告(完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祭


IP属地:四川1楼2019-01-26 21:24回复
    2018中国科幻阅读报告


    引言:
    在不久前结束的一场科幻新书发布会上发生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插曲,当时正是互动提问环节,一位资深幻迷向受邀到场的嘉宾——其中的《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先生发出诘问:
    “十几年前杂志上何夕、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即使拿到今天都让人觉得很好看,但为什么这几年杂志拿不出那样好的作品了?为什么《科幻世界》越来越难看了?”
    这不是新问题,却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横在科幻人面前的老大难问题。而相比问题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幻迷提出这个问题的时间点相当微妙。
    2018年,截至到目前,科幻类纸质书刊种类与发行总额大幅超越去年,这些出版物包括:
    图书:小说约360种,非小说29种;(截止11月30号,含再版图书、画册,不含漫画)
    杂志与MOOK:《科幻世界》、《科幻CUBE》、《奇境》、《时间不存在》、《十二个明天》;
    科幻世界杂志社旗下还有:《科幻世界.少年版》、《小牛顿》、《科幻世界.译文版》,以及杂志增刊与合订本;
    (上述统计不包括科普读物与电子期刊在内)
    可以说,2018年是中国科幻看似最繁荣昌盛的一年。在过去这一年里,读者的烦恼发生了转变,中文科幻图书从过去的“不够看”开始转为如今的“多得看不过来”,对他们来说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科幻图书期刊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过去的一年里,伴随着数不清的科幻小说征文活动和比赛,原创科幻新人新作不断涌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寥寥可数的几个本土科幻研究者面对当前海量科幻作品中表现出的多样化具体问题,已很难一一做出深入、及时的判断,更不要说想要在此基础上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视野了。
    本文另辟蹊径,从多个读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这些个人的读书心得对过去一年里与中国科幻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凭个人爱好挑选较有影响力的期刊图书、人物、事件做重点讨论,以期做到:讨论有目标,研究有侧重。
    侧重的4个方面:1.具体好在哪里?2.好到什么程度;3.不好在哪里;4.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东西?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9-01-26 21:25
    回复
      1. 匠心专一之作

