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20贴子:421,387

最近收藏了一批有关苏苏的文章,大部分是从度娘推送里复制的,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收藏了一批有关苏苏的文章,大部分是从度娘推送里复制的,现在来个分享哈
(由于度娘的推送水平不均,只挑我个人觉得质量不错的,如果有更好的文章也请各位吧友分享哈)
1.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大家对他都不陌生了,豪放派诗人代表,从小到大背了他不少诗词。可是除了豪放派的诗词,他还写过不少凄美的句子,有很多也很眼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作此词留别。楚江东,指徐州,因其地古代属楚国。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徐州的一往深情,将相思化作千万点泪水,托淮河泗水寄去,仍流不到徐州,这是以水喻愁的又一佳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是宋代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两首诗,强烈地表达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之情。后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于是烧高烛照红妆。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人生如梦如幻,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又如何能长久呢?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屈指盘算,夏尽秋来,金风送爽,还须等待多长时间?殊不知就在这盼望等待之际,时令在不知不觉地转换,人生大好年华也就这样流逝尽矣!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短暂,在时间和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和短暂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21 17:26回复
    提起宋朝,大家会觉得它是军事上很弱的国家,但它在文化上的造诣极高,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而伟大的诗人,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大文豪、千年偶像苏东坡。说他是千年偶像,因为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喜爱着他,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他,他的诗词至今被众人传唱。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苏轼,说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众所周知,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入狱,之后遭遇多次贬谪,可谓仕途坎坷,有如此遭遇深处逆境将平困潦倒的生活过得兴趣盎然的,他不是第一个,但他却是做得最淋漓尽致的那个。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这句诗喜欢上了苏轼,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他在路途中忽遇骤雨,同行之人都慌忙避雨,只有他觉得无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雨吹打,这是苏轼才有的潇洒,这时他应该想到了自己的遭遇,不管坎坷也好,平坦也罢,就像这风雨晴天,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始终豁达潇洒。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整治西湖,兴建水利,筑造苏堤,教化海南,在海南办学堂,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不管身在何处他都始终心念百姓,受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妻子王弗十六岁便嫁与他,如今两人生死相隔,已有十年,夜夜思念,至今难忘,晚上做梦,在梦里梦到亡妻“小轩窗,正梳妆”,依如初嫁时的美丽动人,如今自己已“尘满面,鬓如霜”,一脸苍凉与憔悴,再见面时,也该不认识了......他的深情打动着我们。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有一天,苏轼路过一户人家,在墙外忽然听到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的嬉笑声,不禁激动起来,他站在墙外很想踮起脚尖趴着墙偷窥一下,或许是被墙里女子发现,笑声渐渐消失,这时留下他一个人在墙外,有点儿失落,而他却自我调侃道:“多情却被无情恼”,然后微微一笑便离去,可以看出他生命里的坦率和真诚,一种自嘲和幽默,或许我们的生命里就缺少这样的自我调侃,能够哈哈一笑就会发现生命中的烦恼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

    回首起自己的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神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被贬的岁月,用他自己的话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一个可豪迈、可深情的苏轼,能不爱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5-21 17:29
    回复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伟大的作家、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他还是个高品位的生活家、美食家,
      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旷达的胸襟。

      1101年8约24日,苏轼逝世
      然而反观他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起起落落,屡遭贬谪,漂泊不定。
      但成就其伟大的,往往是最落魄时,
      就如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苏东坡就是从苦难里开出的一朵花,
      尽管饱经风雨,依旧笑对人生!

