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社区吧 关注:619贴子:6,552
  • 1回复贴,共1

暴走胡同,琉璃厂里文化深,九市精华萃一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沈从文刚来北京时,住在杨梅竹斜街的一间破屋子里,最喜欢去不远处的琉璃厂淘旧书;鲁迅在北京任职时,也常常来琉璃厂淘古帖,还因为喜欢信笺,后来整理了一本关于信笺的小书;马伯庸的小说《古董局中局》主人公许愿,开的文玩店铺四悔斋也在琉璃厂……
这些,都展示了琉璃厂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逛琉璃厂,除了笔墨纸砚,还有大隐隐于市的彩蛋值得一探究竟,茶舍咖啡馆穿插其中,逛下来也是很棒的一天。
先是琉璃厂,后是文化街

1 辽金时期是寺院
琉璃厂这地界儿,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辽代时,这儿属于海王村,经济发达,有不少寺院。比如今天以书市、淘货出名的报国寺,还有今天的法源寺、当时的悯忠寺。这儿也有一座面积巨大的寺院,叫延寿寺。面积大到什么程度呢?它包含了现在琉璃厂的整个范围。
到了金代,宋徽宗住进了延寿寺,对,就是那位创造了书法里的“瘦金体”的宋徽宗,不过他是被金人俘虏之后,又押解回金中都,囚禁在延寿寺中的。金朝人也是心大,除了把宋朝皇帝囚禁于此,还把从汴梁(现在的开封)掠夺回来的财物存放在这儿。好家伙!延寿寺活脱脱一个金代皇家储存室嘛。
2 元、明时候建琉璃窑

蒙古人来了可不管什么延寿寺,还是造自己的大都比较要紧。而修建元大都就需要大量的琉璃瓦,于是就选址在延寿寺一带,建立琉璃窑,专门烧制琉璃瓦。琉璃厂的功能定位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出现的。
后来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后,要重修工程,琉璃瓦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所以琉璃厂的面积也是几何倍数的增长,支援国家建设。这么热火朝天的景象到了嘉靖年间,算是告一段落。因为修建了外城,琉璃厂这一带也属于城区了,就不方便再吭哧吭哧烧窑。于是这工作就挪到了门头沟的琉璃渠村,不过“琉璃厂”这个名字却一直保留至今。
3 清朝时发展成京城文化重地

清朝时候琉璃厂的跨越式发展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满汉分城居住。外城住了大批汉族官员,比如大名鼎鼎的纪晓岚,他们带来了学术之风;其次是会馆的发展。你想啊,各地来北京参加考试的学子,都是住在会馆(相当于民间的驻京办)中备考,他们对各种备考资料、笔墨纸砚有多么巨大的刚需呀,于是会馆云集的琉璃厂一带,催生出了大量书肆个各种售卖文房四宝的店铺,热闹非凡。
不过学生的消费力和影响力毕竟有限,要说什么事件让琉璃厂空前繁荣,那必须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当时大学士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他自己的宅子在不远处虎坊桥东边的阅微草堂,需要查询古籍善本或者和人切磋讨论时,就跑来琉璃厂。所以,琉璃厂几乎成为《四库全书》的第二编纂处,大量的古籍善本,给这些负责编纂的官员提供给了充分便利。这也让琉璃厂的文化地位提升不少。


1楼2017-12-19 10:56回复


    2楼2017-12-21 0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