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关于“30元的普洱茶卖到1300元”的报道,究其根源,是央视做了一期财经专栏,然后其他媒体跟风转载报道。我认为,这是一个无聊的话题,无疑是对普洱茶业健康发展的又一次打击,而这原创记者压根不了解普洱茶,是最近没有出什么大新闻吗?
作为一个普洱茶从业者,不希望把普洱茶捧得高高在上,更不希望把普洱茶描绘成泡沫,只求客观真实的介绍普洱茶特点、魅力与价值,引导消费者对普洱茶持正确消费观、投资观,揭露客观存在的不良市场行为,维持良性的市场秩序。
为什么说又一次打击?中国的媒体普遍喜欢抄袭转载,权威新闻源一个新闻出来,不到一小时就有几篇甚至更多的一字不差的转载,还不标明出处,有时连标题也不改。如果作为一个新闻事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具有舆论导向的话题,是否要经过加工再决定是否报道呢?
央视的专栏还算有良心,在揭露乱象的同时也客观介绍普洱茶的特点、价值和最近些年的市场发展状况,但其他媒体是摘取一个争议性话题“30元的普洱茶卖到1300元”作转载,全文的主题是普洱茶如何乱、消费者购买需谨慎、普洱茶炒得火热而背离消费价值等等,一些无脑的媒体和网友一字不差地转载......这下好了,他们为搏流量,助推舆论倾向。
关于这一现像,我表达几个观点:
1. 普洱茶默默无闻到主流,价值回归
2006年以前,普洱茶在中国的茶品中并不知名,2010年左右,中国还是以沿海地区作为主要消费市场,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台湾和香港。从2007年到2017年,经过几波跌宕起伏,普洱茶快速地打开知名度,漫延于内地,如今已成为主流茶品,商品价值在近十五年间从穷小子脱变成小明星。
记得2009年,一个黑龙江的茶商转述,他们当地市区没有一家茶店有卖普洱茶的,他的茶店打算卖普洱茶,但价格相对更高,我们广东卖80~130的,他要卖到180以上才有钱赚,主要是物流成本(那时中国快递物流业还没现在这么发达,由其是他们那里,快递到货要跑几十公里路去自提),那时从云南或广东拿货,发到黑龙江,物流成本占了大块头。
2. 普洱茶的特点与价值被接受,进而着迷
对于一个刚接触普洱茶的朋友来说,普洱茶的“味道”、口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这点远远不如铁观音。对于新手来说,熟茶一股发霉的味道,生茶苦涩难啃,搞不明别人为什么会如此着迷。
若是在普洱茶里泡上一些日子,对普洱茶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懂得以普洱茶特有的品饮标准去欣赏它,发现它的魅力与价值,所以有人说,普洱茶是茶人的最后一站。有商业头脑的,自然也尝试收藏普洱茶、投资普洱茶。
3. 普洱茶原产地被市场化
据以前的报道,普洱茶产地的茶农的生活是相对落后的,在普洱茶没被市场认可前,原料价格很低,还时常发愁销售问题。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普洱茶成为主流茶品,他们的生活从贫困到安定,有的还过上小资生活,这是他们应有的待遇。随着生活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上涨、原料被市场化、优质原料价值差异化,普洱茶价格翻翻是有一定客观理由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物以稀为贵
台地茶(近代人工培植的茶)、野生茶、老树茶、古树茶,被制作成普洱茶之后,他们都是普洱茶,但因原料的差异、品牌的差异,价格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古树茶每年产量极有限,无法满足中国庞大的消费群,对一些不了解普洱茶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如此的差异化是个大疑惑。媒体总不能拿古树茶的价值去与台地茶衡量吧?没听过观音王、特级龙井要拍卖竞得的新闻?或许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台地茶。
什么产品都有不法商家伪造、欺骗消费者,媒体去揭露这些丑态,给消费者提醒,这是好事,但不能过了头,造成对一个行业的伤害,你要知道,这社会有很多消费者是盲从的。
5. 普洱茶的特点与价值要被正确的传播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类,有“爷爷的普洱孙子卖”的说法,是因为普洱茶自制成之后不适宜马上饮用,需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转化和陈化过程,从苦涩、刺激到醇厚、回甘、陈香的一个逐渐脱变的过程。也因为这一过程太长,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发酵技术,普洱茶才有了熟茶的概念。因此,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快速发酵。与白酒的特点相同,普洱茶(特指生茶)也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既然是越陈越香,其品饮价值自然也是越陈越高,这是由茶品的收藏价值、市场存有量、仓储成本和品饮价值决定其市场价值,这也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虽然普洱茶已是主流茶品,但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以对于一般消费品的消费观念去对待普洱茶,媒体与茶人自身要对普洱茶有一定了解,才去传播普洱茶文化,要给消费者客观地了解普洱茶,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不要去误导消费者。
