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文学吧 关注:3,381贴子:218,432
  • 25回复贴,共1

【文苑杂谈】关于“《中华通韵》”之我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了所谓《中华通韵》,恕我直言,不禁怀疑编委里是否有诗词音韵方面的专家,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家,是否也被其他原因蒙蔽了。须知“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往往不能划等号,古之修韵者,无不是音韵学之翘楚,如修《唐韵》之孙愐,修《广韵》之陈彭年、丘雍,修《礼部韵略(107韵部)》之刘渊,修平水《新刊韵略(106部)》之王文郁……
不少支持新韵的诗友,理由大都是:平水韵、词林正韵中不少字和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已大相径庭。要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诗词用韵与大众语言一直是两个系统——韵是文本系统(书面诗词语音系统),语言是交流系统。换句话说,从没有一个朝代的人说话发音是完全符合“平水韵”、《词林正韵》的,包括这两部韵书成书之后的朝代,因为韵书本身就不是口语系统,而是文本系统。文本系统为什么不能轻易变更?因为它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即使是朝代更迭,历朝历代几度改变“普通话”,韵这种文本系统仍一直保持稳定,所以唐诗宋词元曲至今我们还能读得懂、读得通。
所谓《中华通韵》,韵部划分问题很多,如:“三鹅”平声部中将如“歌(e)”“皆(ie)”“阙(ue)”划到一起,音韵之美何在?“十六儿”韵部更是可笑,平声11个字、仄声12个字都是发“(er)”音,请问谁写诗押韵句句用“儿”?且此韵部多为生僻字,作诗用韵字数量根本不够,哪位专家若能用此韵部作首诗(独木桥体除外,且独木桥体用此韵部恐也无法作出好诗),我便服了他。单由这一个韵部的设置,就可看出《中华通韵》的业余。
【附】十六“儿”韵——
阳平:儿 而 洏 鲕 栭 胹 鸸 髵 唲 耏 陑
上声:耳 尔 迩 饵 珥 铒 洱 栮
去声:二 贰 咡 刵
所谓《中华通韵》,取消了入声韵,这也是业余之举。入声是汉语四声之一,在南方不少方言及北方部分方言中仍一直保留,若仅因普通话中无入声而将其删去(况且普通话本身只是一种折中的普及型交流体系,虽优点历然,但删除入声字等无法避免的弱点也无须回避),无异于削足适履,搞“一刀切”。《淮南子·说林训》有云:“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所言即此。而且,这样一来,初学者可能会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诗不少不押韵、不合格律,这怎么解释?会有多少经典古诗词,从此在我们下一辈眼中成了不合律的平庸之作?这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人为割裂,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意无意阉割。这何异于手踢足球、脚打排球?
“在诗词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在双轨并行原则下,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虽说《中华通韵》并未排斥“平水韵”等旧韵,还是想走《中华新韵》与“平水韵”并存的“双轨制”老路,但若仅在民间使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还无关宏旨,可是,此韵书据说要在中小学普及推广,并说这是“加强诗词教育和普及的迫切需求”,说得不好听点儿,这就有些误人子弟了。诗词创作不是普及汉字、推广拼音,更不是面向大众扫盲,无须“简化”用韵,也无法“简化”用韵,更没必要根据“交流系统”的普通话来改造“文本系统”的诗词韵。况且,并不是通了音韵就能欣赏好诗词乃至写出好诗词来,想通过编制更“大众化”的韵书来推广诗词教育,有些一厢情愿了吧。所以,即使想推行《中华通韵》,至少也应先有试点,而不能草率以行政命令推行,更不能立即在中小学教材中使用,否则恐怕贻害无穷。
“从隋朝起,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历朝历代都曾修订韵书,并多由国家层面颁行。目前,普遍使用的旧韵书主要有金代的“平水韵”,元代的《中原音韵》,清代的《佩文韵府》和《词林正韵》,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41年颁行的《中华新韵》等……”——须知,“平水韵”是诗韵,《词林正韵》是词韵,《中原音韵》是曲韵,《佩文韵府》是大型词藻典故辞典,它们之间并无相互修订、彼此取代的关系,相反,“平水韵”作为诗韵用典,自宋代、金代之刘渊、王文郁《礼部韵略》《新刊韵略》乃至清代之《佩文韵府》并无大的修订,更谈不上像推出“新韵”一样作颠覆性的改动。所以,以此作为开发新韵的依据,明显属论据不当。至于《中华新韵》乃至后来派生出的《诗韵新编》等,由于先天不足,在实践中并未超越“平水韵”,反而是自“新韵”推广以来“平水韵”依然盛行,用“新韵”写的作品明显处下风。以作品说话,高下立见。
以上言辞若有激烈、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2018.10.6作于青岛)


IP属地:山东1楼2018-10-06 14:10回复
    的是之言!我虽不反对别人用新韵,但自己还是坚持一生守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06 19:18
    收起回复
      有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0-06 19:32
      回复
        自从周啸天获奖后,官方对古典诗词的认知水平就让人很怀疑了,《中华通韵》能出台根不就不奇怪了,也许以后连韵都可以不要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0-06 19:49
        收起回复
          仔细读过,值得思考。置顶


          IP属地:吉林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10-06 20:32
          回复
            无论古韵和新韵,讲求的都是音韵和谐,使诗词具有音乐美韵律美。普通话推广至今,毋庸置疑,从字的发音来讲,古今定有差异,更何况还受地方音所限。这或许是新韵和通韵想通推广开来的原因之一吧。可今诗词用韵,也多是文本韵,旧韵的存在,本就是研究和继承诗词文化不可替代的内容。如果通韵在中小学中推广,无疑对本就对诗词文化还处于懵懂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


            IP属地:吉林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8-10-06 20:35
            收起回复
              在全民推广、普及普通话的今天,还有人反对用新韵,我感到不可理解。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06 23:41
              收起回复
                只要细读了本人此文,兄就能理解了。我并没有否定新韵,相反,对新韵、旧韵“双轨制”并存,我是支持的。我所反对的是:推出不成熟、硬伤多多(例见文中所述)的“通韵”尤其是还要向中小学生普及推广。这无疑会使孩子们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种“新韵”,而对用旧韵创作的古典诗词产生隔膜。长此以往,甚至会割裂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0-06 23:57
                回复
                  旧韵的韵味我觉得新韵难以达到,不过对于诗词入门者,新韵是个不错的选择。新诗旧诗韵部选择因人而异,无可厚非,只是要注意音律和谐的和谐。不过对于我这种记性不好的,如果写东西还要不断的翻韵部,我可能会疯。。。但通韵我真的理解不了,e ue ie这个读起来并没有和谐感。
                  很赞同红袖所言。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10-07 08:24
                  收起回复
                    说得好!


                    12楼2018-10-16 15:51
                    回复
                      引用转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0-20 09:33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7-17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