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吧 关注:4,642贴子:79,600

每日印光大师《印光法师嘉言录》共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末学从今天开始每天发布印光大师《印光法师嘉言录》,和相应的圆涛法师译文,与大家一起学习。
为了页面连贯整齐,请浏览学习的师兄们在楼层里回帖,不要插楼回帖,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广东1楼2018-07-26 14:59回复
    顶礼印光大师,楼主师兄辛苦了,随喜赞叹,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30 08:05
    收起回复
      楼主师兄辛苦了,随喜赞叹,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8-01 08:20
      收起回复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二
        译文:释迦如来、弥陀世尊,在往昔劫中发广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释迦如来示现生在秽土,以秽以苦折伏众生的骄慢心行,并发送遣返到西方。弥陀世尊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众生往生,并在净土造就成佛。你只知道愚夫愚妇也能念佛,以至于藐视净土。为何不看看《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的加持下,证量与诸佛齐等之后,普贤菩萨于是教导他把发十大愿王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便圆满佛果,并且以此来普劝华藏海众的菩萨,一同往生西方呢?华藏会上的菩萨海众们,没有一位是凡夫或者二乘人。全部是证得四十一个阶位的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在没有佛应化的世界,现身作佛。并且在华藏海中有无量的净土世界,为什么还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由此可知往生极乐,乃是出苦的玄妙法门,是成佛的捷径。所以从古至今,所有禅宗、教下、律门的丛林,没有不是朝暮课诵时,持佛名号,求生西方的。【论】二


        IP属地:广东12楼2018-08-03 10:35
        回复



          IP属地:广东18楼2018-08-09 11:31
          收起回复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书一】二五
            译文:既然知道娑婆世界是苦,极乐世界是乐。应该发起迫切真实的誓愿,愿离娑婆世界的苦,愿得极乐世界的乐。这个誓愿的迫切,应当如同堕在厕坑中的人急切寻求出离一样厌离婆娑世界,又如同关押在牢狱的犯人痛切地思念家乡一样向往极乐世界。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出离,必定恳求大势力的佛陀提拔我们出去。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对逆顺二种境界,起贪瞋痴三毒,造杀盗淫三恶业,秽污本有的妙觉明心,生活在五浊恶世就如同掉入深不见底的厕坑。既然造作恶业,必定要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就是永不赦免的牢狱。阿弥陀佛在往劫当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大愿说:“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也无可奈何。倘若志心称名,发誓求出离娑婆的人,没有一个不蒙垂慈摄受的。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救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中的人,直接当下出离其中,全部安置在极乐本有家乡,令他们进入佛的境界,同佛一样受用。【书一】二五


            IP属地:广东22楼2018-08-13 08:38
            回复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书一】六五
              译文:阿弥陀佛为我发四十八大愿,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希望成就佛道。我违背弥陀的大行大愿,所以长劫沦落在六道之中,永远做众生。深入了知弥陀为我真心中的佛,我乃弥陀真心中的众生。真心既是一,而凡夫和圣人有天殊的差别,由于我一向迷背真心所致啊!能有这样的信心,可以成为“真信”。从这种信心基础上,发决定往生的誓愿,行决定念佛的行持。才可以深入净宗法界,一生成就道业,一超越直悟入如来的境界,好像母子相会,永远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了。【书一】六五


              IP属地:广东23楼2018-08-14 10:53
              回复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书二】四十
                译文:对于念佛这件事情,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了生死。既然为了了生死,就会对生死的痛苦,自然生起厌离心。对西方的快乐自然能生起欣求心。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真信切愿二法,当下一念全部具足。再加上志诚恳切,好像儿子思念母亲一样念佛。那么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满彰显。好像明亮温暖的月亮当空而照,就算有浓霜层冰不久也能化解。【书二】四十


                IP属地:广东24楼2018-08-15 10:45
                回复
                  感恩师兄法布施,随喜赞叹,功德无量,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8-16 07:19
                  收起回复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书一】六八
                    译文:请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念佛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没有真信切愿的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书一】六八