      《读碑窠石图》 苏轼
      最高的智慧:大智若愚装糊涂
      对于苏东坡,用“横空出世”这个词不为过,
      正如王国维所说:“这样的大天才世所罕见,要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出一个。”
      但比起聪明一世的天才,屡遭贬谪的他却更愿意做个愚人。
      因为苏轼早年就在这“聪明”上面栽过大跟头。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志向不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他年少便名动京城,22岁中进士,
      得到当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更是直接将他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
      只是好景不长。
      他初涉仕途便碰上新党王安石变法,没看清政治形势就直言直语上书宋神宗,
      指出变法弊端,结果被新党弹劾诬陷,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后来被贬为徐州太守的他算是看开了。
      每天睡懒觉、值晚班、读闲书,有人问起他有何才能,就说,只愿“占得人间一味愚。”

      《苏东坡品古图》 华冠
      最真的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
      “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里最悲惨的一次。
      当时还是湖州太守的苏轼身陷文字狱,捉拿的人凶神恶煞闯进府院,
      “执一太守,如执鸡犬”,在被押解进京的路上,苏轼曾想投湖自杀,
      但求死固然容易,他还是选择了面对命运的未知。
      “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坐了130天牢狱,深知在劫难逃写下绝命诗时,
      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为他求情:“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
      曹太后也提醒神宗说:“当年你祖父将他当做后世子孙的宰相来培养,怎么说杀就杀?”
      神宗才饶他一命,将他贬到黄州。
      初到黄州,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幸好太守徐君猷为他辟了“临皋亭”;
      俸禄微薄,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建了“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的猪肉价贱如泥土,他却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自创的“东坡肉”美味无比;
      做竹笋烧肉时,他打油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5-21 18:48
      收起回复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诗、词、文、书、画,都是冠绝一时的大家。与李白、杜甫、宋徽宗等人不同的是,东坡不但是个卓越的文学艺术家,同时还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不是权谋家,所以官场上没少吃亏。

        说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是他很早就敏锐的发觉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个非常不靠谱的改革,甚至是造成民生凋敝、加深社会矛盾的恶改革。反对王安石改革,可不是因为东坡是保守主义者,对于保守派司马光,东坡也有所不认同。苏东坡完全是从事情本身的角度去观察、判断,不会因人而异,更不会政治站队。因此,他的宠妾朝云说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因此,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虽然左右都不能逢源,但不代表东坡人缘不好,相反,东坡居士的朋友很多,儒、佛、道,三教九流都有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东坡是个大朋友。
        道士吴复古是苏东坡的忘年交,因崇道,辞官归里,继而出家,抛妻别子,在山上结庐而居。喜与东坡一起论道,常给东坡建议养生之法。在东坡贬到黄州、惠州、儋州时,不避嫌忌,分别往三地去探望,要知道,去儋州时吴老道已年届九旬。东坡十分感激这个老道友,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还能一如往常地不离不弃,常给老道题词、赠诗、书帖、作画。两人常常:笑谈惊半夜,风雨暗长檠。 鸡唱山椒晓,钟鸣霜外声。

        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流传甚广,两人之间的打趣参禅相当有意味。
        一次,东坡想拿佛印开涮,对佛印念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然后坏笑道:“你说古人为什么总把‘僧’和‘鸟’对应在一起呢?”佛印机智答曰:“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和你在一起的原因。”

