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面对决吧 关注:24,148贴子:348,776
  • 9回复贴,共1

【搬运贴】武将列传——高贵的名门·袁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载自桌游志第22期中的武将列传。


IP属地:广东1楼2017-11-14 12:27回复
        高贵的名门·袁绍
        血裔名门,四世三公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纷纷扰扰无数英雄登场又谢幕,他们之中有的出身寒微,只能靠努力打拼成就一方霸业,但这终究是少数。在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物,是和东汉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官二代”,他们有家世有资本,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之中,来头最大最显赫的,就是袁绍、袁术的袁家了。
    说到东汉时代的名门望族袁家,那可是以“四世三公”著称的——在东汉时代,袁家连续四代人中都有人做到三公。在东汉,太尉、司徒、司空这三个职位被人尊称为“三公”,虽然权力不一定很大(当时带“录尚书事”头衔的官员,虽然不一定是三公,但是因为能处理各种实际政务,反而更有实权),却是很受人尊崇的,一定是有相当高的名望和资历的人才能担任。能够连续四代人当官都做到这个地步,可见其在官场势力的盘根错节了。袁绍和袁术在汝南的袁家,家中权大势大,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
      汝南袁家的发迹,还是在东汉第二代皇帝汉明帝执政时。当时,天下正为一场重大政治案件——楚王刘英谋反案——而且搞得沸沸扬扬,汉明帝刘庄性格比较偏执暴躁(性褊察),对这桩宗室谋反案非常愤怒,手下人也秉承上意大**供株连,光在楚郡牵涉进案件的就有几千家人,不少人都被逼得家破人亡。这个时候,上级看重了袁安擅长处理复杂案件能力,特地将他从外地调来担任楚郡的太守,意思就是要让他来穷追猛打,把这个案件继续扩大化。哪知道袁安上任之后,根本没有去官府就直接去了看守所,一件件地复核审理案情,把那些无辜牵连进来的人统统放了出去。此举一出,其他官员都直接被吓傻了,都担心会被皇帝以附和反贼的名义惩办,甚至到了集体向袁安磕头请愿,要求他收回成命的地步。结果袁安就安慰他们说,这件事情我自己承担责任,和你们无关。就这样,袁安一口气保全了四百多个家庭,然后把整个事情完整地写成报告给皇帝。结果皇帝看了他的报告之后,颇受感动,立即同意了他的处置方案。经过这次事件,袁安顿时名声大噪,天下人都知道了有袁安这样一个忠厚的长者。就这样,到了汉章帝的时候,袁安就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
      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袁家此后就发达了起来,他的儿子袁敞做到了司空,孙子袁阳也做到了太尉。而袁阳有四个儿子,长子平、次子成、三子逢、四子隗,袁逢和袁隗也做到了三公。我们今天的主角袁绍和袁术分别是袁成和袁逢的儿子。
      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的袁绍,可以说在家世资本上完美无缺。就连曹操和他比起来也会自愧不如——因为曹擦家庭出身是宦官,在政治上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暴发户,虽然他父亲曹嵩也当过三公,但是那是用钱买来的,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袁绍一直是以这点为傲的,到了以后他和曹操翻脸决裂的时候,还专门拿政治出身不好这事来丑化自己这个老朋友。
      然而话分两头,袁绍骂曹操祖父“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骂曹操是“赘阉遗丑”,夸自己是名门之后,但他自己真的就是那种出身高贵二世祖么?其实不然,这件事情,还是他那个不成器的兄弟袁术给他透了底:当袁绍和袁术交恶的时候,袁术就公开诋毁袁绍说,这个家伙只是我们家的家奴而已(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还联络当时在袁绍北方敌对的军阀公孙瓒,说了许多坏话,而公孙瓒在后来声讨袁绍的时候,就把这事儿给兜了个底朝天:“(袁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袁绍他亲生母亲就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头,这小子说白了就是丫养的。在那个时代,所谓的“传婢”是近乎依附于主人家的奴隶,是丝毫没有地位可言的,主人甚至一高兴就可以随意当成礼品送人交换,这个“微贱”二字,倒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而且在当时士大夫的眼中,生母的地位可是关系到伦理纲常的大问题。因此,作为袁氏嫡子(袁逢正妻所生的孩子)的袁术,可以公开骂袁绍是家奴。只是袁成死得比较早,没有其他孩子,所以袁绍就成为了他们一房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再加上袁绍生得相貌堂堂,英俊威武,自己也比较争气,所以也还能得叔父袁隗和袁逢的喜爱,在仕途上对他不惜余力加以各种提携,让他不至于觉得很委屈。但我们如果仔细考察袁绍年轻时候的所作所为的话,就会发现,其他出身卑微的“血裔”这件事,一直是他的心病。所以他为了改变别人眼中“微贱”的身份,做了很多事情。