                    IP属地:广东26楼2018-08-16 10:49
                    回复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著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序】
                      译文:《阿弥陀经》说:“从这里往西方经过十万亿个佛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世界。那个国土有一尊佛名为阿弥陀佛,现在正在演说佛法。”又说:“那个国土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因为那个国土的众生没有任何痛苦,只是享受一切快乐,所以名叫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痛苦,只是享受快乐,这是由于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成就的。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则是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没有一点儿快乐,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语娑婆,汉语叫做堪忍。说居住在这里的众生,还能够忍受如此痛苦的缘故。然而娑婆世界并不是没有一点快乐,但所有乐事大多数本质都是痛苦的。众生迷惑颠倒,反而以为快乐。比如嗜酒、色情、打猎、赌博等,哪里是快乐呢?一些愚痴的人缠绵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实在是太可怜了。即便有所谓的真乐,也很难长久。如父母双全,兄弟健在,这种事哪里能永远不变呢?所以快乐的境界一旦过去,悲伤的心马上会生起来。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快乐,并不是过分的论断啊!这个世界上的痛苦,说都说不完,只得用三苦、八苦,包揽一切的痛苦。三苦指的是什么呢?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就是指我们五阴假合的身心,它的实质是逼迫性的,所以称为苦。再加上永远承受着出生、衰老、疾病、死亡等痛苦,所以称为苦苦。坏苦指世间任何一件事情,哪能永久存在呢?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食。宇宙运行规律尚且这样,何况人事呢?快乐的境界刚出现,痛苦的境界马上就降临了。当乐境坏灭的时候,它的痛苦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称快乐是坏苦。行苦虽然不苦不乐,好像很适宜。然而它是迁流性,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哪里能永远常住不变呢?所以称之为行苦。列举出这三种苦遍摄一切痛苦。八苦的含义,一些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假如深知这个世界的痛苦,则厌离娑婆的心愿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假使深知西方净土的快乐,则欣求极乐的念头,必然会勃然而起。由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培育道业的根基。再加上用至诚恳切的心,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出离这个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做弥陀的真子,做莲池海会诸大菩萨的好朋友了。【序】四十


                      IP属地:广东28楼2018-08-18 10:57
                      回复
                        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念极功纯,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克果愿。既生净土,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奚啻阳焰空华,直同囹圄毒海耳。【杂著】四一
                        译文:细心观察这个娑婆世界,它比厕所茅坑更加污浊恶劣。深信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享受人王、天王等福报和快乐。只希望今生业报终了,寿命尽了,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早晚都如此存心,念念如此。念到极处,功夫纯熟,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定会满足你的愿望。等往生西方净土后,顿悟无生法忍。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世间的功名富贵,何止是阳焰空花,简直就是监狱毒海啊!【杂著】四一


                        IP属地:广东29楼2018-08-19 10:10
                        收起回复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四八
                          译文:从严格而实际的意义上来说,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是因为众生根机有生熟,缘份有浅深,所以导致得到利益有难得与易得的差别罢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所开示的专修法门,就是恐怕修行人的心志不定,被其余法门的师父所动摇。一条条叙述初、二、三、四果圣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最后到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说他放弃修行净土,为他说其它的殊胜妙法,他都不肯接受。因为最初发愿是专修净土,不敢违背自己的初愿。善导和尚早就知道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然无有定见,所以才苦口婆心地这么说。以死尽我们展转仰慕的狂妄偷心。哪知以善导大师为师的人,尚且不依从他的教导,紧紧依从大师之说的人实在是不多见。难道不是夙世恶业所使,令我们对于最契理契机的法门当面错过,而沦为无禅无净土的业识茫茫,没有根本可作依凭的轮回生死中的人吗?这真是悲哀啊!【书一】四八


                          IP属地:广东34楼2018-08-24 09:53
                          回复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此也。【书一】六六
                            译文:罗台山这个人没有往生,而堕落在有福报的地方,在于他的文字习气很重。这种习气既重,虽然也说在念佛,实际上念念在文字上做功夫。念佛功夫只是支撑门面而已。这是文人的通病,不只是罗台山一个人这样。佛说世智辨聪为八难之一,就是这个缘故。
                            译者注:罗台山,江西人,乾隆年间举人。与彭绍升同一时代。彭之《一行居集》卷四,有与罗台山书信三通,皆有劝其念佛的语句。卷七《书罗台山》,记载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二年正月之行迹。卷八有《祭罗台山文》,是乾隆四十四年(西元一七七九)七月。据《名人辞典》,罗台山卒于乾隆四十三年,寿四十六岁。【书一】六六


                            IP属地:广东37楼2018-08-27 10:07
                            回复
                              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译文:佛法是心法,不是世界上一切别的法能比喻的。用些比喻也不过是让人明白其中的道理。怎么能顽固地执着打比方的事相,与真理相提并论呢?举起圆圆的扇子来比喻月亮,指着拂动的树枝来表示风。就一定要从扇子上寻求光明,从树上寻求呼呼的风吗?这样聪明吗?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现在不妨用梦境来比喻因果。妄想的心是因,梦境是果。如果没有妄想的心,一定没有梦境。这是肯定的。善恶和修持的心是因,得到善恶和修持之果报是果。您信呢还是不信?妄想的心是做梦的原因,就得到了梦境。念佛的心是成佛的原因,近点就得到往生西方的果报,远点就得到最后成佛的果报。我说的这些话是使您更加怀疑了呢?还是能使您更加相信佛法了呢?【书二】二六


                              IP属地:广东41楼2018-08-31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