        东坡第一份仕途工作是陕西凤翔通判,但因为年轻气盛,经常得罪上司陈希亮,然而陈老太守始终不计较,后来在贬谪黄州期间,陈太守的儿子陈季常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经常资助东坡,竟成为东坡最好的朋友之一。现代成语“河东狮吼”就出自两人的交往中,因为陈季常非常怕老婆,东坡便写诗打趣道:
        龙丘居士也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政治上不断受到迫害、排挤,但是只要东坡稍有安定的机会,立即就能快乐起来,快乐的来源是朋友,朋友的来源是左邻右舍,每到一处,不久便“鸡犬识东坡”矣。
        在惠州,东坡以为就此终老,于是继续发挥作为工程建筑师的兴致,盖了数间房子,在房子前打井,特意把井挖得又深又大,以方便邻居一起用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22 17:29
        回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喜欢苏东坡的人,把他看待成北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魅力的纵贯古今的文化人,不喜欢苏东坡的人呢——我还真没见到有不喜欢苏东坡的人——即便是他所在时期朝廷上的政敌,都不得不承认苏东坡的天纵之才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是文学家,是诗人,我们每每提起苏东坡,就会想起中秋之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才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多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胸怀。
          苏东坡的一生,有过辉煌,有过低谷,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颠沛流离,虽然他也偶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悲怆。但更多时候,是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是一种炙热如火的,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人类的热爱。
          苏东坡是书法家,他自己说“我书造意本无法”,但是却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书法“宋四家”。
          苏东坡是画家,虽然今日他遗存世上的书画寥寥,但是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群贤毕至的“西园雅集”,继承他衣钵的儿子苏过,竟然会被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皇帝宋徽宗请去为新宅题画山水,由此可见苏东坡的书画水平之高妙。
          苏东坡是美食家,吃遍大江南北,吃得精细,吃得讲究,甚至还吃出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进菜谱的历史名人。苏东坡好酒,尝遍天下琼浆,甚至亲自酿酒,但是也不好说他嗜酒如命,因为先生酒量却不甚好,每日宴饮不断,酒酣耳热之际也经常醉得憨态可掬。
          苏东坡善交朋友,从皇族高官到贩夫走卒,从文人墨客到僧道妓尼,无所不包,他可以饮美酒与名仕论史,也可以携名妓同高僧谈禅,身边永远环绕着各种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崇拜者,用他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通医术,练过瑜伽,跟龙王求过雨,修过堤防,抗过水灾,炼过仙丹,为民请过愿,为朋友出过头,坚持过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作为一个一贯的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者,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多次厌倦政治而选择远离。
          苏东坡践行了中国文人的特点,读着儒家的书——如果以“立言立德立行立功”来衡量苏东坡的话,他已经到了中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在思想宽松的宋代,苏东坡绝非程颐这样的腐儒;念着释家的佛——苏东坡精通佛法,身边一直有高僧相伴,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22 17:30
          回复
            直到今天,苏轼仍是一个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庶民百姓就会心一笑的人物。
            这个即使用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书法家、酿酒实验者、工程师、打假人士、瑜伽修炼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酒瘾者、诗人、高品位生活家、美食评论家等标签也不足以勾绘出他全貌的男人,900多年过去,仍然因他那绝世才艺、完美人格、诙谐幽默、有情有义,在当今文艺青、中、老年心里,处于神一般的地位。
            “秋裤男神”李健就称他是“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说苏轼假如没有文学之才,光凭他的人格就可以“自足千古”。
            古人云“人如其名”。苏轼的“轼”,本意为车前的扶手(《说文》:轼,车前也),或者是爬上车厢前的横木,都有供人依靠,使人方便之用。默默奉献且不可或缺。