      MOOK,又叫图书型杂志,据说出版灵活是它最大的特点;我还听说当年在美国正是MOOK引领了新浪潮运动,一举革新了黄金时代末期日益陈腐的美国科幻。
      我猜想未来事务局的编者们大概是怀着同样的梦想和心情去做这本《时间不存在》的。
      2018年科幻图书市场上同时出现了多本科幻类MOOK,而其中又以“未来事务局”的第一本MOOK《时间不存在》起初最为笔者所看好。
      各家MOOK的作者阵容都十分强大,而相对比起来《时间不存在》不仅作者阵容强劲,它的制作团队也非常专业:姬少亭、兔子瞧、三丰、孙薇、东方木……一长串名单中看不到一个外行人,都是真格的科幻爱好者。
      这种专业性直接反映在《时间不存在》的颜值和细节上:
      1. 第一印象就是字体非常舒服,所有科幻刊物中最舒服好看的,没有之一;
      2. 整本书的设计出色,细节相当出众,图形界面有如艺术品一般精美,超过一般的精装图书;
      3. 图书右上角小小的兔子骑士大家注意到了吗?一幅幅并不全然相同,其实是手动翻页动画!
      4. 小说译文的下方偶尔还会出现译者的小字吐槽(模拟了悄声说话的效果)
      不过本书的图文排版方面偶尔有些主次不分:例如《中国人的时间计量与对时间的理解》这篇文章,作者任杰的语言风格并非特别诙谐幽默或者惊悚的那种,反倒是老老实实、逻辑性很强很严密的那种文字。在这类需要专注力去阅读和理解的文章中,美术设计者故意插入很多令读者瞩目的图形符号——这一行动实际上起到了分散读者注意力,使得阅读变得额外困难。
      在内容方面,本书的页数多达353页,内容丰厚(相应的价格也较高);其中韩松的《冷战与信使》与马森的《途中小憩》这两篇小说相当不错,前者意味深邃,后者富有奇趣,个人认为都值得一读。而剩下的小说,包括刘宇昆的《七个生日》在内都给人一种寡淡如水的感受。
      而且,非小说文章在这本书中占据较大的篇幅。这些文章——无论是“综述”里的加里.韦斯特福尔、“看”栏目里的周留和仁杰、还是“圆桌对谈”里的詹姆斯.冈恩、宝树都把文章写得枯燥无味——整个杂谈部分读起来就像是在翻一本几百页厚的洗衣机说明书。
      在《想不到的时间: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中,作者韦斯特福尔不厌其烦地搬运和堆砌了一堆资料,更满不在乎地大量使用“小说作者+《作品名》+作品内容梗概”式的单一重复段落,以至于作者堆到最后都忘了他自己在一开始提出过的预设:时间是如何想不到的?
      第二篇文章《存在的涟漪:形而上学的导程——第三章:时间》,其作者使用了一个学术论文式的超长标题——与其说是严肃的科学理论不如说是科幻作家个人对所谓“感觉时间”的哲学思辨,其中仅夹杂着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不仅构不成科普文章中应有的知识体系,更让读者找不到任何有意义和值得惊奇的地方。
      后面“圆桌”中的一堆文章也莫不是如此,读起来都给人一种急躁的感觉,在科幻读物中看到这些,个人觉得是有点突兀和无聊的——既算不上科幻评论,也谈不上是科学知识普及,拿来当科幻史又显粗略单薄,反而全不及姬少亭的卷首语实在有料、精辟以及动人。
      编者在图书图形设计上用了十分的心,但在应由作者和编者共同把控的作品内容上不走寻常路,使得杂文、漫画和小说给人一种绷得太紧的感受,整书散发出学术报告般的紧张气氛,年轻人读大概会感觉到压抑,而失去了作为杂志的味道。
      总之,《时间不存在》的编撰水平很高,起点高,其目标受众应为等同硕士及以上之学历、哲学或历史专业的学者和作者,不建议一般科幻读者轻易尝试。
      最后,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同样的题材,这本“时间之书”里华人撰写的部分显然是本世纪新创作品,而欧美小说部分,多是上个世纪的老作品,这不由让人想起《途中小憩》中描写的时间聚合效应。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9-01-26 21:27
      回复
        3. 因为专注,所以特别

        《科幻CUBE》很有特点,这是一本主打“特稿”的多次元杂志,是所有杂志中最配得上“杂志”之名的杂志。
        其中的“特别企划”让80后老玩家迅速找到与当年巅峰期的“UCG”和“游戏人”相逢的感觉。
        这本杂志不拘一格做专题:《怪兽》、《外星人》、《赛博朋克》、《汤姆.克兰西》、《废土》、《人间兵器》、《女武神》……
        专题作者也都是精通ACG的三栖人老玩家,让懂行的朋友很快就能在杂志中找到家的感觉;比如有一期主讲《太空堡垒》,好几位作者各自撰文,从不同角度出发讲“太空堡垒”的历史文化,从最早的动画到电影,再从电影讲到主题曲、再到漫画和模玩,一次性满足绝大部分粉丝的胃口。
        这样把题材专注做到极致的好处是读者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择期购买收藏。
        比如我经常光是看到封面标示的诱人主题就忍不住想要购买,这种杂志的专门化,我认为是科幻杂志未来进化的方向。
        不过让我感到担忧的是,特稿是一种“特殊设计”,不应成为“常态”和“主流”,不然的话,长此以往特稿将不特,杂志的组稿、稿件质量将成为一大难题;而且相对于普通杂志,缺少一贯的精神和稿件重心,而一味地强调各种位面,这本身也是一种防守姿态。
        由此可以想象,读者择期而购的订购倾向,对于期刊经营的持续性与增长也是不利的。
        可以说,与《科幻世界》和《银河边缘》保守僵化到变成短篇小说集相比,《科幻cube》一期仅刊载两、三篇原创科幻小说的方针,又可能显得太过于激进了。
        这激进的表现,让读者禁不住对其未来抱有期待的同时又感到害怕。
        PS:《科幻cube》另一个特点是它每期所刊登的科幻小说都会配一篇作者访谈,这个访谈栏目无疑是所有科幻志中做得最——有颜值的,其栏目摄影师或美图师的功力深不可测:游者,江波,刘洋……甚至宅佬熊在上面都帅比明星模特。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9-01-26 21:30
        回复
          4. 传承与均衡