    IP属地:广东4楼2017-11-14 12:31
    回复
          少年英豪,坐作声价
        青年袁绍,相貌堂堂,史载是有“姿貌威严”,比起不怎么起眼的曹操,那是帅气多了。为了给自己挣好名声,他做了几件让别人很称道的事情,第一个就是给他父母服丧,呆在家里不出来做官,这一呆就是六年。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官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袁绍出生前后父亲就死了,他是在成年后追思父亲而服丧三年(追行父服);而他给母亲服丧三年,并不是给他的生母,是给他名义上的母亲,也就是所谓的嫡母,袁成的正妻服丧。东汉是一个标榜孝治天下的朝代,袁绍就按照严格的丧礼程序服丧来突出自己的孝。而且当时社会上已经很少有人能这么做,但袁绍却能特立独行,为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礼法上的母亲这么做,更是让人觉得他道德高尚。一下子他就成了让人们刮目相看的先进典型,树立起了自己的名气。
        等到他六年服丧期满之后,又在首都洛阳隐居,闭门不见客人,除非是海内知名人士才能登门。当时,东汉统治日趋黑暗的年代,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虽然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他有四个“奔走之友”:名列“八厨”的张邈(当时迫害“党人”,张邈等人能仗义疏财,用钱财救济别人,被称为“厨”),为友复仇的太学生何颙,赴难不惮的许攸,后来勇壮好义,后来行刺董卓的五孚等人,都是当时知名的人物。这种感觉,就跟现在著名人物一样,一旦为了什么事情发个微博,呼啦一下子就来了一批人转发,还都是加V的人物,搞得声势很大。而且不仅如此,他和何颙还想法设法地救济和帮助一些逃匿的“党人”。所以虽然他整天在隐居,依然引起了当权宦官们的注意,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就有次在政府机关大楼里面公开阴阳怪气地说:“袁本初(袁绍)整天在装腔作势,给自己抬高身价,又不肯出来做官,还养一些亡命之徒,不知道这个小子到底想做什么呢?”这把他叔父袁隗吓坏了,找到袁绍责骂他说:“你这样是要毁灭我们袁家啊!”说归说,但是袁绍照样我行我素。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事实的另外一面:从东汉末年开始,社会上就流行一种虚伪作秀的风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博名气,然后好当官。那么袁绍呢?在他年少养名的时候,他可以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嫡母守孝三年,做到别人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他对自己生母又怎样呢?据《献帝春秋》的记载,后来他逃出京城,董卓将包括他一家的母亲姐妹在内的所以亲属五十余人都收押起来,后来和他的叔父家全部都被害死,却根本看不到他为自己生母有什么哀思的表现,这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了。其实,像袁绍这种贵胄出身的人,在刚开始培养自己的名气,坐作声价的时候,常常都能做到一些让天下膛目结舌,感觉十分高尚厉害的事情,但是老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时一地的先进典型不打紧,时间才是能考验一个人真实能力和本心的最好试金石。袁绍的成功和覆灭,其实就是最典型的盛名一时,却最终败亡的例子。


