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135,404贴子:27,770,320

李松蔚×奇葩大会:没有用的心理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李松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30 09:37回复
    我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大学讲师,因为我自己有严重的演讲焦虑……也是比较特别的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到现在也没能治好我的演讲焦虑。
    我为什么想来奇葩大会?是因为想跟大家聊一种特别的心理学。今天很多人都接触过心理学,但我要聊的跟你们经常接触的心理学不一样。
    我讲的,是没有用的心理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们接触的心理学,往往是在书上,在课堂上,在文章里,会有一个权威站出来,告诉你怎么样是对的,是健康的,或者你现在这样是有问题的,更好的办法应该是怎么样。但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经常对我客户说的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样会更好,我不懂,我没办法,我做不到……”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饿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30 09:38
    收起回复
      但我是认真的,因为我真的不知道。一个人来到咨询室里,对我说:我想了解我自己。问题是你想了解你自己,你问我干嘛?我难道比你还了解你吗?我们见面才五分钟,你就问我:“李老师,你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当然不知道了。如果一个人刚跟你认识,就可以理解你的人生,告诉你该怎么样。那这个人实在太厉害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0-30 09:38
      收起回复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大多数时候是“听”,而不是“讲”。你出钱,我愿意听你讲,去理解你,你是主角。但是这里有一个错位,很多人花钱,是希望听建议,希望你是一个更“高”的人,可以给他一些东西,去改变他。所以他说:“我怎么想一点都不重要,我是想知道,您觉得我应该怎么想。”
        我自己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个错位。我发现这不是心理咨询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潮,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0-30 09:38
        收起回复
          后来我当了爸爸,这种错位的感觉更明显,那时候我买了一本育儿的书,书上告诉我,我女儿应该怎么样长大。3个月的时候是什么样,6个月的时候是什么样、3岁5岁的时候又会怎么样。什么时候你要培养一下她的什么能力。然后,如果书上说的东西,比如说,半岁的时候孩子能坐,一岁的时候就会开始说话,如果我女儿没有做到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你觉得可笑吗,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本书或者一个模型,但是当她跟书不一样的时候,我不会觉得书写错了,我想的是:孩子出了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0-30 09:38
          收起回复
            还有更多的书告诉我,我应该怎么样养她。那些观点本身都是矛盾的。有的说,孩子哭了你要去哄她,你要随时让她感觉到爱。有的说,你就让她哭,你越哄她,你就越是被她控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心理学,这个学科在养孩子上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不会被这些话给吓到。如果我真的信那些专家,我把他们的书都看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当父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0-30 09:39
            收起回复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个员工,在公司做项目,老板承诺做完项目会给奖金,但是项目结束几个月过去了,没兑现,但她不敢去问老板。她在一个现场咨询的场合,提了这个问题,说我该怎么去要钱。有一个很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就问:你为什么不敢要,你到底怕什么?你害怕的时候在想什么?如果你真的去要的话,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你对心理学有了解的话,会看到这是非常标准的认知治疗。
              她就说:呃,最严重的后果是老板在心里diss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0-30 09:39
              收起回复
                这个咨询师就说:如果老板diss你,那对你又意味着怎样?就教给她一些方法,去应对这种感觉。那个员工就发现,好像也不会怎么样。咨询师说:那你现在还害怕吗?她说我不怕了。咨询师说:那你现在敢不敢去找老板?那个员工说:敢!我明天就去找!——效果很明显,20分钟,她好像就有办法了。
                那个场合是不同流派的咨询师在讨论,我代表的是家庭治疗,所以我就去踢馆,我问那个员工:你刚刚说明天就去找老板,你明天真的会去吗?她说,呃,可能,会吧。我问有多大的可能。她说不知道,大概10%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0-30 09:39
                回复
                  所以你看那个心理咨询师做的事,他以为自己在给一些正确的态度或者方法,但他其实又一次扮演了那个妈妈,说:你怎么这么怂啊,你要去争取……
                  我说,如果你现在,面对当时的妈妈,你要说什么?