            这便是苏轼的“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识部分。或者说,是苏轼性格中本源的部分,就好像星座中的“太阳星座”。而1月8日出生的苏轼正是一个聪慧、踏实、善良耐心的摩羯座。
            苏轼的字,子瞻,是他父亲取的。“瞻”的古字是“詹”。“詹”字籀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人”,中间是个洞穴的“穴”,洞穴中有个“言”,组合起来就是指从前的人站在洞口远眺、站哨、预警的意思。
            后人给“詹”左边加上了一个“目”,这个字的意义便向“目”靠了,有了高瞻远瞩之意。这应该也是父亲苏洵的望子成龙之心。
            同时,高瞻远瞩需要站在高处,站在高处就需要有“轼”作扶手,古人取字往往会取与名意义相近或更进一步的字。
            从这个意义上,苏子瞻,就是苏轼的“超我”,是他最高人格,也就是“上升星座”,由它预示着苏轼人生的大方向。
            至于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在他被贬黄州之后,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坡地,种田扶家时自己取的。“东坡”就是实实在在的坡地,没什么好解的,不要像王安石《字说》里那样,硬说苏东坡的“坡”是“土的皮”,这就没意思了。
            苏东坡毫不费力地怼回去:那这么说,“滑”字就是指“水的骨头”咯?真是滑稽。
            汉字就是汉字,不是任凭想象力的少年漫画。
            上学时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之一,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还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万丈、或是“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不羁,围绕苏轼,总离不开一个“豪”字。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22 20:52
            回复
              北宋才子苏轼更是位生性幽默、充满魅力的快乐使者。他无论走到哪,都能发现潜藏的幽默,把笑声带到哪。同僚刘攽出身诗书世家,累拜中书舍人,还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也是当时的文坛巨擘。但其为人疏隽,不修威仪,且性喜谐谑,虽数招怨悔,终不能改。晚年不幸得了风疾,须眉脱落,鼻梁塌陷,心境颇受影响。苏轼与朋友同去拜访。为抚慰刘攽的心绪,众人便作诗联相戏。轮到苏轼时,他欣然道:“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猛士兮守鼻梁?”众人闻言大笑,沉闷的气氛也随即释然。
                苏轼的朋友学者陈慥(字季常),平素爱谈玄说道,更是个十足的风流才子,但其妻柳氏却凶悍善妒,陈季常极为惧内。苏轼某日作诗调笑他,其中道:“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苏轼不仅喜欢幽默别人,也善于自我幽默,即使命悬一线时也能镇定自若。“乌台诗案”时,官差来湖州捉拿苏轼。爱妻为他担忧,难免哭泣涟涟。苏轼却说:“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词送我乎?”苏轼此话出自真宗时,朝廷召隐士杨仆为官的典故。杨仆后对真宗说,临行时老妻作诗相赠,有“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之语。苏轼拿此趣事来宽慰妻子,用心良苦,妻子闻后破涕为笑,这样“苏轼方出”。
                关押御史台牢狱等候裁决时,苏轼与儿子苏迈有约定:如无异常情况,饭食送菜肉即可。若有不测之事,则以鱼肉相替。某日苏迈有事外出,嘱托亲戚代为送饭。亲戚不知此约,便将鱼肉煮熟后送至牢中。苏轼一见鱼肉来,以为杀身之祸将至,大惊失色,遂作二诗自娱,以道哀伤心境。有趣的是,他在诗文还能打趣自己“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此种自娱和自嘲,没有豁达的心境,是绝难为之的。
                他还常用漫画笔法,勾勒自我的可爱可笑形象,如“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等等幽默的诗句,文集中比比皆是。许多平常的题材,一经他的生发点染,也妙趣横生。在迁谪途中,他忽然与破梳子对视良久,吟道“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海南岛在北宋为贫苦之地,苏轼却能苦中作乐。他遍尝当地“怪异”美食,并作下不少幽默的诗篇。他甚至叮嘱儿子,莫要告知故友此处美食美景,否则他们要竞相贬谪前来争抢。
                苏轼病逝前两月,遇赦北返游览金山寺。寺院里,当年李公麟为他所画之像还在。苏轼看着这幅坐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对自己的后半生总结: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23 16:23
              回复
                如果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1世纪的中国,找出一名堪称“国民老公”的宋朝男子,他会是谁呢?
                相信不少朋友都会说:柳永!柳永!
                柳永确实是当时许多女性心目中的大宋男神。《喻世明言》第十二卷记载说,柳永“自恃其才,没有一个人看得入眼,所以缙绅之门,绝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没有人。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当时汴京的青楼,传出几句口号:“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宋朝歌妓看来还算矜持,要是放在今天,那口号必变成“柳七,×我!”)其中有三位名妓:陈师师、赵香香、徐冬冬,更是“赔着自己钱财,争养柳七官人”。
