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力吧 关注:104贴子:1,300
  • 6回复贴,共1

何謂亡陽?何以手淫之下場為亡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23


1楼2017-08-31 15:03回复
    何謂亡陽?
    所謂亡陽,陽氣微弱不能自振也。寒自內生,外顯憎寒。即是機體無法有效率地提供陽和能量之氣,溫煦器官以維持起碼新陳代謝率,臟器相應呈現出功能:如轉輸、開闔、封藏、調控、聯繫、變化…等等衰退、消沉、不行…失職徵象。換言之,即是機體難以自體發熱產出足夠工作溫度以維繫器官功能正常運轉所需,體溫偏低故也。
    亡陽並非意指人已呈血壓只降不升,神去魄存,神志昏厥命在旦夕。只要還能起居作息,當然陽氣猶存。只不過陽氣水平極其低落沉衰,雖活著,卻是為嘔,為咳,為利,為滿,為腫,為淋,為喘,為涕,為汗,為悸,為眩冒…所苦。
    四肢厥逆不回,遇勞魄汗淋漓,疲困乏力虛脫,情慾索然淡薄,筋脈拘急掣疼,厥利寒秘無休…等等頹然敗象謂也。易言之,生命徵象極其低微,即古人所謂之:氣已先亡,惟形獨存耳。 “雖欲扶陽,無可扶矣”語出程郊倩(程應旄)


    3楼2017-08-31 15:04
    回复
      汗出不止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內拘急,四肢疼“即是筋脈拘急,寒濕凝滯於筋骨之間之坐骨神經痛也。
      下利是陰盛於內,四逆湯當然非用來補陰滋液。
      “大汗則陽亡於外,大下利則陰盛於內,故急宜回陽。”《傷寒經注》
      “陰不得有汗,今反汗出者,陰盛於內而亡陽於外也。”《傷寒直解》
      “余嘗深究虛汗之證,亦自有陰陽之別。陽病自汗有九證,皆有治法。唯陰毒則額上手背有冷汗,甚者如水洗,然此是陽虛陰盛,亡陽而將脫也,其死必矣。”《傷寒發微論》
      “腎臟之真陽衰微,不能升越而為衛氣,衛氣不密,故汗出也。”《傷寒溯源集》
      “汗出不止,是陽亡而不能衛外也。“《傷寒論注》
      “大汗出,則熱當去;熱反不去者,亡陽也。”《注解傷寒論》
      “陰寒內固,假熱外現,大汗自出而陽出亡,熱自不去而氣外越,且筋脈拘急,四肢掣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是直中之邪在肝而筋脈隧道並病矣,且陰寒下泄而孤陽將脫矣。”“陽出而汗必出,汗出而寒必惡”《傷寒論本義》
      出汗乃機體有熱,調節體溫以散熱之機制,故汗出而熱解。汗出熱越而熱不解,則熱是假象也。陰盛格陽之虛陽外浮也。
      “大汗出,熱不去者,邪氣不從汗解,而陽氣反從汗亡也,陽氣外亡,則寒冷內生,內冷則脈拘急而不舒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不足,不能實氣於四肢,則為之疼痛也。”
      《傷寒貫珠集》
      “若有表邪而大汗出,則熱當去矣,汗出而熱不去,又似陽明入裏之證。而不知內拘急者,即《經》所謂諸寒收引也,四肢疼者,陽虛而不充於四肢也。既大汗,熱不去,而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是陰邪盛極於裏,陽氣飛越於外,非表邪也。急當收復陽氣,驅散寒邪。”“惡寒汗出者,知其命門真陽已虛,以致衛氣不密,故玄府不得緊閉而汗出,陽虛不任外氣而惡寒也。人但知衛氣行於皮膚,而不知乃下焦之真陽蒸榖氣而達皮膚,乃為衛氣。”《傷寒溯源集》
      “病常自汗,似不專主太陽營衛不和,如果屬太陽營衛不和,亦必有惡風畏寒(表證)足徵。茲云自汗出,其中有素稟陽虛者,或多言,或稍勞動而即自汗出者,皆在(陽氣)不足之例,尚敢輕用桂枝湯乎!”鄭壽全(即火神鄭欽安)《傷寒恆論》
      手淫亡陽者亦有但厥無汗者。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
      “少陰病,但厥無汗者,陽氣微也。夫汗雖血液,皆由陽氣之薰蒸宣發而出也,今少陰生陽衰微,不能蒸發,故無汗。”《傷寒直解》
      換言之,機體陰寒至極,內環境天寒地凍,無力蒸動氣液為汗矣。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5楼2017-08-31 15:04
      回复
        真陽微弱,身無熱則無需出汗以散熱,陰寒無汗是為順,若有汗則九死一生,因為反常出現大逆之象也。
        “夫汗雖陰液,必由陽氣蒸發而出“《傷寒論集注》熱越汗出乃熱汗,熱汗一出即止,汗出熱越也。
        汗多汗出不止是陰液氾濫而氣不足以斂之,氣已先亡。陰寒至極反常汗出者,乃虛陽飛越外馳所帶出之冷汗也。陽氣蒸動氣液與虛陽外馳魄汗淋漓,死生逆順天壤殊別矣。
        頭汗出非少陰,屬少陽?“陽微結者,陽分之邪,微微結聚,不能傳出於表也。注作陽氣衰微,故陽(陰)氣結聚,大差。果爾則頭汗出為亡陽之證。”《傷寒贊論》張璐的文意即為:若是陽氣衰微,則頭汗出是為亡陽之證。
        少陽半裏陽熱怫郁不能外達,故頭汗出,則縱然手足冷,亦必身熱。縱然手足冷,手足掌心則亦必熱。陽郁氣滯於裏也。又豈能冷過肘膝不回?
        “汗為陽氣之車馬,大汗出,六車四馬,已在馳逐,挽留之法,惟折車勒馬,為回陽當下之捷徑矣。“《傷寒尚論辨似》
        四肢厥逆


