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吧 关注:75,494贴子:412,270
  • 6回复贴,共1

游说形式解读之秦攻宜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我们来说说东周策第二篇,秦攻宜阳。
在这篇策文中,只有一个游说片段,并且是一个虚拟的游说。它只是东周的君臣们在朝堂上的一个推演。
这段游说虚拟一个东周的说客去游说楚国的大将景翠。我们来看这段说辞:“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这句是引叙,引叙景翠的身份和地位;“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这句是议论,意思是说,以你的身份地位来带兵打仗,打胜和打败对你都没有什么好处,议论的是事情的结果。然后提出建议:“不如背秦援宜阳”。接下来是对这个建议的解释:“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这也属于“议”的范畴,议论的也是事情的结果。
这是一个标准的游说的语言形式,“引、议、谋”的结构非常标准,使用的是议论事情的结果的游说形式。
对于这段游说,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
1.它对于游说中的“谋”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谋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欲为己谋,先为人谋;明为人谋,暗为己谋”。这篇策文的最后交代:“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就是对这个特点的很好的说明;
2.这段使用了游说术。
我们整篇都在说“游说的形式”,那么游说的形式和游说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游说术,就是游说的技巧。既然是游说,就必然要符合游说的形式。
我们知道,游说的语言形式是“引议谋”,游说的思维形式是说因、说果、说成功率。
但是,怎样去议论事情的原因、结果、成功率呢?是用对比?还是排比?还是其它的种种?这些又形成了许多种的游说结构。而其中结构精巧的、又具有代表性的,我们才称之为“游说术”。
可见,游说术一定遵遁着游说的形式,但遵遁游说形式的不见得就可以称之为游说术,只有结构精巧的游说形式才可以称之为“术”。
我们来看这段说辞:
“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战胜不会有加官进爵,对你没多大好处;战败,身败名裂,对你还是没有好处。
战胜和战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胜则无加、不胜则死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是结果都是一样,两种说法、一个结果,这就是游说术中的正变术。
同样在后面对“不如背秦而援宜阳”的解释中也运用的这种技巧。
需要说明的是,正变术中的“两种说法”,需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涉及针锋相对的人或物的“两种说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游说结构的“精巧性”,而只有具有精巧的游说形式才可以称之为术,才有比较强的说服力。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7-20 12:51回复
    谋士:将军啊,你看打仗一点好处没有,吃力不讨好不说,万一吃败仗还送小命。我看啊,你不如背叛秦楚联盟,狠狠打秦国一下。
    将军:是我脑子有毛病还是你脑子有毛病。说话颠三倒四,打仗没好处,还让老子去打。
    谋士:额,刚才我说哪儿啦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26 22:43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7-27 17:59
      回复(2)
        准确地说,秦楚并没有结成同盟。
        秦攻宜阳之前,给楚国许下煮枣之地,两国达成默契,楚国置身事外。文中说的“背秦”可能指的是这件事,并不是你所说的“背叛秦楚联盟”。
        文中说的是“援宜阳”,也并不是你说的“狠狠打秦国一下”。
        援,可以战前援、可以战中援、也可以战后援。
        战前援助一般是助威的意味,战后的援助多是威胁的性质,而战中援助则是非打不可的。
        战前援助,秦有可能就不敢动手了,秦不得宜阳,楚不可能得煮枣;战中援助,对景翠没有好处。而只有战后威胁,才能逼迫秦国赶快兑现承诺。
        所以,这里的“援宜阳”,在且只能在战后“援宜阳”,才能给楚国带来实惠。
        而这里的“援宜阳”,也就是吓一吓秦军的意思了。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7-28 14:2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