                不过,柳七官人离“国民老公”的境界还远着。毕竟,争着想结交他的女性基本上都是青楼歌妓,良家女子恐怕都不敢嫁“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才子。那时候还有一位男性,如果他不能称“国民老公”,那柳永就更没有资格了。
                这个人就是苏轼苏大学士。
                妾身非苏郞不嫁
                跟柳永一样,苏轼也是颇得青楼歌妓之欢心的。熙宁七年(1074)九月,三十七岁的苏轼被委任为密州太守,他从杭州启程,前往密州赴任,途经苏州阊门,苏州“望云馆”有位歌妓,特意携酒前来送行。我们不知道这位歌妓的名字,但知道她对苏轼非常仰慕,如今意中人要远行,她心中难舍,忍不住泪眼婆娑。临行,苏轼赠她一首《醉落魄苏洲阊门留别》:“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裛,弹在罗衣,图得见时说。”
                但苏轼的女人缘绝不限于青楼,深宫中的皇后、皇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大宋民间,更不知有多少良家女子都想嫁苏大学士。有一本宋朝人写的八卦笔记,叫做《瓮牖闲评》,就记录了一桩轶事:元丰年间,“苏东坡谪黄州,邻家一女子甚贤,每夕只在窗下听东坡读书。后其家议亲,女子云:“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竟无所谐而死。故东坡作《卜算子》以记之。”人们相信,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就是为纪念那位红颜薄命的少女而作。
                这桩轶事流传颇广,并衍生出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记录在另一部八卦笔记《野客丛书》中:“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东)坡讽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5-23 16:26
                回复
                  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央视播放大型历史记录片《苏东坡》,我对苏词感慨甚深,苏轼是北宋豪放词之大家,他所写之词不同于辛弃疾之词作,苏词个人的感慨多,也比较消沉。辛词忧国忧民之词更多,显得慷慨激昂。毛主席喜欢辛词,我更喜欢苏词。《苏轼词编》在我手边,有上中下三册。有闲时,便随手翻阅。苏轼喜集古人之诗,以成词句,谓之集句。我只是看到有佳句,便摘录一二,日子久了便越积越多,目的是作文时可随时引用,不必去查找和翻阅原书了。但都是零碎的纸片,觉得散了可惜,故将其集合在一起,就其相关次序,借以体现苏轼晚年的遭际与思想感情而已,这样便似文又非文,词牌也乱了,我也不管那么多,只求自己方便而已。今集录其部分佳句赠于莫须有兄,读这些佳句,虽有些低沉和无奈,但也是一种心情,莫兄读后颇有同感,一个午睡未眠,添加了末五句,希望有兴趣者,不拘一格,一同来续上几句,藉众志以自成一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记梦)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寄我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恨别》)
                  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南歌子·感旧》)
                  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杨花词》)
                  但把青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满江红》)(永嘉按:如今谁是曹公,谁是黄祖呵!)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江城子·大雪》)(永嘉按:问题是何人爱?何人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永嘉按:谁怕?还是有人怕。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有一点阴云在那儿飘忽。)
                  雨暗初凝,野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
                  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南歌子》)(永嘉按:历史若流水,多情伴人行。)
                  事皆前定,谁弱谁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满庭芳》)(永嘉按:强弱是相对的,在强者面前他是弱者,一旦强者走了,原来的弱者就成为强者,便以强者的身份,又抵死说短论长。此又是何等“光彩”呢?)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今是非,谁是东坡老,白首忘机。(《八声甘州》)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23 16:27
                  回复
                    一。
                    而且苏轼毕竟当过大官,即使后来被贬,又回到朝廷复用,他懂得更多官场的勾心斗角,以及民间的疾苦。