6. 普洱茶的投资价值被接受
好的产品,自然有人去投资。近十年吧,中国的经济也是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低迷,之后还深化改革,普洱茶作为相对比较可靠的投资产品,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有的是投资行为,有的是投机行为,由此时常有报道拍出天价普洱、古树原料年年大幅上涨、某品牌产品一天一个价。这是市场行为,需要媒体与茶人共同去维护好,而不是去利用。
7. 开始进入高品质普洱茶时代
有一个现象,一位茶友,在品鉴同一品牌、同一年份、来自不同商家的同一款普洱茶,他品饮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呢?同样一款产品,一个还可以,一个不好喝,一个是非常好,为什么呢?我告诉你,是仓储问题。
普洱茶自成品出厂,它只是个半成品,还需转化和陈化过程,这些过程不断改变普洱茶的香气、口感、呈色。当然,这些过程是由商家自身去形成的,有没有经过良好的仓储过程,这是商家行为,但茶品的品饮表现是骗不了人的。所以当茶友这样去对比,发现原来有这么大学问。
再一个普遍现象,以前去一些茶庄,在广东,靠近生活区的街道,茶庄的数量与药店的数量基本是一致的,绝大部分的茶庄都有卖普洱茶,他们很多都没意识到普洱茶需要良好仓储的概念,整件整件的普洱茶就这样堆放在茶店大厅,不是暂时存放,而是一放就是几个月,超过大半年,甚至到店面结业还是在店里放着,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这两个季节相对湿度会高),茶庄时时常烟雾弥漫,茶架上的普洱茶,没有特殊的管理机制,随便卖给客人。这样的店就是忽略仓储问题的,由此断定,在他的手上不会出精品普洱,普洱茶品普遍有仓储问题。不要说零食商,就处批发商,很多都忽略仓储,有些是不知,有些是不懂。还有网店,他们是否有专门的茶仓、发货中转仓是如何管理,是否符合良好的仓储条件?这也是个问题。
大概在2013年以后,业内开始重视普洱茶仓储问题,把普洱茶仓储升级到一个产业去看待,这是普洱茶的福音。也是普洱茶仓储技术的一个起点,我相信五年、十年以后,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精品普洱作品面市,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另外告诉大家,精品普洱作品价格是不便宜的,它代表普洱茶的固有价值和收藏者的精心管理,十年以上陈期,五百以上、一两千、甚至几千上万的售价都是正常的,价格区别在于品牌、是否老树(古树)、是否有让人惊艳品饮特点、出自谁的手。
好啦,不多说了。今天下午花了三个钟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普洱茶能好好地被共享,让喜欢普洱茶的人真爱普洱。
作为一个普洱茶从业者,不希望把普洱茶捧得高高在上,更不希望把普洱茶描绘成泡沫,只求客观真实的介绍普洱茶特点、魅力与价值,引导消费者对普洱茶持正确消费观、投资观,揭露客观存在的不良市场行为,维持良性的市场秩序。
为什么说又一次打击?中国的媒体普遍喜欢抄袭转载,权威新闻源一个新闻出来,不到一小时就有几篇甚至更多的一字不差的转载,还不标明出处,有时连标题也不改。如果作为一个新闻事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具有舆论导向的话题,是否要经过加工再决定是否报道呢?
央视的专栏还算有良心,在揭露乱象的同时也客观介绍普洱茶的特点、价值和最近些年的市场发展状况,但其他媒体是摘取一个争议性话题“30元的普洱茶卖到1300元”作转载,全文的主题是普洱茶如何乱、消费者购买需谨慎、普洱茶炒得火热而背离消费价值等等,一些无脑的媒体和网友一字不差地转载......这下好了,他们为搏流量,助推舆论倾向。
关于这一现像,我表达几个观点:
1. 普洱茶默默无闻到主流,价值回归
2006年以前,普洱茶在中国的茶品中并不知名,2010年左右,中国还是以沿海地区作为主要消费市场,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台湾和香港。从2007年到2017年,经过几波跌宕起伏,普洱茶快速地打开知名度,漫延于内地,如今已成为主流茶品,商品价值在近十五年间从穷小子脱变成小明星。
记得2009年,一个黑龙江的茶商转述,他们当地市区没有一家茶店有卖普洱茶的,他的茶店打算卖普洱茶,但价格相对更高,我们广东卖80~130的,他要卖到180以上才有钱赚,主要是物流成本(那时中国快递物流业还没现在这么发达,由其是他们那里,快递到货要跑几十公里路去自提),那时从云南或广东拿货,发到黑龙江,物流成本占了大块头。
2. 普洱茶的特点与价值被接受,进而着迷
对于一个刚接触普洱茶的朋友来说,普洱茶的“味道”、口感是很难让人接受的,这点远远不如铁观音。对于新手来说,熟茶一股发霉的味道,生茶苦涩难啃,搞不明别人为什么会如此着迷。
若是在普洱茶里泡上一些日子,对普洱茶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后,开始懂得以普洱茶特有的品饮标准去欣赏它,发现它的魅力与价值,所以有人说,普洱茶是茶人的最后一站。有商业头脑的,自然也尝试收藏普洱茶、投资普洱茶。
3. 普洱茶原产地被市场化