          八光分公司今年也出版了它的第一本MOOK《银河边缘.奇境》(以下简称银河边缘),比较瞩目的是它宣称使用了“中外合办”的新形式,对该形式中的具体操作,外界了解得还不多:
          两种语言的《银河边缘》的内容是否同步?美国编辑部提供了哪些有力支持?是深度合作,还是仅仅从美版杂志上抓一些过期文章来用?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依旧只能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科幻MOOK对待,通过图书实际表现出来的东西进行评价。
          《银河边缘》的实体书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其字体,大约是同类型杂志中最细小的,很考验读者的视力。
          其次,书的标价仅39元,不厚,271页,但足够耐看。
          且与其它新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河边缘》开篇的杂谈文章“主编会客厅”被迈克.雷斯尼克写得妙趣横生,给人以非常好的阅读初体验。
          紧接着的小说部分:无论是杰克.威廉森的《束手》,还是西尔佛伯格的《世界末日之旅》,汤姆.格伦瑟的《奇境》,以及两篇奇幻小说《姐妹》和《希望之岛》——本书的海外译文随便挑一篇放到其他书刊中都可以做刊首主打。
          而丹尼尔.伽卢耶的长篇连载小说《黑暗宇宙》更是优异到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年第9期《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刊登的重磅科幻小说《龙蛋》。
          国内科幻小说部分较细小,但有梁清散先生的国风科幻小说《济南的风筝》,小说比较神奇,构思巧妙,《暗夜亡灵》也不错,只是最后出现了《零故事》这样诘屈聱牙的作品,实属遗憾。
          而本书最后的“幻想书房”栏目由于时效性差,不切合国内图书环境,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
          这样看来,其内容安排与《时间不存在》对比存在一样的现象:国外黄金时代译文配国内作者新作。而并非如其在发布会上重点宣传的那样——是在搭建一条基于中美科幻沟通认识的桥梁。
          结合之前《时间不存在》一书的表现,科幻的这种跨世纪的对比或许更像是一条人造时空隧道,强行衬托出今日科幻文学在想象力上的苍白无力。
          准确地说本书给人一种就是译文小说集的感觉——即《科幻世界.译文版》的翻版。
          相比《十二个明天》、《科幻cube》和《时间不存在》的激进改革,《奇境》的排版设计更接近传统杂志,一看就是纯文学的古朴路线;且内容编排也是偏重科幻小说的。
          读者从书中看不到发布会上主持人一遍遍声称的“泛科幻”——没有科幻亚文化内涵、没有沟通交流栏目,图画很少;整本书的非小说内容就只有雷斯尼克的《主编会客厅》和本福德撰写的“科学家笔记”,我估计官方对“泛科幻”和“杂”志是有什么误解——就连纯文学小说都有序言和后记呢。
          或许是因为非小说类稿件的极度匮乏?
          总之,《银河边缘》作为科幻MOOK有些名不符实,是海外稿件的强大和相对便宜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本MOOK在形式上的僵化。
          向纯喜爱科幻小说的读者朋友强烈推荐这本《银河边缘.奇境》。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9-01-26 21:31
          回复
            6. 舞台理论