                    苏轼在杭州和苏州,以及后来在海南的儋州,都曾经为当地百姓谋福利,办教育,深得人心。
                    苏轼的词更是让人读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他的词题材广泛,清新豪迈,善用夸张,独具风格。

                    如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江城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等,都显示出苏轼诗词的这些特点。
                    04
                    其实李白和苏轼的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仕途坎坷,都曾经有一段时间迷失自我,也都是在人生最困难时候,自己的艺术才华达到了人生的鼎峰。
                    尽管李白也很惹人喜欢,也得到了后世士大夫们的广泛喜爱,但要说到雅俗共赏,恐怕唯有那个苦中作乐,风趣幽默的苏东坡了。

                    苏轼曾经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也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可见二人的人生经历、仕途遭遇、性格特征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不同,使得李白和苏轼的诗词风格不同,彰显的艺术境界也不一样。
                    05
                    若是他们有幸生活在同一时代,无论是盛唐,还是改革时代的北宋,都是才子,都有一段相似的经历,他们一定会惺惺相惜,彼此互道尊重。

                    而且他们还会相互切磋才艺,比较酒量,谈论诗词,纵览天下。以苏轼的雅量,和李白的胸襟,他们一定可以成为至交好友。
                    至于他们到底谁的才艺更高,谁的文学造诣更深,其实各有千秋,难分伯仲。最主要的是喜爱的人群不同,不可用同一个标准衡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5-23 16:29
                    回复
                      如果说其他文人是单方面成就突出,即单项成绩斐然,苏轼则不然,他是全能选手,所有他涉猎的项目几乎齐头并进,他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才子,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颇有意思的是,苏轼还可以称为旅行家,他一生屡遭贬谪,随着官场浮沉,足迹踏遍北宋版图的大江南北,最远之地甚至是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儋州。下面我们就跟随苏轼的脚步,走进他,读懂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苏轼
                      在古代,对于普通百姓,走仕途唯一的一条路就是科举。苏轼也不例外,他就是凭着一张科举答卷,敲开了仕途的大门,获得了殿试的第二名,这是一个相当了不得的成绩。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赞叹其文清新洒脱,又不失豪迈气概,并预言:“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极不平坦的宦途之路。
                      苏轼
                      期间,他父亲苏洵病逝,苏轼回家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劝宋神宗不要求治太急。对此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见京城实在无立足之地,便主动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有意思的是,苏轼从不随波逐流,任凭风云变幻,自有我主张,他既不加入旧党,也不加入新党;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在任何一个时期,他都是被打击的对象。而且他敢于谏言,哪怕是皇帝有错,他也直言不讳,因此,他屡遭贬谪也就在所难免,或许这也是一个伟大文学家的气节,坚心如铁石,不谄亦不欺。
                      王安石
                      同期的司马光被贬,于是《资治通鉴》写出来了。苏轼被贬,同样大量洋洋洒洒的千古文章也随之而来,几乎苏轼所有的诗词都是在他贬谪之时所创作。到杭州时,为排遣苦闷,游历于山水之间,写出了《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到密州上任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5-24 18:45
                      回复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思念其弟苏辙,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果说只是抒情类的文章倒也不妨事,但一些谈论时政的文章就不同了,苏轼差一点就因为自己写的文章而断送性命。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就这样,苏轼被逮捕解往京师,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最后,王安石一言而决,将苏轼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可谓连降三级,真是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也就在这一时期,苏轼创造性的将富人不愿意吃的猪腿肉,做成了“东坡肉”并流传至今。同时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元丰八年,宋神宗逝世,宋哲宗继位。当年反对变法的官员又重新得到任用,苏轼升迁翰林大学士。同时保守派的司马光担任宰相。按说此时年近五旬的苏轼应该可以踏实几年了,稳稳当当的追随司马光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可是不,苏轼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公开批评司马光废除了免役法儿恢复差役法,这一下等于引火烧身,敢喷当朝宰相,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5-24 18:52
                        回复
                          你苏东坡真是活得不耐烦了,于是后果跟以前一样,又被贬谪出京。想想苏轼真是自讨苦吃,人家当官巴不得找棵大树当靠山,苏轼是只要心中不快绝不同流合污,管他皇帝大臣一喷到底,而且不顾任何后果。
                          苏轼书法
                          就这样,好端端的京官做不成了,苏轼又被撵出京城。不过这次显然他有所准备,提出去杭州任职,可能是他之前的经历告诉他,转了一大圈还是杭州最舒服。到了杭州后,苏轼即组织民工开挖西湖,构筑了一条长堤,也就是苏堤,现在这里已是西湖十景之一,每天游人如织。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可是苏轼倒颇为乐观,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轼
                          这一状况直到新皇登机后又有所改观,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1101年7月,饱受流放之苦的苏轼把家搬到了常州,召三个儿子与床前说:“我这辈子没有做过坏事,死后不会下地狱!”一代文豪,驾鹤西去,其豁达坦荡的君子之风为世人所敬仰,他笔下的名篇佳作更是为世人所传颂。
                          苏轼
                          其实苏东坡一生都是在做官,京官做过,地方官更是遍布祖国各地,别人把官做成了委曲求全的苟且,苏轼则不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坦然和乐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绝不随俗浮沉。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一生奔走潦倒,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这就是他的个性使然,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所秉持的坚守,或许这不是一条最完美的人生之路,但这足以谱写出苏轼别具一格的潇洒人生。我们不妨再摘选一首他写的词《蝶恋花·春景》来结束本篇文章: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5-24 18:52
                          回复
                            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一生风雨,过眼云烟
                            我行我素,泰然处之
                            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
                            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已于3月23日强势回归!在第二期中,苏轼又被点名啦!
                            康震在现场点评:苏轼的诗读了之后,让我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在反思我们的人生,看问题是不是还不够全面。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董卿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能够拥有李白的激情,还能够拥有苏轼的智慧,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信。
                            为什么苏轼会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信?他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究竟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跟随约读书房徐朋磊老师,一起走进苏轼的旷达一生!你会找到答案。