        6楼2017-08-31 15:05
        回复
          四肢厥逆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為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逆冷者,寒深入臟,故手足不順利而如冰,斯為厥逆厥冷。”《中寒論辨證廣注》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金匱要略》
          “背為陽,腹為陰,陽盛則作至,陰盛則踡臥。若利而手仍溫,是陽回,故可治。若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純陰無陽,所謂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下利不禁矣。“《傷寒論注》
          “微(脈)為脈無陽,厥為證無陽”《傷寒尚論辨似》
          “手足寒者,陽不行於四末也。上氣者,宗氣衰微也。平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腳縮者,寒主收引,無陽以伸也,此六腑氣絕於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焦不闔也,脾衰則四臟俱衰。故經曰: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即不禁之謂也。“《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胃虛氣逆,則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者,真氣虛寒,不能攝水也。身微熱而見厥,乃陰寒之邪迫微陽而欲脫,故為難治。”《中寒論辨證廣注》
          “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乃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寒邪,乃是陽氣之外越矣,…然陰方上沖而陽且外越,其離決之勢,有未可既為順接者,故曰難治。…身雖熱而惡寒,身熱為陽格之假象,惡寒為虛冷之真諦也。四肢拘急,手足厥逆者,陽氣衰少,不柔於筋,不溫於四末也。”《傷寒貫珠集》
          “吐利則寒邪在裏,小便復利,無熱可知,而大汗出者,真陽虛衰而衛氣不密,陽虛汗出也。下利清水完谷,胃寒不能殺谷也。內寒外熱,非表邪發熱,乃寒盛於裏,格陽於外也。”《傷寒溯源集》
          下焦者,兩腎也。腎寒則脾亦寒。“陽極虛,陰極甚,脾氣亦衰微也。然極則劇矣…”《傷寒論條辨》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陽明受熱,則一身及手足熱,太陰則身不熱,而手足溫。”《傷寒貫珠集》“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病在太陰無厥逆,病在下焦方會四逆不回。太陰脾寒,中濕也。太陰臟寒,當溫之,宜服四逆輩。肢厥逆冷豈可誤服畫蛇添足的理中、附子理中,溫補命門真火即燠土暖脾溫胃也。何以用附子?厥逆胃寒不能食,乃「除中」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做利也。
          “厥而心下悸者,寒水凌於心下也。此以茯苓甘草湯,與理頗是,但其力薄,恐不勝任,莫若用苓桂朮甘湯重加附子為妥。”《傷寒恆論》可見鄭欽安此論早深知厥而心下悸,非比尋常矣,更深諳附子之能。而附子即能逐水而治水矣。