            “为什么《科幻世界》越来越不好看了?”其实大可以提炼为“为什么中国原创科幻小说越来越难看了?”
            这两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看法。
            在编辑和出版方看来,或许如姚海军先生所言——是因为一些读者长大了、不爱看科幻了;
            在文艺评论家看来,是缺少勤奋和有天赋的作者;
            而在读者看来则是简单地没有好作品。
            坦诚地讲,身为读者,我认为是不能把“不好看”这一现实情况简单地推给“公交车理论”去解释,也不能拿“美国的科幻文学衰落到只能靠拍电影支撑”做借口;而应该这样认为:这个问题是一个舞台问题,即戏不好看的原因要么是剧本不好,要么是演员演技太差,更有可能的原因是演员和剧本都不够好。
            而绝不能认为:反响不够热烈是观众的不好、是他们太老口味太挑剔,我们应该换一批幼稚一些的观众进来看(还别说,换观众这样荒唐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
            “公交车理论”连与泛科幻共识也是矛盾的,马戏团的表演经常倾向于去讨好小朋友,却不会因此从观众席中剔除小朋友们的父母(他们往往掌握着钱袋子)。
            我们的国产动漫已经犯过同样的认知错误了,并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纸媒江河日下已经成为共识,至少是预期内无法重回当年的鼎盛之势了,但既然有人还在坚持,也还说明纸媒绝非没有希望。
            电视刚出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在叫嚷电影院要彻底被电视机取代,然而现在呢?电影活得好好的,反倒是电视快要死了。
            MOOK的背后,表面上是刊号难以弄到,背后是原创科幻作品组稿困难的现实,这种现实在出版周期“灵活”、且有译稿填充的MOOK中尙不明显,但在每月一期的传统科幻杂志中就相当明显了。
            这些科幻平台面临个3个严峻问题:
            1. 目标:是网络的便捷反而让推广宣发活动变得意义不明、浮于表面、空打散弹枪;
            2. 价值:如何引导作者作出区别于网络免费文章的高价值作品;
            3. 内容机制:稳定、高质量的供稿来源;
            这3个问题是高度概括的,可以发散成数十个具体问题(但那样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
            探索这3个问题背后的成因,我们又可以归结出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优秀原创内容极度匮乏。


            IP属地:四川9楼2019-01-26 21:33
            回复
              7. 科幻图书概论

              2018年的科幻图书出版与往年相比主要的变化还是在于出版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其总体上是大幅上升的,似乎让人看到科幻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希望。
              过去国内引进外国科幻作品主要着眼于上世纪美国黄金时代和新浪潮初期的作品,而自从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之后,国内对近期雨果奖获奖作品及其它外国新出版科幻作品的引进效率大幅上升,很多2000年以后的经典科幻小说在国内结集出版。
              如美国作家杰米辛的《第五季》(2016)、《巨石苍穹》(2018)、《方尖碑之门》(2017);
              比如保罗.巴奇加卢比的《发条女孩》(2010)
              比如芬兰作家哈努.拉贾涅米的《侠盗若昂》三部曲(2010-2014);
              比如罗伯特.威尔森的《时间回旋》(2006),这篇小说的特点猫昌曾特意点评过,威尔森在本书中表达的创作思路值得今天的科幻作者和研究者们参考。
              ……
              等等很多。
              装帧方面,科幻读物依然以平装本小说为绝对主力,这些平装科幻图书中以新星出版社的开本最大,读客和上海文艺的开本相对小一些。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科幻世界)的部分图书开本最为袖珍,应该是考虑到年轻人对书籍的便携要求。
              科幻世界的书系过去是有塑封的,现在已基本取消,图书的耐用性虽然有所下降,但此举可以防止图书受潮卷边,比起收藏更适合传阅。所有图书中又以读客系的图书封面手感最好,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纸面的略微粗糙,把握感很足;科幻世界系的图书封面偏光滑,新星系、科普出版社系列等一众科幻出版读物介于两者之间,手感较差。
              可以看出无论是读客还是科幻世界,其图书制作理念都已经非常成熟,目标指向性都很强。
              2018年精装本科幻图书偶有出新,种类稀少,其中以“八光分”推出的中文版《神秘博士》系列小说的前三本最为瞩目,这套书籍外观精美,装帧质量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科幻世界推出的大师精装本其实只是无印版的平装书……另有PDK的精装版小说集,质量尚可,可以收藏;还有最近出版的韩松作品精选集全6卷,选题非常好,翻阅和收藏俱佳。
              此外,这几年科幻世界推出最频繁、最高规格的精装本就是《三体》了,这个就不多说了。
              这一年中,科幻图书的外观设计整体水平有所提升,其中以小说《量子魔术师》为最佳,蓝白封面给人迷幻、神秘、魅惑的直接印象,与小说的氛围契合,摆在书架上也非常醒目。美观程度略微超过英文原版。
              相对比下,《安德的游戏》系列(百花文艺版全集装)和《沙丘》系列(读客薄本)两系图书最差,似乎有意在设计上偷工减料。
              2018年,非小说类科幻图书种类相比去年有所下降(历年都不多),反映了科幻出版物在形式上的单一与主题策划活动的困难。这种形式上的单一和严重失衡,再次印证了我们可拿来讨论的“优秀原创内容”是如何的匮乏。
              而如果对这种匮乏追根溯源,终究还是一个“人”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9-01-26 21:34
              回复
                因为手痒不小心删了原帖,重发补上!


