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吧 关注:478贴子:2,491
  • 6回复贴,共1

战国都城形制(齐都 赵都 宋都 鲁都 周王城 明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齐国都城临淄在战国时期,是最繁华人口密度最大的都城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城市的布局和基本形制,特别是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一鲁国都城曲阜为代表的以礼制为其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都城营建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礼治国”,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布局影响极为深远。
另一种是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代表的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城市营建制度。体现了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发展的思想,城市规划从选址到总体布局再到单体建筑均需因地制宜、灵活布置。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复苏的重要历史时期,开展对古代城市营建制度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齐帝国都城临淄城平面图


赵国都城邯郸平面图

宋国都城平面图

明都城平面图

1 《周礼。考工记》和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制度
中国传统的都城营建制度形成于中国古代城池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即西周时期。西周开国之初,实行宗法分封制度,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城邑营建活动。
为此,周王朝特别制定了一套与宗法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的城邑营建制度,被视为中国古代王城规划制度经典的《周礼。考工记》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王城复原图



1楼2018-05-08 07:34回复
    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 最完整的记载,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遵循礼制,以宫城为中心,讲究中轴线和对称布局,讲求次序,《周礼。考工记》做记载的城邑营建制度蕴含着一种次序和礼仪规范,突出周王皇家威仪,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周礼》开篇也说:唯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体现了古代城池规划对建筑方位和礼制的重视。
    正如我国著名城规划专家郑孝先生所言:我国古代的传统城池,从都城到州 府 县城,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绝大数均是规划遵循礼制行。 郑先生指出:古代以礼治国是城池传统行制的基础, 象天法地,辩方正位,择中而立,四方为形,五方为体,等等礼制观念是古代城池规划的建设主导方针,古代城池从选址到规划布局再到建筑设计和工程建设都要遵循这一城池规划形制。这既是古代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又是中国古代民族和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果。
    《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城池规划形制,在鲁国都城曲阜的规划建设中得到了典型体现。鲁国故都曲阜东西长约9.30里,南北约7.05里。古书记载故城四周有12座城门,现已探明11座,其中南面二座,其余三面各为三座。城门之间有交通干道相通。
    鲁国宫室宗庙遗址位于故城中部偏北一带。中间为灵光殿,东侧有宗庙遗址,西侧为社稷坛遗址,后面则是大规模的市集。正和《周礼·考工“方九(七)里,记》记载关于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相符。可见鲁国故城布局基本是遵循周礼而建的,形成了中国早期都城规划布局的基本形制。


    2楼2018-05-08 07:34
    回复
      2 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规划布局和基本形制
      《临淄县志》(三十五卷·民国九年石印本)据记载: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百多年。经考古现在保存的齐故城,分大小二城,小城发掘已探明,套在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两城总面积达十五余平方公里,正所谓“三里”,“筑城以卫君,,之城,七里之郭造郭以守民”。
      两城平面均作纵向的长方形,大城的东西两侧紧靠系水和淄河,南北两面则挖有壕沟。齐国故都临淄形制研究而使整座城的面向略偏于西。由于外郭城、宫城、朝宫、居寝等均作如此朝向,故一般人不易察觉出来。这成为临淄城一大特色。
      3 临淄聚落形态的形成、演变和发展
      大量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临淄在东汉以前,是我国乃至亚洲东方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繁容为整个中国东部,特别是山东的开发、发荣与发达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临淄城的建设,最早应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姜太公首封齐国。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名“营丘”后改名临淄。自公元前9世纪50年代姜氏第七代国君献公由薄姑迁都于此,临淄作为齐都长达630多年。西周时期,由于太公至国修政,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使临淄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基础。此后,尽管由于战争临淄建设时断时续,但至到春秋中期,桓公称霸的时代,临淄城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
      齐临淄故城在其城市发展史上有两次高潮。一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变法,齐国因而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此时的临规模已有相当大的拓展。二是战国时代中期威王进一步加强集权统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使“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威王齐国 史载最强于诸侯,临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齐地方二千里,到齐宣王时,苏秦说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者。临淄之途,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战国策·齐策一》


      4楼2018-05-08 07:35
      收起回复
        秦汉时期,齐为郡国,临淄仍为首府。由于当时天下统一,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史记·贷交通要道,遂成为全国最有名的大城市之一
        “齐带山海,载膏壤千里,宜桑麻,《货殖列传》
        《盐文采布帛鱼盐。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齐之临淄,为天下名都”《盐铁论·通有第三》
        临淄在两汉时的地位是相当显要的。
        总之,春秋以来临淄城经过几次大的拓展,在城址上都有所反映。首先建国之初都营丘,即以今韩信岭一带为中心,经过二次扩建到今大城规模,然后在战国时期曾筑小城,即营丘(西周初)→临淄大城(西周末~春秋末)→临淄增筑小城(战国,田氏代齐),其聚落形态可能的演进模式。
        “宫城居中”临淄舍弃西周的的环套型布局,而采用大小城并列的形制,将宫城独立出来,放到与大《周礼·考工记》城毗邻的西南角,这与的王城规划模式相比是一大进步,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加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这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讲求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格局,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营建制度,而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的规划原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为依托的。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深厚的齐鲁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东夷(或海岱)文化的影响,经过周公和姜太公的发展建立起鲁文化和齐文化两大文化体系,又经过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体诸思想名家的发展,以礼教儒学和道家道教为两大文化脉络,吸收诸子百家的先进思想,以泰山文化和东海文化为根基,形成了多样性文化兼容并存的文化传统。特别是齐文化,更具有海洋文化崇尚开放、追求务实。


        5楼2018-05-08 07:35
        回复
          4 临淄故城形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临淄故城之所以能够打破当时规矩方正的城邑
          建筑科学研究第38卷兼容多元的特征。管子在回答齐桓公关于城邑选址:“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规划时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利之所生,养其以育六畜。……此所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廓,廓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管子·度地篇》)。《管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凡立国都,子·乘马篇》也说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因此,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城市建设,必然会《管子》出现象中所描述的因地制宜、务实发展的城市形制。
          其次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两周时期,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学术思想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手工业的分工,战争的频繁与攻守城技术的提高,使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为了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作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全国历史反映了齐国文化“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化名城,
          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规划思不必中规矩,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体现。齐国故都临淄在历史考古、城市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和文物古迹旅游等诸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被世人所瞩目。加强对齐国故都的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责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历史为现实社会服务,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中国,充分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借鉴历史传统,弘扬历史文化,保护遗产,因地制宜,顺应自保护地球环境更是我们建筑规划设计人员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


          6楼2018-05-08 07:35
          回复
            临淄自然规划使后世城池建设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
            西周之前,城是统治者的统治堡垒,君王是核心“筑城以卫君”所以产生了的规划概念。商和主宰,代都城的手工业作坊一律在城外,到西周之后城市的经济基础受到重视,手工作坊、市以及大量的城市也成了保护对象,这就产生了郭,目的是“以居民”。
            《管子·八观篇》:“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不可以不修。故大城不完,则乱贼之阖。宫垣关闭,人谋。郭周外通,则奸遁踰越者作。里域横通,则攘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故形势不得为非,则奸邪之人悫愿。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
            因此对于城市的形态和城内的道路,不必如《周礼·考工记》所要求的中规中矩、平行笔直和整而是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城齐划一,城池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一整套城市选址与规划布局思想,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对西周的礼制等级城邑制度有较大的突破。


            7楼2018-05-08 0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