          煩躁不得眠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7楼2017-08-31 15:06
          回复
            陽盛則煩,陰極則躁。“少陰病,陽氣不行於四肢,故四逆;陽氣不布於周身,故惡寒而身踡;陽氣不通於經脈,故脈不至。且不見心煩而惟見躁擾者,純陰無陽之中忽呈陰證似陽,為火將絕而暴張之狀,主死。”《傷寒醫訣串解》
            “躁不得臥,腎中陽氣越絕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為危候,以四肢為諸陽之本故也。加以發熱(假熱)躁不得臥,不但虛陽發露,而真陽亦已爍盡無餘矣,安得不死乎?“《傷寒贊論》
            “臟厥者,腎臟之陽絕也。”《傷寒經注》
            “陽衰則脈微,陰盛則厥,蓋寒邪肆逆,陽氣衰微而不能充實於四肢也。…陰邪愈甚,陽氣愈衰,而周身之肌膚皆冷,其人發陰躁,無片刻暫安時者,此為寒邪直入中臟,臟受寒邪而發厥也,為至危之候,即外炙厥陰,內投四逆,若陽氣不回,則亦死矣。”《傷寒溯源集》
            陰寒上逆之煩躁不得臥與腎火上攻於心之黃連阿膠湯證迥異,一為陽衰陰躁厥逆;一為陰虛陽煩火熾。一需補火益陽以制水;一需制火滋陰以救腎水。而,黃連阿膠湯證實乃真寒反為假熱之誤判,根本不曾存在。
            換言之,陽邪暴虐,傷犯真陰,心相無制之心腎不交“下焦水陰之氣不能上交於君火,故心中煩;上焦君火之氣不能下入於水陰,故不能臥。”乃是有陰無陽之亡陽於夏季氣溫炎熱所出現的假象。陰虛水淺,龍不蟄藏飛騰於上乃是無知妄論,厥逆躁不得眠豈可以陰虛論治。
            “一假陽證,則是獨陰自治於陰分,孤陽自擾於陽分,非相勝乃相離也。”《醫宗金鑑》陰盛於下,逼陽浮而外越,龍相上騰興雲肆逆之假陽之火也。
            “虛陽擾亂,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非吉兆也,只以入夜純陰用事,而衰陽欲燥擾不能也。”《傷寒尋源》
            “陰躁而見於晝日,是陽亡在頃刻矣”《絳雪園古方選注》
            “附子充益火大,力堪再造,主束生陽,以利關機”《仲景傷寒論疏鈔金錍》悍御陰凝,直破陰霾,追復渙散真陽也。
            悸動脈促(心搏過速)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炙之。
            “所謂脈促者,非結促之促,乃短促之促也。陰邪太盛,孤陽不守,故脈作虛數而短促,當急救其垂絕之虛陽,故云可炙。”《傷寒溯源集》
            “然有陰盛之極,反假現數中一止之促脈,但陽甚者,重按之指下有力,陰盛者,重按之指下無力。傷寒促脈,知其陽盛之假;手足厥逆者,知其陰盛之真。”《傷寒醫訣串解》
            水停心下,甚者則悸。飲水多者,心下必悸。真陽虛憊,陰寒在裡,無火以制水,水液不行,停蓄心下,所以築築然而悸動。少陰腎也,腎者水也,主乎水者,生陽之火也。火衰不能制水,水寒用事,濕聚飲停,腎病也。
            “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為真氣內虛而亡其陽。”《金鏡內台方議》
            …未完待續


            8楼2017-08-31 15:06
            回复



              9楼2017-08-31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