据以前的报道,普洱茶产地的茶农的生活是相对落后的,在普洱茶没被市场认可前,原料价格很低,还时常发愁销售问题。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普洱茶成为主流茶品,他们的生活从贫困到安定,有的还过上小资生活,这是他们应有的待遇。随着生活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上涨、原料被市场化、优质原料价值差异化,普洱茶价格翻翻是有一定客观理由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物以稀为贵
台地茶(近代人工培植的茶)、野生茶、老树茶、古树茶,被制作成普洱茶之后,他们都是普洱茶,但因原料的差异、品牌的差异,价格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古树茶每年产量极有限,无法满足中国庞大的消费群,对一些不了解普洱茶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如此的差异化是个大疑惑。媒体总不能拿古树茶的价值去与台地茶衡量吧?没听过观音王、特级龙井要拍卖竞得的新闻?或许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台地茶。
什么产品都有不法商家伪造、欺骗消费者,媒体去揭露这些丑态,给消费者提醒,这是好事,但不能过了头,造成对一个行业的伤害,你要知道,这社会有很多消费者是盲从的。
5. 普洱茶的特点与价值要被正确的传播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类,有“爷爷的普洱孙子卖”的说法,是因为普洱茶自制成之后不适宜马上饮用,需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转化和陈化过程,从苦涩、刺激到醇厚、回甘、陈香的一个逐渐脱变的过程。也因为这一过程太长,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发酵技术,普洱茶才有了熟茶的概念。因此,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快速发酵。与白酒的特点相同,普洱茶(特指生茶)也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既然是越陈越香,其品饮价值自然也是越陈越高,这是由茶品的收藏价值、市场存有量、仓储成本和品饮价值决定其市场价值,这也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
虽然普洱茶已是主流茶品,但大部分消费者还是以对于一般消费品的消费观念去对待普洱茶,媒体与茶人自身要对普洱茶有一定了解,才去传播普洱茶文化,要给消费者客观地了解普洱茶,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不要去误导消费者。
6. 普洱茶的投资价值被接受
好的产品,自然有人去投资。近十年吧,中国的经济也是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低迷,之后还深化改革,普洱茶作为相对比较可靠的投资产品,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有的是投资行为,有的是投机行为,由此时常有报道拍出天价普洱、古树原料年年大幅上涨、某品牌产品一天一个价。这是市场行为,需要媒体与茶人共同去维护好,而不是去利用。
7. 开始进入高品质普洱茶时代
有一个现象,一位茶友,在品鉴同一品牌、同一年份、来自不同商家的同一款普洱茶,他品饮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呢?同样一款产品,一个还可以,一个不好喝,一个是非常好,为什么呢?我告诉你,是仓储问题。
普洱茶自成品出厂,它只是个半成品,还需转化和陈化过程,这些过程不断改变普洱茶的香气、口感、呈色。当然,这些过程是由商家自身去形成的,有没有经过良好的仓储过程,这是商家行为,但茶品的品饮表现是骗不了人的。所以当茶友这样去对比,发现原来有这么大学问。
再一个普遍现象,以前去一些茶庄,在广东,靠近生活区的街道,茶庄的数量与药店的数量基本是一致的,绝大部分的茶庄都有卖普洱茶,他们很多都没意识到普洱茶需要良好仓储的概念,整件整件的普洱茶就这样堆放在茶店大厅,不是暂时存放,而是一放就是几个月,超过大半年,甚至到店面结业还是在店里放着,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这两个季节相对湿度会高),茶庄时时常烟雾弥漫,茶架上的普洱茶,没有特殊的管理机制,随便卖给客人。这样的店就是忽略仓储问题的,由此断定,在他的手上不会出精品普洱,普洱茶品普遍有仓储问题。不要说零食商,就处批发商,很多都忽略仓储,有些是不知,有些是不懂。还有网店,他们是否有专门的茶仓、发货中转仓是如何管理,是否符合良好的仓储条件?这也是个问题。
大概在2013年以后,业内开始重视普洱茶仓储问题,把普洱茶仓储升级到一个产业去看待,这是普洱茶的福音。也是普洱茶仓储技术的一个起点,我相信五年、十年以后,会有一批又一批的精品普洱作品面市,这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另外告诉大家,精品普洱作品价格是不便宜的,它代表普洱茶的固有价值和收藏者的精心管理,十年以上陈期,五百以上、一两千、甚至几千上万的售价都是正常的,价格区别在于品牌、是否老树(古树)、是否有让人惊艳品饮特点、出自谁的手。
好啦,不多说了。今天下午花了三个钟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普洱茶能好好地被共享,让喜欢普洱茶的人真爱普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