                  她说,你干嘛非要让我去争取,争取!我就是一个怂人,不行吗!难道一个很怂的我,就不配被爱了吗!你为什么就不能喜欢你女儿现在的样子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30 09:40
                  回复
                    我说,所以你现在不去找老板要钱,就好像是在跟你的妈妈喊这句话,或者对你的咨询老师喊这句话,你的沉默是在表达:“你们推不动我,我就是我。”
                    你们推不动我,我就是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0-30 09:40
                    回复
                      这是我想分享的,最核心的一句话,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应该不应该。你觉得一个人是错的,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人家有人家的道理。
                      有人说,可是你说这些有意义吗?人家本来是想找老板要钱,问你要一个方法而已,你并没有帮到她啊?你只是把她的问题合理化了,这不是阿Q吗?
                      但你要知道,用传统的方法push她,也帮不到她。因为我们已经认定,只有敢找老板争取才是正确的,才是好的。否则的话,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怂,或者叫社交回避。但这是谁说有问题呢?是我们定义的。她认同了我们的定义,但是内心深处是抵触的。而这一点,导致了她的纠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0-30 09:41
                      收起回复
                        但我的经验是,这个愿望迟早会落空。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对我来说,这个改变发生在我当了爸爸,然后我发现我根本没办法掌控另外一个生命。那时候我只有二十多岁,博士还没毕业,像生活一下子把我推到那个地方,根本猝不及防,很失控。很多事情就是没办法的。年轻的时候觉得这也不应该,那也不应该,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北京的房价应该降一点,年轻人真的好辛苦。可是它没有降。你觉得这个孩子应该听话一点,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应该很领情吧,可是人家就是不领情。
                        所以有时候别人问我,李老师,你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想法?这种思想好无力啊。我说不是我要形成这样的想法。我倒是想有力量一点,但现实告诉我,你只是想有力量,那只是一种幻想,打破幻想的第一步是去看到现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0-30 09:42
                        收起回复
                          现实就是,很多东西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你没有那么强大。好消息是,就算你没那么强,也是有活路的。甚至,当你放弃掌控的时候,会发现反而有很多新的方法。那些超出你控制的部分,是有力量的,是可以用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30 09:44
                          回复
                            比如说,我女儿有一段时间,吃饭很慢。而且你越说她,她会吃得越慢。你拿她没办法,那我就跟她说:来,我们比赛,看谁吃得更慢。她就很开心,然后我们俩就慢慢吃,最后她赢了。我说,好,下一次我们再来。比了好几次,我一直都比不过她。然后我说:那我们下次比谁吃得快,你肯定比不过我。
                            她说,那不一定。
                            下次吃饭她吃得飞快,她又赢了。
                            我是在干预她吗?不是,我是承认我控制不了她。我没有把它看成一个问题,我把它看成一个资源。为什么?她吃得慢,这是她的自主性,她在制造自己的节奏啊,这就是我可以用的东西。
                            按照传统的心理学,有用的心理学,它会被定义成一个问题。她吃饭慢,这叫拖延症,背后是一大堆原因。我们就想去治愈它。做思想教育,我们说你看,邻居家的谁谁谁,人家吃饭吃得飞快,你再看你,像不像话!对得起祖国吗?对得起人民吗?甚至,我们揍她,你再不听话,把你送去电击!……或者我们换一种思路,说,啊这个问题背后,是因为童年缺爱,所以是爸爸妈妈的问题嘛,爸爸妈妈应该上学习班,学习一下如何做父母。
                            这些干预的后果是什么?她会觉得自己很不好。她可能确实会吃快一点,但她会觉得自己很不好。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动不动把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个性和主张,当成一种“病”,一种需要干预的问题。我们日常看到的心理学文章,很多病根本是没有诊断依据的,是有的专家想当然地起了一个名字,比如“讨好型人格”。就算是有诊断依据的病,也只是一部分人投票投出来的一个判断。“这种情况要不要算它是一种病,嗯嗯,那种情况呢?来大家举手表决一下,有人每天上网超过10个小时,是不是一种有病?……”这些专家的意见也没有那么一致,也是会变的。几十年前他们认为同性恋有病,后来重新表决了,这不是病。所以你说不清今天还有多少病,再过几十年,可能就会变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10-30 09:44
                            收起回复
                              所以我要分享的,没用的心理学,本质上是承认一切与我不同的存在。所谓的病,或者问题,不如说是一种不被一些人接受的个性特点。我很喜欢《奇葩说》,奇葩说的态度,本质是多元化。我跟你不同,但是都有人喜欢。不妨碍。我有演讲焦虑,不妨碍我讲下来了。我讲下来了,不妨碍你为我鼓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0-30 09: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