                IP属地:四川12楼2019-01-26 21:35
                回复
                  8. 沙漠访友记

                  临近十一大假,我飞往祖国的最西北新疆,在乌鲁木齐下飞机,转火车一路向南经过吐鲁番、转汽车经过达坂城、焉耆、库尔勒,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去寻访一位地处偏远的幻友。
                  四天四夜的旅程后,我终于找到沙漠腹地中的一个棚屋,棚屋旁养了几只鸡,他正在喂鸡,初见到我时有些慌张,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他招待我进棚屋喝水,屋子里有一张折叠行军床,一只矮脚木桌子,一堆瓶装矿泉水,还有一个旧书架,书架上书不多,里面仅有一本科幻小说——刘慈欣的《三体1》。
                  后来,我们在蓝宝石般的夜空下点起一堆篝火,火光把附近的沙丘映得红彤彤的,我们一边就着篝火喝羊肉汤,一边聊天,聊三体、聊刘慈欣、聊创作,因为话题有限,聊着聊着就沉默了,后来只能安静地仰望群星,倾听身边柴火发出的噼噼啪啪声。
                  半响后,他又突然提起自己几次被退稿的经历,讲到自己生活工作如何辛苦,说到这沙漠如何的荒无人烟,如何寂寞地想要放弃科幻创作。
                  我静静地任他抱怨,又微微感到有些惊讶,来之前我有些羡慕他这样的环境的:孤独一人在荒野,远离尘嚣,没有灯红酒绿的搅扰和生活的困顿,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靠在沙丘上,以星空为笔,以大地为稿纸,灵感有如泉涌滚滚不断……
                  还记得张冉年初的时候抱怨接踵而来的应酬耽误了他的创作,而我的这位朋友却在为沙漠的寂静和永恒躁动不安。
                  我回想起自己面对电脑屏幕和WORD文档的日日夜夜,把游戏删了装、把手机藏起来、在头上扎绑带,用小黑屋强迫自己写。
                  这样美丽而又寒冷的夜晚,我想起科幻文汇的李雷,想起热心做科幻征文投稿搜集的钟天心,想起独力做真子集的华文,想起因为母亲生病而困窘得脸都变黑了的鲨鱼丹,我想起了孤身一个人在领奖台上被外国人包围的刘慈欣,我想起了去年银河奖颁奖仪式上为满场观众的哄笑而脑袋低垂的徐俊珀,我想起了不久前悄悄去世的范治琛先生,想起了主动把奖项让给他人的王晋康先生,想起了发高烧裹得像棕熊一样的韩松出席大师奖颁奖典礼讲话声音嘶哑好像呼吸就要停顿……
                  我们有这么多可爱的科幻迷,我们有这么多热心的科幻工作者,还有各种各样的颁奖大会、有奖征文比赛,鼓励科幻作者、培养科幻新人——为什么这些作者还是仿佛活在自我孤独、喧嚣与寂静的沙漠中间一般?
                  为什么我们的科幻正变得越来越不好看?
                  为什么编方为了制作科幻MOOK用尽浑身解数,最终还是不如一篇古董译文来得有力?
                  为什么“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的获奖者总是“空缺”?
                  为什么猫昌说中国科幻是“习作科幻”?
                  为什么一些严肃的科幻征文赛事被人称作“矮个子里拔高个”的游戏?
                  中国科幻人梦中期待的“黄金时代”有可能到来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9-01-26 21:40
                  回复
                    作者可以啊,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你的这篇文章,正好现在就在新疆,都想去看看那位幻友,体会一下星空下的寂寞。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9-01-26 21:45
                    回复
                      手痒算什么理由看哭了,你们呢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9-01-27 00:26
                      回复
                        写作的挺多呀。只是平台分散而已。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2-14 17:44
                        回复
                          看完了,深有感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9-02-15 17:10
                          收起回复
                            2019,全面进击!


                            IP属地:山东24楼2019-02-18 11:49
                            回复
                              ⊙▽⊙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9-02-18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