                            在宋朝最强老爸的指导下,苏轼的学业之路顺风顺水,高歌猛进,无人能及。
                            21岁那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对众人说,再过几十年,文坛上将不会有人再提起我的名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苏轼的才气从此名扬天下。
                            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一心为国,怎奈情商太低
                            离京到杭州,解百姓缺水之忧
                            可是学霸走上官场,未必能够一帆风顺。
                            36岁那年,苏轼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人言可畏。
                            当年,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刚刚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积极推行变法。变法本是好事儿,但他们操之过急,导致小人趁机夺权,百姓反遭其害。
                            苏轼见状,心如火焚,一连写了五个奏章,建议皇帝用人要明辨忠奸,变法急不得,要慢慢来。不成想,苏轼的举动却引起了新党的惶恐,他被诬陷在守孝期间贩卖私盐牟利。
                            无中生有的罪名,自然查无实证,最终不了了之,但是苏轼却没有机会再向皇帝进言。
                            苏轼悲愤万分,为避开政治漩涡自请出京,到杭州担任通判,这个职位相当于杭州市副市长。
                            但是,来到杭州的苏轼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大有作为,成了杭州百姓的救星。
                            当年的杭州不比今天的杭州,受钱塘江潮水的影响,当地多是盐碱地,能直接供人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8-05-26 17:06
                            回复
                              用的水源很少。在唐朝,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喝水问题,当地开凿了“钱塘六井”。
                              苏轼来到杭州的时候,钱塘六井年久失修,河塘堵塞,有的已经成为废井。吃水问题又成了杭州老百姓的心头之痛。
                              为了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苏轼决定重新疏通六井。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然后挖沟、清淤、修补井壁、设置闸门,发公文禁止百姓在水流的上游洗衣浴马,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年春天,六井疏通大功告成。这一年,天下大旱,江浙一带的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互赠的地步。唯独杭州的百姓没有因为缺水而焦虑。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黄州
                              开垦荒地,躬耕陇亩
                              43岁那年,苏轼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人心险恶。
                              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大狱。
                              所谓“乌台诗案”,就是一帮新党小人在苏轼的诗文当中寻章摘句,说苏轼藐视圣上,非议朝政,大不敬。如果说当年借“贩卖私盐”的罪名只是想扫除苏轼这个障碍,那么这次借“乌台诗案”他们是真的想置苏轼于死地。
                              然而,苏轼是幸运的,他入狱后,上到皇帝祖母曹太后,下至朝中百官,都在不断地为他求情。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条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神宗皇帝最终下令释放苏轼。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苏轼被发配到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一出狱门,刚刚恢复自由身,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苏轼就嘚瑟了起来,脱口吟诗: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端起酒杯,刚刚过去的事情恍然像是一场梦;提笔作诗,依然感觉下笔如有神助。
                              苏轼就这样笑哈哈地来到了黄州。
                              团练副使是个专门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职,不可参政,不可擅自离开辖境,最关键的是俸禄少得可怜。苏轼的生活一度捉襟见肘,陷入经济危机。
                              于是,苏轼到上司那里申请了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带领两个儿子开垦荒地,躬耕陇亩,以资家用。在苏轼的领导下,苏家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还积攒了一大笔钱。苏轼用这笔钱在东坡之上建了一座“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就这样在黄州过起神仙般的小日子。
                              一天,苏轼与几个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过后,苏轼写下一首《定风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5-26 17: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