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言:
其实,有些同人作者比起分析更能够理解卷12在叙述方面令人感到“看着累”这种感觉的原因。
其他暂且不谈。
我们知道,追求原作味道的同人作者们无一不是相当注重与原作的行文节奏保持吻合。
春喜这本书过去的行文风格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总结。
从感性上说,我们确很难将这一事情描述清晰。
因而,不妨从最具直观性的“文字呈现”本身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春喜的行文所呈现出的事实上是一种“不计整散,主客语气随时置换”的特点,这也是它的情节本身所呈现出的特点——“不计整散,情感线与客观主题交相辉映”。
因而,这本小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
而卷12的叙述节奏于整体上则呈现出一种极端——
集中性的单调趋势。
自最始的极缓至最终的极速,这与先前的叙事完全不同。
而这样是否是合理的呢?自然不是。
因为,事实上,卷12并非是“节奏一直在加速”,这样。
“行文节奏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反复加速”仅仅是一个表象。
事实上,这卷的文字所真正反映出的是——
作者在循着笔墨行进的过程中,已然逐渐失去了节奏感。行文愈加急躁,直到最终则近乎是一种粗暴性的写作。
换言之,卷12本身其实并没有“属于她自己的节奏”可言。
于(12卷)6、7章所反映出的力图传达细致情感,而结果上却无一不是令读者收获一种戛然而止、无从回味的矛盾感,便是这种节奏失控于实际上造就的结果。
因为,我们有必要拨正一个认知误区——
一本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其特点并非是“节奏很快”,而是“节奏的变化很快”。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高潮之所以是高潮,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极为关键,同时对人物情节的归属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它必然会力求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
因此,它必将呈现出一种“节奏本身在短时间内反复跌宕”的特征。
6、8、9、10、11卷,皆完全符合这一特点,包括某些追求原作效果的同人。而卷12则完全不然。
这是卷12呈现出“像另一本小说一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END————
其实,有些同人作者比起分析更能够理解卷12在叙述方面令人感到“看着累”这种感觉的原因。
其他暂且不谈。
我们知道,追求原作味道的同人作者们无一不是相当注重与原作的行文节奏保持吻合。
春喜这本书过去的行文风格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总结。
从感性上说,我们确很难将这一事情描述清晰。
因而,不妨从最具直观性的“文字呈现”本身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春喜的行文所呈现出的事实上是一种“不计整散,主客语气随时置换”的特点,这也是它的情节本身所呈现出的特点——“不计整散,情感线与客观主题交相辉映”。
因而,这本小说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
而卷12的叙述节奏于整体上则呈现出一种极端——
集中性的单调趋势。
自最始的极缓至最终的极速,这与先前的叙事完全不同。
而这样是否是合理的呢?自然不是。
因为,事实上,卷12并非是“节奏一直在加速”,这样。
“行文节奏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反复加速”仅仅是一个表象。
事实上,这卷的文字所真正反映出的是——
作者在循着笔墨行进的过程中,已然逐渐失去了节奏感。行文愈加急躁,直到最终则近乎是一种粗暴性的写作。
换言之,卷12本身其实并没有“属于她自己的节奏”可言。
于(12卷)6、7章所反映出的力图传达细致情感,而结果上却无一不是令读者收获一种戛然而止、无从回味的矛盾感,便是这种节奏失控于实际上造就的结果。
因为,我们有必要拨正一个认知误区——
一本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其特点并非是“节奏很快”,而是“节奏的变化很快”。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高潮之所以是高潮,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极为关键,同时对人物情节的归属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它必然会力求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
因此,它必将呈现出一种“节奏本身在短时间内反复跌宕”的特征。
6、8、9、10、11卷,皆完全符合这一特点,包括某些追求原作效果的同人。而卷12则完全不然。
这是卷12呈现出“像另一本小说一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