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家园吧 关注:8,028贴子:177,158
  • 24回复贴,共1

发个道德经校本,以及注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主要以帛书甲,乙本为底,参考王本调整语句。同时参考说文解字,老子正辨,另外法师三定律对于无名有名的言论也给我不少启发。
希望各位吧友看看,矫错,还有一些语句怎么组织会更好
本来标好123了,结果复制过来就变成○2
《老子》第一章
道○1可道○2也,非恒○3道也。
名○4可名○5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6也,以观其眇○7(细微,没有定型);
恒有欲○8也,以观其所徼○9。(成熟已经定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10,玄○11(幽远也)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1:为万物母
道○2《说文》:所行之道也。即道路,引申为行走、方法。非恒道,不止这一种道路(方法),没有固定方法。(通常翻译为“说”,参考汉《说文解字》,没有“说”的意思;春秋战国常用曰,对比道德经原文也可得知)
恒○3:王本做“常”,汉时为避讳恒帝改成“常”,意思接近,但还是有些区别。
名○4:《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所以有人解做“冥”,但这里做“自命”,即称谓。引申(自己对某事物的)理解、定义。
因为对同一事物认知的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不同:一张凳子,有人用来坐,对他来说是凳子;而小孩把课本放在上面写字,对他来说这是桌子,这是以为看法不同导致的。所以,名,可认为是对某事物的处置、使用方法。所以圣人恒善用人,恒善用物,是因为他对事物的理解、用法,达到无名生有名,无不为。
可名○5:“道”可以通过自己去定义、理解的。这种定义并非全面,也并非固定,所以有非恒名。
无欲○6:《说文》:无,亡也;欲,贪欲也,引申为杂念。无欲,亡杂念,对此,黄元吉有言“当灭动心,不灭照心”,说的正是修行之人,去除杂念、不再被我自己定义的“有名”所迷惑,最终看到“无名”,这才是万物的根本。所谓借假修真,是去我之假,见万物真
眇○7:《说文》:一目少也。此处取微妙
徼○9:《说文》:循也。引申为循环、往复。用有名的方法,去观察万物的生死往复: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有名复归无名,因此后文有“两者同出”
玄○11:《说文》:幽远也。个人翻译为,道是那么幽远,用无名有名的方法长远下来,就可以见到微妙的大门了。(这样理解,“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与“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所表达意思是一样,这段有人争议王弼歪曲道德经,古时出书非常不易,所以本人更倾向于王弼并无故意扭曲道德经,只不过加字、改字方便自己理解记忆而已,否则也没这么大家用王本了)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7-25 00:37回复
    这排版,自己看着都乱,要不把个人对原文理解,关联,还有不同版本一些对比发展删了试试?
    留下单纯的注释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7-07-25 00:49
    回复
      建议别学道德经,道家修行还是主要看庄子。道德经版本太多,改的面目全非了。就像儒家主看孟子一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25 22:38
      收起回复