      IP属地:广东5楼2017-11-14 12:31
      回复
            游侠少年,诛杀宦官
          虽然袁绍的好名气有作秀的一面,但是少年时代的他,在某些方面,却依然表现出了真挚的一面,这就是他和曹操的友谊。
          说来恐怕让人难以置信,袁绍和他生平最大的敌手曹操,在少年的时代一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关系还相当好。在洛阳时,他们两个就是“臭味相投”。也许,都是官宦子弟的背景,还有都好游侠的性格,让他们走在了一起。史书上曾经评论曹操年轻时是“任侠放荡”,而少年袁绍则是“好游侠”,其实说白了,就是两个官二代脾性相投,在京城里面整天调皮捣蛋不务正业而已。虽然两人曾经一起干过许多坏事,但从记载来看,也没有什么欺行霸市的行为,多半都是一些恶作剧而已。在专门记载当时名人轶事的《世说新语》中就曾经记载了这么则故事:有一次他们两个看见别人新婚,不知道怎么想到要去看看人家新婚妻子漂亮不漂亮,两个人就偷偷潜入主人家院中,半夜的时候两人突然大喊:“有小偷!”等所有的人都跑出来抓贼的时候,两个人就跑进屋里看了个仔细,但是在逃跑的时候由于慌不择路,袁绍就掉到灌木丛中脱不开身了,结果曹操心生一计,大喊:“小偷就在这里!”袁绍一听吓得立马从灌木丛里面连滚带爬地跑了出来,两人这才逃脱。两个少年一起共历艰险,一起恶作剧。仔细想来,至少在这个时代,两人的友谊其实是多么的真挚,多么的纯真啊!
          其实,袁绍和曹操在年轻的时候,除了成天调皮捣蛋之外,两人也都是非常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作为那个年代的愤青,他们都对当时宦官专政乱权的现状不满,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和拯救东汉朝廷。除了前面提到的袁绍想办法挽救很多“党人”之外,他们利用自己的官场资源,直接参加了反宦官的政治斗争。当时他们的做法是,投奔加入外戚何进的阵营,利用何进和宦官斗争。
          何进是灵帝皇后的哥哥,本来只是一名屠夫,但是因为妹妹做到了皇后,也就得到了皇帝信任,被任命为掌握兵权的大将军,有权征召自己的官署。虽然何进骤然富贵,还统领着皇帝的亲军——左右羽林军,但是他终究只是靠着是皇帝的大舅子的关系才当上大官,在朝堂上缺乏人脉和背景,而袁绍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背景,就成为他看重的外援;而对袁绍来说,借助何进大将军掌兵的权力,进而为自己谋得官位和兵权对抗宦官,也是必需的途径。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关系非同一般,袁绍官位迅速地上升,一下子就当上了何进的副官(大将军掾、侍御史、虎贲中郎将)。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为了镇压这次起义,东汉朝廷意识到必须缓和内部矛盾,所以不得不取消“党锢”(禁止党人做官),大赦天下党人。为了镇压起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又组建了一支新军——西园新军,分别设置八个长官(校尉)各自统领一部分军队,史称“西园八校尉”。其中就有袁绍(中军校尉)和曹操(典军校尉)。从这个时候开始,袁绍也总算开始亲自掌握兵权了。第二年,汉灵帝驾崩,宦官们失去了自己最有力也是最大的保护者,袁绍他们认为时机成熟,就开始准备彻底铲除整个宦官集团。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这场外戚和宦官集团的大火并最终以两败俱伤而告终,直接导致了董卓入京乱政,搅乱整个天下。而且这在《三国演义》中还敷衍了一段故事来说明袁绍和曹操见识的高下。
          袁绍迎问曰:“大事若何?”进曰:“太后不允,如之奈何?”绍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进曰:“此计大妙!”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曹操当日对何进曰:“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虽然这是《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但是正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明了袁绍和曹操两人的确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分歧。曹操认为宦官其实只是狐假虎威,现在己方掌握兵权,突然将他们拿下,问题就可以解决,而招外兵进来,一方面后果无法控制,另外若要不加区分地杀所有宦官,势必激化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而袁绍则斤斤计较于太后是否同意,把太后同意不同意当成了问题的主要矛盾,而且还出了一个召各地军队入京吓唬胁迫太后的昏招。从这事可以看出,袁绍这时候已经暴露出了他的一些问题:首先他分不清矛盾的主次,因此出了一个引狼入室的馊主意;其次他在判断局面的时候,对自己的优点过度乐观,比如在这次召外兵事件中,依他的能力,肯定也考虑过外兵进入京城是否可控的问题,而他也肯定是判断出中央政府还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各地的军阀,就算外兵入京,局面也是可控的,才会建议何进如此做。
          在曹操担任典军校尉之前,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后来因为得罪了当权者,在故乡也隐居过一阵子,在隐居这段时间他春夏读书,秋冬打猎,真正地提高自己,接触民间了解实际情况,和袁绍在京城的隐居比起来,显然曹操在隐居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更多;而袁绍登上仕途之后就一直在中央厮混,上面有两个叔父帮他铺路,下面又有各种人物的吹嘘和赞扬,眼中看见的无非就是宫廷斗争、关系人脉,因此才觉得太后一声令下,宦官就能被整个铲除。正是这些不同的经历,让两人在看问题和处理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正是这个区别,最终导致两人不同的命运。
          果不其然,何进被政治上更加狡诈阴险的“十常侍”设计骗入宫中杀害了,而得知此消息的袁绍同袁术、叔父袁隗佯称奉诏,率军攻入皇宫,屠戮所有宦官,只有中常侍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仓皇外逃。斩草要除根,袁绍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也不论是好是歹,统统斩尽杀绝,共杀掉了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这一场大乱,虽然彻底消灭了宦官集团,但却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整个东汉王朝。


        IP属地:广东6楼2017-11-14 12:32
        回复
              乘资强大,取得冀州
            虽然讨董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董卓为了避开诸侯们的锋芒,还是决定放弃洛阳,挟持着汉献帝西迁长安,但并未垮台。而这些解散的关东郡守们,却为扩充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开始互相厮杀起来。袁绍统领的渤海郡本来属于韩馥的冀州治下,韩馥唯恐袁绍做大于自己不利,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饿垮袁绍的军队。但另一方面,袁绍也不满足一个小小的渤海郡,对被称为天下之重资的冀州垂涎已久。
            于是袁绍的属下逢纪献计道:“韩馥是一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相约,让他南袭冀州。待他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我们再趁机派出能言善辩的高干、荀谌去做说客,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袁绍觉得可行,便照他的意思写一封信送给公孙瓒,约定平分冀州。
            韩馥果然中计,自知在品行、仁德、能力上无法与袁绍相比,乖乖地交出了冀州。袁绍代领冀州牧,取得了自己的根据地,只给了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头衔,既无将佐,也无兵众。此时,曹操也在袁绍的支持下取得兖州,这两个昔日好友,组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军事同盟,而且是以袁绍为首,一个向北,一个向南。
            袁绍为什么觊觎冀州?要知道,他一出奔就来到冀州,这其实就说明了他对冀州是一直都有想法的。在他和曹操起兵后不久的一次谈话中,他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当时他们俩刚起兵讨董,但作为创业者,也要考虑后路,袁绍就问曹操:“如果咱们这次创业不成功,你有啥后路没有?”曹操就耍了个小心眼,问:“你老哥有什么想法没有?”袁绍就说:“我就南据黄河,北面依靠燕、代之地,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获得他们的帮助),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就应该差不多能搞定吧?”而他说的这些条件,无疑就是当时被称为河北之地的冀州。而且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就是以这里作为根据地起家的。袁绍这么说,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相当的可行性,还有成功先例,怎么看都是好计策。曹操一听,这话你都说完了我怎么办?我总不能跟你说其实我也想去争冀州吧?再说我也争不过门生故吏便天下的你啊,只能来点虚的了:“那我就任用天下的智谋人士,用道义驾驭他们,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其实曹操也很清楚,在东汉时代,冀州的经济条件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后来在他千辛万苦剿灭了袁氏势力,取得了冀州之后,一看到当地的政府报表,也不禁大喜过望赞叹道:“一次就能出三十万兵力,真实天下大州啊!”然后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根据地迁到了袁绍的根据地邺城(还顺便让自己儿子接收了别人的儿媳妇,就是甄姬)。不知道他在后来住着老朋友的根据地,看着老朋友的儿媳,回想起当年自己和袁绍的这番对话,是不是隐隐有一丝得意呢?
            刚得到冀州,还处在创业初期的袁绍,其实还是很能装样子的,也颇能够发挥自己一些长处。他得到了韩馥的地盘,却不排斥以前韩馥的官吏,还主动去问从韩馥那里归顺的沮授以后该怎么做。要知道沮授在韩馥手下的时候可是反对过袁绍的,但是袁绍还能宽容对待,让沮授也很受感动,就尽心尽力地替他出谋画策:“将军你少年英豪的时候就扬名天下。董卓要废立的时候,是你仗义执言,发扬忠义;你单骑出走,就能使董卓惊恐。渡河北上,就让冀州从命。可以说是威声越过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将军你不如首先兴军东讨,可以定青州黄巾;然后讨伐盘踞在黑山的张燕势力。然后回师北征,平公孙瓒,可以震慑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拥有黄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揽英雄之才,集合百万大军,迎皇上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阳。以此号令天下,征讨那些不服从你的势力,谁抵御得了?”
            袁绍听此计策甚是欢喜,他在之后也的确走的是这个路线,只不过袁绍原来就反对立汉献帝,他所谓的“兴复汉室”,只是遮人耳目的高调罢了。


          IP属地:广东8楼2017-11-14 12:34
          回复
                乱击公孙,称霸北方
              袁绍他们家门生故吏遍天下,自己又能笼络人心,在刚起兵的时候前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他的绝大优势。但是光凭这个也不能成事,袁绍在刚起兵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了很多的优秀品质,让众人服气,也才能够一度拥有四州,成为北方最强最大的霸主。
              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这年冬天,孙坚投靠了袁术,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而袁绍把豫州刺史之位给了周昂,让他去夺取阳城。结果在战斗中,在袁术的手下的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就战死了,这下惹恼了北边的公孙瓒,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他决定举兵南下攻击袁绍。当时公孙瓒刚大破黄巾余部,威震河北,兵力也远胜袁绍,南下之时冀州诸城都是望风而降,一时间袁绍势力范围之内风声鹤唳。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春,袁绍亲自领兵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以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余人。当时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是一支召集擅长骑射的少数民族混编的骑兵队伍,个个都骑着白马,又有威慑力又有战斗力,是公孙瓒赖以称雄的主力。为了对付这支骑兵队,袁绍则排出箭阵:以颜良、文丑为先锋,各领弓弩手一千,兵分左右,约定左者射右军,右者射左军;麴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一千张强弩和大盾为掩护作为前锋,袁绍统领步兵数万在后声援。
              刚一开战,公孙瓒见袁绍兵少,就下令骑兵发起冲锋。而麴义的士兵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下千张强弩齐射,万箭齐发乱击。结果公孙瓒的军队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袁绍的军队则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的先锋严钢,乘胜追到界桥。就这个时候,袁绍还面临了一次重大危机:当时袁绍在后面督军阵,离界桥有十几里,见到公孙瓒已经大败之后,就放松了警惕,只带着少部分手下跟着自己,其中只有几十名强弩兵和一百多手持大戟的步兵而已,结果不知道怎么的,就被公孙瓒的残部两千多骑兵给撞上了,当时这些残部围住了袁绍,箭如雨下,参谋(别驾从事)田丰就扶着他,劝他先在一处空墙之间躲一下,哪知道袁绍把头盔直接扔在地上,豪迈地说:“大丈夫应当战场战死,躲到墙里面算怎么回事?”然后指挥手下强弩乱发,让敌人损失惨重,而当时这些骑兵也不知道围住的是袁绍,所以见他抵抗这么强烈也不敢逼太紧,就这样,袁绍他们终于等到了救兵。在界桥之战中,袁绍一举消灭了公孙瓒的精锐部队,为以后彻底消灭公孙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场上,袁军的强弩万箭齐发,将闻名天下的“白马义从”打得落花流水,袁军的箭雨乱击,一下子就成名了,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军也是用箭雨射得曹军抬不起头,可见其对弓箭强弩战术的重视。而这点也被《三国杀》的设计师所看到,设计成了袁绍的技能“乱击”,只要袁绍在场上,就随时得防备他的“万箭齐发”,可谓相当符合历史。
              打败了公孙瓒,并不意味着袁绍就可以顺利地统治北方了,当时在北方还有着形形色色的大小割据势力:于毒的黑山军,左髭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黄巾军余部。此外公孙瓒依然盘踞在易京;张燕霸占着常山。而袁绍面临的局势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就在打败公孙瓒后不久,袁绍领自己的主力部队到达了薄洛津,正在大会宾客开庆功宴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噩耗:魏郡的一些留守部队勾结黑山军于毒,不仅攻占袁绍的老窝邺城,还杀死了太守栗成,当时袁绍和自己手下不少人家都在邺城,而且袁绍的部队只有几万人,敌人却有十万多。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大惊失色,甚至有哭出声。只有袁绍纹丝不动,言笑自如,看上去镇定自如。于是大家也才慢慢稳定下来。这次叛乱,后来也是因为袁家的门生故吏才得以保全大家的家庭:叛军中有一个叫陶升的将领,是以前在内黄做过一个小吏,大概是受过袁家的恩情,所以他保护了袁绍和其他官吏的家属不受侵犯。等袁绍回军之后,立即围攻了于毒,五天五夜之内就彻底剿灭了黑山势力。可见,在这个时候的袁绍,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懦弱无能,不仅果敢地亲临战场,和自己手下一起奋斗拼杀,还能够做出各种表率稳定军心。这个时候的袁绍,不仅努力上进,而且还有勇有谋,俨然是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事实上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一度占据四州,成为三国时代最有实力的霸主。但就是这样的他,却在人生顶峰之时惨败而归,个中的经验教训,委实让后人感概不已!


            IP属地:广东9楼2017-11-14 12:35
            回复
                  兵败官渡,尽付东流
                计取冀州,可谓是袁绍成功的起点。界桥一战,他又消灭了公孙瓒的主力,最终在易京逼迫公孙瓒自杀,平定了幽州。随后他又兼并了并州和青州,地盘已经囊括了冀、青、幽、并四州,称霸北方,成为当时割据势力中力量最雄厚的人物。他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自己则坐镇冀州。但是就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之下,他却在官渡一战,以绝对优势惨败给劣势曹操,后来更是一蹶不振,最终生死国灭,一生心血付诸东流,这种由盛而衰的事例,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
                的确。在东汉的英雄人物之中,袁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英雄,在胁迫韩馥让冀州的时候,他派去的说客荀谌曾经提到韩馥和袁绍三个不如,也就是袁绍的三个优势:一是“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二是“临危吐决,智勇脉于人”;三是“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这三个优点,使袁绍得到了“名豪大侠、富室强宗”的支持,加上他本人的一些性格优点,使得他能叱咤风云雄踞一方,这在他创业的过程中,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但是等他有四州之地,事业有所成就的时候,他的毛病就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而对他的毛病看得最清楚的,就是他的老朋友曹操,他在战前对袁绍的评价就很刻薄,但是也很客观,毕竟他和袁绍交往了多年,深知袁绍本身为人: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说袁绍志大而智小,从事实上看,还真不是污蔑他。至少在皇帝这个关键的政治问题上,袁绍这个志大而智小的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当年袁绍在诛杀宦官时就没有把皇帝这个最重要的政治砝码放在心上,结果后来被董卓摘到胜利的桃子。按说吃一堑长一智,袁绍应该吸取这个教训了吧?但是他偏偏没有,又在汉献帝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但是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他手下也有明白人,沮授就劝他要把天子迎到邺城。但是他却偏偏不干,一方面有人个人感情上的问题,汉献帝也就是陈留王被立为皇帝,是董卓的意思,他还因为废立汉献帝的事情而不得不出奔,最后留在京城的家属被害死,所以他对汉献帝一直不是特别感冒;另一方面恐怕就有点说不出口了,他很可能觉得自己家四世三公,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号召力,不需要天子来碍手碍脚,要知道,当时他从弟袁术可是公然宣扬他们袁家是天命所归的。这在常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行径,贵胄子弟却会觉得是理所当然,这些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就长期养尊处优,周围的人都是说好话唱赞歌,只要稍微有点还不算糟糕的行为就会被捧为英明神武,稍微认真上进,做到常人一般的水准,就会被捧成感动大汉王朝的十佳青年,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有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实力呢?他们不膨胀,不高估自己才是怪事呢。
                对于袁绍来说,他对汉献帝在感情上有所抵触,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就应该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二位。在这个问题上,曹操就比袁绍能克制得多,他嘲笑袁绍智小,还真不是随口乱说。后来汉献帝被曹操接走,迁都许昌,政治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了。首先是河南和关中等地的诸侯都纷纷表示效忠,其次就是曹操可以名正言顺地指责袁绍了,他首先就给自己老朋友袁绍老实不客气地下诏斥责,说你为什么不效忠朝廷?直到这个时候,袁绍才发现自己的失策,后悔不迭。建议曹操说天子在许昌太危险了,不如搬到离我更近的甄城吧?但是这种小算盘怎么可能让曹操上当呢?只是这个时候袁绍实力还很强,曹操还不敢公然和他翻脸而已。当时曹操封袁绍为太尉(这下袁家五世三公了),而自己担任大将军,结果袁绍勃然大怒,说:“你小子忘了当年被人围殴,还是我救活你的时候啦!”结果曹操听说之后立马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免得和他对上,换取了表面上两家的和谐。
                就在曹袁两家还维持着表面和睦这段时间里面,袁绍彻底平定了公孙瓒,消除了自己后面的威胁,已经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南下了。建安四年初,袁绍想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但这个提议遭到了沮授反对,他认为袁绍占据兵精粮足的冀州,可以“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而四战之地的河南遭受了严重破坏,不如修生养息打持久战,曹操必亡。可自负的袁绍认为没有这个必要,他自持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看不起那个家世不如自己的宦官之后曹操,觉得其不堪一击。但是正如他自己手下谋士田丰所说的,虽然袁绍有大军,但是多年征战下来,百姓已经痛苦不堪了,而且仓库中都没有余粮,这种情况下贸然兴大军作战,其实很危险的,不如休兵屯田,增强实力,三年之内就可以必胜。但对这些正确意见,袁绍完全听不进去。除了他固有的,光看到别人家弱点没有看到自己不足的智小毛病之外,这个时候他已经有其他的野心了,当时他暗中让自己的主簿耿苞抛出了一个理论,叫:“赤德衰微、袁为黄胤,宜顺天意。”其实还是他从弟袁术的那套,意思就是说汉朝已经不行了,下一个应该轮到我们袁家了。但是没有想到所有的下属官员都反对,认为是耿苞在胡说八道蛊惑人心,袁绍不得已只能弃车保帅杀了耿苞。这件事其实反应了袁绍当时心态已经膨胀到什么地步:他已经想做皇帝了,但是没有想到自己属下都不买账,在这种情况下,用军事征服敌人,夺取天子后为自己铺路,就成了他迫切的愿望了。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要打曹操,其心思也就在于此。结果他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却遭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惨败,在官渡一战全军覆没,厉害的将领、忠实的谋士、精锐的士兵、庞大的军用物资,这都是十几年积聚的心血,全部毁于一旦,也难怪经受了这种打击的他从此就一蹶不振,很快就病逝了(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夏天)。在他死后,由于他临终安排失当,让自己小儿子继位,导致他的几个儿子自己开始火并,最终被曹操一一剿灭,不可一世的袁绍势力,就这么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昔日名动天下的少年英俊,创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基业,也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势力,本可无敌天下,却由于自己性格上的各种问题,一意孤行藐视天下英雄,最终身败名裂。曹操在攻克邺城之后,还专门去拜祭了这位昔日的老友和对手,并且痛哭流涕,在这个时候,想必就连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也是对袁绍一生的成功和失败感概万分吧!


              IP属地:广东10楼2017-11-14 12:36
              回复
                在阵面对决中,袁绍现在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高贵的名门·袁绍,一个是中原盟主·袁绍,一个是前几天爆料的中军校尉·袁绍




                IP属地:广东11楼2017-11-14 12:38
                回复

                  以下为高贵的名门·袁绍的单卡解惑
                  袁绍的进场能力只会在结算时检查你是否操控颜良或文丑。无论你是否操控颜良或文丑,在袁绍进场时其能力都会触发。


                  IP属地:广东12楼2017-11-14 12:39
                  回复

                    以下为中原盟主·袁绍的单卡解惑
                      “在每个结束步骤开始时”包括你与对手的结束步骤,“所有佣兵单位”包括副类别含佣兵的所有单位,无论由谁操控。
                      如果你在结束步骤中【袁绍】的触发能力结算以后,再启动【袁绍】的启动式能力,放进战场的单位指示物,就有机会活到下个回合的结束步骤。


                    IP属地:广东13楼2017-11-14 1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